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對此你有何了解
俗話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但在這個新世紀,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未來。在航天工業的發展中,中國是領先者,但這種領先者是來之不易的,用的是汗水、眼淚和鮮血。自古以來,無論是嫦娥奔月還是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都代表著中國人對空間的嚮往。從那時起,由於現代中國的薄弱,航天計劃直到新中國成立才開始實施,航天計劃正式列入國家發展議程。
中國人把載人飛船命名為“神舟”,使神舟在燦爛的星空上航行成為中國人的又一個宏偉目標。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人又一次出現在浩瀚的星空中。楊利偉,太空英雄,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此後,中國先後開展了多載人航天任務、探外活動等任務,均取得了圓滿成功。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正在建設中,除非發生意外,它將成為2025年後世界上唯一的可運行空間站。中國人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地到地。將來,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肯定會有發言權。
②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很快,未來需要更多人才。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實現月面五星紅旗展開,這是中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著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安全返回地球。
「1731這個數字也很偶然巧妙,探月工程啟動至嫦娥五號返回,正好17年,分3步走,1次成功。剛好是1731。」妙語連珠的演講,讓不少參加活動的香港青少年航天迷們興致盎然。
航天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
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③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受命組建的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1956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導彈夢、航天夢的元年。
1970年,中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隨後「神州二號」「神州三號」「神州四號」陸續順利發射升空。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穿越大氣層,不遠萬里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中國紅,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奔月再也不是幻想,「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搭載三名航天員,完成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獲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6年,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為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2019年,新一代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
2020年7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托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拖曳著紅色尾焰升空。「最強雙十二」聯手,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
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航天員乘組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按程序完成各項准備後,先後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新聞背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回顧
④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
1970年,「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射。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月球環境。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
2019年,「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送入太空。
中國航天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
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⑤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2、神五:目標載人飛行,白天發射。與以往神舟系列發射時間不同,神舟5號選擇了白天。以往神舟飛船的發射時間一般在凌晨和子夜。據有關專家介紹,航天發射需要確定一天中的某一個時間段作為飛船發射的時機,這個時間段被稱為「發射窗口」。原來神舟系列的發射窗口選擇在夜晚,主要是便於飛船發射升空時,地面的光學跟蹤測量儀易於捕捉到目標。而神舟5號選擇白天發射,主要是考慮到白天溫度將有利於發射人員工作,也易於在意外情況發生時,充分保障宇航員的人身安全。
3、神六:「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
4、神七:「神七」飛行還將進行太空中繼終端的試驗。這項任務的完成,將為我國建立天地測控網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大提高測控網的覆蓋率和效率,為載人航天今後從事交會對接等對測控覆蓋要求更高的活動奠定更好的基礎。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⑥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_百度知道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求採納
⑦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我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2021年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1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成功率93%,第二個100次發射僅歷時7年,成功率98%,發射周期從60天縮減到不到20天。
航天事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空間技術,二是空間應用,是讓航天技術產生實際應用,三是空間科學,即不以技術和應用為目的,而是探索和發現新規律。
中國航天創建60餘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著未來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⑧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什麼
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重要意義:
1、載人航天是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其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整個現代科技的發展,對現代科技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促進和推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
2、載人航天的發展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所有發達國家都把提高綜合國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而發展高技術是其核心,載人航天技術是其主要內容之一。
3、在地球資源逐漸枯竭的未來,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浩瀚的太空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巨大寶庫,而載人航天則是通向這座寶庫的橋梁。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
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⑨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是怎麼發展的
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年至1967年)發展規劃綱要。
1958年,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成立了 「581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裡,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火箭飛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
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至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8年。
1971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6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
1985年,中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
1989年1月,「長二捆二號E火箭」正式開工。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0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 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
1992年3月22日,西昌,中國「長二捆」火箭發射澳大利亞「澳星」衛星(美國製造)時失敗。
1992年8月14日7時12分,西昌,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順利起飛,成功地把美國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1」(澳星)通信衛星入預定軌道。
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7年6月,以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平台為基礎研製的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05度的赤道上空。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
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1999年5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經過改進的風雲一號氣象應用衛星。
1999年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9月,中國自行研製的中國資源二號01星發射成功,此後,又分別發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解析度比資源一號系列衛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聯網,表明我國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相繼定點於東經140度和東經80度赤道上空。
2000年11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發布《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近遠期目標。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二號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7天,環繞地球108圈,並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三號順利完成一系列科學實驗,為中國今後的載人航天測控和管理打下了基礎。
2002年5月,中國發射成功了第一顆海洋水色水溫監測衛星——海洋一號衛星。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載人飛行已為時不遠。
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號導航系統的第三顆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初步形成了第一個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
2003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進入工程研製階段,計劃2007年實施我國第一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2人(費俊龍、聶海勝)5天飛行試驗。
2006年4月,中國發射成功了中國首顆微波遙感衛星——遙感衛星一號等。
2007年10月24日18點06分,中國將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標志中國探月工程邁出了第一步,也是中國航天事業新的一步。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