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的鄰國蒙古國,人口的確非常稀少,它們的主要經濟是什麼
我們的鄰國蒙古國有著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人口卻不足300萬,這樣地廣人稀的國家,它的資源可謂是相當豐富,不僅有豐富的煤炭、鐵礦資源,還有其他80多種的金屬礦產資源。數據顯示蒙古國有20多億噸銅礦,3400噸黃金,3000億噸煤礦,甚至還有80億桶石油等等。憑借著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蒙古國的經濟來源主要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部分城市還有可依靠的旅遊資源。
其中畜牧業稱得上是蒙古國的國民經濟基礎,因為祖先生活習俗的傳承,以及蒙古國大面積草原的地理優勢,導致當地畜牧業非常發達,這一點可以參照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的發展既滿足了國民的日常所需,也為蒙古國出口提供了優質的產品。與此同時畜牧業還帶動了乳製品和肉製品的發展,尤其是牛奶、羊奶、牛羊肉,都因其優良的品質備受全球人民的喜愛。
蒙古國雖然國土面積大,但人口稀少,許多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希望這個有草原有資源的國家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Ⅱ 蒙古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蒙古經濟大致體制簡介如下:
1 .以畜牧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2. 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國有資產私有化。3. 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份在國家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Ⅲ 外蒙古國力經濟,人口,軍事如何
蒙古國是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蒙古國的礦產極為豐富,也是世界上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國家之一,近幾年開始,蒙古國快速發展。
人口290萬。喀爾喀蒙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等少數民族。主要語言為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蒙古人民軍,有四個分支:一般意義部隊,邊防部隊,內部安全部隊和空軍。這是和平時期的結構,在戰爭或類似戰爭的情況下,可以改變結構和重組。現役常備兵力約191,500名,儲備兵力約707,000人。
蒙古國經濟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年~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分在國家經濟中佔主導地位。2007年,蒙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宏觀經濟指標穩步增長,財政收入增加,匯率基本保持穩定。2007年,蒙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8.3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9.9%。2008年,蒙古國GDP為149.91億美元,列世界87位;人均GDP為2480美元,列位102。2012年蒙古GDP人均3042美元,排名87。
Ⅳ 外蒙古(蒙古國)靠什麼發展經濟
1921年革命前,蒙古是落後的單一畜牧業國家。當時,游牧養畜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牧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0%,居民生活必需品的2/3來自畜產品,另1/3依賴進口。那時的蒙古沒有工業、農業和現代化交通運輸,商業操縱在外國資本家和商人手中,他們有的來自中國內地,有的來自俄、日、英等國,故而沒有本民族的銀行、貨幣。1921年革命後,蒙古政府廢除一切外國商號和高利貸者的債務。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了"沿著非資本主義道路發展"的總路線,沒收了封建主財產,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成份。蒙古在單一畜牧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種植業、工業、運輸業、建築業等經濟部門,並形成了擁有3.81萬人的工人、職員階層。1948年至今先後通過並實施了發展國民經濟及文化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八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因為新起的"民主化"和改革浪潮而中斷。在這40年間,蒙古經濟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20年代至50年代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25年起組織牧民合作社,後經曲折發展,至1959年底才基本完成,全國99.3%的牧民和77.3%的牲畜加入了農牧民合作社。 2,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由牧業國向工業-農牧業國發展。