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分享經濟學

如何分享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2-06-22 21:09:27

❶ 分享經濟學的分享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分享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分享制度和工資制度以及相應的生產和勞動力市場理論、廠商就業政策等。其研究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分享制度遏制「滯脹」的功能。按照微觀經濟理論,在工資制度中,勞動的平均成本始終等於僱用一個額外勞動的邊際成本,因此,當需求下降時,廠商作出的反應是縮減生產、解僱工人,但價格保持不變,當成本增加時,廠商作出的反應則是抬高價格、減少生產。分享經濟學認為,由於分享制度中按照分工N衍生分化享比例來分配收益或利潤;勞動的邊際成本低於勞動的平均成本,這時,對廠商來說,一個追加單位的勞動的邊際價值超過它的邊際成本,每一個廠商基於他自己選擇的利潤最大化的分享參數,總是願意增加僱用勞動力,直到實行充分就業,這樣,就有利於吸收失業勞動者,而且使得政府在採取穩定幣值措施時,不必擔心對就業的不利影響,這是一個重要的反通貨膨脹的內在機制,當成本上升時,由於企業的勞動成本同產品價格直接掛鉤,任何價格的變化都自動地顯示在成本一方,廠商總是寧願降低價格而不願意提高價格,具有內在地反通貨膨脹傾向。因此,分享制度具有一種不屈不撓地吸收產業工人,增加產量、降低價格的內在沖動,能夠延緩通貨膨脹和失業危機的爆發。
二、比較研究分享制度和工資制度。這種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返回均衡的傾向方面。分享經濟學認為,在均衡狀態中,工資制度和分享制度在生產方式、生產管理,資本收益率和資源分配格局上都是沒有差別的。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當經濟偏離均衡狀態時,後者具有更強的返回均衡的傾向。因為在工資經濟中,依靠啼不見的手」的力量使工資制度吸收失業工人的瀾鵝過釋是非常緩慢的,面在分享經濟中,對勞動額外需求的強作用力形成導向充分就業的強勁勢頭,甚至當分享系數不適當時,也能使經濟保持充分就業。2,分配平均化方面。分享經濟學認為,在分享制度下的工人收入不可能超過工資制度下的工人收入;但是,工資制度中的一部分工人受益是以另一部分工人的失業為代價,而分享制度則以可變收入提供著充分就業的機會。因此,分享制度使一般工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且使勞動者的整佐收入增長並具有收入平均化傾向。3,勞動者地位方面。分享經濟學認為,工人的異化、資本對勞動的權力和產業後備軍等均是工資制度造成的後果。在工資制度下,廠商出於對利潤的追求,在商品供應方面做得極出色,極力取悅消費者;但在收入和分配方面做得極差,勞動者得不到尊重。在分享制度中,由於廠商對勞動的需求具有持久過剩的傾向,工人是稀缺的,取悅於工人是出於僱主本身的利益,工人的福利將像產品質量那樣成為廠商的重要目標,勞動者才會具有人的尊嚴和產生作為社會有價值的一員的責任感。因此,市場經濟兼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優點——尊重消費者和工人。
三、向分享經濟轉變的政策主張。1.分享經濟認為,在社會中,如果僅僅只有一個企業單獨從工資制度轉向分享制度,這個企業的產量和就業量會增加,但人均收入會降低,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全部或大多數企業轉向分享經濟,經濟才會產生平衡擴張效應。因為廠商對勞動的額外需求達到相應的程度時,會刺激需求達到使價格、人均收益、勞動報酬趨向穩定的水平,從而使經濟朝著更高的就業水平挺進。2.分享經濟學認為人在決策時的不穩定傾向和自私自利的動機會擾亂分享制度的實現過程。因此,國家必須作為一個明確的領導力量來推進這個過程的實現,國家的力量應主要表現在;(1)運用各種手段對社會意識施加壓力或提高社會意識。例如,利用輿論工具造成贊成分享制,反對工資制的氣氛,制訂一個全國性的計劃,從社會意識、教育和信息等多方面著手,使分享制度給社會帶來的良好宏觀效果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以便工會、公司把社會責任感注入勞資的集體協議過程中。(2)運用各種宏觀經濟手段。例如,將股票公開交易的私人公司雇員的工資分為工資收入和分享收入,對這兩部分在稅收上區別對待。(3)禁止工會和廠商採用停止增僱工人的行為,否則就不能享受稅收優惠,以保證分享制擴大就業的作用。
四、分享經濟歷史的研究。分享經濟的形式早在前工業化的農業社會中就已存在,當時普遍流行的分成制就是類似分享制度的一種報酬制度。工業革命後,在英國的煤炭和鋼鐵工業中最初也不是零用工資制度,而是採用比例相應增減制度。即使在當今的美國也有約15%的公司採用'利潤分享」的雇員報酬計劃。分享經濟學對歷史的追溯,不僅要說明分享制度是一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普遍適用的制度,而且是要通過對分享經濟的實際考察以彌補理論研究的不足。例如,通過對日本勞工制度的研究,認為日本廠商一年兩次給工人以極其可觀的獎金,這為僱工提供了一個在衰退時減少勞動力成本的手段,這種制度的實行使日本能在戰後保持較低的物價水平和失業率面保持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使日本這樣一個依賴外貿而易受打擊的經濟有能力穩定就業。而在戰前,日本沒有實行這種類似分享制度的報酬制度,經常出現嚴重的周期性經濟波動、高失業危機和階段性的經濟停滯。分享經濟的歷史研究,為分享經濟學提供了必要的研究素材。
分享經濟學是在傳統的財政貨幣政策等宏觀調節手段失靈時出現的,它主要是從微觀的行為,制度、政策上去尋找資本主義制度失靈的原因。分享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社會學,政治學的有關研究成果。由於這門學科問世不久,在理論上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即使如此,它對資本主義工資制度的批判及提出的從工資經濟向分享經濟轉換的政策建議,仍給人們以有益的啟示。

