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理解對敬老事業的認識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作為我國養老主要方式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逐漸弱化。同時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養老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需求。因此,養老問題成為目前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可靠的養老保障體系,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武穴市社區養老服務情況的抽樣調查和分析,就進一步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提出粗淺看法。
一、 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
武穴市城區共有14家社區,居民戶數33840戶,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對象4965戶,12368人,其中老年群體低保對象3059人,如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按人均100元/人計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萬元養老服務費,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他們的需求具有多樣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會性的,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區居民戶數1326戶,5026人,60歲以上老人502人,99戶低保戶中就有21戶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絲旋社區居民戶數4078戶,人口15069人,低保對象321戶,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體,低保對象,空巢老人達45人,以上兩社區共同點人員密集,文化素質偏低,老年人所佔比例大。為進一步摸清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特別是「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的情況,今年5月,我們對以上兩社區老人進行抽樣調查,共統計轄區老人165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歲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歲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並通過入戶,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生活自理情況、現實生活照料情況以及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1、男、女調查人數比例及生活自理情況。參加此次調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調查數的49.09%,女性84人,佔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有148人,占調查數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佔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顧的5人,佔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區的有40人,子女長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願意贍養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贍養的有2人。
2、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照料老人情況。子女照料的72人,占調查數的43.63%,親屬照顧的5人,佔3.03%,請鍾點工照顧自己的有2人,佔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佔1.8%。
3、對當前老年人是否願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況。有10人願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調查數的6.06%,不願意入住的有32人,佔19.39%,如螺絲旋社區孤老吳治國62歲,小兒麻痹症,他寧願與其兄弟在一塊住也不願住進老年公寓,這說明大多數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約束,比較認同居家養老,這也符合世界通行養老方式。
4、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情況。要求提供醫療服務的有10人,占調查數的6.06%,有文化娛樂方面要求的有11人,佔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務的有6人,佔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佔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佔3.63%,需要家政服務的有12人,佔7.27%,對社區提供的服務願意自己買單的有5人,佔3.03%。
在我們的調查中,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對社區養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很難擠出時間來陪父母,單純指望他們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現實,一些年輕人則說,現在不少家庭是一對年輕夫婦在贍養4個老人,養育1個小孩,靠夫妻倆根本無法承擔照顧4個老人的任務。他們也特別希望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能廣泛推行。
二、 社區養老服務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1、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由於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從而形成許多「空巢」家庭或獨居家庭,給照顧老年人帶來不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老年人的壽命延長,高齡老人越來越多,從而出現低、中齡老人照顧高齡父母現象,老人照顧老人困難很多。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個孩子,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進入老年,出現一對夫婦要照顧四位老人現象,而且這種情況將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無論是精力還是經濟能力已不大可能。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節奏加快,崗位競爭加劇,生活壓力大,青年人在照顧老年人方面,已顯得力不從心。由於上述的幾種原因,顯而易見,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
2、機構養老存在「難化」狀況。眾所周知,投資興辦一所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養老機構在環境營造、設施配置、服務質量、管理水平、醫療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較高,使得一些社會力量或個人望而卻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養老金或子女及親屬供養,相當部分老人經濟上不很寬裕,即使老人想住養老機構卻又住不起,形成了養老機構入住率低。再次,因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還不能接受「離開子女住養老院」的思想。綜上所述養老機構是高投入、低產出,部分養老機構存在「難化」狀況。
3、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有「淡化」傾向。盡管通過多年來廣泛的宣傳教育,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有所好轉,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傾向,如從西方傳來的「情人節」和「聖誕節」,節日氣氛十分熱烈,而年年的「老人節」則是濤聲依舊。「情人節」和「聖誕節」用不著政府組織,商家、廠家會自行上陣,各種促銷手段「百花齊放」,青年人奢侈消費,報紙、電台有關「情人節」和聖誕節的報導「繁花似錦」。而到老人節,就是政府組織活動,節日的氣氛也遠不如上述「兩節」,廠家、商家並不十分積極,極少給老年人消費實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現象說明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傾向。
