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蜀漢經濟來源哪個產業好

蜀漢經濟來源哪個產業好

發布時間:2022-06-21 05:31:49

A. 蜀漢地狹人稀,諸葛亮是怎麼開發蜀漢經濟的

蜀地在漢朝時候並不算什麼太過富裕的地方,但是由於蜀地的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因此只要加以開發利用,蜀地它就能成為一個富裕的地方。所以諸葛亮在和劉備到了蜀地之後,便是針對蜀地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也正因為諸葛亮的政策,蜀漢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良,也有更多的人口願意來到蜀漢,這也是使漢中重新開始發展,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而諸葛亮當年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也仍然在漢中地區被人們所使用。歷朝歷代的官員也是在諸葛亮當時的水利工程上面進行修修補補,最終使漢中成為了一片富裕之地。

B. 諸葛亮為了發展蜀國的經濟實力,重點扶持了哪個支柱產業

農業!諸葛亮重點扶持了農業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C. 蜀漢什麼業發達

1.在蜀漢農業發展的同時,工商業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業方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

2.劉備剛定益州,立即實行鹽鐵專賣,把這兩個「利入甚多」的部門抓到政府手裡。為此,設置鹽府(或曰司鹽)校尉,下設鹽府典曹都尉,掌管鹽業。蜀中素來富有井鹽、鐵礦資源。史載,蜀地「家有鹽泉之井」,臨邛的井鹽,「一斛水得五斗鹽」,產量不低。至於臨邛的鐵冶歷史,更可追溯到漢代。蜀漢政權設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和武器製造。鹽鐵官營,不僅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

3.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否則,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像了。到諸葛亮治蜀時,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晉左思《蜀都賦》形容其繁盛狀況是:「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織錦業的規模和產量提高了。

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漢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據專家考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蜀中工業之盛,較之中原各地,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

三國區域

D. 蜀漢是如何加速西南地區開發的

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有從北向南轉移的趨勢。在魏晉之前,北方的經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到了南北朝,南北方的經濟大體上平衡了。魏晉時期,南方經濟發展如此之快,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吳蜀、東晉、南朝這些偏安王朝的開發。其中蜀漢對西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

一,農業開發
巴蜀之地,號稱「沃野千里」,是長江流域難得的糧食基地。自從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後,巴蜀就逐漸成為了「天府之國」。《漢書・地理志》稱呼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硫食果實之饒」。在東漢末年,巴蜀遭遇的戰亂較少,因而封域之內,仍是「棟宇相望,桑梓接連」。

但是,益州相對於北方來說,人口依然是地廣人稀。在東漢時期,益州的人口從470萬增加到了720萬。經過東漢末戰亂的影響,益州的人口只有400多萬。400萬的人口數量不僅無法和曹魏匹敵,還無法抗衡東吳。因此,蜀漢要開發南中,就必須要想方設法增加人口。

蜀漢對益州的經濟開發,為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三國志》記載的人口,並不準確

增加人口的一個辦法就是向外掠奪。當時三國鼎立,天下基本穩定,各地的流民都走向安居,所以無法通過招攬流民來增加人口。於是蜀漢通過對外戰爭來增加人口。從諸葛亮到姜維,蜀漢多次發動了北伐戰爭,每次戰爭之後,蜀漢都會將當地的百姓遷徙到巴蜀。另外一個政策就用稅收政策來促進人們早婚早育。由於三國時期,社會穩定,蜀漢的人口也不斷增加,鼎盛時期突破了500多萬。當然,由於時間簡短,無法恢復到東漢的峰值。

蜀漢對益州的經濟開發,為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執政時期,十分重視對農業的管理。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才國內休養生息,務立其本,鼓勵開發山林水澤之地。他十分重視修建水利工程,加強對都江堰的維護,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水早從人,不知飢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諸葛亮每一次北伐之前都要務農殖穀,令軍民「衣食足而後用之」。諸葛亮對農業的重視,是蜀漢能夠和魏晉抗衡幾十年的重要原因。

蜀漢在外交上堅持「以攻為守」,這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由於長期發動北伐戰爭,使得百姓的負擔加重,「民有菜色」,自然就減緩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也限制了益州的開發速度。

