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事業單位如何落實共同富裕

事業單位如何落實共同富裕

發布時間:2022-04-17 06:12:58

A.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簡要的!!)

在九年級政治書P93有,這是標准答案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察覺懸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但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只有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的幫助後富的,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B. 機關事業單位增加工資的方法有哪些

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朋友們基本都領的是死工資,在正常工資以外怎麼能增加收入呢?我相信這是很多小夥伴們一直思考的問題,今天和大家分享幾個小編指導的方法,權當拋磚引玉,希望您有好的方法也告訴告訴我,爭取達到共同富裕!

一是學歷。學歷的高低對工資的多少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直接關系是剛參加工作不久時,高中、大專、本科、研究生等定的級別檔次都不一樣,學歷越高的越有優勢,但是工作年限一旦長了自動晉級晉檔了再申請學歷的意義就不大了;而間接關系就是在工作年限達到了以後取得高層次學歷的情況下申報職稱會縮短年限,這樣有些優勢。

二是鄉鎮補貼。鄉鎮情款比較艱苦,作為落實政策的最底層基本處於加班下鄉狀態,對於在鄉鎮工作的人可以領取補助,以在鄉鎮工作10年、20年、30年為界限分為四擋,從180到360不等,也算一種收入。

三是特殊人員津貼。這里僅說下紀檢人員的特殊津貼,由於紀檢人員總辦案子、下鄉等,比較辛苦,對從事紀檢工作的特定人員有一定的補貼,這是國家規定的每個月220元。

其他津貼或者補助類似統計、水利等特殊崗位也是有補助,但小編沒有經手辦過,這里就不發表言論了。

您有什麼能增加工資的辦法嗎?可以和大家分享分享。

C. 簡要說明共同富裕如何在西部大開發中得以貫徹

你的問題,也是我這次在韓國的期末考試的報告書題目- - 。。。大差不差- -
先給你說點官方的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穩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到上個世紀末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
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也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國內外所有經濟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據世界銀行的有關報告,中國社會的基尼系數已擴大至0.458;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中國國家統計局前期公布的數據也表明,我國最富裕的10%人口佔有了全國財富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僅為1.4%。這些數字充分顯示了中國貧富不均的嚴重程度,也顯示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是絕大部分聚集在少數人手中。鑒於此,筆者希望能通過本文,在對我國出現貧富差距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若干合理化的、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我國貧富差距出現的原因
對於中國為何會出現貧富差距,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導致貧富差距不外乎以下六個原因。
1、「先富與共富」政策的實施
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打破中國經濟發展的桎梏,讓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現在的問題是,這一政策沒有得到完整的落實。先富起來的人並沒有去帶動其他人實現共同富裕。從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貧富差距。
2、「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的執行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產力不發達,治窮是最主要的任務。鄧小平同志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 因此,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由於沒能完全理解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思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理論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並成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只要效率問題解決了,公平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正是在這一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公平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國人的重視,國民貧富差距的擴大就成為了必然的結果。
3、經濟運行機制的不健全
我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尚沒有真正建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能夠投機鑽營,非法、違法經營和權力資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貧富分化,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懸殊。根據有關專家粗略計算,各種非法收入在全國范圍內大約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上升31%。
4、稅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國家通過健全的稅收制度,可以有效緩解貧富差距的問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裡,無論是從絕對數量上還是從稅率上來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繳納高很多的稅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頻繁出現在福布斯(或胡潤)中國富豪榜上的中國富豪們,並沒有出現在繳稅排行榜的前列。這充分說明了目前中國的稅收制度的不健全。由於對於高收入群體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導致了我國國民貧富差距的擴大。