4、為老人提供的無償服務有「虛化」現象。為了照料較困難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關部門和社區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無償服務活動,如青年志願者的志願服務、「一對一」結對幫扶服務、安裝門鈴的呼叫服務等。這些服務為老人特別是空巢、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虛化」行為,如學生組織的志願服務,隨著學生的畢業這項服務有的自行消亡,後繼無人;又如一些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與社區老人的結對服務,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恆,甚至結對服務也徒有虛名等,這都說明有些義務服務流於形式。這些問題如不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養老服務社會化就不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5、社區養老服務「簡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區沒開展養老服務,即便是開展了,也是簡便單調,僅限於設醫療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類體育設施適合青少年多,適合老年人的則較少,醫療中心提供的也局限於平時的免費體檢之類的活動。
三、 社區養老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養老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解決不好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不斷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
1、抓教育,提高認識,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主動性。社區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老年人對社區的依附性逐漸增加,因此,開展社區養老服務迫在眉睫。首先,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據統計,武穴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9.5萬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12%以上,且這種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趨勢。現今,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已經相當普遍,「空巢」家庭不斷增多,這給老人的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受「421」家庭模式的影響,一對年輕夫婦根本無暇照顧4位老人,因此,依託社區構築社會化養老是城市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社區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依託社區就近進行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是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再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要求。基於對我國國情的考慮,單一依靠政府進行社會養老福利事業顯然無法適應需要,同時還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社區養老體系建設過程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有益的嘗試,也是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基礎性。養老事業屬於公共事業范圍,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一是科學編制規劃。根據社區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區和進行舊城改造時,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作為公共配套服務設施,與項目一起規劃,一並實施,一同檢查驗收。編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合理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民政部門可與相關部門按照養老服務「十二五規劃」制定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標准、工作流程和服務操作規范等指導意見,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今後社會福利支出不應低於財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會保障重點加以關注的四大弱勢群體之一,因此,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項目、工作人員薪酬的整體財政預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難老人都能得到幫助。同時,建議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門檻,擴大政策惠及面。如為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對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給予補助或予以居家養老補貼;對高齡困難老人看病給予更高比例的報銷;為殘疾老人家庭免費實施無障礙改造。三是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興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區文化站、衛生服務站、勞動服務站、陽光家園、文化室、活動室、老年大學(分校)、社區學校等公共服務資源,聯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務范圍,搭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平台。
3、抓服務,拓展內涵,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廣泛性。一是在服務對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個服務檔案。對全區60周歲以上老人的家庭情況、健康情況、服務需求進行登記;對社區「4050」人員、社區服務員、社區養老服務志願者進行登記;對社區內重點服務對象實行包保服務,服務對象與服務人員之間簽訂服務協議,對服務情況進行跟蹤記錄。二是在服務內容上全面拓展。結合社區實際,開展文體娛樂、老年教育、會友聊天、法律咨詢、老年課堂、心理咨詢及疏導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務。根據老人需求,藉助社會力量,開展家政服務、代買代辦、配餐、家電維修、管道疏通、送醫送葯等日常生活服務。三是在服務模式上推陳出新。對家庭經濟困難老人、特殊貢獻老人,推行政府補貼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緊急救援、求助服務;對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選派專業服務人員和社工上門提供日間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養老服務;對短期無人照料老人,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開展日間照料或短期託管服務。同時逐步推行「兌時券」補貼服務模式。按照就近服務、屬地管理的原則,將「兌時券」按標准發放給老人,由社區服務員對符合居家養老補貼服務條件的老人進行包保服務,老人根據服務員的服務質量和滿意程度返回給服務員一定數額的「兌時券」,服務時間按照每滿1小時為1次進行計算,按正常標准服務人員每服務一次從被服務對象手中獲取一張「兌時券」,每月持「兌時券」到社區養老服務站兌換現金報酬,有效解決管理和服務相脫節,服務員與老人間的供求不符,服務質量偏低,服務員與崗位間的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等諸多問題。
