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沙縣小吃築起大產業,為何它能成為福建三明的名片
當綠水青山與人間百味相遇,沙縣小吃築起大產業,已成為福建三明的名片。燒賣、扁肉、鍋貼、芋餃、喜粿…曾靠著薄利多銷走出大山的沙縣小吃,如今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6萬多人走出沙縣,把小吃帶到全國各地。
沙縣小吃遍布街頭巷尾,同廣大居民有著天然的感情聯系,人們一邊享用小吃,一邊聽食客們閑聊,是一種鄉情濃郁、情趣十足的精神享受。現如今,“沙縣小吃”已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並且經常代表參加各類美食比賽及美食文化交流會等,獲得行業廣泛贊譽。
B. 沙縣什麼時候能上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
2014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評價結果揭曉
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排位普遍大幅上升
由福建省區域和企業評價中心開展的「2014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域經濟發展十佳」評價結果近日揭曉。
縣域經濟實力十強依次為晉江市、石獅市、福清市、閩侯縣、南安市、惠安縣、長樂市、永安市、連江縣、沙縣。十強中,有四強分布在泉州灣,四強分布在閩江口,兩強分布在沙縣發展軸,沙縣是首次進入十強。
縣域經濟發展十佳依次為福鼎市、閩侯縣、連江縣、長泰縣、政和縣、福安市、柘榮縣、邵武市、松溪縣、古田縣。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補短板」工作成效顯著,大部分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中的排位都上升10位以上,政和、柘榮、松溪、古田四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新進十佳。
據悉,2013年,全省14個縣級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26.9%,平均418億元;44個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29.9%,平均148億元。
C. 沙縣小吃如何成為經濟危機的避風港
我總的認為是危機是機遇,我跟隨國家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從投資股市、房地產追逐泡沫轉變投資實業,實業被看作艱辛又不賺錢的雞筋,是一種誤導,實業不但賺錢,而且是最穩當、最保險的行業。 以美國這次經濟危機為例,美聯儲只有711億美元的現金,而蘋果公司卻握有768億美元的現金,這是這些年蘋果公司凈賺的錢,是不進入流動環節的。蘋果股市市值全球第二,股市下跌,蘋果也在所難免。但蘋果的768億美元現金並不受影響,反而成為機遇。 在經濟危機中,實體經濟必然遭受影響,但最終是危機的避難港。 經濟危機有不同的規模和強度。由全球性的,有一個國家的,一個地區也可能爆發經濟危機。比如最近中國江蘇泗洪的高利貸崩盤了,引發了一系列的後遺症:從「全民放貸」,演變成了「全民追債」,有的村民活埋借高利貸的上線,灌辣椒水催債,影響十分惡劣,還有的已經家破人亡,出現了刑事案件。從農民、醫生、個體工商戶、教師到公務員,都被這場暴富熱潮席捲,而且形成了上下線的層級。暴富的豪車不斷出現,月息高達18%,這個城市高利貸崩潰是必然的。這就是地區級的經濟危機,區域不大,但強度很大。 10年前,福建沙縣同樣爆發了一場泡沫危機,危機也是因高利貸和賭博引起,全縣從公務員到教師、醫生全都捲入,高利貸盛行,賭博成風,危機爆發,很多人為了躲債背井離鄉。為了生計,這些人多在廈門、福州開起小餐館,經營小吃為生。因為離鄉者多是全家逃離,小吃店正好全家經營。以此生計站住腳跟,有些人發現這個生計也能立足,就紛紛加入,不斷向全國的城市擴展。到1995年,沙縣政府意識到小吃已經成為一個產業趨勢,就成立小吃辦,聯絡全國的經營者,進行交流培訓和規范,並打出「沙縣小吃」統一品牌,門面裝修,產品製作,也都規劃統一,積極引導產業發展。到目前為止,沙縣小吃遍布全國各地,並且走出國門,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餐飲品牌,全國有沙縣小吃店25000多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而沙縣人口總計才25萬人。每年寄回沙縣的匯款近百億元。沙縣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是福建三明市最文明富裕的縣。而十多年前,沙縣是全國出名的社會混亂和經濟貧窮的縣。 我認識一個沙縣的朋友,他曾經是公務員,在那場危機中欠了債,逃難出來,就是開了沙縣小吃,還清了欠債,還辦起了工廠,為沙縣小吃供貨,推動沙縣小吃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品牌化。 沙縣的發展證明,高利貸、高房價等泡沫和投機是死路一條,而實體經濟,那怕是開一個小小的餐館,都形成產業,帶來經濟繁榮、人民富裕和社會安定。
D. 沙縣的經濟概況
沙縣是國家南方重點林區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和省良種水果發展基地縣、省農副產品基地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區。木材、筍干、曬煙、香菇、花奈、菜芋、板鴨等名特優產品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2007福建省縣級經濟評價中,被福建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評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之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沙縣重點產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林業、金屬深加工、生化等工業主導產業。竹業、畜禽業、茶果業和沙縣小吃業成為農業農村特色經濟,獲得「中國竹席之鄉」、「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
