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共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有什麼區別啊
公共事業單位與事業單位的區別
公共事業單位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 管理過程,而事業單位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於: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事業單位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 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B. 什麼是公共事業
公共事業是指負責維持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事業。公共事業處在自然壟斷之下,可能是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如果是私營的則會被行政法規所監督。一般所說公用事業包括電力、供水、廢物處理、污水處理、燃氣供應、交通、通訊等。
【拓展資料】
從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的改革趨勢看,諸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城市供水、環保氣象、城市交通等部門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組織形態發揮著自身的作用,但是,其明顯的趨勢是國家壟斷的減弱,營利目的淡化,社會化程度增強,管理的自律性顯著。他們最本質的特徵在於社會、公眾整體利益,既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與國家經濟發展命脈密切相連,不可或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職能。
折疊編輯本段特點
因此,不妨對公共事業陳述如下,公共事業是指以社會發展和進步為前提,以實現公眾整體利益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或協調各個方面利益關系的組織、部門和公共企業。其具有整體性、非營利性、規模性、壟斷性、公益性等特點。
而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綜合運用各種科學知識和方法來研究公共事業組織活動和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應該是以管理、經濟、法律為基礎,以公共事業的管理要求為框架形成完整體系。公共事業管理的目標是促進公共事業組織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還要研究在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轉型的歷史時期,公共事業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職能,即准確的市場定位;如何實現公共事業和政府社會目標、企業經濟目標的一致性等問題。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的對象是公共企業,研究的內容是公共事業組織的運行規律、特點及方法。
折疊編輯本段解釋
1、公共事業管理內涵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所謂公共事業,就是指關繫到社會全體公眾整體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以社會公共事務為基本內容並包含必須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事務的活動及其結果。
2、社會經濟發展與公共事業一般地講,所謂公共事業是指界於政府組織與企業之間的為人民群眾提供社會保障的各種福利及福利設施體系。
3、公共事業是指面向社會,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目標,直接或間接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或創造條件,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活動。
折疊編輯本段生產方式
所謂公共事業產品的提供即公共事業產品的交換和消費,是公共事業產品通過交換進入社會消費的過程。
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式主要有公共提供、市場提供和混和提供三種基本方式。
公共事業產品的生產和提供的組合可以有以下方式:
第一、公共生產、公共提供。即由政府組織公共事業產品生產,並無償地向社會提供。
第二、公共生產、混合提供。即由政府組織公共產品生產,並通過收費方式向市場提供。如中國的國有事業單位以及行政機關為公眾提供的某些產品和服務。
第三、公共生產、市場提供。即由公共企業生產,按盈利原則定價,並向使用人收費的提供方式。通常,具有政府壟斷性質的私人產品,或者接近於私人產品性質的准公共產品,如煤氣、水、電、電訊、公共交通等常常採用這種方式生產和提供。
第四、非公共生產、公共提供。即由非政府組織乃至私人部門生產,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由政府獲得產品的所有權,並無償地向社會提供的公共事業產品。如公共工程的建設等。
第五、非公共生產、混合提供。即在政府相關的法規、行業政策和規劃的指導和監督下,由非政府組織或私人部門投資和組織生產,並由其自行向社會提供。一般來說,涉及教育、醫療、文化等事業產品生產的非政府組織的事業產品就是以這種方式提供的。
折疊
C. 簡述我國公共事業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1.公共事業的基本內涵
——所謂公共事業,就是社會全體公眾的事業,即關繫到社會全體公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
從公共事務的角度看,公共事業是以公共事務中狹義的社會事務為基礎和主要內容,並包括一定的經濟事務。
從公共產品的角度看,公共事業主要由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構成,主體是准公共產品。
公共事業的基本范圍,主要是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資源與環境保護、以及通訊、郵電、鐵路和公共交通、水、電、煤氣組成的公共事業等。
2.公共事業的基本特徵
公共事業的最大特點即公共性,表現為:
——公眾性
——公用性
——公益性
——非營利性
D. 公共事業包括哪些
一、公共事業包括哪些?
1、公共事業包括:
(1)享受安全、健康、環保生活的公共環境;
(2)社區文明生活權利;
(3)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市政工程項目;
(4)科技、教育、文化等項目;
(5)體育、旅遊等項目;
(6)衛生、社會福利等項目;
(7)商品住宅,包括經濟適用住房;
(8)其他公用事業項目。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二、社保包括哪些?
