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2年疫情要什麼時候能結束了
新冠肺炎在2022年還不能全面結束,但專家預計國內多地爆發的本土疫情預計在4月中旬會有所好轉。因為,新冠肺炎已經屬於大流行病毒,和感冒一樣,但確診之後對身體的傷害卻比較大。不僅嗅覺會出現問題,還會帶來其它方面的隱患。而國外新冠肺炎也是比較嚴重的,但他們不在乎,都已經和病毒共生存了。
不過,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會允許的,國家衛健委新冠人員表示,疫情結束需要滿足以下這四大條件:
1.新冠疫情結束條件一:病毒變異變弱
像最近在我國多地引起的新冠肺炎病毒為奧密克戎變異株BA.2分支,使細胞中復制的速度更快,傳播力更強,與細胞黏合能力更強,更容易引起感染。最明顯的就是,長沙出現的一確診病例,兩個人因相隔0.5米,沒有戴口罩就被感染。這個傳播強度大家是無法想像的。
2.新冠疫情結束條件二:疫苗更加有效
雖然說我國全民都接種了新冠疫苗,但吉林這次確診的病例百分之八十都是接種過新冠疫苗的。說明,針對疫苗更加有效,不僅僅是能預防重症和死亡,也可以預防感染,預防重症和死亡率的能力更高了。
3.新冠疫情結束條件三:有治療特效葯
除了現有的有效葯物以外,出現更有效的葯物,甚至是特效葯,早期就可以把病情阻斷。
4.新冠疫情結束條件四:國際疫情在減輕
國外其他國家疫情確診病例在減輕,會讓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減少。但根據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3月22日17時27分,全球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1244012例,達到470839745例,死亡病例增加14865例。
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採取精準的防控措施,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另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要求,各省現在要根據疫情形勢建設或者拿出建設方案,保證每個省份能夠至少有2至3家方艙醫院,即便現在沒有建設,也要拿出建設方案,確保在需要啟用方艙醫院時,能夠在兩天之內建成並且投入使用。
B. 現在新冠疫情在全國多個地區出現增長的趨勢,情況嚴峻,什麼時候疫情才能結束,恢復正常生活呢
根據疫情防控專家早些時候的預測,本次疫情在明年,也就是在2022年將徹底結束。
C. 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發展從何處發力
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首當其沖的是生命健康安全,許多人在這場新冠疫情的戰爭中去世了,而世界的經濟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新冠肺炎帶來大量的停工極大的影響經濟首先,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出門購物,或者說國家對出行進行了管控,那麼旅遊業基本上是很難發展的,然後餐飲業也只能想辦法轉型外賣或者轉型方便食品,以求盡量減少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而進口出口也會受到大量的打擊,新冠肺炎嚴重的國家許多食品方面的出口都會被消費國所禁止。不僅僅如此,受到更多嚴重沖擊的其實是小商販,一旦沒有人買他們的東西其實他們就沒有任何收入,也不存在任何保障,所以說大部分的小商販甚至一些小型公司都會倒閉,不少人都是失去自己的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帶來的大量的失業人口會使得消費力大量的確實,一時的經濟波動可以通過政策調整恢復,但是購買力的缺失使得不少地方都要通過消費券的形式來重新振興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也對某些產業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游戲行業,直播行業等和室內娛樂有關的行業,還有一些快遞以及社區電商,這種不需要出行或者少出行的行業都因為疫情獲得了一定的機遇。
D. 當前疫情什麼時候可以結束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平靜的生活
就我個人看來,疫情並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到最後可能出現這樣結局,我們的醫學技術,發展到了能夠控制病毒,卻不能夠徹底消滅病毒。使得新冠病毒,成為類似感冒一樣情況,雖然不能夠徹底杜絕,卻可以輕易治好。按照這樣一個角度猜想,想要恢復疫情之前的平靜生活,從時間上來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疫情的出現,攪亂了我們的正常生活,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提心吊膽」。身邊一旦有疫情出現,就如同炸彈爆炸一樣,瞬間改變人們生活。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炸彈」,比肉眼可見的危險,更具有危險性。
疫情之下,有人因此失業,有人因此感染生病,還有人因此失去生命。當下的我們,內心有一個共同願望,希望新冠疫情早日消失,讓我們的生活,重歸以前的平靜。
眼下正處於秋冬季節,是疫情活躍高峰期,外界低溫有助於疫情傳播。此輪疫情已經讓全國多個省份,出現了新冠疫情患者。這樣一個情況下,即使我們的身邊沒有出現感染病例,也應該加強個人防護,積極配合防疫工作安排。
除了配合防疫工作,做好個人防護之外,積極接種新冠疫苗,也是一個重要的預防手段。疫苗接種之後,能夠在我們體內,形成新冠病毒抗體,幫助我們抵抗新冠病毒。
E. 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旅遊產業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特別是國內幾乎所有的旅遊景點和遊玩項目都關閉,交通暫停,旅遊業百分百的停止運轉,對於旅遊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那麼疫情過後,旅遊業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徹底恢復呢?