沙縣在8個鄉鎮建起了經濟園區,全縣初步形成「兩園八小區」工業發展平台。2008年,沙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1—11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產值101.75億元,比增38.01%。在2007年福建縣級經濟評價中,縣城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省縣級第17位,被評定為全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縣份。農業實施科教結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初步形成糧食、鴨業、竹業、食用菌、水果等五大產業化體系;工業已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縣級工業框架,形成食品、化工、建材、輕紡四大支柱產業。全縣已建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個,其中金沙市場是閩西北最大的農貿市場,聯結城鄉,輻射全國。第三產業也有長足的發展,信息、運輸、勞務、金融保險等服務業正在興起。沙縣小吃蓬勃發展,遍布全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外出經營沙縣小吃店已達1.8萬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占農村勞動力的58%,小吃產業年營業額超過35億元,年純收入6億元以上。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先後同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興辦「三資」企業98家,實際利用外資4869萬美元,投資范圍涉及三次產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體育和城建等社會公益事業迅速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義務教育先進縣。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3.52億元,增長14.5%;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財政總收入7.89億元,增長24.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04億元,增長3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91億元,增長16.2%;外貿出口1.34億美元,增長28%;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3025萬美元,增長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億元,增長22.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0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7770元,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2.71%;人口自然增長率5.48‰;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的減排任務。林產加工、機械製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集聚太,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8%,實現利稅10.28億元,增長244.9%。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出台扶持第三產業發展政策,現代物流第三產業發展提速。業開發區獲批為省級開發區,「陸地港」、新華都物流倉儲中心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陶瓷建材城等項目建成營業,新建汽車4S店5家,三明汽車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啟動淘金山休閑旅遊度假區、小吃文化城三期工程,完成一批星級酒店建設,策劃打造「夜色金沙」旅遊品牌,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22%、24%。消費結構升級,商品房、汽車等成為熱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擴大。全年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21.4%、27.9%,農業發展銀行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現代農業扎實推進。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林牧漁業總產現代農業扎實推進值增長3.5%。累計流轉土地11.56萬畝,竹業、鴨業、茶果業實現產值14億元,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建設,新建10個農業示範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9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新成立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六大戰役卓有成效。共實施項目262個,253個項目完成或超六大戰役」卓有成效,共完成投資74.45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沙縣農業歷史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有種植小麥、甘薯、大豆、油菜、茶葉、煙葉、麻、甘蔗等雜糧和經濟作物。