1、養老保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2、醫療保險: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退休後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3、工傷保險:職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且經工傷認定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其中,經勞動能力鑒定喪失勞動能力的,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符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補足差額。
4、失業保險:失業人員符合下列條件的,從失業保險基金中領取失業保險金:
(1)失業前用人單位和本人已經繳納失業保險費滿一年的;
(2)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
(3)已經進行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失業人員應當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5、生育保險:用人單位已經繳納生育保險費的,其職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職工未就業配偶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生育醫療費用待遇。所需資金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
E. 什麼叫公共事業企業它和事業單位有什麼區別
兩者的具體差異在於: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事業單位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F. 公共事業管理知識點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研究公共事業管理活動、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公共事業 管理知識 點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公共事業管理知識點
一、事業
1、個人層面:“事業”是指個人的成就。(有意識的追求某種目標或行動)
2、社會層面:指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的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3、國家層面:“事業”特指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不進行經濟核算的事業(區別於“企業”)。
從學科的角度認為事業是從國家層面上講的。崔運武的《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所謂事業,是我國特有的與全體人民利益有關的以科、教、文、衛、體為基本內容的行業或部門,及其相應的管理體系。”
二、公共事業
定義:滿足公眾生活質量和社會公共利益需求的活動及體系。(與以往的事業相比其實質性區別在公共性)
①公有:公共佔有,集體佔有,非私人佔有。②公用(共享功能)③公益(從目的上看)④公眾(開放性)
公共事業的特點(重點):
(1)准公共性。
產品(或服務):准公共性;服務對象:社會公眾,公眾性;服務目標:公眾利益,公益性。(2)非營利性。
事業單位:“為了社會公益”、“社會服務”。社會團體:“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
三、定義:
(1)公共物品:具有絕對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不可分割性;不存在消費上的擁擠效應,排他消費成本極高。(政府提供)
(2)私人物品:具有絕對排他性和競爭性,利益能夠分割,享有獨立產權的排他消費。(企業或私人提供)
(3)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誰提供?)
如學校、高速公路、醫院等。
學科理論認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組織就是公共事業組織。如果一個國家的某些組織和部門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那麼其從事的活動可以稱為“公共事業”。也以此區別於“公共行政”。
從社會產品的來源看,人類社會可以分為三類組織:
(1)公共行政組織: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事業組織:提供准公共物品;(3)私人企業組織:提供私人物品。
(2)公共事業組織包含但不限於事業單位。
按照分類管理的原則,我國的社會組織: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
四、公共事業組織
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
1、事業單位
定義: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目的,由國家機關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 教育 、科技、 文化 、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的特點:1、以社會公益為目的。(區別於企業,但無法區分開國家機關)2、以國有資產為基礎。
3、從業范圍的列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體制的特點1、沒有生產性收入。2、國家財政支出。3、不盈利。(面臨改革的內、外因)改革的內因:弊端:外因:改革的大背景:(1)對國家依賴性太強;(1)經濟改革;(2)不自立;(2)政治改革;(3)服務性太差(3)社會改革
2、社會團體
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3、民辦非企業單位
定義:是指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包括:
各類民辦學校、醫院、文藝團體、科研院所、
體育場館、職業培訓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它的一個明顯特徵是: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門舉辦的
五、公共事業管理
定義:是指公共事業組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動員和運用有效資源,採取計劃、組織、指導、控制等方式對組織內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會事務進行協調,從而實現提高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和公眾生活質量,保證實現社會公益目標的活動過程。(1)主體:公共事業組織;(2)客體:准公共物品。
(3)對象:符合條件的社會公眾;
(4)內容:計劃、組織、指導、控制。
(5)評價:是否實現社會公眾利益;提供服務的數量、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
公共事業管理的五層含義(重點)
(1)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是公共事業組織,以區別於行政管理的主體——政府組織或 企業管理 的主體——企業組織。
(2)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是准公共事務,其受益對象是全社會或多數公眾。
(3)公共事業管理內容集中概括為提高生活質量,保證社會利益,這就決定了公共事業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隨著社會發展經常進行調整。
(4)公共事業管理的職能是通過對准公共事務一系列活動的調節控制,使准公共事務表現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點,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
(5)公共事業管理負有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其工作績效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作標准。
六、公共事業管理與其他管理的區別:
1、公共事業與公共管理的區別
(1)管理范圍不同
(2)管理主、客體不同(3)管理教育的重點不同(4)學科層次不同
2、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區別
(1)管理主體不同(2)管理方式不同(3)管理關系不同(4)管理的獨立性行政管理組織具有階級性3公共事業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區別
(1)目標不同:(2)從競爭性看
(3)從運行方式上看(4)權力來源(5)績效評估
七、公共事業管理理論基礎
1、公共需要理論