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建設,其國民經濟中所居地位不斷提高。1985年與1960年相比,工業固定資產增長24.7倍,而農牧業只增4.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8.2倍,農牧業增67.6%。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1960年工業為14.6%,農牧業為22.8%;而1985年工業為32.6%,農牧業為16.2%,說明已逐步變為工業-農牧業國。但蒙古經濟地運轉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外國制約,1962年加入經互會後,蒙古經濟更處於蘇聯的嚴格控制之下。工業企業的85%由蘇聯援建,工業設備的90%和日用消費品的70%靠蘇聯供應,對外貿易的80%以上都是同蘇聯進行。多年來,蘇聯一方面給予了蒙古一些經濟援助,1948-1985年間達130億盧布;另一方面,蘇聯長期以來也以不平等貿易等手段,從蒙古掠奪走一些戰略原料、礦產品、畜產品和肉食。經濟上的另一問題,是按蘇聯模式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用行政方法管理經濟的體制,使國民經濟僵化、呆滯、推動發展的活力。 3,80年代後期至今 蒙古從1986年起實行第八個五年計劃。土這一時期,蒙古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加快發展速度;改革管理和計劃工作;擴大企業自主權;使個體、集體和社會的利益保持均衡;加快生產中的科技應用;在農牧業推廣實施承包制等。 1990年,蒙古在政治上受"民主化"浪潮的影響,實行多黨議會制度,經濟改革也沿著與以往大相徑庭的道路發展,開始實行蘇聯、東歐式的急遽經濟改革。蒙古政府明確宣布實行市場經濟;議會(國家大呼拉爾)通過了私有化法,成立了私有化委員會,生產資料所有制國家、集體所有制占統治地位向私有制轉軌。自1991年起,分兩個階段實行私有化,即首先實行對中、小企業和服務性行業的"小私有化"。1992年10月,農牧業的私有化結束,新成立了各種公司350個,合作社8個,牲畜和土地的90%已歸私人所有。1994年,服務業、商業的私有化全部完成;食品加工、采礦、建材、建築、運輸和輕工等部門的私有化也進入尾聲。但是,蒙古國家禁止在鐵路、民航、石油及大型灌溉系統等部門或領域實行私有化,而且在電站、輸電線、煤礦和金屬礦、通訊及一些麵粉、肉類、水泥、釀造廠中仍有51%的股權。在此期間,俄羅斯停止對蒙古的援助,大大削減了對蒙古的能源和零配件供應,從而使蒙古經濟受到嚴重影響。1990-1993年,蒙古經濟接連4年滑坡,分別下降2%、9.9%、1.3%;大批工廠企業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國家的生產降至1980年的水平,全國經濟遭遇到從30年代以來的最大困難;1991-1993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是209%、321%、183%;同期失業人數由6萬增至近10萬,人民生活貧困化加劇,全國26.5%的人口即近6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犯罪率迅速上升。1992年上台的扎斯萊政府,實行了有計劃地堅持推進私有化、保證重點創匯企業和扶持中小、放開物價、匯率自由浮動、緊縮政府開支等一系列措施,使蒙古經濟逐漸復甦。1994年蒙古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2.1%,這是4年經濟滑坡後的首次增長;通貨膨脹率降至65%,農牧業和工業均有所增長。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預定增長3%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估計,蒙古國經濟將在今後四五年保持增長勢頭。 從經濟結構看,蒙古在80年代已由畜牧業為主的國家發展為工業-農牧業國。90年代初,按產值計算的國民經濟各部門構成是:工業36%,商業28.4%,農牧業20.7%,運輸業7.2%,建築業5.5%。
Ⅳ 外蒙古國力經濟,人口,軍事怎麼樣
蒙古國是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蒙古國的礦產極為豐富,也是世界上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國家之一,近幾年開始,蒙古國快速發展。
人口290萬。喀爾喀蒙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等少數民族。主要語言為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蒙古人民軍,有四個分支:一般意義部隊,邊防部隊,內部安全部隊和空軍。這是和平時期的結構,在戰爭或類似戰爭的情況下,可以改變結構和重組。現役常備兵力約191,500名,儲備兵力約707,000人。
蒙古國經濟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年~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分在國家經濟中佔主導地位。2007年,蒙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宏觀經濟指標穩步增長,財政收入增加,匯率基本保持穩定。2007年,蒙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8.3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9.9%。2008年,蒙古國GDP為149.91億美元,列世界87位;人均GDP為2480美元,列位102。2012年蒙古GDP人均3042美元,排名87。
Ⅵ 外蒙古的經濟情況
