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事業的基本特徵
公共事業的基本特徵:
公共事業單位存在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有力推動了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綜合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致力於保障社會進步和發展,具有社會公益的性質。
公共事業單位儀器技術和人力資源為公眾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或者產品,他需要消耗資源,而這些資源是由國家提供的。
公共事業簡介:
公共事業是指負責維持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事業。公共事業處在自然壟斷之下,可能是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如果是私營的則會被行政法規所監督。一般所說公用事業包括電力、供水、廢物處理、污水處理、燃氣供應、交通、通訊等。
㈡ 簡述我國公共事業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1.公共事業的基本內涵
——所謂公共事業,就是社會全體公眾的事業,即關繫到社會全體公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
從公共事務的角度看,公共事業是以公共事務中狹義的社會事務為基礎和主要內容,並包括一定的經濟事務。
從公共產品的角度看,公共事業主要由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構成,主體是准公共產品。
公共事業的基本范圍,主要是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資源與環境保護、以及通訊、郵電、鐵路和公共交通、水、電、煤氣組成的公共事業等。
2.公共事業的基本特徵
公共事業的最大特點即公共性,表現為:
——公眾性
——公用性
——公益性
——非營利性
㈢ 鍏鐢ㄤ簨涓氭槸浠涔堟剰鎬
鍏鐢ㄤ簨涓氱殑瑙i噴濡備笅錛
鍏鐢ㄤ簨涓氭槸鎸囧叿鏈夊悇浼佷笟銆佷簨涓氬崟浣嶅拰灞呮皯鍏變韓鐨勫熀鏈鐗瑰緛鐨勶紝鏈嶅姟浜庡煄甯傜敓浜с佹祦閫氬拰灞呮皯鐢熸椿鐨勫悇欏逛簨涓氱殑鎬葷О銆傞氱О鍩庡競鍩虹璁炬柦鎴栧競鏀挎湇鍔′簨涓氥傚湪鎴戝浗錛屽ぇ閮ㄥ垎鍩庡競鍏鐢ㄤ簨涓氱敱鍥藉舵垨鍩庡競璐㈡斂鎶曡祫鍏村姙銆
緇忚惀綆$悊鏂瑰紡鍒欐牴鎹鍏鐢ㄤ簨涓氱殑鎬ц川鍜屽煄甯傜殑鍏蜂綋鎯呭喌鑰屼笉鍚屻傚煄甯傝嚜鏉ユ按銆佺數鍔涖佺叅姘斻佷緵鐑鍜屽叕鍏變氦閫氫簨涓氾紝褰掑競鏀垮簻鎵灞炵殑鍏鐢ㄤ簨涓氶儴闂ㄩ嗗礆紝鐢辯嫭絝嬬殑涓撲笟鍏鍙哥粡钀ワ紝瀹炶岀粡嫻庢牳綆楀埗銆傞偖鏀塊氳絳夐噰鍙栬惀涓氭х殑緇忚惀鏂瑰紡錛岀敱鐙絝嬫牳綆椾紒涓氳礋璐g粡钀ャ傚煄甯傜幆澧冨崼鐢熷垯鐢卞煄甯傜淮鎶よ垂寮鏀銆
鍏鐢ㄤ簨涓氱殑浣滅敤
鍩庡競鍏鐢ㄤ簨涓氭槸鍩庡競鐢熶駭緇忚惀銆佸眳姘戞棩甯哥敓媧繪墍涓嶅彲緙哄皯鐨勪簨涓氾紝鏄鍩庡競鐢熷瓨涓庡彂灞曠殑鍩虹鍜屽熀鏈鏉′歡銆傝繖涓浜嬩笟鐨勫彂杈懼拰瀹屽杽錛岃兘鎻愰珮鏁翠釜鍩庡競鐨勫姵鍔ㄧ敓浜ф晥鐜囥佸伐浣滄晥鐜囷紝鑺傜害紺句細鍔沖姩錛屼負灞呮皯鐢熸椿鍒涢犱紭緹庣殑鐜澧冨拰鑹濂界殑鏉′歡銆傚畠鍙嶆槧鍩庡競闈㈣矊鍜屾枃鍖栨按鍑嗭紝鐢熸椿姘村鉤錛屼互鍙婄粡嫻庢按騫崇殑鏁翠綋闈㈣矊銆
㈣ 公共事業管理知識點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研究公共事業管理活動、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公共事業 管理知識 點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公共事業管理知識點
一、事業
1、個人層面:“事業”是指個人的成就。(有意識的追求某種目標或行動)
2、社會層面:指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的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3、國家層面:“事業”特指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不進行經濟核算的事業(區別於“企業”)。
從學科的角度認為事業是從國家層面上講的。崔運武的《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所謂事業,是我國特有的與全體人民利益有關的以科、教、文、衛、體為基本內容的行業或部門,及其相應的管理體系。”
二、公共事業
定義:滿足公眾生活質量和社會公共利益需求的活動及體系。(與以往的事業相比其實質性區別在公共性)
①公有:公共佔有,集體佔有,非私人佔有。②公用(共享功能)③公益(從目的上看)④公眾(開放性)
公共事業的特點(重點):
(1)准公共性。
產品(或服務):准公共性;服務對象:社會公眾,公眾性;服務目標:公眾利益,公益性。(2)非營利性。
事業單位:“為了社會公益”、“社會服務”。社會團體:“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
三、定義:
(1)公共物品:具有絕對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不可分割性;不存在消費上的擁擠效應,排他消費成本極高。(政府提供)
(2)私人物品:具有絕對排他性和競爭性,利益能夠分割,享有獨立產權的排他消費。(企業或私人提供)
(3)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誰提供?)
如學校、高速公路、醫院等。
學科理論認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組織就是公共事業組織。如果一個國家的某些組織和部門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那麼其從事的活動可以稱為“公共事業”。也以此區別於“公共行政”。
從社會產品的來源看,人類社會可以分為三類組織:
(1)公共行政組織: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事業組織:提供准公共物品;(3)私人企業組織:提供私人物品。
(2)公共事業組織包含但不限於事業單位。
按照分類管理的原則,我國的社會組織:
(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
四、公共事業組織
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
1、事業單位