二,工商業政策
巴蜀地區雖然面積有限,但是資源卻比較豐富,《史記》載「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巴蜀產鐵鐵和井鹽,自古以來冶煉業和鹽業發達。蜀漢建立後,就將這些資源國有化,實行「鹽鐵官營」,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三國志》載:「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遷鹽府校尉,校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

蜀漢對益州的經濟開發,為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巴蜀地區的紡織業也十分發達。當時巴蜀生產的蜀錦十分有名氣。諸葛亮於是將蜀錦的生產國有化。他在成都建立了官營的蜀錦生產基地,因此成都有了「錦城」的稱呼。蜀漢的蜀錦遠銷江東等地,成為了蜀漢重要的財政來源。諸葛亮也曾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蜀漢對益州的經濟開發,為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蜀漢對外貿易的另外一大項目就是馬市貿易。蜀漢西部地區接近青藏高原,是著名的產馬之地。而東吳沒有馬,於是需要從蜀漢購買馬匹。另外,三國時期,飲茶之風開始興起,蜀漢開始向中原和江南輸入茶葉。可以說,中國早期的「茶馬貿易」就此出現了。

蜀漢以鹽、鐵、銅、錦、馬、茶等輸入外地,使得巴蜀成為三國時代的產品輸出地。同時,巴蜀也成為溝通中南半島和中原、江南的貿易通道。左思的《蜀都賦》誇張地寫到「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蜀國人口較少,限制了本國市場的發展。

三,蜀漢對南中地區的開發
南中地區,也就是雲貴高原一帶,在漢代被稱為「西南夷」。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之後,就將這里的四個郡拆分為了七個郡,並啟用當地的大族為官,加強了對南中的控制。

諸葛亮之所以要平定南中,一方面是想穩定後方,避免巴蜀陷入四戰之地,另一方面就是想獲得南中的資源以及兵源。平定南中,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於蜀,為五部」,南中的大族又「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根據王瑰的《鑄幣業和銅業視域下的蜀漢經濟特徵》一文分析,東漢末期,巴蜀的銅礦資源已經開始枯竭,而南中的銅礦相對充足。蜀漢得到南中,也有利於開發當地的銅礦資源。