5、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稅收制度外,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的問題。然而,同經濟發展幅度相比,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以及社會轉移支付明顯表現出嚴重的滯後。在這種情形下,農民、城鎮的退休人員、城鎮的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由於得不到及時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為貧困者,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6、不平等競爭的存在
最後,經濟領域中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的競爭也是我國貧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競爭表現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門、行業甚至是一些個別的社會成員,能夠通過壟斷經營獲得壟斷利益或高額利潤,而其他的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卻不能,因此最終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藉助國家特許經營的壟斷行業就獲得了「暴利」。
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黨和政府已經認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嚴重性。2005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多數人如農民、城鎮下崗職工以及國家公務員等並沒有從我國的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取得多少實惠,這部分人的收入增長甚至還趕不上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這是極不合理的。因此,我們必須大幅提高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農民的各種稅費以外,還要給農民尤其是種地農民大量的補貼;大幅提高城鎮職工的最低工資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線;大幅提高國家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水平。
2、完善社會保障
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較好地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是和他們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無關系的。與之相比,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縮小貧富差距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因為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石。它不但關繫到億萬人民群眾能否安居樂業、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還關繫到億萬個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夠覆蓋全國所有人口(包括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3、健全財稅制度
目前我國所得稅的納稅主體仍然是工薪階層,這充分說明我國財稅制度的不合理,這也是我國貧富差距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發揮稅收的調節功能,我們就必須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稅收制度,如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徵收遺產稅、贈與稅和奢侈消費稅等。此外,還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4、加強法制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片面地強調效率問題,導致一些人為了致富而不擇手段。現實生活中以權謀私、官商勾結、走私販私、假冒偽劣等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對此,我們必須加強法制建設,並依法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違法亂紀,權錢交易等丑惡現象,進而有效解決貧富差距懸殊問題。此外,我們還要建立相關法律,鼓勵先富起來的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如辦教育、辦慈善事業或修路等。
5、降低壟斷收入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時間尚短,市場運行機制還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體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電力、電信、鐵路等行業至今仍然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壟斷。並可以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也拉開了這些行業與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為此,我們必須借鑒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在壟斷行業中引入競爭機制,降低行業的壟斷性收入。對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行業,要加強對其收入分配的監督和管理。
6、繼續「兩大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享受了優惠的政策,東部地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東部的發達程度已遠遠超過了中、西部。為了解決日益增大的地區差距,黨中央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偉大戰略。實踐證明,兩大戰略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還不太明顯。因此,我們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吸引國外投資者和東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從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生活水平,最終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貧富差距