近日,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WTTC)發布了全球旅遊業危機研究報告, 稱疫病影響旅遊業的恢復期平均 19.4個月 。
去年,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與美國全球救援公司(GlobalRescue)合作,重點對2001年至2018年期間國際上90次危機對各國與城市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全球旅遊業面臨的風險,提出了應對危機的建議,並匯集了政府、非公有部門、目的地機構、國際組織與協會、學者的廣泛意見,歷時8個月完成了這份《危機准備、管理和復甦》研究報告。
報告稱,隨著全球化連通性、旅行便利性和富裕人群的崛起,國際旅遊業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從1950年至2018年,國際入境人數增長了5500%。同時,旅遊業給目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創造了數百萬工作機會,保護了自然與文化財富,促進了繁榮,減少了貧困,改善了教育。但是,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緊張局勢到恐怖主義,再到不斷變化的健康威脅和升級的環境威脅,世界風險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新的風險不斷重塑全球生態體系。
報告將旅遊業常見危機分為四類:恐怖主義、社會動亂、自然災害、流行性疫病暴發。其中提到,在90次危機中,有12起是流行性疫病暴發。
報告稱,流行病暴發已成為新常態,類似H1N1的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估計在450億-550億美元之間。疫病的平均恢復期為19.4個月,時間跨度為10個月到34.9個月。恐怖主義也是許多國際旅行者十分關注的問題。
但實際上,成為恐怖主義受害者的機率較低,因此,旅行業反彈較快,受恐怖襲擊影響的地區旅遊業恢復時間最短,平均為11.5個月,范圍從2個月到42個月。而政治動盪或社會動亂對一個國家旅遊業的損害遠遠大於恐怖襲擊,政治不穩定性和內亂事件的平均恢復時間最長,為22.2個月,恢復期從10個月至44.9個月不等。
近些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和程度都急劇增加,1970年至2016年間自然災害數量翻了4倍,而恢復的時間范圍跨度最大,從1個月至93個月,平均為16.2個月。
報告建議,識別和理解各類風險僅僅是第一步,旅遊業必須建立多樣化、動態與分散的防風險布局,並實施分類施策與操作的整體機制。
旅遊業恢復至少需要1年時間
南方日報:您預計影響時間會持續多久?