清朝以前,水稻畝產長期停留在50~80公斤的水平上。民國時期開始注意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但因社會動盪,技術水平較低,糧食生產仍無大的發展。民國30年(194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1.3%,總產量2250萬公斤,平均畝產112公斤。這種生產水平一直維持到解放前夕。
沙縣解放後至1956年,經過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互助合作時期興修一批農田水利工程,改善了生產條件。同時還廣泛推廣「南特號」、「陸財號」等水稻良種,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4601.7萬公斤,比1950年增長45.7%,平均畝產增加48.6公斤。1950~1956年間種植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率達8.9%。1958年開展的「大躍進」運動,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所謂「全民辦鋼鐵」、「全民辦交通」佔用大量農村勞動力。在「浮誇風」的影響下,縣內形成所謂「放高產衛星」的風氣,常規種植水稻最高畝產報至6680公斤,「移苗並丘」最高畝產報到34170.5公斤,當年全縣「公布」平均畝產達658.5公斤,為實際畝產的4.4倍。受1958年虛假高產的影響,1959年全縣糧食收購量增加421萬公斤,生活上則大辦公共食堂,提倡「放開肚皮吃飯」,生產上則盲目實行「少種高產多收」的方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減少3萬余畝。由於決策錯誤,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總產連年下降。1961年糧食總產量僅有3522.88萬公斤,比1956年下降23.4%,平均畝產減少21.9公斤,種植業產值下降23.7%。1962年,由於貫徹中共中央1960年以後下達的一系列關於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的指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技術上大力推廣矮桿良種和連作水稻,扭轉了被動局面,1961~1965年,糧食總產量年遞增率達8.8%,糧食畝產從1961年的142.2公斤上升為1965年的193.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61元增至75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至1968年,由於受動亂影響,糧食總產和畝產連年下降,1969年後才恢復到1965年的水平。1971年大面積推廣雙季稻,結束單季稻在沙縣佔主要地位的歷史,糧食總產量達7023.18萬公斤,比1970年增長18.3%,畝產增加45.5公斤,種植業總產值增長89.4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至94元,比1966年增長25.3%。1972年開始的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熱潮,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1975年雜交晚稻在沙縣試種成功並逐步得到推廣,使糧食生產出現新的局面,1979年糧食總產量增至9818.99萬公斤,平均畝產達406.1公斤,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綱要》規定的目標。但這一階段在發展糧食生產時忽視了多種經營。這期間開展的「批判資產階級法權」、「大批促大幹」、「割資本主義尾巴」等運動,不同程度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197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產值僅有766元,比1965年增加51元,年遞增率僅為0.6%;人均純收入97元,比1965年增加22元,年遞增率只有2.0%。
1979年開始,各社隊開始推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1982年,全面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1980年實現單季晚稻雜優化。1983年雙季早稻大面積推廣雜優品種,並對全縣近2萬畝中、低產田進行改造。1987年推廣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同年在夏茂實施萬畝「噸糧田」協作攻關工程,促進了糧食的穩產高產。1988年,全縣旱澇保收面積達16.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7.3%,為1950、1965年的7.5倍和1.9倍;可機耕面積達9.7萬畝。糧食總產達11103.5萬公斤,比1978年增長22.1%,平均畝產增長37.2%,達513.5公斤。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多種經營也有了較大發展。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17.21萬畝,為1978年的4.3倍,其中水果7.3萬畝,為1978年的14.3倍。種植業總產值達4598萬元,比1978年增長96.7%,年遞增率達7%。198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產值1759元,比1978年增加993元,年遞增率達8.7%;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741元,比1978年增加644元,年遞增率達22.5%。1953~1988年,全縣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糧68574萬公斤。