4、抓隊伍,專兼結合,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性。一是配置專職人員。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成功與否,很大因素取決於是否擁有一支專業、職業的服務隊伍。就目前的人力資源狀況而言,社區養老服務員隊伍建設要與再就業工作相結合,從下崗失業群體這個人力資源庫中進行選擇。同時,為了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建議每年從應屆社會工作專業和醫療護理專業畢業生中選拔業務骨幹,通過充實專業人員提高整體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的素質。定期舉辦「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班」,做到持證上崗。二是建立「義工」制度。做好社區居家養老工作,離不開中青年群體。一方面有賴於中青年群體中養成尊老敬老的風氣,主動地承擔起贍養自己的長輩的責任;另一方面,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難也需要青年志願者的服務。三是成立互助組織。按照年齡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則,成立老年人互助團隊,由老年人自己組織起來,開展各種活動,相互服務,既通過集體的活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獲得生活的樂趣,又可以解決一些具體的困難。
5、抓領導,健全機制,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長效性。一是建立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社區養老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探索社區養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規定,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構建完善的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財政、發改、衛生、國土、民政、體育、文化等部門以及社區所在鎮處的責任,實現統一協作,全面推進,督促養老工作落實。二是落實責任機制。在制度建設方面,要明確各級和各種服務組織的責任,建立健全社區為老服務的各種制度,如對高齡獨居老人探望制度、志願者服務制度、服務監督制度、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服務人員獎懲制度等。在標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務標准、養老護理標准、衛生醫療服務標准、服務效果評價標准等。在規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種服務的項目和內容、服務價格。服務人員資格認證,堅持持證上崗,並實行簽約制,服務人員信守服務公約。三是加強輿論引導。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老齡工作、宣傳老齡事業,營造「敬老、愛老、助老」氛圍,樹立孝親助老典型,經常做到「電視里有圖像、電台里有聲音、報紙上有文章」,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
❷ 如何才能事業成功
此前,我和中國學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圍繞如何達到優秀和卓越、如何成為領導人才而展開的。最近,在新浪網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許多電子郵件中,我發現更多的中國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生在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馬加爵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後與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的人,而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學生一樣,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
我這一封信是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希望這封信能夠帶給讀者一個關於成功的嶄新定義,鼓勵讀者認識和肯定自己,做一個快樂的人。也希望這封信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里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准: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人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沖,各行各業,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凌志軍在其《成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標,做一個主動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當網友問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時,我是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impact),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回答這個問題時絲毫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從大學二年級起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我來說,人生目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幫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我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隻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我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我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此外,當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學生的來信,給他們寫回信時,我也會想:「如何讓回信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先後公開的三封「給中國學生的信」都是如此誕生的。
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標,只可惜他是在案發被捕後才悟出的。他說:「姐,現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次事情以後,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如果馬加爵能早幾個月悟出人生目標,他在做傻事前就會問問自己,充滿真情的父母、姐姐會怎麼看待這件事?這樣,他可能就不會走上歧途了。
所以,無論是為了真情,為了影響力,還是為了快樂、家人、道德、寧靜、求知、創新……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那麼,該怎麼去發現自己的目標呢?許多同學問我他們的目標該是什麼?我無法回答,因為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麼,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個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標,那就是你心裡。
我建議你閉上眼睛,把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里的理想記錄下來,因為不經過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誠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顧過去,在你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點?它們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勵你的人生目標了。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十五年後,當你達到完美的人生狀態時,你將會處在何種環境下?從事什麼工作?其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當然,你也不妨多和親友談談,聽聽他們的意見。
成功的第二步:嘗試新的領域、發掘你的興趣
為了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無疑問的,你將會從此得到成功。
相對來說,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無成。即便你靠著資質或才華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絕對沒有釋放出所有的潛力。因此,我不贊同每個學生都追逐最熱門的專業,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說的「自覺」),並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比爾·蓋茨曾說:「每天清晨當你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從這句話中,我們可看出他對軟體技術的興趣和激情。1977年,因為對軟體的熱愛,比爾·蓋茨放棄了數學專業。如果他留在哈佛繼續讀數學,並成為數學教授,你能想像他的潛力將被壓抑到什麼程度嗎?2002年,比爾·蓋茨在領導微軟25年後,卻又毅然把首席執行官的工作交給了鮑爾默,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投身於他最喜愛的工作——擔任首席軟體架構師,專注於軟體技術的創新。雖然比爾·蓋茨曾是一個出色的首席執行官,但當他改任首席軟體架構師後,他對公司的技術方向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樂了,這也鼓舞了所有員工的士氣。