保繼剛: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數已經遠遠超過非典。非典期間,全球29個國家報告臨床診斷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而截至3月3日零時,全國確診80151例,死亡2943例,海外確診12010例,死亡184例。它目前是非典時期的10.9倍。目前看來,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的新增確診人數穩步下降,廣東自2月16日以後新增確診都低於10人,3月2日新增確診0人,全國多個省市也都出現了新增確診0人的現象,但對於湖北來說,總體確診的量還是很大。
從政府管制的角度來講,旅遊業全面開業的時間還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盡管有些地方旅遊景區開業了,但實際真正的遊客不多,遊客的信心恢復會有所滯後。同時,旅遊業與其它行業相比,不是生活最必需的行業,所以旅遊業開業的時間要滯後一些。
在不考慮其它因素下,如果疫情在上半年結束,我們可以粗略地作出以下判斷:從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周期以及旅遊市場自然發展規律來看,2020年下半年國內旅遊會恢復性增長, 到2021下半年恢復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規模水平, 旅遊業的恢復時間大體需要1年左右時間 。
核心觀點:全球發展旅遊速度將會趨緩
南方日報: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對國際旅遊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保繼剛:從國際上來講,新冠肺炎疫情相比起2003年的非典,影響是更大的。有兩個數據可以看出,WTTC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統計得出,2003年非典全球旅遊業的損失是300到500億美元。2003年中國人出國旅遊佔全球總量1.5%。到了2018年,中國有1.77億人次出境旅遊,佔全球旅遊消費16%。美國華人趙金林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疫情將會使得以依靠中國出國旅遊為主要客源的東南亞國家短期旅遊收入將減少30%。比如說泰國,中國是泰國的第一大客源國,中國遊客的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2.7%。2019年,中國遊客為泰國貢獻了180億美元的收入,而2020年1月24日到31日,中國遊客下降60%,一周損失2.94億美元,預計泰國1月到6月的收入會減少97億美元。2019年中國遊客佔美國旅遊人數7%,中國遊客在美國的花費是340億美元。由於疫情爆發,美國將減少103億美元的旅遊經濟收入。
對於世界旅遊來說,由於我國是世界旅遊主要客源國,對世界旅遊貢獻率在12%以上,本次疫情對世界旅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就其總量影響而言,今年的全球旅遊發展速度將會趨緩,增長速度會形成零增長或者負增長的發展態勢。
核心觀點:一時危機阻擋不了旅遊業發展
南方日報: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旅遊產業長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在您看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旅遊產業是否還能夠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旅遊產業的基本面是否會發生變化?
保繼剛:從歷史上歷次「災難」(一戰、經濟大蕭條、二戰、地震海嘯、金融危機、「非典」)後的情況來看,旅遊業都沒有消亡,不僅沒有消亡,旅遊業在全球的經濟比重中佔比越來越大。旅遊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體現。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旅遊是一個永遠的朝陽產業,一時的危機阻擋不了旅遊業的發展。這也是旅遊業界同仁應該取得的共識。
從旅遊業恢復的角度判斷:國內旅遊特別是短程旅遊率先恢復,出境旅遊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出境旅遊還可能受到我國外匯收入的影響,與其呈正相關,入境旅遊的恢復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與此同時,度假旅遊、自然康養旅遊將會有一個大的增長;城市旅遊消費會更加活躍,都市周邊的鄉村旅遊會有大幅度的增長;自然地理尺度大的地區和疫情不嚴重的地區,旅遊會有較大的恢復;團隊旅遊特別是長線團隊旅遊恢復尚需要一定的時間,散客特別以自駕為主的家庭出遊方式會有一個大的恢復,長線的旅遊包車、旅遊專列恢復將較為緩慢。
產業發展思考
核心觀點:不應片面誇大旅遊業損失
南方日報:現在很多媒體都在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國旅遊業損失或達萬億,您怎麼看待這個判斷?
保繼剛:對於國內的影響來說,我認為目前有一些媒體或者專家的計算是偏大的。他們的依據是根據2019年全國旅遊收入的總量是6.5萬億人民幣來計算,而問題在於,6.5萬億又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另一個是攜程公布的數據,攜程發布了一個消息,預計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會有4.5億人次出行,旅遊業收益不低於5500億。但是在這4.5億人次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回鄉,雖然都在「流動」,但是否也算在「旅遊人」當中呢?
核心觀點:「報復性增長」是偽概念
南方日報:很多媒體和智庫都預測,疫情過後旅遊消費市場大概率會出現2003年非典過後的報復性增長,你怎麼看?