2010年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5%。累計流轉土地11.56萬畝,竹業、鴨業、茶果業實現產值14億元,農業「五新」加快進村入戶,5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建設,新建10個農業示範基地、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9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新成立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沙縣解放前的工業基本上為手工業。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為手工造紙和茶葉加工業的鼎盛時期,但廠家均為小規模的手工作坊。民國13年(1924年),縣人潘伊銘集股購置1台23千瓦發電機,創辦電燈有限公司,此為沙縣現代工業的第一個廠家。抗日戰爭期間,沿海一些軍政文教機構遷到沙縣,促進了民智的開發和工業的發展。這一階段縣內的工廠有省營的電廠、煉油廠、征屬第一工廠(紡織廠)、教育用品製造廠等;私營的造紙廠最多時達92家,碾米、磚瓦、製糖、榨油、陶瓷、竹器、草編和印刷等私營工廠、作坊也有近百家。民國35年後,由於受到內遷單位遷回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廠家紛紛倒閉。至1949年,縣內唯一的電廠因機器損壞停止發電,造紙廠僅剩12家。
1950年,縣內工業以私營工業為主,總產值237萬元(1980年價,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4%。此後,工業總產值以每年17.1%的速度遞增,1956年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時,工業總產值達61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3.8%。1957年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工業總產值猛增至1052萬元,比1956年增長了72.2%,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4.7%。當年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輕工業與重工業比重由上一年的9.9:1變為0.48:1。1958~1962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受到「大躍進」、「浮誇風」、瞎指揮的影響,工業生產畸形發展。1958年提出「全黨動員,全民辦廠,遍地開花」的大辦工業的口號,基本建設投資比1957年猛增6.7倍,全縣中小型工廠多達3190個,其中鋼鐵廠達11個,「土高爐」則隨處可見。當年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例為0.1:1,工業總產值雖然增長了43.6%,達到1521萬元,但經濟效益極差,造出來的機器許多不能使用,煉出來的鋼、鐵雜質很多,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1959、1960年基本建設投資仍成倍增長,1960年達800萬元,為1957年的38倍,造成了各種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集中力量發展農業,適當縮小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規模,當年工業總產值比1960年下降55.8%,1962年降為586萬元,經過1963年至1965年三年繼續調整,到1966年,工業總產值恢復到858萬元。從1966至197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工業發展起伏較大。1967年還出現了21.4%的負增長。1975年實行全面整頓,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了55%。1976年開展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當年工業總產值增長率降至3.7%,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0%,輕、重工業比例為0.85:1。1978年之後,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鄉鎮工業的興起,加快了工業發展速度。1978年至1988年間,工業總產值以19.2%的速度遞增。198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達51%。1988年,全縣工業企業182家,總產值達24731萬元,比1987年增長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9.9%。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例為2.1:1,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佔24.9%,縣辦集體企業產值佔18.1%,鄉鎮工業產值佔19.7%,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佔35.3%,中外合資企業產值佔2.7%。