1990年以後蒙古國經濟體制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進程。隨著財產私有化、物價放開、外貿開放、改革銀行體制等重大措施的實施,舊的經濟體制完全解體,同時也導致了生產大幅下降。經濟部門中畜牧業、礦山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相對穩定增長,因此保障了的幾年來gdp的增長。但是該國主要工業部門之一的加工農畜產品的輕工、食品工業仍在疲軟之中。從1997年開始國際市場上銅、黃金和羊絨跌價後蒙古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因為蒙古國經濟不景氣,所以社會問題比較嚴重。 1990年以後蒙古國經濟體制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進程。隨著財產私有化、物價放開、外貿開放、改革銀行體制等重大措施的實施,舊的經濟體制完全解體,同時也導致了生產大幅下降。 199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寫gdp)比1989年下降了28%,1989~1993年間平均下降7.9%。從1994年開始蒙古國gdp才有所回升。1998年蒙古國人均gdp按美元計算相當於433美元,比1990年下降了20%。 經濟部門中畜牧業、礦山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相對穩定增長,因此保障了的幾年來gdp的增長,特別是1990年後畜牧業得以迅速發展。但是該國主要工業部門之一的加工農畜產品的輕工、食品工業仍在疲軟之中。1995年加工企業產值佔gdp的26%,1998年則下降到7.5%。1998年農牧業的產值佔gdp的32.8%,而畜牧業占農牧業總產值的87.6%。1998年的工業產值佔gdp的24.l%。 1992年1月通過新憲法,2月2日將「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名為「蒙古國」,去掉國旗、國徽上的紅五星,以如意寶和法論圖案代替齒輪和麥穗。改變大呼拉爾(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和小呼拉爾(行使立法和監督權)並存的兩院制議會,實行設有總統的議員議會(及國家大呼拉爾)制。新憲法使業已形成的多元政治體製得到進一步鞏固。 1992年初以來,蒙古政局相對穩定,改年6月8日,全國舉行由3個政黨參加角逐的國家大呼拉爾選舉,26各選區選擇產生76名國家國家大呼拉爾委員,人民革命黨獲得絕對勝利,得到了71席。7月20日,新選出的國家大呼拉爾會議開幕,選舉了大呼拉爾主席、副主席和各黨設委員會,任命了總理和新政府成員。新的國家大呼拉爾任期為4年。 1992年7月由人民革命黨單獨組成政府。1996年6月30日有民族民主黨和社會民主黨組成的「民主聯盟」執政。恩和賽漢出任總理。下設16各部委、11個直屬局、2個研究中心。 蒙古全國共分21個省和一個市,省下縣,縣下設鄉,直轄市下設區,區下設里。根據憲法,省、首都、縣、區實行地方自治和國家領導相結合,自治機構是公民代表呼拉爾。地方行政首長--各級扎薩克主席,由公民代表呼拉爾提名、各自的上級任命,任期為4年。司法機構由國家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構成。另設有憲法法庭,是監督憲法實施的最高機構,具有獨立地位。國家監察總署檢察長和各級地方檢察長,行使法律的檢察權。 政黨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12個注冊政黨,即: 蒙古社會民主黨 執政黨。1990年3月2日成立,黨員2萬多名。 蒙古民族民主黨 執政黨。1992年10月25日成立,黨員4萬多名。該黨由民主黨、民族進步黨、復興黨和聯合黨和合並而成。 蒙古人民革命黨 在野黨。1921年3月1日成立,原稱蒙古人民黨,1925年3月改稱現名。黨員8萬多名。 此外,還有綠黨、宗教民主黨、工人黨、傳統統一黨、人民黨、資本家黨、民主復興黨、民族團結黨、民族民主社會黨。 國防體制 :憲法規定,總統為武裝力量總司令,總統通過國防部長會議對軍隊實施指揮。國防部長會議由國防部長、總參謀長、邊防局長、民防局長、國防部政策與規劃局長、行政管理與協調局長、外事與信息研究局長等人組成,國防部長任主席。國防部長會議負責制定和實施國防政策,完善軍隊的編制,管理國防經費,配備領導幹部以及負責軍隊對外關系。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統管武裝力量,下轄戰略指揮規劃局、行政管理局、政策執行協調局、信息監督分析評估局等。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現役部隊包括陸軍 (即—般任務部隊)、國土防空軍、民防部隊、建築部隊等。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下轄武裝力量後勤部、國土防空軍司令部,建築兵管理局等。 武裝力量 現役部隊1.1萬人(含建築部隊和民防部隊)。 預備役部隊 陸軍l3.7萬人。 准軍事部隊 邊防部隊5000人,內衛部隊900 人,建築部隊1500人,民防部隊500人。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與職業准尉相結合,現役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徵兵年齡18—28歲,士兵服役年限1年。軍官最高服役年齡:尉官45歲,校官50歲,將官55歲。 軍銜 軍官軍銜分3等9級,即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大尉、上尉、中尉)。准尉軍銜設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士兵軍銜分軍士和兵兩等,軍士設上士、中士、下士;兵設上等兵、列兵。 蒙古陸軍 蒙古陸軍兵力8500人。編有7個摩步旅,1個炮兵旅, 1個輕步兵營,1個獨立營。 坦克:T-54/-55/-62型650輛。 裝甲偵察車:БΡДM-2型l20輛。 步兵戰車:БM∏-1型400輛。 裝甲輸送車:300輛。 牽引炮:300門。 火箭炮:130門。 迫擊炮:140門。 反坦克炮:200門。 蒙古國土防空軍 蒙古國土防空軍兵力500人。編有1個殲擊機中隊。作戰飛機9架,武裝直升機12架。 殲擊機:米格-21型8架,米格-21U型1架。 武裝直升機:米-24型12架。 運輸機:42架。 高炮:150門。 地空導彈:SA-7型300部。 雖然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戰斗軍隊只有10多萬,但是備用軍隊還有幾十萬呢,一旦遇到容易滅國的侵略戰爭,蒙古國最少能拿出七十到八十萬的軍隊
