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經濟停滯是不是證明了大陸制度的優越性
嘿嘿
雖說老祖宗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關聯;雖說「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但是我們不要把這種關聯,這種聯動看得太密切,,否則就容易陷入關聯恐懼症。
你說的香港的經濟停滯,是香港經濟結構的問題,重點這樣看:因為過去幾十年來,香港依靠中間通道及中介的身份,賺取了大量的過路費,得到高速發展。這種發展的基礎,是很單一的。現在大陸的港口大多開放了,原來依靠香港的通路給各個口岸分流了香港的作用降低甚至消失了,而香港自身沒有新的創造能力,蕭條自然就出現了。同樣,還有新加坡,也是同樣的原因這些年出現經濟衰退了,這些都只是他們自身經濟結構和經濟活動方式發生改變而引起的,與社會制度沒有關系。
如同十多年前路邊的售報亭,那時候人們都以報紙雜志為消遣,所以售報亭生意火暴。現在人們用電腦手機消遣了,售報亭就衰落了。
所以,由此說什麼制度的優越性,是有點牽強的。你如果有興趣,你不妨研究一下亞洲四小龍四小虎的起飛與跌落,對你說的問題就看得更明白了。
B. 香港經濟為什麼會倒退
請閱讀-貨幣戰爭
C. 香港經濟為什麼越來越差
首先,要明白香港為什麼會發展,香港的發展就是因為大陸的封閉。
但是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就逐漸失去這樣的地位。香港則持續衰退,香港"一口通商"時代的終止,港商進軍內陸,使得香港經濟止步不前甚至有倒退跡象。港人無法接受這種落差而單方面將問題歸於我黨,最終使得沖突爆發。
而歷史上這種衰退的例子也非唯一,例如一口通商時代的廣州,那個時代的廣州十三行也是富可敵國,但是五口通商後,廣州也就衰退了。
大區域的崛起必然伴隨著小區域的衰落,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大陸的全面封閉,而如今大陸的開放讓這種環境發生了變化,大陸的優勢必然將吸引更多的資金。亞洲四小龍的衰退已經是時間問題,而這些區域的人民的不滿也會最終因為大陸經濟的全面超越成為歷史。
D. 香港回歸後經濟是不是沒以前繁榮了
香港回歸後比以前更繁榮發展,我認為原因是「一國兩制」吧。
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中央政府嚴格按照香港基本法辦事,認真履行憲制責任,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一國兩制」在香港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
拓展資料:
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一路走來,保持了繁榮穩定。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這一天,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法承諾香港回歸後仍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一路走來,保持了繁榮穩定。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這一天,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法承諾香港回歸後仍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一國兩制"在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彈指一揮間,香港已回歸祖國20年。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一路走來,保持了繁榮穩定。
更加繁榮——經濟之變
GDP——2016年生產總值達2.5萬億元(3200億美元),較1997年累計名義增長81%;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達到33.9萬元。
財政儲備——財政儲備在2017年3月31日預計近10000億元,較1997年3月底的3707億元增長超過一倍。
外匯儲備——截至2017年2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由1997年12月底的928億美元增至3905億美元。
貿易——2016年香港是全球第七大商品貿易經濟體系。同年,香港的貨物貿易總額為75966億元(9787億美元),進口為40084億元(5164億美元),整體出口為35882億元(4623億美元)。
資本——香港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資本市值總額約26萬億元(33300億美元),每日平均總成交金額達600多億元。
就業——2016年總就業人數達380萬人的紀錄高位,較1997年增加約65萬。
這是來自於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一組數據,從數字表面的變化來看,香港回歸後,在祖國大陸的強勢經濟帶動下,確實呈現出一片繁榮。香港經濟不俗的表現也得到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近日發布《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此外,近20年來,香港在多種國際排名中都取得不錯成績,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對本地企業實行稅率低且操作簡單的稅制,對許多進口產品免稅,成就了國際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健康的財政狀況、自由的貿易和金融、廉潔的政府、高效的監管等,都受到國際評比機構贊譽青睞。
作為香港回歸20周年的親歷者,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用"不簡單三個字來評價回歸20年來香港的經濟變化:"香港回歸之後,遭遇了金融風暴、SARS,影響了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後來經濟慢慢恢復,又重新發展起來,這一段過程不簡單。」"
E. 香港為什麼經濟下降的那麼嚴重難道是大陸造成的是大陸的經濟制裁
大陸統籌安排,上海肯定是主體,香港肯定排在後面了。
F. 香港經濟的負增長對當地民生造成了什麼損失
香港經濟的負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疫情帶來的,會給當地的民生帶來非常大的困境,由於香港是以旅遊產業為主,疫情讓世界旅遊業損失慘重,所以香港這種面向世界遊客的旅遊目的地首當其沖,再加上缺少實體經濟的之稱,靠的就是免稅獲得的現金流帶來的紅利,香港經濟負增長在所難免。
可以肯定地說,疫情控制不住,缺少消費人群,零售業就會受到打擊,而製造業在香港又缺少工人,所以控制疫情是首要的問題,只有把疫情控制住了,市民才能出來正常消費,遊客才能來這里旅遊,旅遊自然會帶動零售業,畢竟香港的免稅優勢非常明顯,尤其是電子產品和各種奢侈品店,目前在國內也僅有海南島能夠與之相媲美,其它只能在機場才能享受大部分免稅政策。
雖然有專家預測進入9月份,香港經濟會有好轉,但是這主要取決於對疫情的控制,如果成功則一切好說,如果失敗,則面臨的是經濟繼續衰退,而對於外面來說,是有心無力,只能看著著急,否則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早就開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了,湖北武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大連等地,無一不被全國人民所關注。
這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也是引以為傲的民族特點,相信香港,一定能夠挺住的。