美國管理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論”,指出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分為以下5個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釋了人類社會作為個體的需要,有物質層面的,有精神層面的。
公共需要,就是大眾化的一般的需要,著眼於群體的需要,或者大部分社會成員的需要的。
建立在公共需要理論基礎之上的,滿足公共需要服務的,成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業管理的一個邏輯前提
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發展研究就是要基於公共的需要來研究和發展的。公共需要的特點:公共(性)屬於國家或集體的、共同的”,或者是“公平和公正、公開的
行政管理知識點一、政府職能的含義
1、含義:亦稱行政職能,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幾層意思
行政職能
a、實施主體:政府機構 b、主要內容: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 c、實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統一的體系
二、政府職能的發展變化
1、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政府職能:御外和安內。
2、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御外、安內和建設公共設施
3、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a、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b、穩定宏觀經濟 c、調節社會分配 d、維護市場秩序
4、傳統社會主義國家計劃體制下的政府職能:正在轉變
三、政府職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職能:
a、體現了公共行政的本質要求
b、是政府機構設置的根本依據
c、轉變是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關鍵
d、政府職能的實施情況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標准
四、政府的基本職能
1、定義:依據政府管理的事務性質橫向劃分的政府職能稱為政府的基本職能。
2、內容:
a、政治職能(包括軍事保衛、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設)
b、經濟職能(宏觀調控、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市場監督)
c、文化職能(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
c、社會職能(其他的社會公共性的職能)
五、政府的層級職能
1、含義:是按政府所轄行政區域劃分的職能。
2、政府層級職能包括:a、中央政府專有職能;b、地方政府專有職能;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職能(如:社會治安、公共福利、城市發展、環境保護、國土管理、民族事務、司法監察)
註:目前,我國政府層級職能並沒有在憲法或法律上明確規定。
六、政府的管理運行職能
1、含義:是按照管理運行程序劃分的職能。符合管理學中的“封閉性原則”
2、可分為: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
七、影響與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因素
1、社會環境的變遷(是轉變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學化(是轉變的內在動力)
3、技術手段的創新(是轉變的根本保障)
4、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是轉變的制約因素)
八、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1、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
2、政府職能的系統轉移(或叫內部轉移,是政府內部重劃分職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運行程序等)
九、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政企分開
十、政府機構的含義
廣義:是指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等所有國家機構的總稱。
狹義:國家行政機關
十一、政府機構與非政府機構的關系(注意區分政府機構與 其它 機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1、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包含政府機構。
2、政黨組織
3、群眾組織:
如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村委會、居委會
4、事業單位(因為不以行政管理為主要職責,因而不屬於政府機構):如地震局、氣象局
十二、機構編制管理
1、領導體制: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2、管理機關:黨中央、國務院設立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設機構編制委員會。
3、主要任務:
a、職能管理:“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編制
b、機構管理
c、人員編制管理:即人員總額、人員結構、領導職數、職位配置
註:政府機構的名稱一般包括: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圍)、矢名(表明管理內容)、格名(表明規格級別)。
十三、職能優先原則主要有四層意思:
1、職能是機構存在的前提(因職能而設機構)
2、科學界定政府總體職能
3、科學配置和劃分政府總體職能
4、以政府職能是否順利實現來檢驗政府機構設置的合理性
十四、完整統一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
1、政府職能是完整統一的
2、行政權力是完整統一的
3、政府機構設置是完整統一的
十五、管理幅度與層次相適應的原則,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循以下幾條規律:
1、在管理對象和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管理幅度和層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與事務的難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進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與下屬人員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層次與組織效率成反比
註: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數額
十六、權責一致原則有三層意思:設計合理的職位體系、權責相稱的制約機制、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
註:一般來講,上級對下級的權力應負連帶責任。
十七、精簡與效能的原則包括三層意思:機構設置要精簡、人員編制要精幹、辦事程序要簡化
十八、依法設置的原則
包括二層意思:1、政府機構設置程序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2、有關政府機構的各項規范要由法律法規來確定。
十九、政府機構改革的動因:a、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b、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c、精簡機構和人員的需要;d、減輕財政負擔的需要;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二十、政府機構改革的漸進式過渡與階段性突破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採取漸進式。
1、1982年改革:a、提出幹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b、實行首長負責制,並將這一原則寫入憲法。
2、1988年改革:a、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概念。b、提出政企分開、黨政分開的原則。
3、1993年改革:a、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機構改革的目標。b、強調了轉變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c、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仍是過渡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