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國藩:成大事者,規模遠大、綜理密微
「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闕一不可」,此句出自曾國藩給弟弟的書信之中,原意大致如下:「 」對古人能辦成大事者來說,目光遠大和考慮細密二者闕一不可。弟在關注細微事物方面,精力比我強。」在這封家書中,曾國藩還提及一事,那就是關於湘軍的器械管理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曾國藩認為古人善用鎧甲等武器來武裝自己,這些東西都具有威震敵人的作用,也是求勝的可取途徑之一。因此,曾國藩對於軍械一事十分上心,建議弟弟將軍中稍微精良些軍械另立一冊,親自登記,並交給一個可靠的人來管理。 不僅如此,經過細心的觀察,曾國藩發現軍中將領對這些兵器各有所愛。例如劉峙衡對於火器十分重視,經常花時間去維修保養,但對刀矛就全不講究。再如,他曾經派褚景明去河南采購白蠟桿子。又置辦了大批腰刀,分別賞給了各軍將領,並獲得了他們的喜愛和重視。鑒於這種情況,他希望弟弟能夠多留心各部將領的軍械使用狀況,做到心中有數,認為這也是綜理細微的一項內容。 曾國藩在信里想要傳達給弟弟的一個重要訊息就是:「 」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大事的人,目光遠大和考慮細密二者缺一不可。」為什麼曾國藩會這樣教導自己的弟弟呢?因為在他看來,弟弟思慮縝密,善於考核問題,在這方面比自己要強。但人非完人,在關注細枝末節之外,曾囯荃缺少的是一種展望未來、高瞻遠矚的眼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思慮縝密與目光遠大都是取得成功不可獲取的兩個部分,只有兼備其二才能夠在人生的歷練與挑戰中善於把握機會。 曾國藩對於「 」規模遠大」與「 」綜理密微」二者關系的論述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依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更是值得我們深思一仿效的人生哲學。能夠成就大業,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有所造詣,且最後青史留名之人,無不是從小事做起,注重點滴積累。所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只有在細節處認真踏實的人才能是那個在機會來臨時有所准備的人。這也就是所謂的「 」綜理密微」的意義所在。 但當人生的機遇擺在面前時,是否可以及時地把握住它,在人生的轉折點上,是否有乘勢而上的眼光,全都需要人們做到「 」規模遠大」。這里的「 」大」指的是開闊的眼界,遠大的視野。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決不能局限於自己的小世界之中,對個人的得失和利益的短長斤斤計較。我們應該擁有的是一種博大的胸襟,是一種縱覽全局的意識,這樣才能夠合理地規劃和考量自己的人生,才可以在機會來臨的時候能夠發現機會,把握機會。 曾國藩曾說:「 」古之成大事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樓基於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所積也,萬石之鍾,一銖一兩之所累也。」每個人在面臨問題時都應該牢記這「 」一大一小」兩個關鍵點,做到既不忽視細節,踏踏實實走好每一小步,又能高瞻遠矚,計劃好自己的沒一大步。
② 「人生在世,如何成事」,曾國藩是怎樣的觀點
曾國藩有許多的論點和觀點都是非常正確的,到今天依然還適用。
第一,可以不識字,不能不識人。
這句話總結的非常好,老一輩人成功的不少,如果細細追究他們的文化水平,很多都不高,可能有些人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但文化水平低,並沒有阻礙他們的成功。那個時候機遇多,只要跟對了人,就能夠一起成功。
但是如果不能夠分清好人和壞人,那就很危險了。人一生的高度跟他認識的朋友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交友不慎,可能自己的一輩子都要毀在朋友手上。這句話是教育我們一定要交益友,不要交損友。
很多家族企業的管理者,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先從基層崗位做起。學習了基層的工作之後,在進行輪崗。這樣就把各個崗位的工作都熟悉了,將來有一天管理公司的時候就會更加如魚得水。所以,低就不是丟臉可恥的,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③ 曾國藩做人為官處世的大智慧目錄
在封建社會,忠誠與能力並重是成為忠臣和成就大事的關鍵。曾國藩對此有著深刻的見解和實踐。
第一篇,他以"少年立志,澄清天下"為起點,直面時弊,敢於直言進諫,展現公忠體國的高尚情操。他懂得"公而忘私,有國無家"的無私精神,以及"息事寧人,苦撐大局"的智慧,堅守為官四忌,以公正為本。
第二篇,他深諳"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廣交英才,提攜後輩。他善於結交貴人,擇人而從,重視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並通過聯姻和舉薦賢能推動事業發展。他懂得培養人才,嚴懲不法,推功讓賢,使事業得以發揚光大。
第三篇,曾國藩強調小心謹慎,即使在得意之時也保持謙遜,"得意不忘形"是他處世的明智選擇。
第四篇,他懂得剛柔相濟,能屈能伸,平衡剛強與柔韌,應對各種復雜局面。
第五篇,他勇於承擔重任,敢於面對艱難挑戰,展現出堅韌的戰斗精神。
第六篇,他重視個人修養,通過修身養性,不斷完善自我,提升境界。
最後,他積極推動西學,注重教育子弟,以開明的態度面對新的知識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