在給你說點題外話。。
以正常人的觀點來看,貧富差距的造成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道理+運氣。
但是中國的貧富差距的最根本原因= 關系+權利
你父母沒告訴過你 關系比錢重要麼?
你父母沒告訴過你 ……
想一想就知道了。在現在班一點點事不找關系你放心么?放心?有木有?
就算你有錢,一個芝麻大點的官能把你整的一點脾氣沒有而且還得在他面前裝孫子,有木有?
共同富裕我的觀點同1樓,那隻是一個。。夢。。鏡中月水中花 그림의 떡 但是!你我還得在黨的領導下 — — 為這個V大的理想奮斗一生……

D. 怎樣實現共同富裕

一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不斷地增強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做強做大先進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二是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狠抓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大力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推進高效節能新產品的開發,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面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快開發低碳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不斷地增加森林碳惠,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四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促進公共服務,逐步的均等化。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依、住有所居。五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的機制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E. 如何推進公平分配,實現共同富裕

一、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1)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理順分配關系,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事關社會的進步和公平、公正、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分配的有效實現形式,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調動和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按勞分配是按照勞動價值進行分配,按要素分配是按照生產收益進行分配。這是兩種不同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是在進行必要的社會扣除以後,根據個人提供的勞動分配報酬,而按要素分配是根據各個要素對產出的貢獻分配報酬,包括工資、利息、租金、利潤。按勞分配中的工資是勞動報酬,按要素分配中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產資料佔有形式決定分配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求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二是人的體力和智力勞動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經濟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有利於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三是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勞動者應當取得勞動成果的主要部分。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要求收入呈現多元化,勞動仍然是人們獲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但非勞動收入也應佔有一定比重。居民投資持有債券、股票、基金和其他金融資產,由此獲得的利息、紅利等財產性收入,應當成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堅持效率優先、注重社會公平。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如果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懸殊,而又長期得不到解決,不僅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而且會影響安定團結。效率體現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屬於生產力范疇。效率通常指資源配置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就是效益。市場主體的效率高收入相應就高,效率低收入相應就低,無效率即無收入。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給市場主體以強大的動力和壓力,促使他們千方百計提高效率,推動生產力發展。公平反映人與人的關系,屬於生產關系范疇。公平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等一系列領域。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均等化。但公平具有歷史性和相對性,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有不同的公平觀,不存在永恆的絕對公平。只要大多數人比較滿意,就算比較公平。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的統一。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導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於提高效率。因此,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平等,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只有通過提高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談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條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效率。堅持效率優先,實質就是發展生產力優先,使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與勞動貢獻緊密結合起來,打破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獎勤罰懶,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奮斗精神。同時要注重社會公平,不僅要講究物質利益,鼓勵人們創業致富,也要提倡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堅持效率優先、注重社會公平,就是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
(3)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實現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有機結合,一切合法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這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分配製度上的體現。勞動價值論是說明價值源泉,按要素分配是說明收益分配。作為物化勞動的資本,一般認為並不創造價值,但作為創造價值的重要條件,理應按其貢獻參與收益分配。各種生產要素對使用價值所作出貢獻和應得的報酬體現為:工資是勞動的報酬,租金是土地的報酬,利潤是資本的報酬。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反映一般勞動的價值,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反映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復雜勞動的價值,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和管理工作者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活力;三是反映土地、資本、知識產權等的價值,以集中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經濟建設。也就是說,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分配機制,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造福於社會。推進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結合的較好實現形式是薪酬制度。薪酬由基薪、績效薪金和中長期激勵三部分組成。首先確定基薪和績效薪金,擴大績效薪金部分,與業績考核結果掛鉤。中長期激勵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報酬的一部分,如上市公司實行股票期權,沒有上市的公司實行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等。薪酬制度體現了按勞分配、以人為本與按資分配、以資為本緊密結合的要求,將企業的利益與經營管理者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調動了經營管理持久的積極性。
二、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
(1)加強分配秩序的整頓和規范。這是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必須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以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主要是依法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分配體制、分配製度,解決運用公權把整體利益和公眾利益轉化為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的問題;依法調節地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妥善處理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問題;依法規范收入分配行為,防止運用公共財力提高部分人群、部分行業、部分地區收入水平的問題。通過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實現社會公平。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秩序的建立,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許多方面,與我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緊密相關。因此,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不是權宜之計,不是短期的突擊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樹立長期的思想准備,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