定義: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目的,由國家機關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 教育 、科技、 文化 、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的特點:1、以社會公益為目的。(區別於企業,但無法區分開國家機關)2、以國有資產為基礎。
3、從業范圍的列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體制的特點1、沒有生產性收入。2、國家財政支出。3、不盈利。(面臨改革的內、外因)改革的內因:弊端:外因:改革的大背景:(1)對國家依賴性太強;(1)經濟改革;(2)不自立;(2)政治改革;(3)服務性太差(3)社會改革
2、社會團體
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3、民辦非企業單位
定義:是指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包括:
各類民辦學校、醫院、文藝團體、科研院所、
體育場館、職業培訓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它的一個明顯特徵是: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門舉辦的
五、公共事業管理
定義:是指公共事業組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動員和運用有效資源,採取計劃、組織、指導、控制等方式對組織內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會事務進行協調,從而實現提高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和公眾生活質量,保證實現社會公益目標的活動過程。(1)主體:公共事業組織;(2)客體:准公共物品。
(3)對象:符合條件的社會公眾;
(4)內容:計劃、組織、指導、控制。
(5)評價:是否實現社會公眾利益;提供服務的數量、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
公共事業管理的五層含義(重點)
(1)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是公共事業組織,以區別於行政管理的主體——政府組織或 企業管理 的主體——企業組織。
(2)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是准公共事務,其受益對象是全社會或多數公眾。
(3)公共事業管理內容集中概括為提高生活質量,保證社會利益,這就決定了公共事業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隨著社會發展經常進行調整。
(4)公共事業管理的職能是通過對准公共事務一系列活動的調節控制,使准公共事務表現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點,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
(5)公共事業管理負有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其工作績效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作標准。
六、公共事業管理與其他管理的區別:
1、公共事業與公共管理的區別
(1)管理范圍不同
(2)管理主、客體不同(3)管理教育的重點不同(4)學科層次不同
2、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區別
(1)管理主體不同(2)管理方式不同(3)管理關系不同(4)管理的獨立性行政管理組織具有階級性3公共事業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區別
(1)目標不同:(2)從競爭性看
(3)從運行方式上看(4)權力來源(5)績效評估
七、公共事業管理理論基礎
1、公共需要理論
美國管理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論”,指出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分為以下5個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釋了人類社會作為個體的需要,有物質層面的,有精神層面的。
公共需要,就是大眾化的一般的需要,著眼於群體的需要,或者大部分社會成員的需要的。
建立在公共需要理論基礎之上的,滿足公共需要服務的,成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業管理的一個邏輯前提
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發展研究就是要基於公共的需要來研究和發展的。公共需要的特點:公共(性)屬於國家或集體的、共同的”,或者是“公平和公正、公開的
行政管理知識點一、政府職能的含義
1、含義:亦稱行政職能,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幾層意思
行政職能
a、實施主體:政府機構 b、主要內容: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 c、實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統一的體系
二、政府職能的發展變化
1、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政府職能:御外和安內。
2、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御外、安內和建設公共設施
3、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a、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b、穩定宏觀經濟 c、調節社會分配 d、維護市場秩序
4、傳統社會主義國家計劃體制下的政府職能:正在轉變
三、政府職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職能:
a、體現了公共行政的本質要求
b、是政府機構設置的根本依據
c、轉變是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關鍵
d、政府職能的實施情況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標准
四、政府的基本職能
1、定義:依據政府管理的事務性質橫向劃分的政府職能稱為政府的基本職能。
2、內容:
a、政治職能(包括軍事保衛、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設)