❷ 分享經濟學的介紹

分享經濟學是一門從收入分配角度去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新經濟學科。它試圖通過改變勞動報酬的性質來觸及現代資本主義經分享經濟學濟的運行方式,改善資本主義經濟在微觀結構方面的缺陷,以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地高速發展。

❸ 分享經濟學

分享經濟學是美國經濟學家馬丁·魏茨曼提出的一種以提高生產率和戰勝停滯膨脹為目的的分配理論,從收入分配角度去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新經濟學科。它試圖通過改變勞動報酬的性質來觸及現代資本主義經分享經濟學濟的運行方式,改善資本主義經濟在微觀結構方面的缺陷,以保證經濟穩定、持續地高速發展。
如採用「利潤分享」的雇員報酬計劃;還如日本一些企業的勞工制度,廠商一年兩次給工人以極其可觀的獎金,認為這為僱工提供了一個在衰退時減少勞動力成本的手段等。在宏觀政策導向上,
分享經濟學主張,反對工資,將股票公開交易的私人公司雇員的工資分為工資收入和分享收入,對這兩部分在稅收上區別對待;禁止工會和廠商採用停止增僱工人的行為,否則就不能享受稅收優惠,以保證分享制擴大就業的作用等。

❹ 有什麼簡單實用的經濟學原理可以分享

如果經濟學學得好,其實很多是可以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以下就介紹兩個很簡單,在生活中最常被用到的兩個經濟學原理吧。

第一,機會成本也是成本。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及時止損才是王道。

❺ 幾個幽默小故事讓你秒懂11個經濟學概念

1. 利息
銀行家的兒子問爸爸:「爸爸,銀行里的錢都是客戶和儲戶的。那你是怎樣賺來房子、賓士車和遊艇的呢?」銀行家:「兒子,冰箱里有一塊肥肉,你把它拿來。」兒子拿來了。「再放回去吧。」兒子問:「什麼意思?」銀行家說:「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2. 投行
有一個投行菜鳥問:「什麼是投行?」前輩拿了一些爛水果問他:「你打算怎麼把這些水果賣出去?」菜鳥想了半天說:「我按照市場價打折處理掉。」這位前輩搖頭,拿起一把水果刀,把爛水果去皮切塊,弄個漂亮的水果拼盤:「這樣,按照幾十倍的價格賣掉」。
3. 銷售
男生對女生說:我是最棒的,我保證讓你幸福,跟我好吧。
——這是推銷
男生對女生說:我老爹有3處房子,跟我好,以後都是你的。
——這是促銷
男生根本不對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氣質和風度所迷倒。
——這是營銷
女生不認識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對那個男生誇贊不已。
——這是品牌
4. 奢侈品
經濟學老師一日講到奢侈品,為了便於理解,說道:「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奢侈品么,假設你跟你的女朋友逛街,你女朋友盯著一個東西超過30秒,你付錢買了下來,那麼這個東西就是奢侈品。」同學們都會心一笑。還沒完,「繼續逛,你的女朋友又盯著一個東西超過30秒,同學們,那你的女朋友就是奢侈品啊!

