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種氣候類型適合種哪些經濟作物和農作物
1、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潮濕,適宜熱帶經濟作物生長。 代表性經濟農作物:【橡膠、金雞納、可可、胡椒、油棕等,糧食作物:水稻】 2、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就是干濕季分明,降水集中在濕季,旱季是無法進行農業耕作的,因此農業也隨著雨帶遷移,只適合原始遷移農業,無經濟作物。 3、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大,旱雨季明顯,降水集中在夏季;【水稻種植業、黃麻 、橡膠 、茶葉、咖啡、可可。 還有各種水果】。 4、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只適合發展灌溉農業,綠洲農業中代表農作物:【棗椰樹】 5、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種的經濟作物是【甘蔗、橡膠】糧食作物為【水稻】 6、地中海氣候: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 7、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緯度較高,陰雨天氣多,熱量和光照條件一般不太適合發展種植業(巴黎盆地熱量條件較好,有種植業分布),一般以【畜牧業】(如蘇格蘭北部),【花卉種植業】(如荷蘭)等對熱量要求較小的農業類型為主。 8、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小麥、棉花】等農作物的生長;夏季晝較長,光照時間長,光合作用的時間長; 夏季晴天多,氣溫的日較差較大,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9、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冬季寒冷 降水總量少並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降水對農業的影響很大。種植的農作物可以選擇的品種就很少 只能種【馬鈴薯 、 甜菜】等 10、寒帶氣候:寒帶全年酷寒,各月氣溫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不適宜種植經濟作物。農作物有【甜菜、馬鈴薯】等 在這里真的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② 新疆的氣候怎樣、經濟以什麼為主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量少,氣候乾燥。降水量小,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南疆的氣溫高於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於南疆。
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和第二產業的工業經濟(包括,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化工、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建材)為主,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較小,
③ 對於我國來說,氣候對經濟的影響都體現在什麼地方
一、對我國來說,氣候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旅遊行業當中,大部分人在旅遊的時候,都希望尋找到一個天氣晴朗的地區,這時候氣候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說,在惡劣的天氣情況之下,飛機是不會起飛,因為他必須要保證所有乘客的安全,也才會有經常出現飛機延誤的情況。但是如果是下雨天,計程車的生意反而會更好,因為大多數人都想要盡快回家,都不想淋雨,所以就減少了乘坐公交汽車和地鐵的情況,共享單車和電動車就更少了,這個時候大家對於計程車的需求會更高。
④ 能源與氣候經濟專業屬於經濟學類嗎
能源經濟學作為經濟學一個新的分支,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沖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環境問題的凸顯,能源可持續性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同時,國外一些著名大學如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等紛紛設立能源研究中心,開設能源經濟方面課程
⑤ 氣候變化對什麼行業有影響
首當其沖是能源相關行業的影響,基本上會改變能源生產及能源密集型行業的分布,因為氣候變化直接引起了人類居住地變遷以及生活環境變化,與此同時,農業變化引起的農副業,林業,漁業,畜牧業也會直接受到影響,水資源供需變化也會引起農業和工業的變化,還有接下來的第三產業,包括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特別是沿海地區的港口,之類的,也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的
⑥ 氣候變化會讓哪些行業收益
冬天,暖氣用電多,禦寒衣物需求大.(電力,煤,及制衣企業)
夏天,冷氣用多了,喝水多了,吃凍品多了。(電力,煤,水,凍飲企業)
旱天, 水及食品需求大。( 水,食物企業)
天災(如四川地震),葯物,食物,水,衣物,建築及工程目。
⑦ 各個氣候對經濟的影響
一、對經濟。雖然東北地區可能糧食增產,但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地區大片土地,導致糧食減產,破壞經濟發展的農業基礎;同時中國經濟發達地區集中於沿海,海平面上升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致命的;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頻發,也會造成經濟巨大損失。
二、對安全。海平面上升除了使我們海岸線收縮,還會淹沒島嶼,這些會壓縮我國領海面積,致使國土面積縮小。
三、對政治。氣候變遷會導致中國國際減排壓力增大,減排則會減緩國內經濟發展,其後果不堪設想;不減排或減排不力,則有損於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
⑧ 中國從位置 地形 氣候 經濟發展 社會環境方面的介紹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1.地形多種多樣 中國地形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工業生產的發展有了一定基礎。 2.山區 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區內部,在自然環境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中國的氣候類型有
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溫帶季風氣候 ,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乾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大 。