b、經濟職能(宏觀調控、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市場監督)
c、文化職能(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
c、社會職能(其他的社會公共性的職能)
五、政府的層級職能
1、含義:是按政府所轄行政區域劃分的職能。
2、政府層級職能包括:a、中央政府專有職能;b、地方政府專有職能;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職能(如:社會治安、公共福利、城市發展、環境保護、國土管理、民族事務、司法監察)
註:目前,我國政府層級職能並沒有在憲法或法律上明確規定。
六、政府的管理運行職能
1、含義:是按照管理運行程序劃分的職能。符合管理學中的“封閉性原則”
2、可分為: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
七、影響與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因素
1、社會環境的變遷(是轉變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學化(是轉變的內在動力)
3、技術手段的創新(是轉變的根本保障)
4、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是轉變的制約因素)
八、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1、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
2、政府職能的系統轉移(或叫內部轉移,是政府內部重劃分職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運行程序等)
九、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政企分開
十、政府機構的含義
廣義:是指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等所有國家機構的總稱。
狹義:國家行政機關
十一、政府機構與非政府機構的關系(注意區分政府機構與 其它 機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1、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包含政府機構。
2、政黨組織
3、群眾組織:
如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村委會、居委會
4、事業單位(因為不以行政管理為主要職責,因而不屬於政府機構):如地震局、氣象局
十二、機構編制管理
1、領導體制: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2、管理機關:黨中央、國務院設立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設機構編制委員會。
3、主要任務:
a、職能管理:“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編制
b、機構管理
c、人員編制管理:即人員總額、人員結構、領導職數、職位配置
註:政府機構的名稱一般包括: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圍)、矢名(表明管理內容)、格名(表明規格級別)。
十三、職能優先原則主要有四層意思:
1、職能是機構存在的前提(因職能而設機構)
2、科學界定政府總體職能
3、科學配置和劃分政府總體職能
4、以政府職能是否順利實現來檢驗政府機構設置的合理性
十四、完整統一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
1、政府職能是完整統一的
2、行政權力是完整統一的
3、政府機構設置是完整統一的
十五、管理幅度與層次相適應的原則,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循以下幾條規律:
1、在管理對象和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管理幅度和層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與事務的難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進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與下屬人員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層次與組織效率成反比
註: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數額
十六、權責一致原則有三層意思:設計合理的職位體系、權責相稱的制約機制、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
註:一般來講,上級對下級的權力應負連帶責任。
十七、精簡與效能的原則包括三層意思:機構設置要精簡、人員編制要精幹、辦事程序要簡化
十八、依法設置的原則
包括二層意思:1、政府機構設置程序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2、有關政府機構的各項規范要由法律法規來確定。
十九、政府機構改革的動因:a、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b、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c、精簡機構和人員的需要;d、減輕財政負擔的需要;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二十、政府機構改革的漸進式過渡與階段性突破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採取漸進式。
1、1982年改革:a、提出幹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b、實行首長負責制,並將這一原則寫入憲法。
2、1988年改革:a、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概念。b、提出政企分開、黨政分開的原則。
3、1993年改革:a、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機構改革的目標。b、強調了轉變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c、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仍是過渡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