E. 蜀漢的經濟

蜀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
前兩個部分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以後,劉焉、劉璋父子先後領益州牧,統治益州本部;而漢中則在道教首領張魯的控制之下。那時,中原大亂,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
由於劉備集團占據益州之後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北方的曹魏集團不一樣,因而治理蜀漢,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便呈現出一定的差異。首先,恢復農業生產不是採取以大規模屯田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史載,劉備既定益州以後,曾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讓百姓「安居復業」,然後征其賦役,就成為蜀漢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並得以延續下去。小農經濟是蜀漢立國的基礎。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治理者,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復漢室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始終重視「務農殖穀」這件大事。史書上關於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休士勸農」等記載,比比皆是。他反對「妨害農事」。認為「使民心不亂」,才能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為了保證農業豐收,諸葛亮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自戰國時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來,它一直是西蜀農業的命脈。諸葛亮繼續維護這里的水利設施。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護一個水利工程,可謂前無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對農業生產的命脈——水利設施的重視。由於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今德陽)、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諸葛亮在發展州郡農業的同時,也進行屯田。見於記載的,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屯田於渭濱。史書雲:「(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司馬懿)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末,姜維率兵士屯沓中種麥,說明軍屯仍然存在。除軍屯外,又設有民屯,且民屯長官由同級行政官員兼領。史載:呂乂(yi,音義)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便是其證。由於益州的經濟沒有遭受如中原那樣嚴重的破壞,沒有廣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規模也不如魏、吳大。盡管如此,它對減省軍糧轉運之煩,減少小農的經濟負擔,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諸葛亮征南中後,促進了南中的進一步開發及其與內地的聯系。李恢為庲降都督(今雲南曲靖),重視農業生產,所在屯墾,政績頗著,故南人稱味縣為「屯下」。他又遷濮民數千落於雲南、建寧二郡從事農業生產。他在任期間征調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使軍國所用充足。史稱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就是對他發展農業的肯定。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也未受到根本損傷。 在蜀漢農業發展的同時,工商業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業方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劉備剛定益州,立即實行鹽鐵專賣,把這兩個「利入甚多」的部門抓到政府手裡。為此,設置鹽府(或曰司鹽)校尉,下設鹽府典曹都尉,掌管鹽業。蜀中素來富有井鹽、鐵礦資源。史載,蜀地「家有鹽泉之井」,臨邛的井鹽,「一斛水得五斗鹽」,產量不低。至於臨邛的鐵冶歷史,更可追溯到漢代。蜀漢政權設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和武器製造。鹽鐵官營,不僅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
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否則,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像了。到諸葛亮治蜀時,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晉左思《蜀都賦》形容其繁盛狀況是:「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織錦業的規模和產量提高了。
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漢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據專家考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蜀中工業之盛,較之中原各地,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
農業生產是手工業生產的基礎。蜀漢手工業的繁盛狀況,反過來說明了諸葛亮及其繼承者治理蜀漢,的確卓有成效,農業及整個社會經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蜀漢的商業可分兩類,一類以交聘、互市的形態存在。如諸葛亮曾以川馬、蜀錦作為和吳交聘的禮物,而魏國所得之蜀錦,則「市於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於各國幣制及幣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這是屬於第一類。至於蜀漢之境內貿易,通用貨幣,則屬於另一類。如劉備剛平定益州,在府庫被將士搶光之後,為了重新籌集軍資,曾接受劉巴的建議,鑄造直百大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樣顯示了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蜀漢貨幣的流通,交換經濟的活躍,長期勝過中原。蜀都成都,商業也相當繁榮。左思《蜀都賦》形容成都的商業時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由於商業發達,店鋪林立,各種奇珍異品,均窮極於時,市場呈現出繁榮景象 。
總之,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益州地區社會經濟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劉備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經濟仍是比較好的。其後,雖然由於連年北伐,經濟發展受到一些影響,但由於益州基礎和自然條件好,加上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們的悉心經營,直至亡國,社會經濟也不是處於危機之中。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
而蜀漢的收入有田租,但暫未有實例;鹽鐵對蜀漢有不錯的利潤;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有其他收入沒有記錄。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 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時所寫的一種文體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准備北伐曹魏,出師前向劉禪上疏,勸導他尊賢納諫,發揚劉備品德,並推舉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決心。
《出師表》就是關於軍隊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並無篇名。蕭統編《文選》時收錄了這篇文章,給加上《出師表》的篇名。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臨行前又上表奏疏(見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人遂分稱為前後《出師表》。但《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寫,後世爭議頗多 。 劉備墓是具有標志性的建築,史稱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
史載,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

F. 曹魏和東吳有賺錢的方法,那蜀漢是靠什麼賺錢

前言:


常言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熱武器時代,也同樣是冷兵器時代的真實寫照。無論在哪個朝代,只要打仗,便沒有不花錢的。正因如此,要論古代最燒錢的東西,那一定非戰爭莫屬。戰爭一旦打起來,消耗的不僅是金錢,也同樣會消耗大批人力與物力資源。



吳蜀地緣政治有明顯局限性

顯然,這種入不敷出的經濟模式,很容易便走向崩潰。與曹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比,吳蜀兩國最終難免走上發行大面額貨幣剝削百姓的經濟手段。地緣政治帶來的局限性,在所難免。

G. 人少地小的蜀漢,為什麼能夠支撐五十年

對於一些熟讀演義的三國迷來說,談起蜀漢政權,給大家的第一感覺往往是大義凜然且勇將輩出。所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三國武功前六名佔了四位的蜀國,想來也是國力強盛吧。然而這些都是評書和演義給大眾帶來的想當然,事實上西晉統一中國時,蜀只有28萬戶,94萬人口,同期的東吳則有52.4萬戶,230萬人口,魏則有103萬戶,443.28萬人口。可見蜀國最為弱小,而「反面人物」曹操開創的魏國則比蜀吳加起來還要強大。

益州自古物產豐饒,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蜀地為劉焉劉璋父子占據,依仗山川險阻,遠離戰火,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但劉備入川之時,與劉璋進行了歷時三年的戰爭,益州百姓一度「飢膏草野」。劉備攻佔成都後,又縱兵搶掠且「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使原本比較充裕的府庫為之一空,以致日常軍費開支都成了問題(這與演義中描寫的仁德之君劉玄德的形象,可說是大相徑庭了)。此外,蜀吳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大大損耗了蜀漢的財力軍力;而諸葛亮時代的南征北戰,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資。由此看來,僅有一州之地的蜀國,實力在三國中居於末位,也不足為奇了。那麼,是什麼能夠讓貧瘠的蜀漢政權連年發動戰爭,支撐了近五十年的光景呢?