(2)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在收入分配調節中,堅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實行機會均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企業經營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是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多數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收入與企業的規模和經營業績脫節,水平偏低,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經營管理者自己決定分配方式,自己給自己定工資,經營管理者收入分配實際處於失控狀態。企業經營管理者是受出資人委託或授權來經營管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薪酬應由出資人來決定。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通過建立約束機制,解決企業經營管理者薪酬失控的問題。在企業職工分配中,打破固定工資的傳統模式。在按照國家規定保障職工最低收入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加大與職工實際貢獻直接掛鉤的活工資的比例,獎勵起用獎勤罰懶、收入靠貢獻的機制。完善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和技能要求,實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崗位工資標准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效益下降時相應降低崗位工資標准。調整職工收入分配結構,工資收入與企業效益和職工實際貢獻掛鉤,形成能增能減的機制。在收入分配調節中,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通過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調節收入差距,防止過分懸殊和兩極分化,在不影響人們創造社會財富積極性的前提下,兼顧各階層群眾利益,實現合理的公平分配。實行完整的貨幣化工資制度,調整工資結構,把工資外相對固定的各種補貼納入工資收入,成為居民的持久收入。提高教師、研究人員和公務員的收入。
(3)加快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近年來我國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呈擴大趨勢。20世紀80年代,由於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城鄉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縮小到1985年的186倍。這些年由於城鎮居民收入大大快於農村,2003年又擴大到32倍。2004年城鄉差別為313倍,差距有所回落。由於農民收入還要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城市居民沒有這筆支出,再加上城市有各種福利,而農村很少,實際上的城鄉收入差距可能大於這個比例。地區間差距進一步擴大。東中西地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0年是119∶1∶107,2000年擴大到149∶1∶106。東部與中西部的絕對差額由71元、44元,分別擴大到2517元和2195元。反映社會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在我國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安全警戒線。城市中貧富差距也在拉大,財富集中程度進一步上升。美林集團發布的年度全球財富報告中,2003年中國內地百萬美元富翁約有236萬人,如果以人民幣計算,將近24萬人成為千萬富翁。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和依靠低保維持生活的城鎮居民以及上千萬未脫貧的農民。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難免的。但如果差距懸殊,而且任其擴大,就會造成多方面的嚴重後果。因此,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必須妥善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鼓勵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並要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經濟分配格局,切實採取有力措施,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三、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從全社會看,低收入者的相對規模不應過大,更多的應成為中等收入者,並鼓勵人們跨入高收入者行列,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途徑,是將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范圍內的基本保證,也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必須標本兼治,採取多種有效措施。
(1)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因此,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在產業類型上,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類型上,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企業規模上,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積極鼓勵創業和自謀職業。緩解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為城鄉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針對小額貸款落實難的問題,通過加強創業培訓和建立信用社區,進一步簡化發放程序和手續,更好地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中,抓住實現產權多元化、職工轉變身份、改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等重要環節,重點解決分離改制企業的產權關系、勞動關系,妥善安置職工,使輔業改制後真正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盡可能將富餘人員安排在輔業企業,避免將企業富餘人員大規模集中推向社會。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切實落實扶持政策,推進再就業援助制度化、長期化,幫助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讓有就業願望的人能夠獲得就業機會,並獲得同勞動貢獻相符的報酬。
(2)統籌城鄉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格局,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從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加快減免農業稅步伐。全部免徵牧業稅。繼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增加糧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多渠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創業環境,建立確保進城務工農民工資正常支付的機制,做好清欠工作。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各類企業都要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按時足額支付職工工資,並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增加職工收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財政支持。鼓勵智力勞動和智力投資,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的收入。建立開辟更多投資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來源,為居民提供多種多樣可選擇的投資工具,為居民投資和獲取合法收入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企業建立以崗位工資制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提高關鍵崗位和有突出貢獻人員的收入水平。推行年薪制、技術和知識產權入股、股票期權等分配製度,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並合理調節其過高收入,推進福利待遇貨幣化。依法實行最低工資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和規范公務員工資制度,推進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規范職務消費,加快福利待遇貨幣化。
(3)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對困難群體的利益保障機制。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擴大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在全國多數地區基本解決歷史遺留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問題。今後企業裁員將逐步依法直接納入失業保險或城市低保。依法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的參保率,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辦法,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加大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逐步提高統籌層次。研究制定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推進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建立多元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優待撫恤工作。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對生活困難家庭進行救助,及時足額發放養老金和失業救濟金。同時加大農村扶貧力度,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讓他們盡快脫貧致富。建立規范的社會保障預算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證社會保障資金有穩定的來源。加強社會保障的管理基礎,提高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加強城市街道、社區和鄉鎮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建設,健全服務功能。
(4)完善稅收調節功能,取締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不是不允許人們致富,更不是剝奪高收入,而是要形成調節過高收入的稅收體系,加強各種稅收征管,取締非法收入。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實行綜合分類稅制,合理確定起征額和扣除額,以體現公平原則。加強對高收入行業的收入分配情況監控,尤其是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制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營造公平、規范的市場環境,體現收入與貢獻的對等。健全個人收入監測辦法,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對各種非法收入要堅決依法取締和懲處。整治非法收入,制止權力的市場化和貨幣化,嚴懲貪污腐化,對於侵吞公有財產、偷稅漏稅、走私受賄、權錢交易、制假販假等行為,依法嚴厲打擊。
總之,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理順分配關系,最根本的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教育水平,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佔少數、中等收入者佔多數,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

