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在哪裡不適用

經濟學在哪裡不適用

發布時間:2022-06-21 00:17:55

1. 為何西方經濟模型不適用於中國學了幾年經濟學,中國的經濟為何讓我看不懂,覺得自己完全白學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是人制的國家,少數利益集團主導的市場;西方經濟模型適用的是法制的市場經濟,你硬要用英文的語法來解釋文言文的修辭,不白學才怪。
其實中國的經濟你不用去解釋,你只要從少數利益階層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2. 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無效

西方世界從經濟學創建至今的兩百多年來就一直經濟危機不斷,通脹不斷。看西方經濟學自創建以來解決什麼實際的問題?失業、通貨膨脹、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財富蒸發等等問題,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還加劇了這些問題發展和演變,種種的事實都說明西方經濟理論的無效。從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西方經濟理論無效是很多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到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西方經濟理論無效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經濟理論無效的一個明顯例證就是沒有經濟學名家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有著眾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美國,現在反而經濟發展停滯。這恰好證明西方經濟理論根本敵不過中國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經濟理念。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無效,要分幾個面來論述。

一. 方法論問題

西方經濟學理論創建路徑依賴的是牛頓科學理論的機械靜態分析方法和模式。在工業革命之後,歐美生產技術發展得益於物理和化學的細致化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科學研究。物理與化學研究的方法無疑是科學的。但是,一開始,西方經濟學理論創建者們就將經濟學理論視同為自然科學研究,他們假設人是同質化的理性人來創建經濟學理論。其結果,可想而知。

因為人有理性,在處理同樣的事件,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反應,更別說不同的人之間存在不同的選擇和判斷。社會科學不是同質化物理和化學研究可以類比的。可是西方理論研究者卻熱衷於將經濟學研究科學化,將不可重復和可逆的人類行為類比於同質可逆的物理研究。

我國現在的高等院校全都受到西方研究模式的影響,導師們要求學生完成論文必須按照,開題設定題目,羅列研究現狀,提出假設理論,從顯示中找尋理論與事實吻合的證據,一旦有證據則理論成立,不符合則修改假設再行驗證。(這是哲學問題從傳統方法到波普理論,論述復雜,這里簡略)。波普理論只適用於成熟的科學理論研究,例如對於牛頓引力理論,大家多次驗證其正確,但只要有一次觀察到的現象與該理論不符合,那麼,牛頓的引力公式和理論就不適用了,就需要其他的理論來替代。例如愛因斯坦理論。波普的方法和模式只適用於成熟理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波普理論的正確性,其研究方法和模式成為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模式。變異為理論不怕出錯,理論就是試錯。試想一下理論從來就沒有正確過,哪來知道社會實踐的效用?在這樣研究模式指導下,經濟理論哪能有效?

初始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著眼於發現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規律,如價值規律、勞動價值、剩餘價值、交換理論、消費與生產等,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到後來隨意編造,不斷試錯,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已乏善可陳。看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個獲得者中,有兩個作者的理論就是相互矛盾的,就知道西方研究者的無奈,反正都說得有道理,也許真理救災矛盾之中,這就是西方人的奇葩想法。

舉例說明西方假設驗證理論方法和模式的不可行。例如青蛙博士研究跳蚤,它將跳蚤放置於玻璃瓶中。假設跳蚤的聽力器官是跳蚤的腳,那麼跳蚤在收到外來聲音刺激之後就會有所行動,毀掉跳蚤的聽力器官,那麼跳蚤對於外界聲音刺激則阿彌反應。實驗進行正常的聲音刺激可以激發跳蚤活動,而一旦跳蚤聽力器官受損,那麼就對於外界聲音刺激無反應。從實驗中就可得知跳蚤的聽力器官是跳蚤的腳。結論的荒唐說明,此類研究模式荒謬。因為人對於事物的認識不可能很全面,無法像觀察跳蚤一樣,因此假設的理論設定會有很多錯漏。類似跳蚤研究的實驗只可能出來錯誤理論,可怕的是大家還以為是正確的。

將不同的人視同為同質化進行科學研究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大弊病,而且將社會科學研究機械的套用自然科學研究模式來進行研究則是西方經濟理論無效的一大原因。

二.經濟理論數理化的謬誤

經濟學理論為了通俗易懂和科學化,經常的用模型和公式來說明經濟理論。表面上看模型和公式好像可以替代文字性描述,但社會科學的定性分析與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有天壤之別,其中存在著很多的荒謬之處,下面仔細分析。

