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富豪為啥不願意捐錢
為號召全世界富豪捐出一半資產用於慈善事業,比爾�6�1蓋茨和巴菲特號計劃今年9月底訪問中國並游說富人捐款。而在2010年,中國的億萬富豪總人數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然而當代中國富人對慈善的貢獻卻與這個排名相去甚遠。事實上,中國富豪對慈善的淡漠,不能簡單歸結於文化差異或者為富不仁。 對比當下慈善事業舉步維艱的現狀,人們更喜歡將矛頭指向富豪們缺乏與其擁有的財富相匹配的社會責任感。的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富人的慈善貢獻不可同日而語。但與古代、近現代中國本身相比,當下富人的貢獻也相差很遠,這究竟是哪出了問題? 社會不公平會強化人對財富的佔有欲 事實上,一個社會慈善與公益事業的發展同這個社會的制度環境息息相關,而富人是否熱衷做慈善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社會結構最核心的要素是公平與公正性,公平的社會環境有助於淡化人對財富過分強烈的佔有欲,也意味著一個人可以憑自身的能力獲得與其能力相匹配的社會地位,並有尊嚴地生活。 制度不能提供有效保障,錢成為最大的保障 如果社會上升的途徑得到制度保障,那麼財富對於個人作用就會大大降低。對擁有一定物質基礎的家庭來說,只要子女獲得良好的教育,父母也不必擔心子女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中無法獲得良好的社會地位。在此前提下,巨額遺產對於子女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相反,在中國,無論富豪們還是普通工薪階層,更願意將巨額財富留給子女,往往是他們對社會公平的信心不足,對未來無法把握。這樣,留給子女的財富就成為對子女的一種有效保障和安慰。他們未必不知道過多的財富容易使子女喪失奮斗的動力,但權衡利弊,財富的保障往往更有現實意義。 慈善需建立在對財富的絕對擁有上 在另一個層面上,對私有財產權的有效保護,也是對富人們捐獻資產的一種承諾和鼓勵。恰如中國古語所言,「有恆產者有恆心」,「恆產」指的是穩定的物質基礎,而「恆心」則是指穩定的精神訴求。人向善的美德,皆與擁有「恆產」這一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有關。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公眾創造財富的智慧和熱情。只有富人能夠後顧無憂的絕對保有並支配自己的財產,大量巨額的財富捐獻才會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國家由於私有財產得到強力保護,從而在客觀上為其慈善與公益文化的形成創造了制度條件。 有安全感有保障 據《南方周末》此前對中國新富階層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富人認為巨額財富給自己帶來的是「不安全感」和「煩惱」。在這其中,不排除有的富人財富來源不合法所帶來的不安,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財富的不穩定性。 事實上,當下現實環境往往給人這樣的印象:政策說你是合法,非法也合法;政策說你是非法,合法也非法。一紙政策讓一個人腰纏萬貫,一紙政策也能瞬間讓一個富人一貧如洗。摸著石頭過河的政府決策也尚未擺脫「朝三暮四」的局面,政策不確定性給新富階層造成的影響至今未徹底消除。因此財富巨子沒有理由不擔心今天還捧在手中的財富,明日還會不會繼續在自己手裡。富人對自己的財產沒有絕對的擁有權,就不可能有安全感,那麼繼續保有財富成為富人被迫的第一選擇,蓋茨巴菲特式的千金散盡自然退居其次。
B. 揭秘中國富豪為啥不捐錢呢
巴菲特說,捐錢比掙錢更難。在很多人眼裡,巴菲特是財神,他把投資經驗用於慈善事業,突出的一點就是找到合適的人,提出合理的要求,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他說:「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局限,就像拔牙時需要牙醫一樣。」他對蓋茨的要求是每年捐出的錢不能少於前一年接受的捐款,而且蓋茨夫婦必須親力親為。
C. 馬雲不捐一分錢,也是大慈善家嗎
跟一個朋友討論慈善,他說:馬雲不捐一分錢,我也認為他是慈善家。
他認為,馬雲搞電商,搞支付寶,搞徵信,搞物流……,無論哪一樣都在增進社會的財富,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人們生活得更好,這不僅是慈善的基礎,甚至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所以,馬雲不捐一分錢,也是大慈善家。
如果將慈善作一個非常寬泛的意義來理解,朋友這種說法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慈善是特指,慈善是什麼?慈善的本質是再分配。按照經濟學家厲以寧的解釋,社會分配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競爭為動力的分配,即根據能力大小決定收入多寡;第二層次是以公平為原則的分配,即通過社會保障、社會福利進行再分配;第三層次是以道德為動力的分配,即有錢人自願把錢分給窮人,也就是慈善事業。
所以,做慈善,就是以道德為動的分配,將自己的錢或資源分配給一個社會中最需要的人群,最需要的事情上。馬雲搞電商,搞支付寶,搞徵信,搞物流……等等,確實給很多人帶來了便利,也給很多人發財的機會,還讓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形態為之改變,但這些都只是第一個層面的,以競爭為動力的分配,在市場的競爭中,馬雲獲得了市場的勝利,成為中國的富豪、甚至首富,但仍然不可以稱為慈善家,只有上升到第三個層面,馬雲才可謂慈善家。