高山高原氣候,特點:氣溫要低於同緯度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大致就這五種
未來5至10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預測與展望
一、國內外形勢最終決定發展方向和定位
常言道「因勢利導、因勢而動、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就是強調形勢對事物發展的決定作用。什麼樣的形勢決定什麼樣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金融危機前30年,在全球經濟分工合作形勢下,讓中國選擇了「國際代工」的發展道路,並得到了長足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各國都在尋求救命稻草,連美國、歐洲這樣的發達經濟體都不得不反思傳統的、公認的經濟理論,並試圖摸索新的經濟模式,中國同樣也面臨激烈的調整。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老思維和舊理論去分析和解決新形勢下的問題,猶如刻舟求劍。
歸根結底一句話:國內外形勢和自身狀況才最終決定中國的發展道路。
二、國際形勢——國際制裁將長期存在,國外市場大幅萎縮,國際資本躍躍欲試抄底中國
由於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加劇,加速了虛擬經濟衰退和實體經濟的下滑,迫使歐美發達經濟體就業和民生遭遇冷冬,也讓歐美各國清楚地認識到發展完整經濟體系(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同步發展的經濟體系)的重要性。於是,美國率先選擇經濟轉型之路,開始摒棄一直標榜的「少而精」的國際化專業分工的產業模式(即由美國專做設計和知識產權,由發展中國家做實體生產加工),轉型發展「全而專」的本土全產業鏈經濟,為此,奧巴馬提出了打造「美國製造」的經濟復興計劃,以發展獨立的經濟體系,擺脫受制於人(主要是中國)的國外依賴。與此同時,歐洲各國也進一步提高「自給經濟」依存度,大力保護本土製造業。而阻礙歐美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的威脅卻是歐美用30年時間親自扶持起來的廉價的「中國製造」。從08年至今,美國和歐洲通過採取干預匯率、抬高國際物質價格、反傾銷制裁、運作熱錢、限制技術出口、軍事威脅、領土爭議政治化、人權環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間接抵制和打擊中國出口,其目的可謂一箭雙雕:一是要為歐美的民族製造業振興減少競爭,創造發展環境,爭取寶貴時間。二是逼中國經濟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國開放國內市場,這樣,歐美就可以依靠他們的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更多參與、主導和控制中國市場,賺取更多利益。這種打擊將一直持續到歐美形成與虛擬經濟同步強大的製造業體系和更多搶佔中國市場份額為止,我預計持續時間為4~5年。
更為可怕的情況:一是歐美一旦形成製造業優勢後,將進一步形成對全球製造業和核心技術領域的絕對控制,即使中國也同步啟動技術升級,但受科技和人才水平限制,未來中國製造業遭擠兌程度還會增加。即便中國另闢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市場,也會因同級競爭、政治矛盾等干擾而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未來中國仍然依靠加工出口貿易為主的發展道路會越來越難。二是國外資金和技術一旦成功大規模進入中國,其經營成本、產品性能、產品價格的優勢將沖擊中國民族企業(國企、民營),未來國內經濟競爭會出現白熱化。如果未來中國民族經濟質量不好,中國市場將受到巨大掠奪,中國在國內和國際市場話語權要受到重大挑戰。
三、國內形勢——發展不均衡動搖經濟基礎,國內經濟的兩難問題凸顯,資金和技術成為重大發展瓶頸
危機一是多年的單一出口導向,已使中國大部分產業過分集中於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貿易中。當金融危機和歐美的人為打擊迫使海外市場萎縮後,中國出口貿易瞬間降至歷史冰點,大量的產能過剩和產品過剩無法消化,大批產業鏈條處於停滯或萎縮狀態,很多沿海地區實體企業倒閉、停產或萎靡不前,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危機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順差,加劇外匯儲備膨脹及人民幣流動,瘋狂產能透支又誘發能源、原材料、勞務費價格上漲,再加之房地產的畸形炒作、輸入性通脹和行政監管缺失,最終導致全國物價飛漲,投機行為泛濫,危害社會穩定。更嚴重的是,這兩方面危機互為因果,彼此循環,進一步加劇危機惡化,導致經濟發展和民生拯救呈現兩難局面。盡管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30年來積累的經濟和社會的系統性危機不會一招得到消除,連帶的產業、民生、物價、信貸、能源、環境等不和諧、不穩定問題還要持續。
四、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內生經濟和外資大舉並購將成為兩大主流內容
(一)內生經濟將是救命稻草,均衡發展將成為發展主題
中國正處於產能過剩、產能檔次低、產能成本高與產能消化市場萎縮、技術創新受限、國際定價權逐漸喪失的矛盾境遇中,資金和技術缺口嚴重。中國既不能馬上擴大市場,也不能立刻創新升級,更不能左右國際貿易價格,所以按照當前形勢變化判斷,未來5~10年,中國只能也不得不依賴內生經濟,逐步減緩出口經濟,轉身定位國內市場,激活並釋放國內消費潛能,依靠國內消費引導中國經濟高質量、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藉助有條件放開國內市場的契機,合理利用好外資投資,壯大國內實力同時逐步擴張國外市場,最終實現解套和突圍。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2011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暗示要向這方面調整)。
轉型發展內生經濟客觀上會倒逼各地政府和企業逐漸放棄以往外向型加工貿易和出口貿易為主的思路和打法,轉變出口盈利模式,重點瞄準全國和本地市場,大展作為。其中,一是各地政府會真正關注並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和「速度與質量」的關系,重視產業安全,消除發展瓶頸,正確利用好內資和外資,均衡發展當地一、二、三產業,全力依賴內貿稅收;二是中國產業(國企、外企、民企)會步入殘忍兼並整合期。他們會盡快消化以往過剩產能,轉型國內市場,從零開始,整合供應鏈條,投入科技研發,設計物流網路,布設營銷渠道,加緊全國布點布局,同時兼並重組同業產能,最終成為行業龍頭。
12月26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大唐集團、中交股份、中國兵裝集團等五家大型央企與浙江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這次簽約儀式上,幾十家央企還與浙江省有關部門、市縣,以及各類所有制地方企業,簽訂合作項目52個,協議投資規模超過2700億元。這就標志著經濟轉型序幕的拉開。
內生經濟的主要推手有:
