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內循環
經濟內循環這個提法,是相對於經濟外循環的,我們普通老百姓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呢?
從兩個角度看。
第一角度呢,這個內循環是從國家視角來說的,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系。因為國家的視角是國際,是全球,是整個世界。
其實說白了就是錢的流向問題。從往常國家視角看,國內這個錢與國際空間是連在一起的,國內錢刷刷刷向外流,國外錢也刷刷刷地往國內流,國內國外形成一個錢的循環系統。
在這樣的狀態下,由於國內各地的地理條件不同,資源不同,就形成了一個狀況,就是有的地方的錢就參與到了這個錢的國內外循環系統,就發展的很快;有的地方的就沒有這個命了,長期很少參與,或者根本就參與不到這個經濟內外循環系統,發展的就慢,就落後。
打個比方,就是農村人用水澆灌田地。區間分這個田內田外,田外水渠的水進地,這個田地呢不平整,一塊高一塊地的,那麼這個水就老是往低處跑,高的地方見不到水,低處的水澆灌得差不多了,又開始迴流了,這里與田外的水渠形成了一個內外循環,但是田地內其他地方還見不到水,無法灌溉到位。這就是形成同一塊田地,澇的澇死,旱的旱死,很不平衡。
現在國際環境復雜了,這個錢國內外流動循環不那麼順暢了。要打破這個僵局,就得積極擴展國內循環,打造國內循環系統。這就是內循環。
就拿剛才那個比喻說,田地外面水渠的水進地慢了,而地裡面的水往外出得快了。這個時候乾脆把入地的水渠口扎住。同時盡快修理地里的高低不平,讓地里的水進行內部循環,把沒有澆到水的地方,也澆上。就這么個意思。
正因為這樣呢,所以有人說內循環就是閉關鎖國,就跟把水渠入口扎住一樣的道理。但是實際上你是扎不住的,你只能是想辦法讓地里的水盡可能多澆一些地方,把前面沒有澆到的地方澆上,同時把那個渠口要進行修改一下,主要目的是讓地里的水循環起來。以這個內部循環為主。
能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差不多了,但是還不到位。為什麼呢?要實現地里的水內部循環,還要盡可能澆到每一塊地上,光靠內部這個水,動力不足就是個問題。所以呢,要完成這個內部水循環,澆到每塊地,就得需要一個外部的推力,就是我們說的要有外面水的沖勁,裡面的水才能流動起來,循環起來。
為了這個目標,就需要與外面的水形成配合互動的態勢,不僅要加水量,還要加水速。
因此,要實現內部水灌地循環,不僅要修眼前的水渠入口,還要積極尋找更多有利的水渠入口,來實現這個目標。
大意思就是,以前只注重內外水循環了,想著雖然有的地方灌溉不到,可是憑借有水的地方常年累月地滲透,都可以滲透到位。
一來就沒注重裡面的循環,二來發現這個水滲透起來太慢太難了。
現在呢,外面這個環境不好,還不如趁勢抓緊內部循環,該內修的時候到了。
上面的視角都是上層視角。對於下層來說,我們得知道拉動內需,加快內循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讓我們這些老百姓要掏錢,要花錢,要消費,要讓口袋裡的錢流動起來。你買我的,我買他的,他又買你的。一個國家最大的錢庫在哪裡?不是國庫,而是百姓口袋裡。所以要把這個最大的錢庫動起來,讓錢流動起來才行。
什麼是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就是本來你沒有這個消費規劃,過得好好的。可是他老刺激你,挑逗你,撩撥你,搞得你不消費就不自在,渾身癢似的。這就叫刺激。
關鍵是老百姓有錢消費嗎?我覺得可能沒有,也可能有吧,最有可能的是有的有,有的沒有,但是總體來說,可能也許肯定還是有的,不然怎麼可能在某方面捨得花錢,有些方面就不舍的呢,說到底不是有沒有錢,而是花錢的方向。
現在,刺激來了,挑逗來了,誘惑來了,花不花,掏不掏,都在自己,就看自己了。
6.7萬閱讀
B. 一個國家經濟可以內循環嗎
兄弟可以內循環,但是內循環的時候一般對於經濟來說,促進了速度不是很大,一般都是要在搞活外資。
C. 什麼是經濟的國內循環 舉例
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而現在是,產供銷都在本國完成。
比如說一筆錢,老百姓買了國內的產品,廠家用這筆錢去國內的上游企業購買原材料,上游企業拿到這個錢後給工人支付工資,工人拿到這個錢又在國內消費。這就是經濟的內循環。
這種內循環一直都有,但是以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不是消費,而是出口,簡單的說,我國生產的產品,大部分被國外買走了,也就是外循環,這就是我國一直在國際上處於貿易順差的原因。
(3)哪些國家的經濟是內循環擴展閱讀
我國實行經濟內循環的影響
1、很多出口的產品轉內銷,國內市場出現供大於求,很多東西的價格就會降低,所以老百姓買東西會便宜。
2、國家可能會出台很多政策,刺激消費,這樣會產生很多相關工作或創業機會,有的人可以把握住。
3、如果老百姓有閑錢,支持一下國產產品,幫國家經濟做點貢獻,一起渡過目前的難關。
編輯於 2020-08-24
展開剩餘74%
0 搶首贊
更多回答(4
D. 哪些國家經濟不是內循環加外循環
任何國家都是內外結合,只是比重的不同而已。
E. 內循環經濟是什麼
內循環經濟是內循環經濟通過降權、多元、傾向性平衡、稅制,以及削減削弱極限構架等方式,於優化、改良內部經濟結構,降低經濟中單項經濟比重過大的情況,其次防止極限經濟出現。
內循環經濟從字面理解容易理解為極限經濟現象,該理解屬於片面理解。從廣義的角度看,內循環經濟存在於每一個國家,屬於經濟流通的結果,大到一個國家、整個地球,都屬於內循環;但從狹隘的觀點看,這種內循環只是針對內部經濟流通,與外部絕緣的關系。因此要認清內循環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認清經濟循環的本質。
內循環經濟不一定等同於狹隘的經濟觀念,要做到內循環經濟的真正循環,必須保有市場的多元化、市場持續不斷的流通能力(即廣泛民眾的市場化能力)。
良性內循環經濟模式並不等同於與外部經濟脫鉤。內循環經濟的理念關鍵在於通過降權、多元、傾向性平衡、稅制,以及削減削弱極限構架等方式,目的在於優化、改良內部經濟組織形式與組織主體,降低經濟中單項經濟比重過大的情況,其次防止極限經濟出現。
內循環經濟的降權,即降低經濟中單項經濟佔有比重過大,調控僵化的局面,充分發揮市場為主體的功能。多元,即打破傳統的經濟結構,以市場需求為主體,構架多元化經濟發展框架,與降權相輔相成。傾向性平衡,即各方面政策以廣泛民眾為主體作為傾斜,保障廣泛民眾及企業的權益,同時平衡管理與市場的關系,促進企業發展,涵養稅源。稅制、極限構架為大框架形式,需深化改革。
狹隘的內循環經濟如朝鮮等個別國家的經濟,因諸多因素,呈現的是一種極限經濟發展,是以極限軍政經濟為主體的方式發展,而市場化經濟幾乎為零。其內循環是以軍政為主體引導的內部流通,屬於比封閉式內部循環(閉關),該循環方式不存在經濟的組織形式與組織主體的改變,因其軍政方式的不可逆。
F. 經濟內循環是什麼
整個生產和再生產(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環節)循環過程在一個經濟體內部進行叫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