G. 香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製造產業外移。
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來發展成功的輕型製造業向中國內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轉移,韓國、台灣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來雖然也有產業外移趨勢,但顯然不如香港轉移的如此徹底,所以自1997年以來,香港本地的製造業仍在繼續萎縮,但其他「三小」的製造業卻還保持了一定的發展速度。根據新世紀初期對香港經濟的有關研究,說明香港本地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轉口的附加值率是20%,離岸貿易只有不足8%。
2、自90年代中期以來,內地的產業結構變動方向與香港的優勢相分離。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增長軌跡,前十年具有顯著的「輕型化」傾向,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開始從計劃經濟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轉向了低積累、重消費的增長軌道,同時由於在80年代還是國有企業為主體,而國企在獲得經營自主權後,有明顯的收入分配傾向於消費的傾向,因此在整個80年代,中國經濟的增長始終是個人收入與輕工業的增長顯著超過了儲蓄與重工業的增長,而這種增長模式與香港向內地大規模轉移輕型製造業的過程是高度配合的。
3、新全球化改變了東亞地區原有的產業與貿易格局,香港經濟則由於朝向服務業而難以適應這個變化。
冷戰結束於90年代初,接著開始出現了新全球化過程,到新世紀初新全球化出現了「奔騰」化的發展。巨大的外部需求不僅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又一巨大動力,也由於美歐發達經濟體的產業資本向中國轉移,使中國的貿易結構得到提升。
4、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帶來了區域結構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對香港的服務產業也有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改革前30年,中國經濟的空間結構特徵一直都是「東輕西重、南輕北重」,即工業結構越往南往東就越「輕」,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業比重更高。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前半期,由於經濟結構的「輕型化」傾向,就使得國內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這個輕工業比重高的地區,加之香港對珠三角地區的輕型產業轉移,使珠三角的輕工產業優勢更加明顯,因此使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得以在長期內領先全國。
但是進入到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產業結構朝向重化工業,需求重心就開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區轉移,這種「經濟增長極北移」的現象,使工業、貿易與投資活動都不斷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尤其是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由於香港在地域上遠離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香港的服務產業優勢就更加難以發揮。
5、香港服務業難於和內地的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區的基礎設施日趨發達,服務業發展日趨成熟,服務業逐漸本地化的巨大影響。
珠三角地區正在興建高鐵網路,建成後在半徑300公里范圍內將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將整合進珠三角范圍內的所有主要城市,由於基礎設施更發達,產業聯系也更緊密,估計服務業脫離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傾向也會更加明顯。
H. 為什麼感覺香港經濟不行了
香港經濟還是有很強大生命力,如金融服務業等,很多大陸公司,包括騰訊,內地房地產等等一系列公司跑去香港上市,而且在祖國大陸的支持下,香港經濟還是穩步上升的。
當然你不能用香港的經濟規模與大陸13億人口比較,別說大陸,跟深圳都很難比,畢竟香港地少人多,面積就這么大,人口就這么多,而且也是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的地方,很多規章制度還在完善,如政制改革等等,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如中國這樣有兩種社會制度,所以很多東西都在實踐當中,如果簡單的說香港經濟不行了是不科學的。而且香港與大陸融合,很多香港人上大陸發展,和大陸成為一家人,他們在大陸賺得也很多錢,他們創造的這一部分GDP,其實既算進了大陸,也算進了香港,不過具體就不知道一些機構怎麼計算了,理論上應該是香港人賺的比以前更多吧,就好像一些歌手說,在北京一個二三線歌手的收入都比香港以前一線大明星的收入要高,開一場演唱會賺得非常多,跟何況大陸這么多城市,北上廣深都開,肯定賺很多,以前只能在香港紅磡開,地點沒大陸的大,賺的不夠在大陸的多,因此很多香港藝人都到大陸謀求發展了。
I. 香港回歸後經濟反而沒以前好 為什麼
這跟香港回歸不回歸沒有關系的,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在崛起,上海已經逐漸取代了香港的地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拓展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相鄰,南臨珠海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66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總人口747.42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人均壽命全球第一,人類發展指數全球第四。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受英國殖民統治。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管理經驗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J. 雲石:香港為什麼「註定」會衰落
原因如下:
1、香港以前為什麼會發展,因為大陸是封閉的,所以要想出口貿易只能去香港。但是,到了今天,出國比去新疆都快的今天。香港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大陸給香港政策再多,香港也是救不活;香港沒有明天,所以港那個分子自然會越來越多,也就自然而然想當年多美好。這是一個死循環!
2、現在的香港,不但北京上海都在2009和2011年超過了香港,現在更多的城市開始把香港作為一個標桿來對比,除了廣州和深圳,天津也將GDP超過香港列為自己的目標,並均有望在短期內實現。而到2022年前後,重慶、成都、武漢、杭州等城市的經濟總量都有望和香港相當,屆時香港在中國城市經濟序列中的地位,可能僅僅是一個二線城市。
所以將來,香港僅僅是一個中國的二線城市而已!
香港僅僅是一個中國的二線城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