保繼剛:會不會出現所謂「報復性增長」,要看以哪個階段的指標做參照,跟現在相比還是和去年同階段指標相比。跟現在比,它一定是報復性增長,因為現在是零。但是若你說跟去年相比,那就不一定,而且兩位數的增長就算是報復性增長嗎?我們應該更實事求是地來對待統計數據,來認識旅遊業。各大旅遊研究智庫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做好深入調研,而不是人雲亦雲或者採用嘩眾取寵的說法,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這是我們智庫應該做的。
核心觀點:借機擠掉旅遊統計的「泡沫」
南方日報:如果說當前媒體對旅遊業的損失預測是不科學的,我們應當怎樣更科學地了解統計數據?
保繼剛:疫情後,我們應當借用這次旅遊業「歸零」的機會,把統計數字的泡沫擠掉,實事求是地認識旅遊業,引入地理尺度來進行統計,即按省、市、縣三級地理尺度來進行遊客統計。當前的弊端是把眾多數據疊加在一起,一位湖南遊客到了廣州、佛山、珠海,三地都將他算到遊客數量里,最後匯總遊客量,1個人變成了3個人,這將會產生疊加效應,從而導致數據與現實不符。引入地理尺度後,根據軌跡來統計外省到廣東的人數,我們可以更加准確地計算出外省遊客的數據。
數據也可能是泡沫。以學生為例,中山大學旅遊學院一年級本科生中,80%的人有超過兩個手機號碼,家鄉一個讀書地一個,這樣的雙卡雙待,使得用電訊數據來計算的遊客數量變相增加。另外乘高鐵和高速公路自駕的人,比如從廣州到昆明,途徑廣西和貴州被記錄為廣西和貴州遊客,但實際上並沒有在廣西和貴州進行消費。以春節為例,返鄉人員被統計在遊客數量上,但是其住宿和餐飲的消費會比正常的旅遊者要低。因此,疫情之後對於旅遊的研究以及決策來講,我們有機會從零開始,得到一個更加科學准確的數據。
核心觀點:重新認識旅遊業的脆弱性
南方日報:很多人都說旅遊是朝陽產業,但又是很脆弱的產業,我們應當如何認識旅遊業的脆弱性?
保繼剛:旅遊行業有它非常脆弱的一面,任何突發事件對旅遊業的影響非常直接且嚴重,行業風險很高。旅遊產品不能儲存,不像汽車或者糧食,今天賣不了可明天賣,一個地方賣不了換個地方賣,這就是旅遊業與其它行業相比脆弱的地方。因此,旅遊需求是敏感的,旅遊行業是脆弱的,但是行業脆弱不等於沒有生命力,不等於沒有未來發展的潛力。
核心觀點:當前旅遊投資方式過重
南方日報:近年來,旅遊業呈現出投資大、周期長的特點,但是脆弱性使得旅遊企業的風險過高,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保繼剛:在談脆弱性的同時,學界最近談的比較多的是恢復力,也就是旅遊地或產品在遭到危機之後的恢復能力。實際上,我們以往常說的旅遊業特徵——投資少、見效快、成本低,恰好與現在相反。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實際上呈現了共享經濟特徵。以陽朔為例,旅遊業開始是用自家的門面賣啤酒和美食,騰空兩個房間做住宿,這就是投資少。後來經濟發展好了,追求五星級酒店甚至是國際品牌的酒店,變成了投資大,周期長,這樣一來,風險就大了,我們應該藉此機會反思。
因此,在對脆弱性和恢復能力的認知下,我們應該考慮旅遊企業的不同方式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的民宿是越來越高端化,在面對疫情的時候,它的脆弱性就表現出來了。我們是不是更多的要考慮最早提出來的說旅遊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靈活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從學術上回到那種替代性發展、包容性發展思路上,而不一味地去追求投資額的多大?
核心觀點: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務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疫情過後,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更應該從哪些方面制定和出台有關政策,有效激發需求側市場,助力旅遊業恢復產業活力?