F. 如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2006-1-14 林毅夫

(一)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20年經濟翻兩番、平均每年增長7%的目標。過去的26年間,我國經濟實際年均增長率高達9.4%,國內生產總值規模擴大了10.3倍,遠高於按每年7%來增長的5.6倍;外貿年均增長16.7%,增長了56倍,到2004年底,我國成為全世界第3大貿易國;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很大發展,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4年的2610萬。尤其是在「十五」期間,我國戰勝了非典疫情,克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迎接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走出了自1998年以來的通貨緊縮,糧食產量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回升,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但是,在總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同時,國民經濟內部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國經濟總體水平還比較低。200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77美元,為同年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100美元的3.2%。雖然與過去相比,我國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已經改善了很多,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如果按一天一美元的購買力平價來計算,我國的貧困人口還有9000多萬人。因此,我國只有繼續努力保持比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不斷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其次,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1978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是2.6�1,隨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取代集體生產隊制,農業發展很快,農民收入也得到提高,城鄉收入差距下降到1984年的1.8�1。從1985年開始,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帶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農村的增長相對滯後,到2004年城鄉收入的差距已經擴大到3.2�1。而且,即使在城市裡,收入格局也不斷分化,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勞動力就業市場化,使一些人成為待業、失業的低收入人群,同時,有些能力較強的人利用市場機遇率先致富,更有少數人利用特權和體制的弊端,以權謀私變成暴富。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來看,一般認為如果達到0.45就達到了收入分配不公的警戒線,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我國已經達到0.48。

第三,國民經濟「一放就活、一活就亂」的體制性弊端尚未根除,重復投資、盲目投資、投資過熱等造成經濟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仍存在。

此外,我國各項社會事業的欠賬也很多: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公共財政在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上的投入不足;農村公共衛生改革不到位,醫療費用高,農民因病致貧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惟一的保障是土地,但隨著經濟發展,不少農民失去土地,出現群體性抗議和糾紛;還有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經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等等。

(二)

就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問題的根源來說,主要還在於全國總體的收入水平低。以大家常引用的一個數字——銀行里城鄉居民儲蓄的80%是20%的人擁有為例來分析,2004年城鄉居民儲蓄總額12.6萬億元的80%是10.1萬億元,2004年人口總數13億人的20%是2.6億人,我國所謂的富人在銀行里的儲蓄平均起來每人也只不過是4萬元人民幣,按現在的匯率計算,不到5000美元,和發達國家的富人比較起來只能說是中產階層。所以,除了少數利用特權、體制弊端而成為暴富的人之外,我國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不在於富人太富,而在於窮人太窮。這些窮人大多數在農村,於是城鄉差距擴大;因為城裡也出現了窮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因為有窮人,醫療、教育等的開支才成為問題;也因為有人窮,為了生活,即使污染較重、安全達不到標準的工作也有人去做。所以,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需要創造條件,鼓勵全體國民繼續積極努力增加財富,實現國民經濟快速、平穩增長,這樣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也要使窮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高於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這樣才能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政府也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農村、教育、衛生、環境的建設,補足社會發展的歷史欠賬,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不管在任何國家和社會,窮人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勞動力,富人則除了勞動力外,還有資本。要使經濟快速增長,就要實現這樣的政策目標:富人在利用市場機會來創造個人財富時,給窮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帶來更高的工資增長,以及政府集中力量於社會事業的發展。同時達到上述政策目標的關鍵在於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發展思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