先看數理應用怎麼泛濫化。哲學家羅素在分析語言悖論時,發現語言悖論的出現是因為主謂語判斷上出現邏輯混淆,例如:某個島上的理發師說:「我為島上的所有居民理發」這個就是典型的悖論,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他自己是無法為他自己理發的,這就是因為主謂稱謂出現的悖論。為了解決邏輯悖論,羅素在後來引進了德國數學家弗雷德的數理邏輯模式來解決語言悖論,典型的表述是2+2=4,因為這樣的成功使得人們對數理化模型的科學化出現傾向性的迷戀。再加上,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的妙用,如物料分配、倉儲管理,最短路徑等的求解。

經濟學理論研究上為了科學化,更是大量的引入數學模型和高級科學但是這樣的的數學運用只是運用於單一簡單的問題解決上。到了復雜模型和復雜事物上就會出現謬誤。

首先數理學的成立是邏輯與概念的統一和同一,在經濟理論使用數學模型替代時只注重模型是否成立,而忽視了數學概念上的統一和同一。例如一美元在價值上現在是一盎司1200美元的一美元這與二戰後的一美元的價值是大不相同的,那時的一美元價值是一盎司35美元。如現在的一百元人民幣只能買25斤大米,而70年代一百元人民幣則可以買800斤大米。時間的不同則在價值上會出現很大的不同,這就違反了數學同一概念下運算的邏輯,因此模型和公式的運算只能是錯誤的,這是經濟學理論數理化在邏輯上必定出現的錯誤。

再有,數學推理過程是可逆的,而經濟學過程在實際上卻是不可逆,使用數理化模型和公式就很容易誤導或誤推。例如:某地旅遊客人的增加與垃圾和蒼蠅的增加是正相關的,但我們不能夠得出培殖蒼蠅或增加垃圾來以此增加遊客的結論,因為經濟上的結果和結論都是不可逆的。這與數理化模型的可逆式推導是有很大不同的。

還有數理公式和模型的推論之中由於定義的不同會出現明顯悖論,如3等於3的平方再開方等於正負三,這樣就會出現3=-3的結論,如果不明白開方的定義就會出現錯誤的結論。而經濟理論的演繹上所謂的假設大都難以正確,例如,理性人的設定,實際上已經有很多專家證明理性人最大化的利己選擇是錯誤的假定。因為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人們無法做出最大化利己的選擇,而且人們很多都是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決策。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菲利普曲線,以前大家都以為此曲線表明通脹與就業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推高通脹來增加就業。可是盧卡斯證明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並且說明政府無法用通脹擴張來持續增加就業。而通脹增加就業的錯誤結論卻一直影響著各國政府。這就是經濟理論過分數理化的危害。

還有經濟理論的數理化基礎就是統計數據和會計數據,而明白統計和會計的人們就知道,統計和會計由於定義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統計數據和會計報表也是不可靠的。統計上的平均數有中位平均數和眾數平均數還有總體平均數,一個平均數就會有不同的數值。而且統計數據會存在誤差,和可以的忽略,因此難以精確。而會計貓膩則更多,因為會計報表上的科目定義和理解的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報表,高明的會計師可以將虧損的報表調整成為虧損少或者沒虧損。例如大家知道2007年我國實行的會計的公允值方法。所謂的公允值就是大家都認可的價值。例如:某上市公司向銀行貸款十億人民幣,虧空了。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賬務,這對於銀行來講是壞賬,對於企業來講是債務。可是實行了公寓之計算之後,銀行通過免除企業的債務獲得企業的股權,也就是將債務轉為投資,這樣企業就一時見獲得了投資又免除的債務,在資產負債表上就馬上出現了大的盈利,這就是2007年的所有上市公司業績飆紅的奧秘。也造就了2007年雷曼事件西方世界股市大跌而中國股市大漲的局面。

所以會計和統計由於定義和管理的不同,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含義。那麼依據統計與會計的經濟學理論的數理化又有什麼可靠呢?