1979年之前,企業的競爭意識較差,對產品質量不夠重視。1980年後,企業的競爭意識逐步增強。1985年,工業產品的質量管理和企業的計量定級開始向規范化、科學化發展。截至1988年,全縣有27個工業企業通過計量定級考核驗收,其中沙縣味精廠通過二級計量定級驗收,水輪發電設備廠、制葯廠、化肥廠、酒廠、電木粉廠、大洛水泥廠、香料廠、糧食復制廠、水泥廠、高橋造紙廠等12家企業通過三級計量定級考核。虯鳳牌玉露酒、虯城牌米片干、虯江牌99%結晶味精、風情牌茉莉浸膏、洛山牌水泥、S牌一級燒結普通磚、白鴿牌勞動保護服、雙輪牌DLE一410×530三角帶齶式硫化機等產品先後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白鴿牌人造衣箱、格布衣箱、RP勞工雨衣等產品被評為外貿出口「信得過」產品。
1958年後,縣內陸續創辦了一批中央、省、地(市)屬工業企業,其中1969年投產的青州造紙廠規模最大。1978年,縣內中央、省、地(市)屬企業有5個,均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產值達7994.7萬元,為縣屬企業工業產值的2.1倍,其中青州造紙廠產值7721.9萬元,佔96.6%。1988年,縣內的中央、省、市屬企業10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5個,工業總產值11437.9萬元,為縣屬企業工業產值的46.2%,其中青州造紙廠產值10014.5萬元,佔87.6%。
2010年新開發工業用地4049畝,引進總投資10億元的金煌新能源、總投資8億元的鴻瑞無菌包材等一批重大項目,新投產企業49家。新增2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宏盛塑料、麥丹集團等企業上市工作有序推進。林產加工、機械製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加快集聚,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6.8%,實現利稅10.28億元,增長244.9%。
E. 河北省秦皇島市和福建省三明市那個經濟比較發達三明市的沙縣的人均收入水平處於全國平均之上還是之下
秦皇島發達多了。三明是原材料工業基地,鋼鐵、水泥等重工業,污染嚴重。木材資源豐富,買了很多錢。面積也比秦皇島大幾倍,人口,GDP差不多。
沙縣收入高都是因為跑到外地做沙縣小吃,本地沒工業,按全國,沙縣收入肯定在之上嘛。
F. 因小吃文明的沙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當地有什麼好玩的
如果說全國最知名的縣城,讓大家在1秒內說出來,估計很多人會想到一個,那就是沙縣。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北部,自古以來就是福建省內商賈雲集的地方,也是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沙縣的總人口並不多,只有26萬人,但沙縣卻是福建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在沙縣,有一個著名的沙縣小吃一條街,如果你是沙縣美食的愛好者,在這里你就能吃到所有品種的沙縣小吃,估計全部吃完一遍至少要一年多時間。此外,沙縣還有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比如長達38米的中國第一岩雕卧佛,以及福建著名景區七仙洞,這里還有東南沿海現存最大的城隍廟。
G. 永安三明沙縣哪個的經濟發展更快
經濟發展更快,還是永安吧。沙縣離三明市太近了,很多發展都轉向三明了。
H. 沙縣的經濟怎麼樣
沙縣經濟主要是靠小吃收入。。
I. 沙縣小吃利潤怎麼樣
沙縣小吃,小本生意。
特色如下;
特點一
是經濟實惠。沙縣小吃的單價一般在兩元以上。花兩三元錢,一個人可以吃
沙縣扁肉
飽。夏日炎炎,一碗青草凍下肚,清暑去火功效,賽過冰淇淋;寒冬臘月,花上幾角錢,幾塊豆乾,一碟辣椒豆豉油,足夠使你渾身發熱,額頭冒汗。
特點二
是新鮮可口。經營沙縣小吃的經營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歷史傳統,每天製作的小吃數量不多,一般都是當天製作,當天售完。從原料采購與食品保存的角度看,這種傳統有效地保證了食品的新鮮度。另一方面,據行家介 紹,小吃的原料存放超過半天,味道也會走樣。因此,有經驗的小吃經營者為了維護小吃的聲譽,寧可縮短營業時間,減少營業額。這就保證了沙縣小吃的新鮮可口。從製作方法上看,沙縣小吃絕大部分是現做現買,調味可隨食用者的習慣增減,這也是沙縣小吃新鮮可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點三
是綠色健康。從飲食科學的角度看,沙縣小吃又是合乎科學的健康食品。沙縣小吃基本上是低脂肪、低熱量的清淡食品。沙縣小吃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是黃豆、大豆,其營養成分的含量在各種食品中是名列前茅的。沙縣風味小吃的許多原料、佐料都有豐富的營養。有的可以以食為葯,有去病保健的作用。為了發揚沙縣風味小吃醫療保健的傳統,有人還開設了葯膳燉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
享用沙縣小吃還是一種鄉情濃郁、情趣十足的精神享受。沙縣小吃遍布街頭巷尾,同廣大居民有著天然的感情聯系。街頭小吃是沙縣的一大街景,其中 買豆乾的尤具特色。五六個人圍著街邊的一張小方桌,用筷子夾著豆乾,蘸著調料,送進口中。小吃攤又是一處天然的社交場所,一邊享用小吃,一邊聽食客們閑聊,真可以叫人長見識。嚴格地說,沒有這些情調,沒有這種氛圍。就體現不出真正的沙縣小吃的文化內涵。
J. 沙縣經濟條件如何
沙縣經濟應該是在三明地區算最好,比如房價高,小車都是賓士,寶馬,奧迪越來越多,吃喝玩樂也是很多,一般消費都在中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