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面對工作和孩子教育怎麼才能做到平衡呢該如何兼顧兩者
我在工作的時候就要認真的工作,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不要涉及到任何的工作,一定要認真的培養孩子,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才可以做到平衡。可以放棄自己的一些工作來陪伴孩子,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的重要,就會拉近和家長的關系。
②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平衡工作和教育孩子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平衡工作和教育孩子?
3.其實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並不意味著雙贏。有句話說得好,「放棄了就有收獲」。對於平衡的問題,媽媽比爸爸更迷茫。很多媽媽都很糾結。我要辭職在家帶孩子嗎?但是光是想想這個決定就會覺得不甘心,我有夢想,想在事業上做出點成績。最可悲的是,因為兩邊的麻煩,有時候做不好就會被老闆罵,孩子還是不理解你的行為。為此,他們還說你不如你父親。豐富的陪伴內容。孩子天生愛玩,家長要不斷給孩子創造玩耍的機會,陪孩子一起玩,一起旅遊,一起鍛煉。這是大自然的天然游樂場。帶孩子去爬山或者野外追逐玩耍,可以放鬆孩子的身心,保證孩子的健康,在運動的過程中加深親子之間的溝通,更好的促進親子關系。
③ 如何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加強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根本。
1.改變教育在各級政府績效考核中的方式和權重:要解決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關鍵在於各級政府領導的轉變觀念,能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能否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政績觀。不要再把自己轄區內的升學率,看做自己的政績加以炫耀。義務教育不均衡不是沒有方法,要看國家和政府下的力度如何?下級政府大都會以上級政府的考核目標為指揮棒,如果上級政府把義務教育均衡性擺在優先考核的位置並嚴格執行,或者實行一票否決制度,義務教育一定會均衡發展起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利益趨向原則。
2.確立均衡的義務教育投入機制。這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教育資源的投入應以學生數為標准,而學生數的確立則應以學校的辦學場地、設施、教師數等為基準。同一區域內的學校硬體設施基本相同,同時要加強薄弱學校的硬體建設。還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村學校有條件能發展起來、提高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辦學條件和水平。
3.建立省級統籌的教育經費保障方式。當下教育經費的管理是以縣級為主的管理方式,而各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這就決定了在義務教育投入上的不均衡性。所以,應該建立省級統籌方式,建立省級義務教育基金,專款專用,保證各地的均衡投入。同時要建立學校帳戶制、教師帳戶制和學生帳戶制。學校經費、教師工資、學生經費直接由省級部門打到對應帳戶,避免層層截留和挪用。
4.堅決取消重點校、示範校等稱號。同區域內學校管理體制統一,不能分屬市縣兩級管理。要取消所有重點學校和示範學校,建立教育績效評估制度。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一視同仁的對義務教育的均衡化投入,不能有區別。如財政撥款、師資名額等。絕不允許有各種各樣的重點學校的存在。
5.實行集團化辦學,優勢互補。讓那些優秀學校合並薄弱學校,實行集團化辦學。或者讓優秀學校代管薄弱學校。把被代管的學校作為優秀學校的教學點,教師應該統一管理。再制定一些配套政策,把那些
流失的生源吸引回來。不具備條件實行集團辦學的,可以把優秀學校和薄弱學校結成對口支援學校,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其次,要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強化學校管理是重點。
1.建立合理的學校評價體系。目前,社會評價學校好壞都在用升學率來衡量,教育部門盡管一再強調
不這樣做,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標准來衡量。其實,義務教育階段,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應當著重看學校和教師培養了多少的合格人才,而不是看學校和教師培養了多少的升學人才。政府教育部門應該從政策上解決這個標准問題。
2.嚴格控制班數和班額。限制每所學校招生班級和每班招生人數,對突破規定班額,任意招收學生的行為要進行處理。在管理上控制擇校。讓所謂的名校,想招擇校生也不能不敢招。
3.實行集中辦學機制。合理規劃區域內學校布局,把辦學條件差,生源差的一些學校有計劃的合並,根據人口多少,集中辦幾所教育資源基本相同的大學校。這既有利於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又有利於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4.實行統一的招生政策。對所有學生按片區就學,堅決不允許任何學校舉行小升初招生選拔考試。一些所謂的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各所初中學校,以使各校學生公平入學。嚴禁各校以各種形式搶奪生源。對外地學生,不得收取擇校,同是國家公共資源,不得人為設置障礙,歧視學生。
5.建立標准化的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應該規定一個標准化學校的要求,包括場地、設施 、設備、教師等資源配置的標准。如果區域內各校都標准化了,教師無論身處哪所學校,都能獲得一樣的條件和發展,學生無論在哪所學校都能獲得良好的學習,也就沒擇校的必要了。
再次,要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教師是關鍵。
1.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教師實行輪流進修制度,進修時間放在相對比較充裕的暑假,甚至可採取在職
脫產培訓半年到一年的方式,讓培訓教師真真正正學習一些東西。取消現行走過場、勞民傷財且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所謂「繼續教育」的培訓。這種培訓,其實就是收費,不管去沒去,也不管聽沒聽,只要繳了學費,都能過關。這樣加重了教師負擔,也沒起到很好的效果。
2.實行教師流動制度。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實現教師資源的有序流動,打破少數所謂名校對優質教師資源的壟斷,逐步實現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做到校校有名師,為根本上減緩擇校現象奠定基礎,因為擇校的本質是擇師。教師和校長每三年到五年,在政府的組織下實行隨機派位,決定這個老師在下一個三年在哪所學校工作。這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在日本,是沒有擇校熱的,各地學校的教育設施沒有明顯的區別。日本的教師相當於公務員,是動態的。而在中國,教師則基本處於靜止狀態的,好的教師基本上在所謂名校,而偏遠地區則師資不足。在日本,越艱苦的學校教師的待遇越高,而在中國,則是在名校的教師的收
入更高!所以,中國要想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市擇校問題,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讓教師流動起來,加大對弱校的投入,讓學校均衡化,讓家長和學生無校可擇!當然,建立教師流動機制還要求建立相應的後勤保障機制,逐步實現在交換區域內的教師待遇的統籌管理,逐步消除交換區域內公立學校的教師待遇差距,統籌管理教師的住房、醫療保障等,確保教師不因流動而利益受損。
3.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要較大幅度的提高教師的薪酬水平是不現實的。但是,應把教師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的政策盡快落到實處。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尤其是欠發達地區教師的待遇,讓大學畢業生爭著,搶著象當公務員一樣當老師,到那時,能當上老師的人大多都是優秀的,還愁沒有優秀的師源嗎?使教育真正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這樣,教師才會全心投入到教育教學中,也不會再出現補課等不正常的風氣。
4.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到優秀的年輕人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提高了,社會地位自然就提高了,而不是現在的只有個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高帽子,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到農村本來就艱苦,還要因為經濟收入低而受到家人的不理解,受到社會的歧視,還有誰願意全心搞好教育。應該確保農村教師的年收入高於城市教師,讓教師在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環境之間做選擇,這樣,可以有助於師資的均衡化。所以,要將城市的中小骨幹教師派到定點縣的鄉、鎮、村的學校從事基礎教育,並作為晉級、晉職、評優的條件,並派相應的行政領導和學校領導到農村學校去掛職,共謀教育的均衡發展。
5.改變教師的評價機制。現在的基層學校,分數和升學率基本上是教師評獎的唯一依據。至今還沒有一種實用的、比較公正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家比較認可的評價教師業績的方法。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下大力氣研究和探討教育評價問題,嚴格實行職稱評聘分離和嚴格控制職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