經濟理論數理化的荒謬性還有很多,如效用序列化不精確與精確數據的不對等,模型設定、假設條件的不科學等等謬誤這里就不再一一說明了。

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大毛病就是過分依賴數學。看近期獲得諾貝爾多數的經濟學家,大都是通過數學模型或曲線來分析經濟的。數學是一門科學沒錯,但數學的推導有其限制性,如要同質的項才能累加和類比。而經濟學研究的人雖然在生物學上講是同質的。但在經濟行為上確是不同質,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購買慾望。2=2可以等於4,但兩個梨加兩個蘋果就不能夠等於四個蘋果。將不同的消費習慣和行為同質化是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通病。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沒有普適性。因此經濟學研究中定性要比定量重要。

下面舉例說明。如美元的匯率,如果大家以近期的波動變化為依據,也就是通過曲線來分析就難以把握美元的趨勢。因為上下波動的曲線是看不出來美元購買力的變化趨勢的。而定性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美元的購買力變化。二戰後35美元可購買一盎司黃金,而現在需要一千一百美元才能購買一盎司的黃金,因此美元的長期發展趨勢就很明白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美元的長期趨勢是貶值的!這並不需要什麼模型和曲線來說明,也不需要什麼就業數據、非農就業數據、什麼CPI\PPI、什麼季度生產增長率來說明。用定性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所有的數據和模型是美國佬用來糊弄人的。

經濟原理不明白,而濫用數學分析就很容易受到欺騙,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如美國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分為優質抵押債券和次級抵押債券。次級和優質的區分是以違約率來確定的。具體的是以工資收入的高低和還款能力的高低來確定違約率的高低。違約率是一種數學概率的運用,那就是在一千個案例中有多少個類似的違約,通過統計得出來的。而統計的數據是全社會或全行業的發生案例,其發生的案例也是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統計得出。其中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過去的優質抵押違約率5%,而經過金融危機後優質抵押就有大量的違約,違約率已大大上升。而衍生品的設計也是根據違約率來設定保險金額的。保險的原理是根據違約率來確定保險金收取費用,是用大概率事件低費用來覆蓋小概率事件的高費用,保險公司賺取其中的「水錢」。但是統計得出的違約率或者損耗率是根據整個社會或行業來進行的,而保險公司則是鬆散的,並不能涵蓋整個社會發生的案例。也就是說社會上存在多家的保險公司,所有的保單不會再同一的保險公司里購買,因此就會出現個別保險公司的物理賠付,也就可能發生保險公司的破產。保險公司的破產就會出現金融企業的保單無法承兌的現象,就就會引發贖回導致金融企業的資金斷鏈。究其原因,就是經濟分析上過分依賴數學,將不同質和不同時期的案例進行疊加,並加以分析。所犯的毛病就是將不同的類項相加的簡單數學錯誤。數學是苛刻的,只有在相同條件和相同時間里同質的項才可以進行疊加推演。而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世界中,又有多少同質同期同量的經濟人案例可以進行數學推導?,因此出現謬誤就在所難免。

3. 經濟學在什麼時候不起作用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問題,理論上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可以解釋各種經濟環境和問題的,但是這樣的話經濟學家為什麼還會允許經濟危機的現象發生呢,很簡單,和每一門科學一樣,經濟學也不是絕對完善的,從古典經濟學到凱恩斯到新古典,經濟學從無到有現在也是一直發展著的,不可能對所有現實都有準確解釋。

4. 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政治經濟學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西方經濟學在中國不適用

西方經濟學在我國也適用啊。。大學裡面經濟學都是要開西方經濟學這么課的。
西方經濟學主要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以及根據這些理論制定的經濟政策,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提出的關於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以及對其批判的理論。根據我國國情,都是需要學習的~

5. 經濟學的規律存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麼能否舉一個在生活中經濟學不起作用的例子,並說明不起作用的原

經濟學起作用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設,只要不滿足這個假說,那麼經濟學就不起作用。比如一個人為了他人放棄自己的生命。這顯然不符合經濟學規律,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放棄自己的生命帶來的成本顯然遠高於救人所能獲得的收益,因此,它不符合經濟學規律。

6. 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中國究竟適用嗎

基本原理肯定適用,但理論和實踐肯定有差距。

7. 經濟學上有什麼理論上不可行卻發展得很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轉軌經濟體,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走出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道路,發展成就有目共睹。目前,我國GDP總量超過9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在經濟高速增長中,我國也成功避開了數次金融危機,沒有爆發過大的系統性風險。應該說,我國的轉軌轉型和改革發展總體上非常成功。

但時至今日,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在前行中也不免遇到了種種問題。「中等收入陷阱」近在眼前,需要我們「奮力一躍」;在崛起中,勢必與既有發達經濟體產生一些摩擦;伴隨高速發展,環境、房價等問題暴露出來,不夠均衡不夠充分的發展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間存在矛盾……中國經濟要想真正轉軌成功,邁進高質量與高收入階段,需要直面這些現實問題,攻堅克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離不開經濟學理論提供的精神養分,尤其是能更准確解釋中國實際的經濟學理論。