比爾·蓋茨的好朋友,美國最優秀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也同樣認可激情的重要性。當學生請他指示方向時,他總這么回答:「我和你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爾·蓋茨和華倫·巴菲特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他們熱愛的並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們的名利是他們的理想和激情帶來的。美國一所著名的經管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入學時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擁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學時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剛進入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後我才發現自己對它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只在中游。但我愛上了計算機,每天瘋狂地編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同學的重視。終於,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成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默默無名的計算機系。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當時也有朋友對我說,改變專業會付出很多代價,但我對他們說,做一個沒有激情的工作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我對自己承諾,大學後三年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在計算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即便如此,我對職業的激情還遠不能和我父親相比。我從小一直以為父親是個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見到父親最喜愛的兩個學生(他們現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親是多麼熱愛他的工作。他的學生告訴我:「李老師見到我們總是眉開眼笑,他為了讓我們更喜歡我們的學科,常在我們最喜歡的餐館討論。他在我們身上花的時間和金錢,遠遠超過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親是在70歲高齡,經過從軍、從政、寫作等職業後才找到了他的最愛——教學。他過世後,學生在他抽屜里找到他勉勵自己的兩句話:「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愛。
那麼,如何尋找興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自己有才華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激情,你可以問自己:對於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復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嚮往它?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你滿足?你是否由衷地從心裡(而不只是從腦海里)喜愛它?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當你這樣問自己時,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價值觀和朋友的影響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四年裡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我只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記得我剛進卡內基·梅隆的博士班時,學校有一個機制,允許學生挑老師。在第一個月里,每個老師都使盡全身解數吸引學生。正因為有了這個機制,我才幸運地碰到了我的恩師瑞迪教授,選擇了我的博士題目「語音識別」。雖然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樣的機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學校、專業、課題和老師,然後從中挑選你的興趣。你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路、講座、社團活動、朋友交流、電子郵件等方式尋找興趣愛好。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
我的同事張亞勤曾經說:「那些敢於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即使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教訓。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嘗試的人,才是絕對的失敗者。」希望各位同學盡力開拓自己的視野,不但能從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針對興趣,定階段性目標,一步步邁進
找到了你的興趣,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制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首先,你應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什麼?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還是成為更好的演講者?十五年後成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麼差別?還是其他方面?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例如,當我決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時,我發現我最欠缺的是演講和溝通能力。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台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我做助教時表現特別差,學生甚至給我取了個「開復劇場」的綽號。因此,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
其次,你應定階段性的、具體的目標,再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台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有一個演講者教了我克服恐懼的幾種方法,他說,如果你看著觀眾的眼睛會緊張,那你可以看觀眾的頭頂,而觀眾會依然認為你在看他們的臉,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紙而要握起拳來,那樣,顫抖的手就不會引起觀眾的注意。當我反復練習演講技巧後,我自己又發現了許多秘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於是,我仍准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於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於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後,我周圍的人都誇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毅力等傳統美德而已。
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號或空話。制定目標的目的是為了進步,不去衡量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進步。所以,你必須把抽象的、無法實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標簡化成為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舉例來說,幾年前,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際關系網,但「多認識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找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於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衡量這個目標的標準是「每周與一人一餐、餐後再認識一人」。當然,我不會滿足於這些基本的「指標」。擴大人際關系網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還會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門僱用的人是在這樣的人際網中認識的。一年後,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准中,看到了自己的關系網有了顯著的擴大。
