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在新經濟形勢下該怎麼做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佔比太大,消費佔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 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 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B.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C.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在哪裡
新常態主要特徵: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簡單的理解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處於下行周期,並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結構調整的深化是傳統追求數量和規模想追求質量和效益發展,反映到具體數據上是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提升,第二產業信息化、集約化、智能化加速。消費升級是指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數據。本質,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進入全方面的升級提檔時期。新常態的內涵: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D.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什麼發展
錯在
中低水平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有利於繼續保持經濟
E. 中國經濟怎麼轉型,轉型有什麼困難
國際金融危機無疑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但大危機下往往蘊藏著大機遇。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讓我國經濟徹底轉型,實現我們10多年的追求和夢想。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難以獨善其身,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已經步入全球化的進程。由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引爆的世界性金融危機,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僅是外面這個病造成了我們經濟環境上的問題,反觀我們自己的金融體系,也有不少問題,所以美國金融危機才會給我們造成這么大的沖擊。這個沖擊不能小視,不能說只要美國穩住了,我們就沒事了。我們經濟體系生病的根源是經濟發展方式出了問題。
依靠投資和出口支撐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曾經維持了我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學會了用出口來彌補國內需求不足。美國的儲蓄率過低,要向其他國家借錢來買其他國家的產品,從物質財富來說,它本身物質資源不夠,怎麼去借外國的資源呢?東亞國家正是利用了這么一個格局大量出口,也就是等於把我們自己的資源通過出超送給發達國家用,來增加國內需求,維持經濟的高速度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短暫繁榮是因為當時我們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就業,而且資源還不是那麼緊張。但是隨著投資比例的不斷提高,投資的效率卻越來越低,這嚴重製約了消費,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消費,最終造成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貧富差距拉大。而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也讓出口驅動難以為繼。
一方面要救濟,一方面要轉型。去年下半年出現的「倒閉潮」,說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迫在眉睫,而我們卻動手晚了,以至於現在有些企業面臨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已經沒有能力考慮升級和轉型。救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波危機過去了,還有下一波會來,或者乾脆這一波就挺不過去。因此,無論如何,一方面要救濟,要讓大多數企業活下來,另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進行升級和轉型。
延伸產業鏈促行業升級
F.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G. 新常態下的十三五規劃解讀 中國經濟未來的轉型入口會是哪裡
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的新理念,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與『十三五』的『多目標』相對應,它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基礎和保障」,這些理念與目標的對應並不是一一對應,而是復雜的「多多對應」,具有交叉相對的復雜關系。
這五個發展理念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後,中國的開放正在朝著更深層次的程度發展,但這種開放沒有創新理念做支撐是做不到的,比如自貿區的開放就需要金融體系的創新。而共享是評定協調發展的標准之一,讓全社會都能共享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協調發展。所以五個理念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潘建成特別解釋了五個理念的順序: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因為它起著核心作用;而把「共享」放在最後,意味著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實現全面共享的小康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實現中國夢。
「中高速增長」目標可以實現
潘建成表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中高速增長」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中高速」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像之前那樣高,但也不可能太低。潘建成說道,6-7%的經濟增速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然處於較快的速度。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外部和內部的壓力都很大,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充足。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推行、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消費結構的升級、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綠色化與新興工業化的融合、一系列提升市場化效率的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潘建成說道,「實現中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但他同時提醒道,這個「中高速增長」背後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中高速增長意味著增長效率的提高,包括企業的微觀效率和國家投資的宏觀效率;中高速增長也與中高端產品相對應,GDP數據並不能簡單地說明一切;中高速增長對應的還應該是藍天白雲、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
創新居於核心位置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之後,整個經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都發生了深刻的、本質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實現經濟增長的固有模式已經不適應,必須改變發展模式,而改變的途徑就是創新。
潘建成向記者解釋道,「十三五」提出的創新是廣義的創新,它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理論創新等等。從一定意義而言,制度創新就是改革,它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目前產業結構已出現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方面,得益於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陸續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另一方面,迫於新形勢下的經濟壓力,一些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轉型。潘建成表示,「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至少會出現以下幾個變化:
一是服務業向縱深發展,比重將繼續提高,而製造業比重會越來越小。
二是農村改革的加快會極大促進農村現代化,農業將朝著一個更加合理地方向發展。
三是製造業內部將出現分化。食品、醫葯、紡織服裝等與消費聯系緊密的產業會繼續穩健增長,IT、高端裝備、數控裝備、智能硬體等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產業會加快發展,而諸如煤炭、鋼鐵、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增長速度會放慢。
四是服務業內部將出現分化。一些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產業,如旅遊業、影視業將會呈現飛速發展;文化、旅遊、健康、養老、休閑這些產業會比較強勁的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如科技服務、IT服務、商務租賃也會繼續增長;而傳統的服務業增長將會變慢,如房地產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
在談及技術創新時,潘建成表示,「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就是技術創新的一部分。在這方面,他呼籲在中國推動創新要重視重大的、基礎性的創新,重視顛覆性的、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給社會帶來重大變革的創新。
H.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應該做出什麼調整
經濟會不斷下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