第三個層次的分配對富豪來說有什麼意義呢?首先一個意義,就是獲得道德滿足感,社會對他的良好道德評價。其次,就是他改變社會,就是通過他的財富,幫助到更多的人和事,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佩滕在《理解慈善——意義及其使命》一書中指出:「今天一切美好的生活之所以成為可能,是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全世界都受益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而這些既是前輩們辛勤創造並代代相傳的結果,也是慷慨的慈善家無私捐贈,支持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不斷發展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受益於慈善,可謂慈善無國界。」
可見,慈善一如人們的辛勤創造一樣,累積了社會的進步,而慈善又有層次更高的意義,因為慈善是出於人的道德動力,而道德是只能靠個人的自覺與自律,而非外部的強迫,自然更應當受到人們的敬意。
如果說人生的成功體現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上,那麼,我認為,慈善簡直就是這三者的結合體,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是為「立功」,體現了道德上的崇高偉大,是為「立德」,用慈善的實際行動在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是為「立言」。
中國人歷來是追求這樣東西的,而慈善又真切地體現了這三樣東西,為什麼中國富豪們不去做慈善呢?以至於遭到了比爾·蓋茨的奚落:「中國的富人購買了很多西方國家富翁品位的東西:藝術品、私人飛機、葡萄酒和愛瑪仕手袋。但他們還沒有接受一個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慈善。」
中國富豪不做慈善,有理念的問題,也有馬雲曾說的,「我們把錢交給誰」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公益慈善缺乏基礎設施、法律體系和整個人才體系的培養。這些問題不解決,只會導致慈善變成一個腐敗的溫床,其對慈善的傷害是致命的。其結果是一個雙輸的過程,報道說,逾八成網民對中國富豪慈善投入不滿意,而富豪們也因為擔心善款不得善用而缺乏慈善動力。
好在經歷了郭美美等一系列慈善事件之後,中國的慈善環境在改變。今年還出台了《慈善法》,明確了慈善的定位,開宗明義要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的利益,讓受益群體切實收到捐贈的得益,慈善捐款公開透明。這是中國慈善事業的巨大進步,勢必大幅度推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馬雲的慈善行為幾乎與中國這兩年不斷改善的慈善環境同步,也與他開放分享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規則有關: 馬雲和太太曾定下規劃:50歲之前賺錢,50歲之後做公益。果然,從50歲那一年開始,他在慈善上的作為簡直可以用「跑步前進」來形容。
2014年4月25日,他捐出時值145億元的阿里股權,在境外注冊成立了一支公益信託基金,位列亞洲規模最大的慈善基金行列,成為2014年度的中國首富和中國首善。他的巨額捐贈令中國公益界又驚又喜。「這是劃時代的,」有評論稱,「十年前,中國每年的慈善捐款不足百億,而現在馬雲一人的捐助額就達到了百億級別。」
年末,他在杭州成立了馬雲公益基金會。馬雲公益基金會成立後,第一個項目放在杭州師范大學,捐贈1億設立了「杭州師范大學馬雲教育基金」,推動基礎教育和鄉村教育的發展。
更進一步,2015年9月,馬雲基金會啟動「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每年將投入1000萬元尋找優秀的鄉村青年教師、投入100萬元為獲獎的青年教師提供專業的系統能力建設。
2015年4月10日,馬雲聯手馬化騰、沈國軍、朱保國、歐亞平等人在寧波宣布成立「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取名『桃花源』,是希望中國10年、20年之後能擁有更純凈的水和空氣。
今年3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5胡潤慈善榜》,馬雲以146.5億的捐贈額再次成為中國首善。4月28日,第12屆中國慈善榜公布評選結果,馬雲以124億元的捐贈再度獲得「中國首善」稱號。
2016年5月,在阿里巴巴的技術支持下,首個官方打拐平台@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正式上線,馬雲發微博為阿里技術男們點贊。他呼籲國人多管「閑事」,「在機場碼頭車站看見任何可疑孩子都應該去過問一下。也許你的愛管『閑事』會救下孩子。」馬雲的官方微博只關注了一個賬號,就是@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
2016年7月,受連日強降雨影響,長江中下游多地出現嚴重洪澇災害。7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捐贈700萬,用於支援災區緊急救援。
這個周末,馬雲要在杭州辦一場世界級的公益大會,潘基文也要來,全世界重要的慈善富豪,愛管「閑事」的公益達人都被請來。
馬雲一系列的慈善行為,堪稱大動作,讓人驚艷。比如說2014年的捐款,有人稱,他「這是劃時代的,」「十年前,中國每年的慈善捐款不足百億,而現在馬雲一人的捐助額就達到了百億級別。」他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目前慈善事業的新標桿。
馬雲的慈善之行已經開啟,只要他有能力,相信他會一直做下去,而他還好年輕,還有好多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他的理念和手段都是相當先進的,他的能量也足夠大,我對他這項事業抱著非常美好的期待,那麼馬雲接下來,以及將來會給中國慈善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壯舉和改變,我以為都是不足為驚奇的,他在慈善事業上的成就將不亞於他在商業上創造的奇跡。
假以時日,馬雲用慈善改變了中國的慈善環境,優化了中國的慈善環境,他的人生真可謂「三立」圓滿了,這樣的境界應該是每個人、尤其應該當是富豪們所嚮往才對,因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看了這篇文章,這樣說也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