第一級是直接提供最終消費產品的企業(國企、外企、民企),他們是最迫切、最堅決的群體。從行業分具體包括:一是一直從事國內經濟的企業。他們將深化傳統產業布局,同時利用品牌和市場優勢橫向延伸、擴張發展相關產業。二是出口轉內銷產業。他們將加快產能消化和升級,培育品牌和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三是科研單位。他們會加速市場推介,極力促成科研成果的嫁接、轉化和應用。四是市場運營機構。他們將加速搭建遍布全國的銷售網店,如批發商城、連鎖商場、直營賣場等,與企業以代理、入股、合作、加盟等方式開辟市場。五是物流運輸機構。他們將搶先打通遍布全國的物流通道,實現空間布局。
第二級是政府。各地政府將極力發展關系社會民生和經濟可持續的關鍵產業。
第三級是基礎原材料、能源企業和金融、保險、擔保企業。這類企業會隨著第一級企業的集聚程度和集聚預期而跟隨集聚。包括裝備製造、鋼鐵、化工、農產品、石油、銀行、保險公司、租賃機構等。
(二)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大舉並購中國企業
由於中國未來消費市場的誘惑、中國對資金和技術的極度渴求、外資經濟入侵中國的戰略策劃,從明年或後年開始,外資將全面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領域(除中國政府嚴令禁止的傳媒和通信市場等外),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參與、主導、控製程度。當前,所有外資都在觀望和等待中國經濟的惡化和探底,如果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出現長期惡化苗頭,外資將傾巢而動:一是外資會抄底中國企業,大舉收購兼並中國企業,整合改造原企業資源,快速搶佔中國市場。二是將直接在中國投資建廠,布局設點,直接搶佔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國內市場份額。三是參與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民生建設。正所謂「福禍相依」,危險也是機遇,外資進入能帶來資金和技術,也能逼迫國內企業加快改革創新步伐,物價也能得到有效降低,中國正確利用好本次機遇將對中國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最終,中國會根據資源供給關系、產業集聚度、經濟輻射度、地域交通等因素而自發形成新的經濟區劃,新型經濟區將遍布全國,引領並帶動全國經濟發展。這種洗牌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這個機遇期也是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的最大的發展機遇。但新型經濟區與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成渝等老經濟區不同。長三角等經濟開發區是重視GDP的單一出口加工經濟區,由於出口市場一致和產品同質化,經濟區內存在重復建設和激烈競爭,實際收益效率不高;新型經濟區是以提高本區域內社會消費和百姓民生的質量和數量為發展目的,其產業門類健全,一、二、三均衡建設,經濟和民生同步發展的新興經濟體,由於市場相對獨立和固定,新型經濟區之間競爭相對很少,更多優勢企業不單純以價格取勝,更多關注並提高綜合服務效益和服務質量,因此,內生經濟的擴張發展、深度發展的意願和動力強勁。
環境
就是各方面都不成熟,因為中國才對外開放30年,在30年以前的中國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特別是解放後的中國不被世界承認,特別是西方經濟發大國家。所以處於經濟科學等等的全封閉狀態,就像現在的朝鮮,和西方國家差異巨大。而改革開放後在如此大的差異下使得中國的發展處於一種快速發展而又力不從心(就像一輛汽車拉著一輛自行車快速行駛的狀態)的極度混亂而又極不穩定狀態,這種混亂的極不穩定的狀態的中國就是中國社會大環境。
⑨ 低碳經濟具體是哪些行業
石油化工業、低碳經濟是石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石油化工行業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著力點、我國石油化工業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石化產業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成石化工業未來發展重點、鋼鐵工業、鋼鐵工業節能減排潛力較大、鋼鐵業振興規劃調高「落後產能」標准、我國加大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力度、未來鋼鐵工業投資偏向於節能技改、我國鋼鐵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途徑、鋼鐵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導則、煤炭工業、我國煤炭工業重視可持續發展、我國大力推進煤炭工業節能減排、我國煤炭企業大力推進煤層氣資源開發、我國進一步加快煤炭工業循環經濟發展。
我國煤炭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模式簡析、電力工業、火電發展過快致硫排放急劇增長、中國多措並舉助推電力工業節能減排、建設綠色電網順應節能環保大勢、我國不斷加快電源結構調整優化、調控火電價格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汽車製造業、節能與新能源車成為汽車業發展導向、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發展機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混合動力車成中國汽車市場新商機。
(9)氣候經濟有哪些行業擴展閱讀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大進步。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於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後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裡,「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⑩ 氣象局所屬行業是什麼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全國氣象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我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宗旨。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開始施行,之後頒布實施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施放氣球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現代化大氣綜合觀測系統;基本組成了由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涉及工業、農業、漁業、商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築、林業、水利、國土資源、海洋、鹽業、環保、旅遊、航空、郵電、保險、消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氣成分分析與預警預報、空間天氣預警、沙塵暴天氣監測與預報、防雷裝置檢測和工程專業設計、健康和醫療氣象、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響應等氣象保障業務和服務也迅速發展。目前,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個領域,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比達到了1∶40。
