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

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

發布時間:2022-06-21 22:39:51

①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保持平常心態 保持戰略定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態勢是好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此,在戰略上要保持平常心態,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

② 如何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

認識新常態
適應新常態
引領新常態
2014年12月12日
-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會議要求,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
真誠希望能夠幫助您,如果滿意請採納,祝您好運常伴。

③ 如何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長速度從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將從低端轉向中高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新常態」關鍵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我國正處於「三期迭加」時期,要特別關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四大「陣痛」:製造業要「去產能化」;房地產要「去泡沫化」;金融體系要「去杠桿化」;環境要「去污染化」。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我國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
認為,引領新常態需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引擎。當前,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正在出現。新一輪創業浪潮的興起有以下四大動力。一是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創業門檻與成本,推動新的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二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發展帶動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管理機制的創新,引領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浪潮。三是高新區與科技園區作為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重要載體,引領新一輪聚合創業創新浪潮。四是當前出現的並購熱刺激「職業創業人」崛起。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將面臨六大新機遇。第一是人口城鎮化。人口城鎮化進程將創造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加速消費升級。第二是經濟服務化。消費升級將創造公共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巨大發展空間。第三是發展低碳化。第四是產業高端化。產業結構的水平要從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對沖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第五是社會信息化。第六是經營國際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貨幣成本的不斷下降為中國國際化戰略轉型創造了相對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企業正從世界工廠「打工者」向全球資源「整合者」轉變。

④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論文字數在1500以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明確提出,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舉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供給側改革,已成為通遼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參與變革、主動變革、承受變革,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最大限度地釋放全市發展潛能,才能協力擺脫困境,奪取追趕超越的新成效。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驅動力.
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遼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創新史。特別是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入推進人才強市工程,有效帶動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來審視,我市的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漸趨乏力、漸成瓶頸。「打破」才能得生機,「取直」才能後發趕超。為此,推進創新發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能有效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競爭優勢,大大減少增長動力轉換「青黃不接」的時間,從而更好適應新常態。
一是積極培育發展新動力。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挖掘新的投資領域和投資需求;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發揮出口戰略,提高我市產業在出口市場的地位。
二是加強平台建設。加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建立一批院士專家站、博士專家站、建設工程技術研究院、工程實驗室,創辦各類科技創業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
三是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整體性.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時期,通遼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00億元,年均增長10.9%,位居自治區前列。但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相關領域的制度改革與制度供給滯後,導致多重矛盾疊加形成的深層次結構問題。因此,必須要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系統、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建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在推動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地區比較優勢,推動北部「霍扎」、南部「四點一帶」協同發展,促進中部「兩區一縣」融合發展,塑造主體功能約束有效、資源環境可承載、經濟優勢互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的通遼發展新格局。
二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服務力度,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壯大縣域經濟。
三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推進文化改革創新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市。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可持續性。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通遼的品牌所在、優勢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關切所在。這些年我們大力推進生態保護、污染治理和城鄉環境改善,成效總體是顯著的。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區的生態問題比較嚴重,群眾要求進一步加大環境改善的呼聲還很高。因此,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在注重需求側創新升級的同時,開辟供給側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將生態文明的理念、目標、任務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堅持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下大力氣狠抓生態環境中的薄弱環節治理,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四、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聯動性。
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對外開放的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利用開放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集聚創新要素、推進創新發展的能力還不夠強。要想在下一步發展中乘勢而上、彎道超車,必須大力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一是深化國內區域合作。抓住國家新一輪支持東北加快發展的機遇,深度融入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建設東北製造業配套基地、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進與京津冀地區合作,加強與周邊盟市合作,實現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區域發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持續推進開放招商,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國際國內市場、資源的效率和效益,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增強通遼經濟發展的聯動性。
五、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公平性。
社會公平、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和本質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堅持社會公平、人民共享的價值導向,使全體人民在公平發展和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通遼在民生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進共享的同時更要調動各方面共建的積極性,在保障大多數、提昇平均數的同時更要關注極少數,確保民生建設能夠走在自治區前列。因此,堅持共享發展,必須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一是落實好「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脫貧措施,精細化到每一戶每一人,做到因戶施策、因為施策,確保2017年底消除絕對貧困。
二是落實好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相互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保障城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三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同時要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

⑤ 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努力把握新機遇有哪些方面可以努力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⑥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認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補補的體制機制調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的破除,將打破利益固化籓籬,解除限制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激發經濟活力;經濟增長機制轉換和宏觀調控體系完善,將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根本保障。伴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微觀活力將進一步釋放,新的增長引擎將被打造出來,我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將具備更堅實的制度基礎、更充沛的動力源泉。
管清友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⑦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⑧ 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

引領經濟新常態,必須著眼於我國中長期公平可持續發展,充分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深刻地認識到我國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的歷史新時代。
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核心是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緊緊抓住我國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要以經濟的轉型升級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不斷適應國際國內的新變化。

閱讀全文

與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人如何成為婚姻贏家 瀏覽:400
沒有愛情之前要做什麼 瀏覽:18
愛情受傷的心怎麼復原 瀏覽:840
告別了昨日的愛情叫什麼名 瀏覽:138
如何客觀的看待中國經濟放緩 瀏覽:392
社會事業領域主要是哪些工作 瀏覽:116
村集體經濟應該怎麼發現 瀏覽:568
婚姻家庭到底給女人帶來什麼 瀏覽:636
38度中國故事酒多少錢 瀏覽:935
機關事業單位喪葬費怎麼領取 瀏覽:3
經濟法哪個版本比較好 瀏覽:186
我很幸福具體說的什麼 瀏覽:681
78年配90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442
怎麼做真皮和健康 瀏覽:353
如何讓人輕松獲得幸福 瀏覽:683
徐文長是從哪個民間故事出現的 瀏覽:513
幸福溫暖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438
四川省富順縣經濟如何 瀏覽:812
如何正確教導孩子的生理健康 瀏覽:303
哪個故事書里有觀書有感宋朝的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