Ⅶ 簡要分析蒙古國的經濟特徵
一個國家的經濟要看它的經濟實力,即可持續的創造財富的能力和可持續的投資的能力和可持續的社會發展的能力。
1、蒙古國自身經濟基礎較差,而作為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基礎更為薄弱,技術上無優勢,製造上也沒有優勢,人才上也沒有優勢,外援上也沒有優勢。因此很難發展。
2、產業基礎不好,政府也沒有加以投資或引導或管理。主要的財富落入了個人的手中,特別是當局者家族的手中,而無關普通民眾。
Ⅷ 蒙古的社會、經濟情況如何
蒙古成吉思汗就是死於南征中原途中,其子孫建立了蒙古人的王朝元及其它汗國,一統亞洲大陸近百年。
但是到了當今這一輩,是徹底無望了,眼光短淺,屈住在蒙古高原上,領土大本分被俄羅斯跟中國瓜分,仍然過著游牧生活,徹底被現代文明所遺忘,哀惜啊。
Ⅸ 蒙古的軍事實力和經濟排名多少中國和它關系如何
軍制 蒙古人民軍於1921年3月18日創建。總統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1996年起實行文職國防部長制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獨立於國防部。1996年蒙古議會通過的政府《施政綱領》明確規定,將建立一支精乾的職業軍隊,強化邊防軍,在國防政策中優先運用政治-外交手段。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為策·達希澤伯格中將(1998年8月起)。實行義務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了替代、合同兵役和抵償服役制。1992年起服役期改為一年。 軍力 1997年總兵力共有2萬人,武裝力量基本建制改為旅級單位。 2008年總兵力共有2萬人。1997年開始對武裝力量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其編制體制由師-團制轉入了旅-營制。經濟結構 蒙古國經濟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年至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分在國家經濟中佔主導地位。2007年,蒙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宏觀經濟指標穩步增長,財政收入增加,匯率基本保持穩定。2007年,蒙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8.3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9.9%。2008年,蒙古國GDP為49.91億美元,列世界143位;人均GDP為1980美元,列121位。
Ⅹ 蒙古國的經濟
蒙古國經濟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後,蒙古國實行私有化改革,並於1997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年至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分在國家經濟中佔主導地位。2007年,蒙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宏觀經濟指標穩步增長,財政收入增加,匯率基本保持穩定。2007年,蒙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8.35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9.9%。2008年,蒙古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8.56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64美元。2010年,在國際市場礦產品價格的影響下,經濟快速復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1%。2011年,蒙古國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7.3%。
工業以肉、乳、皮革等畜產品加工業為主,木材加工、電力、紡織、縫紉和采礦業也具一定規模。畜牧業是蒙傳統的經濟部門,也是蒙國民經濟的基礎,素有「畜牧業王國」之稱,主要飼養羊、牛、馬、駱駝。農業以種植麥類、蔬菜、薯類和飼料作物為主。2013年牲畜總數為4513萬頭,增長10.3%。
1990至2011年間,共有中、俄、日、美、韓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向懞直接投資,投資累計約98.3億美元。主要投資部門為礦山、輕工、畜產品加工、商業、建築等。
蒙古國出口主要為礦產品、紡織品和畜產品等;進口主要有礦產品、機器設備、食品等。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俄羅斯、歐盟、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等。2013年外貿總額106.27億美元,下降4.5%,其中出口42.72億美元,下降2.6%,進口63.55億美元,下降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