5. 長線投資
一位8歲的女孩拿著三角錢來到瓜園買瓜,瓜農見她錢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離開,指著一個未長大的小瓜說:「三角錢只能買到那個小瓜」,女孩答應了,興高采烈的把錢遞給瓜農,瓜農很驚訝:「這個瓜還沒熟,你要它怎麼吃呢?」女孩:「交上錢這瓜就屬於我了,等瓜長大熟了我再來取吧。」

6. 產業經濟學
課堂上,教授講授經濟學:「何謂第一產業?喂牛,養羊。何謂第二產業?殺牛,宰羊。何謂第三產業?吃牛肉,喝羊湯。」有學生問:「那麼,文化產業呢?」教授眼睛一亮:「問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學生。」然後回答:「所謂文化產業,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7. 無利潤投資
「請舉例說明,什麼叫無利潤投資。」經濟學教授提問。「帶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個男學生答道。
8. 博弈論
如四個男生都去追一個漂亮女生,那她一定會擺足架子,誰也不搭理。這時男生再去追別的女孩,別人也不會接受,因為沒人願當次品。但是,如果他們四個先追其她女生,那個漂亮女孩就會被孤立,這時再追她就簡單多了。
——數學大師納什關於博弈論最簡單表述

9. 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句話最早由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提出來。它的本義是即使你不用付錢吃飯,可你還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談一筆100萬的生意,你把時間用於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嗎?

10. 商業模式
少婦報案:「我把錢放在胸衣內,在擁擠的地鐵內被一帥哥偷走了…」警察納悶:「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沒覺察到?」少婦紅著臉答:「誰能想到他是摸錢呢?」評論:讓客戶的錢在愉快體驗中不知不覺地被摸走,是商業模式的最高境界。

11. 分享經濟學
如果你有6個蘋果,請不要都吃掉,因為這樣你只吃到一種蘋果味道。若把其中5個分給別人,你將獲得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將來你會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其它水果時,也會和你分享。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

❻ 微觀經濟學要課前3分鍾分享,但是不知道分享什麼東西。

可以分享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資料

斯密簡介:

  1. 出生: 1723年6月5日(蘇格蘭 蘇格蘭伐夫郡可可卡地)

  2. 逝世: 1790年7月17日 (蘇格蘭 蘇格蘭愛丁堡)

  3. 學派/流派:古典經濟學

  4. 主要領域: 政治哲學、倫理學、經濟學

  5. 著名思想: 古典經濟學、現代自由市場、勞動分工

  6. 受影響於: 亞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謨、孟德斯鳩

  7. 施影響於: 馬爾薩斯、李嘉圖、密爾、凱恩斯、馬克思、恩格斯、美國開國先驅


亞當·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Adam
Smith,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此發生糗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亞當斯密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後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❼ 有趣的經濟學小知識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與如何分享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幸福的豬島在哪裡 瀏覽:341
山東打加強針健康碼變什麼顏色 瀏覽:349
為什麼美女下場都不好 瀏覽:293
鄉鎮事業編往市裡調入哪個單位好 瀏覽:513
女人如何成為婚姻贏家 瀏覽:403
沒有愛情之前要做什麼 瀏覽:20
愛情受傷的心怎麼復原 瀏覽:842
告別了昨日的愛情叫什麼名 瀏覽:138
如何客觀的看待中國經濟放緩 瀏覽:396
社會事業領域主要是哪些工作 瀏覽:120
村集體經濟應該怎麼發現 瀏覽:571
婚姻家庭到底給女人帶來什麼 瀏覽:639
38度中國故事酒多少錢 瀏覽:937
機關事業單位喪葬費怎麼領取 瀏覽:5
經濟法哪個版本比較好 瀏覽:188
我很幸福具體說的什麼 瀏覽:685
78年配90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444
怎麼做真皮和健康 瀏覽:356
如何讓人輕松獲得幸福 瀏覽:686
徐文長是從哪個民間故事出現的 瀏覽: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