我國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中國氣象局擁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是我國首批開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並通過了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驗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中國氣象局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的研究。
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圍繞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外交戰略,積極開展與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的多邊和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氣象科技合作與交流,與21個國家簽署了氣象科技合作協議,向7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設備和技術援助。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位氣象局長及高級官員來華考察。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成員國。1973年以來,中國氣象局局長一直為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1983年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當選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當選為主席,1991年連任主席; 2001年我國官員在WMO秘書處任助理秘書長,2004年任WMO副秘書長。我國國家氣象中心是WMO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承擔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氣象預報服務,我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氣象電信系統區域通信樞紐之一,參加全球氣象探測資料的交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積極參加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中國科學家長期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的聯合主席,為推動氣候變化研究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家還積極參與WMO和台風委員會各領域的活動及有關國際研究計劃。
二、機構設置與主要職責
中國氣象局內設機構:辦公室、監測網路司、預測減災司、科技發展司、計劃財務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規司、國際合作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辦公室和監察室、審計室。
中國氣象局的主要職責是:
(一)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准和規范並監督實施;承擔有關的行政復議工作。
(二)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聯防,組織指導防禦雷電、大霧等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歸口管理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工作。
(三)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進行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國陸地及海上氣象探測與信息網路、氣象台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四)管理全國天氣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並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氣象條件論證。
(五)組織氣象科技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指導協調氣象教育工作,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意識。
(六)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七)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教育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
(八)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九)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國氣象局主要直屬事業單位: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中心、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中國氣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氣象出版社。
全國氣象部門(不含港、澳、台地區)設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14個副省級市氣象局(含4個計劃單列市氣象局,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氣象局),318個地(市)氣象局和2300個縣(市)氣象局(站)。
全國氣象部門現有正式職工52988人,有兩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26人,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4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