不少發達經濟體的騰飛都得益於在不同階段採用了合乎實際的經濟學理論。比方說,助推美國經濟復興的「羅斯福新政」,其不少內涵與後來的凱恩斯主義暗合;「里根經濟學」與「撒切爾主義」實際上信奉的是新自由主義和供給學派的理論,直接促進了當時英美經濟的繁榮;新加坡的騰飛,與其推行「國家資本主義」是分不開的。

上述例子表明,各國有其不同的歷史與現實,因而需要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支撐。但中國的情況似乎更復雜,因為目前主流的經濟學理論都源於西方,沒有哪個單一理論能完全准確地解釋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增長,並為接下來更艱難的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的方向性指引。對此,我國不少經濟學家都進行過反思。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作為當下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證明了在一定條件下市場交易能夠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使社會福利最大化,但這一結論依賴於很多假設,而這些假設在中國的現實中幾乎無一成立。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市場會失靈,只有通過政府幹預,才能恢復市場的有效性,但矛盾的是,主張政府幹預經濟也是建立在給定的假設與理由中的,而這些理由與假設也有許多無法成立。據此,張維迎認為,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理論是目前為止對市場經濟理解最透徹、最正確的經濟學說。經濟學家夏斌持有與張維迎較為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建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應當博採眾長,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理論有許多優點,應當是重要的學習對象。

有趣的是,張維迎的「老對手」林毅夫也認為主流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中國,但他給出的方案與張維迎不同。他認為,主流經濟學理論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改造世界上蒼白無力,因為主流經濟學理論一般把發達國家的結構作為外生的給定的最優結構,忽視了發展中國家扭曲的內生性,直接把轉型的目標作為轉型的手段,這使主流經濟學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碰了壁。因而林毅夫提出了新結構經濟學,認為這一理論更能解釋中國。

學界的百家爭鳴與學術交鋒,更說明主流經濟學理論確實在中國的運用方面出了問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要想成功,必須推行市場化、私有化、宏觀穩定化改革,而且這三化的改革必須同時到位才會有效果。但我國的轉軌並未遵循這一範式,而是採取了雙軌制漸進式改革,同樣取得了較大成功,這說明新古典主義未能很好解釋中國的改革轉型。新古典主義也在解釋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上存在缺陷,因此自我演進出了內生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涉及人力資源投入和知識儲量的自我積累,認為這是技術創新與生產力增長的根源,因而提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人力資本的不斷提高,並且是全要素生產率越大越好。該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的增長原因,但它同樣不太適用於發展中國家。林毅夫認為,內生增長理論很難討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促進經濟的機制和條件有什麼不同,很容易讓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和政府決策者去追求和發達國家同樣的全要素生產率和在物質資本有限的條件下,單方面追求人力資本的提高。

因此,我們亟須在經濟學理論方面進行創新,因為經濟學理論需要先解釋好中國,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國經濟。夏斌認為,中國學者要想在較寬意義上的普適性方面真正創造「中國學派」「中國經濟學」,絕不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要形成獨特的、系統的思想體系,需要學習馬克思、馬歇爾、熊彼特等學術大家,善於從前人積累的知識寶庫中汲取養分。

中國的經濟學理論創新的確要秉承開放的心態,取各流派之所長,掙脫數學工具的束縛,並且不迷信權威與主流,不流於簡單的總結堆砌,而要緊密聯系中國實際。比方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認為市場是個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態均衡;市場是企業家不斷創造和利用新信息,發現和獲得盈利的協調過程;證明市場的有效性根本不需要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條件,而市場真正的破壞力量是政府對市場沒有約束的干預。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對於我們反思政府過度干預、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地位、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具有很強的指引意義。再比方說,熊彼特對於企業家的定義、對於「破壞性創新」的思索、對於企業家精神的推崇,都能夠為我們堅持以企業為市場創新的核心、弘揚企業家精神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在要市場自由還是要政府幹預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實踐與經驗教訓相當之多,從制度經濟學、凱恩斯主義、供給學派中可以汲取很多養分,沒有單獨哪一學派能給我們提供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