制定具體目標時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定得太低。對目標還要做及時的調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達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調低。達成了一個目標後,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戰性的目標;失敗時要坦然接受,認真總結教訓。
最後,再一次提醒同學們,目標都是屬於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制定最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並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於嘗試新的領域,能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華,更容易獲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
很多人認為自信就是成功。一個學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個員工總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實,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沒有自覺的自信會成為自傲,反而會失去了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好的自信是自覺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自覺的人自信時,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覺的人不自信時,他仍可努力嘗試,但會將風險坦誠地告訴別人。自覺的人不需要靠成功來增強自信,也不會因失敗而喪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給自己打氣
「自」信的關鍵在於自己。如果你自己總認為自己不行,你是無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馬加爵曾說:「我覺得我太失敗的,同學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練,讓我很自卑。」雖然馬加爵很聰明也很優秀,但他從沒有真正自信過。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國古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長處,值得看重和發揮。我記得我11歲剛到美國時,課堂上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有一次老師問「1/7換算成小數等於幾?」我雖然不懂英文,但認得黑板上的「1/7」,這是我以前「背」過的。我立刻舉手並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不會「背書」的美國老師詫異地認為我是個「數學天才」,並送我去參加數學競賽,鼓勵我加入數學夏令營,幫助同學學習數學。她的鼓勵和同學的認可給了我自信。我開始告訴自己,我有數學的天分。這時,我特別想把英文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幫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式教育認為人的成長是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所以老師更多是在批評學生,讓學生彌補最差的學科。雖然應把每科都學得「足夠好」,但人才的價值在於充分發揮個人最大的優點。美國蓋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暢銷書《現在,發掘你的優勢》。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為優點」,但他們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秘訣是「加強自己的優點,並管理自己的缺點」。「管理自己的缺點」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夠好,「加強自己的優點」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從而獲得無比的自信。
凌志軍的《成長》一書里還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他從小就「相信我是最聰明的。即使再後來的日子裡我常常不如別人,但我還是對自己說:我能比別人做得好」;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周明小時候在「學生勞動」中刷了108個瓶子,打破了紀錄,從而獲得自信。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散發著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到今天。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種感覺,你沒有辦法用背書的方法「學習」自信,而唯一靠「學習」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實例「訓練」你的大腦。要得到自信,你必須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發生了什麼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績嗎?你幫助了別人嗎?有什麼超出了你的期望嗎?有誰誇獎了你嗎?我相信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會慢慢發現,這些「小成功」可能會越來越有意義。
有個著名教練在每次球賽前,總會要求隊員回憶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賽。他甚至讓隊員把最得意的比賽和一個動作(如緊握拳頭)聯系起來,以便使自己每次做這個動作時,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後在每次比賽前反復做這個動作以「訓練」大腦,提升自信。
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同時多結交為你打氣的朋友,多回味過去的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氣,從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
當你感覺到自信時,無論多麼小的成功,你都會特別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別人的肯定,這時,你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會像周明所說的那樣,「什麼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想不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裡的東西有強烈的慾望,你就會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有時,你可能沒做過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這時,除了毅力外,你還需要勇氣。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總裁面前,總是不敢講話,怕說錯話。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組,總裁召集十多個人開會,他要求每個人輪流發言。我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裡話講出來。於是,我鼓足勇氣說:「我們這個公司,員工的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為我們整天改組,不顧到員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說完後,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會後,很多同事給我發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子這么說。」結果,總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了公司在改組方面的政策,而且還經常引用我的話。從此,我充滿了自信,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言。這個例子充分印證了「你沒有試過,你怎麼知道你不能」這句話。
