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的原因是疫情控製得當復工復產早和國內需求消費高增長。
去年疫情肆虐全球,很多國家都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尤其是經濟方面,國際貿易的停滯是最根本的原因,很多發達國家(依靠大量進出口且內循環不足的國家)都出現了GDP負增長,可是中國卻是全球為數不多的經濟成正增長的經濟大國,原因有兩點:首先是我國對於疫情的重視,嚴格的防控,讓疫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從而是人們能夠盡快的復工復產;其次重點是人們的消費能力和需求都達到了一定的高程度,使得國內需求和消費一直保持在高增長階段,本國民眾就可以消耗掉絕大部分的國內產品,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良性的內循環經濟,既能夠提高國家的GDP,又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和生活質量,這就是內循環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兩會提出未來五年要大力發展和完善更好的內循環經濟就是邁向更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堅實步伐。
內循環經濟從字面容易理解為極限經濟現象。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內循環經濟存在於每一個國家,屬於經濟流通的結果,無論一個國家,還是整個地球都可以理解為內循環。但從狹隘的觀點看,內循環只是針對內部經濟流通,與外部絕緣的關系(對於個人和家庭而言,內循環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內循環經濟基本只是針對於宏觀經濟來說的),因此要認清內循環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認清經濟循環的本質。內循環經濟不一定等同於狹隘的經濟概念,要做到內循環經濟的真正循環,必須保有市場的多元化、市場持續不斷的流通能力(即廣泛民眾的市場化能力)。
近些年隨著國內經濟的復甦和人才的迴流,從研發、生產、銷售、運營、流通等相關領域的人才層出不窮,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從而消費能力也隨之攀升,失業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國內物價穩定,產品質量高,數量足,這所有的一切才足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內循環體系。簡單的說就是可以不再過分的依賴其他國家的進口來提高本國的GDP,而是讓本國生產的產品在國內能夠通過本國民眾將其最大化的消費掉的過程就是內循環經濟。也可以理解為拉動內需和刺激消費。當然這里講的不是絕對的內循環,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真正做到不依賴別國而實現獨善其身。只是說盡量最大化的實現高度內循環經濟且最大化的不去依賴或受控與別國的制約。
Ⅱ 中國經濟「開門穩」來之不易,疫情下,我們是如何發展經濟的
改變經營方式,改變發展模式,進行創新,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會提高我們的發展勁頭
Ⅲ 中國經濟15個月持續復甦,中國經濟究竟經歷了什麼
今年年初1月,2020年中國經濟年報正式出爐。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可以說,這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在疫情頻發的年代,中國還能保持經濟復甦長達15個月之久,這對於國家民眾對經濟的信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預示著我國抗風險能力的大大增強。
Ⅳ 中國助力世界經濟復甦,具體是採取的哪些方式
2020年可謂是多事之秋,隨著2020年初的大規模疫情爆發到現在,已經過了接近一年的時間。但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范圍內只有中國的疫情得到了大范圍的控制,其他國家如美國,英國,印度等發達或發展中國家依舊還保持著高傳染率和高致死率。由於疫情的原因導致了全世界的經濟停滯,各個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輕則關閉門店裁退員工,重則破產清算。面對這么一個嚴重的情況,中國作為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個有能力有想法的國家,採取了很多手段來助力全世界的經濟復甦和產業恢復。中國採取的手段非常多,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製造業的擴大開放中國向來就有“世界工廠”的稱號,在疫情期間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管是酒精消毒液以及其他的醫療用品,或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需的生活必需品,亦或是汽車手機等電子高尖端的產品,國內疫情期間幾乎沒有停頓,所有商品幾乎是隨需隨到。因此中國現在採取製造業的進一步擴大開放,來對國外的疫情進行援助,防止世界經濟進一步下滑。
Ⅳ 我國成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主要力量,這是怎麼做到的
根據如今的全球情況,我國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增加進口增加出口,使得國際經濟市場繁榮這樣才能推動全球經濟復甦,而我國是出口大國也是進口大國,並且我國經濟依然蓬勃發展。因此,我國就成為了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力量。
Ⅵ 中國經濟迎來「開門紅」,疫情下的經濟是如何「穩中求剩」的
疫情下的經濟通過互聯網以及外賣行業的高速發展來穩住,現在國家還要通過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
Ⅶ 為什麼中國經濟能從疫情沖擊中快速復甦論文
因為中國有共產黨堅強的領導,共產黨一心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屈不撓,因此當發生疫情時,總是共產黨員沖鋒在前,擋住了疫情的發展,使經濟快速的復甦。
Ⅷ 中國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了哪些努力論文
第一是率先促進經濟增長,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積極努力。這是因為中國經濟佔世界總量比重不斷提高,而且中國又保持較高的增長率,這就從兩方面使得中國對全球新增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越來越大。
一旦中國經濟復甦,2010年—2015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可保持在8%—9%,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也會成為世界貿易增長的第一火車頭。在這場危機中,中國由於保持高增長,總體經濟實力顯著上升,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第二是辦好自己的事情,成為應對和處理世界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中最大的「穩定器」。我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庫計算發現,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2001年-2008年期間,中國在20國集團國家中不僅經濟增長率最高,而且經濟波動系數最低。在2009年只有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率下降幅度最小。
第三是促進世界經濟合作,理性地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負責任地提供全球性公共產品,穩定全球經濟與貿易增長。中國第一次與世界大國合作,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較快復甦,同時理性地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進程中,實現了全球經濟全面、持續、平衡發展。
第四是帶頭發展綠色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2009年新增投資的14.6%用於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推進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持續發展。節能減排成效顯著,預計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1%和2.7%;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05年7.7%上升至2008年的8.9%,中國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四位。
中國為世界經濟復甦分析:
我國國民經濟循環逐步暢通、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逐步增強,各類經濟主體績效的改善已經形成蓄勢待發之勢。2021年將是信心恢復和預期引導的關鍵年,由於經濟持續復甦和基數的因素,2021年各類宏觀參數預計將全面反彈。
必須認識到當前經濟復甦遠沒有達到常態化水平,經濟復甦的核心力量依然來自於超常規的疫情紓困政策,且具有強烈的不穩定、不均衡、不確定等特點,明年的宏觀政策需要以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為錨,以全面擴大內需、縮小供需缺口為基本目標。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紓困政策的退出,積極應對金融風險顯化的挑戰,逐步回歸常態化宏觀調控模式。
Ⅸ 多重考驗下,中國經濟「穩」字難得,後疫情時代經濟將如何發展
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再創新高。中國國內疫情近期多發,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加,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字難得,更顯珍貴。
「穩」來自何處?一方面在於中國政府努力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從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到用好政府債券擴大有效投資,再到適時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中國密集出台多項「穩經濟」舉措,特別是針對受到嚴重沖擊的市場主體加大紓困和就業兜底等保障力度,助力中國經濟穩定前行。
由於國內外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中國經濟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不過從全年來看,中國經濟有望保持恢復發展態勢,因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