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跨出職場創業的第一步
1、能做主角就不當配角
職場中的職位名目眾多,但實質相似,無非市場、銷售、技術、服務、行政、財務、人力資源,雖說勞動光榮、人人平等,但別天真,不同的職位在公司里是有主角和配角之分的,一個工程師在IT公司是主角,在食品公司就是配角;一個文案在廣告公司是主角,在教育培訓公司就是配角。所以,如果你想好了要做什麼,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做主角就不當配角,一方面主角在公司內獲得的資源更多,提升的空間更大,一方面到市場上也更有競爭力。試問,是廣告公司的文案更值錢,還是教育培訓公司的文案更值錢?
2、進入平均工資更高的行業
這一點看上去像廢話,但我們剛開始找工作時未必能意識到,比如曉雯學的是中文,現在有兩個行政助理的崗位讓她選擇,一個是某連鎖超市,一個是某高新技術企業,曉雯想選超市,因為兩家工資差不多,但超市的工作地點在市區,不過她沒有想到的是,超市行業的平均工資是要比高新技術行業低的,現在工資差不多,十年八年後的差距可就大了。所以眼光要長遠些,先了解下行業平均收入水平再做決定,而且一般來說,平均工資高的行業人員整體素質也更高。
3、進入市場增量大的行業
行業發展就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從黎明到朝陽再到成熟和衰弱,比如一些外表光鮮的國企大公司,可能已經處於市場飽和正在尋求轉型的時刻,你以為進去了可以衣食無憂混到退休,其實公司改革的壓力非常大,並且能否成功還很難說,與其跟著一頭尾大不掉的巨獸,不如進入更加靈活的朝陽行業和公司,比如人工智慧,生物科技,保險理財,養老陪護等等,會有很多挑戰和不確定,但長遠來看,市場增量足夠大,就業機會足夠多,抓住幾次好的機會還能實現爆發。順勢而為,借勢而上,總是沒錯的。
4、關注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職場文化
我在職業咨詢中,經常遇到兩種吐槽,一種是覺得工作很無聊,沒有價值;一種是人際環境不好,非常壓抑。長此以往,人變得消極又疲憊。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才是好公司?答案就是反過來,能讓你積極向上、加速成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所以,在你選擇進某家公司前,應該找到在這個公司做過三五年的前輩聊一聊,看看公司業績到底怎麼樣,有意思的是,一個公司如果正卯足勁往上沖,往往職場文化也更開放,人際關系更和諧。
5、企業最喜歡一專多能的人才
很多同學會在職業生涯講座中提問,企業最喜歡什麼樣的人才?是某方面的專業人才還是萬金油式的綜合人才?當然是都!需!要!所以你最好的能力結構就是一專多能,既有某一方面的特長,又有很好的溝通協作能力,這樣人家有好事的時候願意和你合作,給你機會,給你機會了你還要有能力搞定。想想你最喜歡的朋友或者親戚,是不是好說話又會辦事的人。
以下功課你要做:
為了求職,基本的功課我們都會做,像簡歷、網申、面試的訓練等,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我認為更重要的點。
1、培養成長型思維
人同時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一種是成長型,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膽小,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有時候又挺勇敢,獨自去旅行,挑戰極限運動。一個人要想擴展能力,獲得更大的職業成就,就要有意識地多培養成長型思維,因為一個公司也好,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也好,不都是在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流動和發展的嘛。如果你很想抓住某個職業機會,又覺得自己夠不上,別怕,去試試,失敗了那也是一次成長的經歷。總之,多問自己「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而不是「對不對」、「能不能」。
2、重視幫你做決策的關鍵人物
回想一下,你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是不是由幾個關鍵人物決定的?我小學六年級從老家轉學出去是校長指點的,否則在老家初中畢業只能考中專;我大學報考東南大學是因為父母朋友的兒子給了一張推薦表......你認識什麼樣的人,就會吸收到什麼樣的信息,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可惜我們做學生時都比較封閉,如果父母的交際面也窄,能認識的貴人就非常有限。所以上大學後,你有機會走出原來的小世界了,再遇到值得尊敬的人,可以指引你的人,就要和他們建立友好的關系,時不時和他們交流,在你要做生涯決策的時候聽聽他們的建議,比你苦思冥想,誤打誤撞要靠譜得多。
如果你覺得以上操作仍然有難度,有一條職業選擇的金科玉律不會變,那就是選擇你真的有興趣並且比別人更有優勢的那一點,我的朋友博士陳,想掙錢,嘗試過很多創業之路,投資理財,房地產等,最後總結自己還是最愛讀書,對知識分享有感覺,安心在高校里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