錦作為中國傳統的高級多彩提花織物,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錦以精練染色的桑蠶絲為經緯原料,多使用各種金銀線,其織造方法不可勝數。在中國四大名錦中,蜀錦歷史最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生產工藝已然成熟,而其他三大名錦的興起尚要等到宋朝。西漢時,蜀錦已自成特色,但數量稀少,並不出名。到了東漢明帝時期,蜀錦品種和花色極大豐富起來,不僅行銷全國,而且通過西北絲綢之路遠銷西域乃至歐洲各國,成為了西方貴族眼中難得的上品。

蜀錦美輪美奐,蜀刀削金斷玉,有這兩項技術支撐蜀漢的商業,才能令孔明及其後繼者屢次征伐而仍能留有餘力。這些技藝是我們祖先極盡聰明才智,流傳下來的寶貴遺產,後世在評書演義中為那些梟雄猛將們的事跡擊節贊嘆時,不妨看一看這些真實的歷史,看看那些隱藏在幕後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們。

H. 蜀漢政權經濟方面是怎樣的景象

蜀漢政權的社會經濟有持續穩定的發展。蜀漢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繼續維護都江堰等水利設施,水旱由人,使成都平原出現一片繁榮景象。

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高產的記錄。

此外,鹽、鐵、織錦業也很發達。特別是織錦業,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由於蜀漢自然條件好,加上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們的悉心經營,直至亡國,社會經濟也有發展勢頭。

I. 蜀錦在三國有多重要呢

蜀錦,顧名思義,就是專指蜀地所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

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其歷史最為悠久。蜀錦對我國乃至亞洲、全世界的絲織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蜀錦發於上古,興於春秋,盛於秦漢,錦官城、錦江等名號皆是因蜀錦而來。

很明顯,曹丕說這句話的目的不是要表明他自己織的錦有多好,主要目的是貶低蜀錦。當時蜀錦風靡全國,魏國上至高官貴戚,下到地主富賈,都成了蜀錦的忠實粉絲。

要知道蜀錦價格十分高昂,人們追求蜀錦就意味著魏國的金銀錢財會源源不斷流向蜀國,繼而產生巨大的「貿易逆差」。能逼得一個皇帝自己紡織,關鍵還能引來他的一番「詆毀」,可見蜀錦的影響力確實霸道。

後語:

蜀地作為中國絲綢文化發祥地之一,它所造就的蜀錦在大漢江山中霸道的穿行了四百餘年,在悠悠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蜀錦之所以霸道,主要得益於先民過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一條條交錯的絲線,飽含著先民對工藝的嚴苛要求,對匠人品質的孜孜追求,還有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J. 請問三國時期曹魏,孫吳,蜀漢都以什麼為經濟來源,經濟區都在哪裡

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和蜀漢都以農業為基本經濟來源,其中還有一些手工業,曹魏的經濟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孫吳的經濟區主要在長江流域,蜀漢的經濟區主要在四川盆地

閱讀全文

與蜀漢經濟來源哪個產業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將相之間有哪些故事 瀏覽:848
幸福樹一米高買回來怎麼進盆 瀏覽:491
事業人員離崗多少歲 瀏覽:727
垃圾婚姻是怎麼造成的 瀏覽:544
美女晚上去酒店見客戶怎麼辦 瀏覽:249
婚姻宮有沖是什麼意思 瀏覽:352
李邕有哪些關於書法的故事 瀏覽:700
什麼是膚白貌美的氣質美女 瀏覽:752
范冰冰哪個經濟公司好 瀏覽:161
離不了的婚姻怎麼破僵局 瀏覽:157
你想要的幸福到來是什麼歌 瀏覽:336
怎麼誇中年男人的事業 瀏覽:429
哪裡可以看直播愛情公寓 瀏覽:263
東莞健康證是什麼樣的圖片 瀏覽:973
如何贊美養老事業 瀏覽:895
疫情健康包是什麼 瀏覽:270
有多少出軌的婚姻會幸福如初 瀏覽:212
海東樂都哪裡有美女 瀏覽:246
濰坊婚姻律師哪裡找 瀏覽:594
遇見幸福中飛機出事多少集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