有勇氣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必須有勇氣面對失敗。大家不能只憑匹夫之勇去做註定要失敗的事。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麼?最壞的下場是什麼?你不能接受嗎?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總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會不尊重我嗎?不但不會,別人很可能還會認為我勇氣可嘉。而且,自覺的人會從失敗中學習,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什麼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覺。因此,不要畏懼失敗,只要你盡了力,願意向自己的極限挑戰,你就應為自己的勇氣而自豪。
一個自信和自覺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嘗試新的事物,並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會從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
自信的第三步:自覺地定具體的目標,虛心地聽他人的評估
培養自信也要設定具體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這些目標也必須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總裁面前發言的例子講給我女兒聽,因為她的老師認為她很害羞,在學校不舉手發言,我希望鼓勵她勇於發言。她同意試一試,但她認為只有在適當的時候,有最好的意見時才願意發言。但是,我認為有了「最好的意見」這個主觀的評估,目標就很難衡量。於是,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自信絕非自我偏執、不容許自己犯錯,或過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觀的立場。我有個絕頂聰明的同事,他一生認准了「我永遠不會錯」這句「真理」。他表現得無比自信,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對的,他就會提醒所有人幾個月前他早就說過了。但因為他幾乎是為了自信而活著,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錯的,他就會顧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認此事。雖然他的正確率高達95%,但5%的錯誤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譽和他人的尊敬。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覺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險。
情商中的自覺有兩個層面:對自己和環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觀的情勢。有自覺的人不會過度地自我批評,也不會天真地樂觀,他們能客觀地評估自己。所以,他們會坦誠地面對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會輕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圍外的工作。當然,他們仍樂於接受挑戰,但會在接受挑戰時做客觀的風險評估。這樣的人不但對自己坦誠,對他人也坦誠。坦誠地面對失敗會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他們知道你接受了教訓。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自不量力。所以,自覺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覺的人不但公平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批評和反饋。他們明白,雖然自己很自覺,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更為客觀,另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說,如果別人都認為你錯了,只有你自認為沒有錯,那麼在社會、學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錯了。所以,你必須虛心地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想法,而且以別人的想法作為最終的目標。比如,我女兒可以每天評估自己的發言,但最終,只有當老師和同學們認為她是個開朗的、有想法的學生時,她才達到了最終的目標。
獲得坦誠的反饋特別是負面的回饋並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誠的知心好友,他們願意在私下對你說真心話。當然,你不能對負面的反饋有任何不滿,否則你以後就聽不到真心話了。除了私下的反饋外,在美國的公司里,還有一種「360度」意見調查,可以對員工的上司、下屬同時做多方面的調查。因為這種調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獲得真實的意見,如果很多人都說你在某方面仍須改進,這樣的說法就比自己的或老闆的看法更有說服力。雖然在學校里沒有這種正式的調查,但是你仍然可以盡力地去理解他人對你的想法。我的父親常教誨我們凡事謀之於眾,就是指開放心胸,切勿以井觀天,局限了自己的視野。
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其實,如果他有勇氣向他信任的同學求證,他也許會發現自己錯怪了同學,也許會發現交錯了朋友,也許會證實同學確實看不起他並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後自我改進。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避免悲劇的發生。
有自覺的人會為自己制定現實的目標,客觀地衡量自己,並會請他人幫助評估。這樣的人能持續提升自己的自信,並能避免自信發展為自傲。
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科學研究證明:心情好的人最能發揮潛力;快樂能提高效率、創造力和正確決策的概率;快樂的人有開明的思想,願意幫助別人。但與其說快樂帶來成功,還不如說成功的目的是帶來快樂。我曾建議同學們追逐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其實做自己理想的、有興趣的事情就是一種快樂。所以,快樂比成功更應成為我們的最終目標。
快樂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環境、自己
不快樂的人總對一些無奈的事生悶氣,不喜歡自己、父母和老師,不願意讀枯燥的書、不願意應付考試。對於這些無奈的事,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坦然地接受它們。
在所有「不能改變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變的是父母,最應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學生說:「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體會我的想法,總要求我用他們的價值觀和理念來做事、讀書、求學。所以我總是避開他們,越來越孤獨。」對這些同學,我的回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你應該接受你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感覺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閉。父母的成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可能也不同,對你的期望與你對自己的期望就有較大的差異。但他們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長,經驗比你豐富,你不能先入為主地排斥他們。另外,你必須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他們也是唯一可以無條件為你付出的人,你應該無條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經常把父母親過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絕大多數的父母,在他們生長的環境中,比我們更為匱乏、不足,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父母,但以他們的條件,也盡力了。如果我們鄙視、排斥父母,無異是對自己生命的來源不敬,那如何能快樂?
第二,你可以試著去改變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應反問,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嗎?你能體會父母的想法嗎?當你抱怨父母總是期望你完美時,難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嗎?凌志軍建議說:「父母對你們的期望沒有錯,只是你們應該讓父母了解,你們對他們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們理解你之前,你應先去理解他們,這樣才能更成功地和他們溝通。相互了解後?
❸ 在機關事業單位如何為人處事越詳細越好!