在目前這個發展階段,我國要素稟賦的特徵是勞動力相對豐裕、相對便宜,資本相對稀缺、相對昂貴,所以,我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以及資本比較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比較密集的區段。發展這樣的產業,我國經濟在國內、國際市場會有最大的競爭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發展,不斷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這些產業能夠多創造就業機會,只有勞動力的窮人,包括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能得到充分就業。這些產業具有最大的競爭力,創造的剩餘會最多,投資在這些產業的資本的投資回報率也會最高,因此,剩餘中用來積累的比例會最大。所以,隨著經濟發展,資本就會從相對短缺變成相對富餘,勞動力就會從相對富餘變成相對短缺。這樣,勞動力的價值會不斷上升,資本的價值會不斷下降,窮人有比較優勢的資產——勞動力不斷升值,富人有比較優勢的資產——資本不斷貶值,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分配就會越來越公平。在這個過程中,城鄉差距會隨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而縮小;同時,收入提高了,污染的行業和安全達不到標準的工作就不會有人願意去做,污染的行業就會萎縮,工礦的災難就會減少;大量不適宜有經濟活動的邊沿山區和草原的農、牧民也會轉移出來,降低環境的壓力。所以,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就有可能實現城鄉、地區、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與國際的統籌發展。而且,按照這種方式來發展經濟,各個行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有自生能力,只要練好內功、做好管理就能獲利,不需要靠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來生存,政府才能不幹預市場運行,真正轉變職能,關注教育、衛生、社保、環境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反過來講,如果繼續推行改革開放以前的趕超戰略,發展的產業不符合比較優勢,固然在開始時會有一段投資拉動的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由於建立起來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需要靠政府的保護和補貼才能生存,效率會很低,隨著可動員的資源的枯竭,經濟的增長就不能持續。而且,每個項目的投資規模很大,創造的就業機會卻很少,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不出來,大量只有勞動力的窮人就不能得到充分就業,收入、工資水平會很低,城鄉收入差距會拉大。投資到這些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只有富人或者與政府關系很好、可以從銀行借到錢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建立起來的企業要靠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來生存,補貼的錢只能來自不投資於這些行業、收入相對較低的人群,靠收入低的人群來補貼富有的人群的投資,收入分配就會越來越不公平,社會就會積累各種不滿的情緒。這些企業還會通過游說等向政府要更多的保護和補貼,政府可以投入到公共財政中的資金就會更少,各種社會矛盾就難於緩解,甚至出現「壞的市場經濟」的體制性弊端,使長期的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成為不可能。

(三)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我國經濟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這樣我國經濟不僅能夠穩定、快速、可持續發展,而且會在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的同時,讓只有勞動力的窮人的工資的增長快於富人的收入的增長,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然而,轉換經濟增長方式這種提法,在先前的幾個五年計劃中就曾提過,但是並未產生實質性效果,究其原因,在於每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都要求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體制來保證。

傳統的趕超戰略以計劃經濟體制為載體,由國家用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資源來實現。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主體,追求的是利潤,關注的是各種產品和投入要素的價格。要企業按照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技術,前提是有一個能夠充分反映各種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有了這樣的價格體系,每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就會按照價格信號的引導,進入到能夠多利用我國豐富的要素、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產業,並且,採用能夠多利用我國豐富的要素的技術來生產。但是,我國從1978年底開始的改革開放採取的是漸進的道路,傳統趕超戰略下的價格扭曲沒有完全消除,尤其是資金和土地價格還人為地壓低,給企業的信號不完全反映我國要素稟賦的實際狀況。在這種體制下,只要能夠融到資金,批到土地,價格是低的,給了一些人利用特權、體制弊端成為暴富的機會,也使得投資容易偏離我國的比較優勢。而且,只要政府放鬆對投資和信貸的控制,就容易出現信貸過度擴張、盲目投資、重復投資和投資過熱等「一放就活、一活就亂」的問題,結果政府就不得不再靠「看得見的手」來進行宏觀調控。所以,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徹底改革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金融、土地等市場的扭曲,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當然,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發達國家政府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的政府除了公共職能外,能扮演的經濟角色有限,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處於最前沿,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的方向難於確定,只能由各個企業自己判斷,通過市場競爭來選擇。但是,發展中國家有後發優勢,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來選擇產業、技術。所以,發展中國家產業和技術創新的方向比較清晰,政府可以通過規劃部門研究、搜集、整理信息,編制產業政策,提供給企業作為產業、技術升級的參考。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各種制度安排還不完善,政府在相關的金融、法律、社會制度的創新和建立上,也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配合產業政策,通過政策和立法來推動必要的變革。所以,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應該比發達國家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不過,不管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企業,政府的產業政策只能是指導性的,不能是指令性的,這是「十一五」規劃從過去的「計劃」改為「規劃」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我國各地的發展階段不同,比較優勢有異,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根據中央制定的支柱產業,一哄而上。各個地方在「十一五」期間投資的熱點應該根據各自的要素稟賦、地理、市場條件,選擇符合比較優勢、易於形成產業群聚、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行業來發展,這樣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增長質量,推動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深刻領會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應著重把握以下要點:
一是認清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什麼是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上賦予共同富裕以科學的內涵。在共同富裕這個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會對財富的擁有,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共同」則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佔有方式,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的特質,從質的規定性上確定了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地位,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
二是明確共同富裕的實現前提。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們既不能離開共同富裕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就會導致兩極分化;也不能離開發展生產力講共同富裕,離開了就會導致共同貧困。可見,共同富裕的實現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堅持社會主義,防止兩極分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鄧小平同志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多數地區和多數人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的戰略構想,是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一項大政策。怎樣把握時機用好這項大政策?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成為我國在達到小康時實施先富帶後富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歸結起來,主要包含四個層次:一個總目標———實現共同富裕;一項大政策———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發展;一條主渠道———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幫助後富的地區和人,先富帶後富,最終共同富;一個大原則———把握適當的力度和時機,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和調節貧富懸殊問題。
http://rdcwh.qing.gov.cn/jggw/jggw2.nsf//?OpenDocument

