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國60周年醫學成就有哪些總體發展脈絡
醫葯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的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強調把保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國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特別是衛生系統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堅持「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衛生工作方針,大力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保障公共衛生安全,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葯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目前,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一是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
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3.0歲,與建國前的35.0歲相比,大幅提升;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已由建國之初的1500/10萬下降至2008年的34.2/10萬,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00‰下降到2008年14.9‰,均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60年來,通過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實施國家免疫規劃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國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從1949年的20000/10萬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萬。我國成功地消滅了天花和絲蟲病,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在總體上消除碘缺乏病階段目標,有效控制了麻風病、血吸蟲病、瘧疾等曾經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疾病。結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地方病嚴重流行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穩固發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成效顯著。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全國衛生系統堅持科學防治,應對重大新發傳染病的挑戰,奪取了抗擊非典的勝利,有效防控人禽流感,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方面亦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維護了社會穩定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成效顯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精神病、惡性腫瘤、口腔疾病等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發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加強全民健康教育,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積極預防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實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關口前移和中心下沉。初步形成了政府倡導,部門配合,專家努力,社會參與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局面。
二是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群眾獲得服務的可及性明顯改善
建國初期,全國只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醫療床位8.4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0.5萬人。當時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基本上集中在城鎮,醫療設備極其簡陋,醫療技術水平低下,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缺醫少葯,得不到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
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底,我國擁有衛生機構27.8萬個,另有村衛生室61.3萬個,覆蓋城鄉居民的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全國醫院床位總數403.6萬張,千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3張;全國衛生人員數達616.9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達93.8萬人;全國每千人口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數3.8人。
與此同時,衛生系統的服務和保障能力以及技術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人民群眾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不含村衛生室)診療人次35.32億,住院治療人數11483萬;孕婦產前檢查率達到91.0%、產後訪視率87.0%,住院分娩率94.5%;農村改水受益人口占農村總人口93.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5.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9.7%。
目前,我國已建成一批代表國家臨床醫學最高水平、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大型現代化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基本形成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各級綜合醫院、各類專科醫院相銜接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以及縣醫院為龍頭,村衛生室為網底、鄉鎮衛生院為節點的農村三級醫療服務網路。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完善,為城鄉居民提供了綜合、連續、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自然災害中,發揮著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三是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建國初期建立了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上世紀60年代在農村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保障職工和農民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啟動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穩步推進,到2008年底,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3.18億人。2002年10月,中國政府出台政策,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展試點並逐步在全國推進,目前已覆蓋全國所有含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參合人數達8.33億,新農合給越來越多的農民帶來實惠,對緩解或減輕農民疾病經濟負擔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初步建立,農村醫療救助覆蓋了全部農業人口的縣(區),65%的縣(區)開展了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商業健康保險蓬勃發展。目前,各類保障制度覆蓋了超過11億城鄉居民,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了化解醫療風險的保護屏障。
四是衛生法制化建設深入推進,群眾健康權益不斷得到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傳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母嬰保健法》等11部有關衛生方面的法律;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37部行政法規;衛生部制定印發了《處方管理辦法》等200餘件部門規章;現行有效衛生標准1300多項。初步建成了以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健康相關產品管理和醫療保障等法律制度組成的衛生法律體系,為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規范市場經濟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正式啟動,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強調把保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今年4月,中國政府制定發布了《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關於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明確了新時期中國醫葯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強調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總要求。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突破,明顯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近期改革的重點上,著重突出基本、基礎和基層,從2009到2011年將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即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有序的開展,改革配套文件正在相繼出台,一些具備條件的重大改革正在陸續實施,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對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為35歲至59歲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檢查和為貧困白內障患者開展復明手術等6個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9大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建設已經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准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進展總體良好。
新中國的衛生事業走過了近60年的發展歷程,衛生工作積累了重要的歷史經驗,需要在今後工作中牢牢把握,並不斷發揚:衛生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和政府對衛生工作的有力領導;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衛生工作方針指導衛生改革發展;必須堅持用改革發展的辦法不斷解決新矛盾新問題;衛生工作必須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衛生工作必須把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作為最高使命;必須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衛生事業必須堅持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相結合;衛生工作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和引入市場機制相結合。
中國的衛生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時遇,中國政府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推進衛生改革與發展,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貳』 黨的十九大關於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最新措施是什麼
黨的十九大關於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最新措施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全面取消以葯養醫,健全葯品供應保障制度。
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葯事業。
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
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叄』 簡述我國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任務
一、加快衛生改革和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三條基本原則不能變,堅持了這三條,就堅持了衛生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方向。
一是堅持走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不能變,不能盲目照搬外國的發展模式;二是堅持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和公益性質不能變,醫療衛生機構不能變成追求經濟利益的場所;三是政府承擔公共衛生和維護居民健康權益的責任不能變,增加衛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務、加強醫療衛生監管依然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但人口多、人均經濟水平低、社會保障能力差的基本國情並沒有改變,我國還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醫療衛生發展水平必須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滯後,更不能把維護人民健康的責任推向市場,推給社會和居民。在任何情況下,衛生事業都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把醫療服務變成牟利的工具。 二、全面推進衛生改革與發展的任務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公共衛生管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預防重大傳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抗擊非典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屬於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必須靠政府組織推動,靠政府制訂並落實預防、控制、救治和有效應對措施。降低重大傳染病發病率,有效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衡量政府工作效績的重要指標。
(二)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主要包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健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增加政府經費投入,維護公立醫療機構公益性質,為群眾提供優質、價廉的醫療服務。同時,通過制定政策措施,創造寬松環境,引導社會資金,發展壯大醫療衛生資源。既要堅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注意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三)加強衛生行業監管,維護群眾就醫安全。按照屬地化原則,建立不分醫療衛生機構隸屬關系,均由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實施行業監管的機制,嚴格醫療資格准入,規范醫療秩序,強化醫療質量評價,打擊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行為,保證群眾就醫和用血安全。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加強葯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監管,糾正不正之風,減輕群眾負擔。
(四)加強健康宣傳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環境,提高群眾的衛生觀念和衛生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
這四個方面是政府衛生工作必須承擔的職責,但不是衛生部門一家可以完成的。涉及到各個部門的工作,有關部門應緊密配合,團結一致,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第二、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第三、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重點控制艾滋病、肝炎、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第四、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第五、深化城市醫療體制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第六,切實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第七,加強衛生行業作風建設,狠剎不正之風。
『肆』 我們應該如何加快衛生事業發展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決定》雖然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長,但是,字字講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幾個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舉措,明確了今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在新一輪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處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階段的關鍵時刻,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