機關事業單位為人處世的20條原則:
1、辦公室里只有兩種人:主角和龍套。
2、如果沒有理想,那就為錢而奮斗。
3、你可以不聰明,但一定要事事小心。
4、你說的每句話,領導都會知道。上班時間別談公事,只聊私事。
5、不管什麼時候,裝傻總是最安全的,遇事就說「不知道」。懂也別說懂,會也別說會,能也別說能。
6、把自己當成有能力的人,往往是最傻的。
7、一定要有靠山,但比靠山還可靠的,是讓自己有價值。
8、你是領導的人,領導卻不一定是你的人。
9、上司說他對你很放心,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10、站在領導的立場上想問題,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辦事情。
11、做事做的好,幹活干到老。在單位除了領導交代的工作外,一定要為所有人打雜兒、跑堂兒、當好服務員。
12、一定要有缺點,暴露自己的缺點,用缺點隱藏自己。
13、十句里要有九句真話,這樣說一句假話才有人信。
14、絕對不能去追求真理,也不能去探尋事物的本來面目。
15、要學會說假話,更要善於說假話,把假話說成真的。
16、要有文憑,但不能真有知識,真有知識就會妨礙你向上爬。要讓所有人知道你是個蠢材,除了你的領導以外。
17、務必把做人放在首位,然後才去考慮做事。
18、要用農民的思想和方式對待一切事物和人。
19、要絕對相信拍馬屁是一種不容易掌握的高級藝術,拍好馬屁絕對是件光榮的事,也是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
20、所有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確切地說,執行起來都是可以變通的。
為人就是做人,「處」就是處理、接觸,「事」就是外界的環境以及各種各樣的事物。為人處事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以及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方法。
❹ 普通人如何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
您好呀!
我就是這么多普通人中的一人,很加簡單的分享一下我的公益力量吧!以前刷微博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公益APP叫米公益,主要是以每天走路計步來算成績,還可以通過米聯系 米知答題及米早起打卡等等來賺取米粒,賺的得米粒就可以捐給你想幫助的公益活動,只要籌米成功了,這項公益活動就會被執行!我覺得這個公益APP挺好,自己走路也鍛煉了身體,也可以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
目前我已經是13級的米有團成員了
我覺得事情大小沒關系,重要的在堅持!我也堅持米公益有七八百天了吧!倆年時間的堅持也幫助了很多不知道姓名的人 雖然力量輕微 但是也是我的一份心意
其實還有很多公益APP 或者公益活動 只等你們去發現哦
❺ 祈求事業拜什麼佛
菩薩的功德都是具備的,關鍵是你對哪個菩薩最有信心,就經常拜哪個菩薩。不過這個問題是在地藏王菩薩這個月講出來的,那就按照這個緣起,常念地藏王菩薩吧。
另外一方面要了知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事業順利,人安樂與否,是和你造的善業大小多少有關,痛苦和煩惱和你的惡業成熟有關。要想成就自己,要記得恭敬心和慈悲心成全別人,愛護眾生。阿彌陀佛。
求事業可以拜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求事業正是需要修行和誓願,所以求事業可以拜普賢菩薩。學習菩薩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對你做事業也有很大幫助。還有,在此提醒一些善信,拜佛祈福的時候,最好是請一款好點的香參拜,因為香是溝通凡聖的媒介,傳遞你的誠敬之心和祈願信息給佛陀的橋梁,佛家認為香是最殊勝的供品;但是不可用到一些劣質的化學香,這樣是失敬於佛的,徒增違緣的;所以,請一款好香是非常必要的,有心的話,建議你可以到無相銅爐官網定製一款屬於善信你的祈福香,以表示你的誠敬之心,供養諸佛,得福得佑!