保繼剛:我更關注的是會不會有大規模裁員,會不會有很多人失業。旅遊直接就業2826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1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9%。如果穩定了旅遊業的就業,就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的就業基本面,使社會更加穩定。
至於如何恢復產業活力,我覺得不需要政府太多激勵,只要經濟穩定了發展了,旅遊業是會起來的。還有去年國家提到議事日程的「消費稅立法」,估計今年人大會通過並實施,這會激發地方政府從實質上重視旅遊業發展,因為旅遊消費可以直接體現在地方稅收。因此政府最重要的還是在控制好疫情之後,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務,因為不管這次出現什麼狀況,旅遊的需求依然會存在的。同時,從產業的發展來看,要調整旅遊供給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以「+旅遊」而不是「旅遊+」的方式推進旅遊供給體系的建設。
F. 疫情持續影響勞動力市場,各國經濟何時才能復甦
由於前期對疫情的嚴格控制,中國經濟逐步在恢復正常秩序,而海外由於疏忽管理,導致疫情進一步擴散,可能還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
G. 疫情拐點到來,還有多久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趨勢已成為各國關注的話題。近日,根據官方數據,武漢確診病例呈下降趨勢。對此,疫情何時結束並恢復正常生活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看看專家怎麼說。近日,鍾南山院士回應了這個問題。
1.2月中旬達到高峰:
預計疫情可能在2月中下旬達到高峰,進入平穩期,慢慢減弱,並希望疫情在4月左右結束。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暴發還不能轉為高峰階段,它是由防治高峰決定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引起了熱烈討論。此前,國家發改委曾回應稱,疫情給我國交通、交通、文化、旅遊、影視、餐飲等方面帶來了一定影響。這種影響是分階段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基本面。
據上海市防疫工作會議中央電視台新聞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分為接觸、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接觸是指患者因打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和呼出的氣體在短距離內直接吸入而引起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霧滴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體表面,並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接觸後與受污染的手接觸,導致感染。
H. 世衛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持續數十年,真的解決不掉嗎
世衛組織所稱的新冠疫情影響將持續數10年,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不是解決不掉,而是在能解決的時候沒有解決,如果全球能夠在疫情萌發初期就將其扼殺在搖籃里,那麼所帶來的影響可能就只有今年或者短暫的幾年,可是如今傳染面積已經這么大,全球那麼多人受到了影響,影響持續數10年,還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並且現在疫情還處在高峰期,問題是全球許多個國家仍然是易受病毒感染的體質盡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以玩命的速度研發疫苗,可是等疫苗研發出來了,也可能要等到明年了,那個時候又不知道疫情是怎麼樣一番景象了,即使疫苗出來一情結束,可是那些唄,病毒感染的人群呢,他們以後的生活會因為病毒攻擊了身體內部某些細胞而造成影響,國家的經濟也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夠復甦很多,在這場疫情中遭受經濟打擊而失業,破產的企業和人數他們應該怎麼辦呢?
I. 美國各州經濟重啟,酒店業何時才能復甦
就算如今美國各州經濟開始重啟,但酒店業的控制力仍然到達60%,如果想要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那麼至少要給酒店業兩年時間的恢復,意思酒店業要到2022年才能真正復甦。
可以說疫情不過那麼全球的經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復甦,而美國的經濟更是如此,越是看重經濟,卻越是在疫情的逼迫之下步步後退,由五六月份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兩三萬人到如今的每日新增人數七八萬人,美國對於疫情所採取的政策顯然是不合人意的,而美國的經濟由於疫情的爆發也一直落於低谷,就連美股都熔斷了好幾次。所以這一年真的是災難性的一年,希望美國可以挺過這次疫情。
J. 世衛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持續數十年,為何這么說
因為其對患者帶來的健康影響,對遇難者家屬帶來的生活影響,以及新冠疫情,對未來的政治社會影響,都將維持數10年之久。
我們再來看新冠疫情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此次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社會的發展速度可謂說被拖了下來。全球那麼多的人面臨著失業或者已經失業,那麼多企業已經倒閉,那麼就意味著國家的發展政策受到了阻礙社會的發展腳步也被脫了下來。那麼那些失業人群以後能不能找到工作呢?這還是一個未知點,就算經濟在幾年之後能夠得到復甦,就業率能夠重新拉回來,但問題是有一些人可能就在這場沖擊中再也找不到工作。這種影響也是持續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