思想和理念決定了我們的前途命運。既然主流經濟思想和分析框架存在弊端,不適用於中國實情,我們就有必要對其進行反思、改造甚至重建,取各派精華,創建出更符合中國實際的經濟學理論。

8. 請舉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裡面,經濟學規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做慈善,經濟學規律是不起作用的。
經濟學三大規律分別是:馬克思發現的價值規律、剩餘價值規律和劉德發現的財富規律。
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出自《資本論》,作者:馬克思。
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的意義和作用:價值規律是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揭示了商品經濟變化和發展的奧秘,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剩餘價值規律
1、剩餘價值規律出自《資本論》,作者:馬克思。
2.剩餘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剩餘價值實質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工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3.剩餘價值規律的意義和作用:剩餘價值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秘密,揭露了任何僱傭勞動生產制的本質,揭示了僱傭社會的財富不斷增長的源泉。
財富規律
1、財富規律出自《財富論》,作者:劉德。
2.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3.財富規律的意義和作用: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豐富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看法,證明了先前任何人類社會發展學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
在價值規律中蘊藏著財富規律,價值規律的發展——財富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過程,實質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能力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商品傳遞給另一個商品。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1)、根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一輛汽車要比一輛自行車耗費的勞動量多,那麼作為商品,汽車的價值量要比自行車大。飼養一頭大象要比一隻母雞耗費的勞動量多,那麼作為商品,大象的價值量要比母雞大。因此,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耗費的人類勞動多,那麼這種商品的價值量就大;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少,耗費的人類勞動少,那麼這種商品的價值量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2)、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如果一把斧子交換15千克大米是等價交換,那麼10把斧子就可以交換150千克大米。如果一擔米交換十尺布是等價交換,那麼10擔米就可以交換100尺布。因此,商品的價值量大,那麼交換的價值量就大;商品的價值量小,那麼交換的價值量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3)、根據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貨幣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一件衣服標價50元,一張桌子標價100元,一公斤蔬菜標價3元,那麼,十件同樣的衣服就標價500元,十張同樣的桌子就標價1000元,十公斤同類蔬菜就標價30元。因此,商品本身的價值大,那麼價格就高;商品本身的價值小,那麼價格就低。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4)、同理,如果50元能購買到一件衣服,100元能購買到一張桌子,3元能購買到一公斤蔬菜,那麼,500元就能購買到十件同樣的衣服,1000元就能購買到十張同樣的桌子,30元就能購買到十公斤同類蔬菜。因此,貨幣量大,購買的能力就大;貨幣量小,購買的能力就小。這就是價值不均衡規律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在價值規律中,馬克思對價值的質、量、表現形式的轉換和傳遞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為財富規律的創立提供了堅實依據。
(5)、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9. 經濟學原理真的在現實面前失效嗎

經濟學原理,是高度總結出來的一種結論,不能拿它就某個狹窄的經濟問題來討論,說這個原理怎麼怎麼不適用,有些經濟學原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出它的價值,也不是說這個原理放置四海皆準,狹窄的、短期的經濟現象,都不能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那樣就會得出不正確的結論,也失去了這個原理的價值,你說的和現實不符,那是短期和狹隘的研究層次決定的。

10. 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什麼不適用於中國

西方經濟學理論,本身有「理性人」假設前提,而且其研究的基礎建立在完全市場之上,是不能完全適用於我國的。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在哪裡不適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將相之間有哪些故事 瀏覽:848
幸福樹一米高買回來怎麼進盆 瀏覽:491
事業人員離崗多少歲 瀏覽:727
垃圾婚姻是怎麼造成的 瀏覽:544
美女晚上去酒店見客戶怎麼辦 瀏覽:249
婚姻宮有沖是什麼意思 瀏覽:352
李邕有哪些關於書法的故事 瀏覽:700
什麼是膚白貌美的氣質美女 瀏覽:752
范冰冰哪個經濟公司好 瀏覽:161
離不了的婚姻怎麼破僵局 瀏覽:157
你想要的幸福到來是什麼歌 瀏覽:336
怎麼誇中年男人的事業 瀏覽:429
哪裡可以看直播愛情公寓 瀏覽:263
東莞健康證是什麼樣的圖片 瀏覽:973
如何贊美養老事業 瀏覽:895
疫情健康包是什麼 瀏覽:270
有多少出軌的婚姻會幸福如初 瀏覽:212
海東樂都哪裡有美女 瀏覽:246
濰坊婚姻律師哪裡找 瀏覽:594
遇見幸福中飛機出事多少集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