❻ 怎樣建立敬重本職工作,獻身本職事業的心裡條件
首先是認真。不管是否喜歡,都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畢竟你已經在這個崗位上了,就算不喜歡准備跳槽,在離開之前,也認真對待。無論做什麼事,認真做事的態度是沒錯的。
其次,做一行愛一行中「愛」的起源是熟悉,在本職工作久了,年復一年,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爛熟於心,業余時間可以研究琢磨下如何創新,爭取把本職工作做得更有新意並能提高效率。
❼ 如何做到愛崗敬業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業。即教師教育和培養學生成長的事業。作為教師這一特殊的職業,直接擔負著培養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歷史重任,所以,師德比其他職業道德,有著更加強烈的典範性,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教師形象是每個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是時代的要求。 我認為愛崗敬業是師德的基石敬業,就是敬重自己從事的事業,熱愛自己的事業,專心致力於自己的事業,千方百計將自己的事 情辦好。愛崗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更是一種責任。對於教師來說,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就是忠誠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社會與人民對教師寄予重望,因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學生本人和家長對教師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師被稱作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因為教師的責任是培養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追求真理、善於創新的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師必須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質,而其中敬業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質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生活需求等,都普遍受到市場機制及其利益機制的驅動和社會各種思潮的沖擊。因此,樹立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師德師風,已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一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而敬業精神又包括責任感、職業感和事業心,因為這是良好師德師風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所必須具備的。 1.責任感是愛崗敬業的基礎 教師的責任有三個方面。(1)對社會的責任,我們是在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目前國家現代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就是要用自己辛勤的工 作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建設輸送人才;(2)對家長負責,對教育工作的強烈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感,也是愛崗敬業和熱愛教育的師德師風原則的具體體現。一個人只有當他感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對社會對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時,他才會全力以赴地去負責,家長把子女交給學校,交給老師,就是希望學校老師能把小孩培養成才,幫助他們學到各種知識,家長希望教師做到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3)對學生負責,學生來到學校應該是有所求,不管他們的目的如何,他們的行為如何,在這一點上,教師就應該想方設法,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讓他們在知識、做人 各方面得到發展。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師德師風,怎麼擔當得了呢?所以說從事教師工作的人,一定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因為強烈的責任感是師德師風的基礎。 2.職業感是愛崗敬業的前提 社會上有許多種職業,其中教師職業最神聖最受人敬重。一個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教師必然對教師這一職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在這個職業中工作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師德師風,怎麼能夠擔當起社會的重託,怎麼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響?怎麼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有職業感的教師,他首先會把自己的職業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聯系在一起。認識到自 己的職業不僅僅是教書,而且是為國家培育新人。職業感讓教師明確自己是一個接受社會重託、對學生身心施加特定影響的人。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均喜歡模仿,這將給學生成長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刻刻為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凡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堅持嚴於律己。教師只有形成強烈的職業感,才能發揮出人生價值,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職業感是師德師風的前提。 3.事業心是愛崗敬業的條件 事業心來源於職業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堅定的職業信念,是把 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上升到偉大事業的高度來看待和追求,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堅信自己的選擇。教育,是無私奉獻的事業;教育,是愛的事業。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努力創新。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學生認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並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開辟新教法。盡心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受到老師 的影響而努力學習,不斷進取。教師的事業心就是堅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崇高的事業,因而全身心地投入,這是熱愛教育的集中體現,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強大動力。一個教師要成為好的、合格的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這種事業心能使人有更高的境界,有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耐性,因此強烈的事業心是師德師風的重要條件
❽ 佛教緣友請進,請問敬哪位佛像求財,還有求健康事業,怎麼求,還有伯公怎麼敬
人本身沒有福報,燒再粗的香,供再多的供品,也是求不到的。這個就是迷信和正信的區別。
佛說,財富是從布施中來的。向外求,是求不來的,只有向內求,先做好自己。
財富,是世間福報的一種。
福報,靠的是累世的善業,以及今生的積累,關鍵還是要自己創造,多行善積德。
佛是不會說謊的,之所以我們大多數信佛、學佛的人,沒能得到佛經中所說的種種大利益,就是因為還沒有做到。
與其求這求那,不如先問下自己:我靠什麼來求?我付出了多少?我有福報,足以求到嗎?
如果能夠真正做到佛在經中所說的,那麼,敬任何一尊佛像,念任何一句佛號,讀任何一部佛經,持任何的咒語,都能心想事成,因為,修行佛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世間利益、發財,不過都是小意思,自然而然就能得到。佛教中的求財法門,也很多,比如:寶篋印陀羅尼、雨寶陀羅尼,以及很多佛經、佛號。
其實只要真正做好五戒十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多行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就算不念佛讀經持咒,不到處拜佛燒香,不求這求那,財富、事業、美滿家庭等等福報,都會不求自來。
為求財而學佛,好比用黃金來換一粒米,學佛也不是為了世間的福報。
最後,什麼是伯公不懂。財神,是道教的神,不是佛教的。南無阿彌陀佛!
❾ 在工作中如何做到尊敬領導
為什麼工作上要尊重?只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