關於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幾個步驟 記得曾經有人提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在實現所謂的共同富裕,現在,一部分先富起來的目的達到,接下來,該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卻久久不見下文。

如果說拉開貧富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第一價段,那麼現在就應該是進入調節貧富之間差距的第二價段了。

該如何調節,應從大的方面著手,即是全民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醫療問題,首先實現看病不用錢,現在外國,有些國家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按中國現在的情況,如果多加重視,可在20年內達到,如不重視,50年內也不可能達到。可以逐步的進行不用錢,先從大的著手,如全社會性的,像之前的非典,今次的禽流感,這些都是社會的共同問題,不是個人的問題,怎可叫個人負起社會的責任呢?然後就是各種疫苗的接種應也不用錢,還有就是各種傳染病,如愛滋病,乙肝,肺結核等,然後在到要大花錢的病,如白血病啊,癌症之類,一個人又如何付得起這天價的醫療費呢?之後才是小病之類。雖然中國有向這方面發展的跡象,但目標不明顯,沒有政略指導,只是在瞎走亂走,沒有比較明確的時間表。

2、教育問題,實現全民教育不用錢,你有能力讀,就給你讀,全部有國家支付,現在才九年義務教育,而且說是免學費,應連書本費等什麼費都要免了,做到真真的免費,現在的書本費太貴了,絕對的高於造價,說明還有人利用書本費來賺錢,這是不可容忍的,一個國家的教育,竟還有人來賺這種缺德的錢,而且要從九年到十二年,再到大學,如果中國保持這樣的經濟增長率,也是在20年內可達到。

3。養老問題,每個達到法定離職年齡的人,都應享受養老費,無論是誰,有沒有交養老保險的人,都應該有。有交的按國家規定發給,沒交的,按當地最低生活標准發。這個問題也應在20年內可實現。

以上是調節價段的幾個主要問題,等以上都達到,才能實施下一個價段。下一個價段,簡稱砍尾巴,也就是逐漸的消除貧困人口,主要有:

1。失業問題,一切沒有工作的人,都可以在政府中領取當地最低消費的救助金,等找到工作後,再償還,這樣就可以解決那些連基本生活都過不下去的人了,預計30年內可實現。

2。逐步的將各行各業的工資拉平,國家進行統一標准,如非技術工的一個小時規定是多少,或一天是多少,白領的一個小時是多少,這樣就可以逐步的縮小各行各業的差距,不過將是個漫長的歲月,不可操之過急,到完全拉平工資可能要60到80年後。

3。真正的實現共同富裕,但那是永遠也不可能,我們只能不斷的把最低層人的的收入一路一路的提上去,只能在漸斷的縮小差距,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直到中國,不應該是世界不再需要錢為止,達到所謂的按需分配,這不是一個國家達到共同富裕就行,只有世界大同,才能真正的實現共同富裕,如果不出第三世界大戰,如果世界按現這種和平發展下去,也話在200年後,可以看到共同富裕,不過那太遙遠,還是實事求是的好,先解決我們有身之年可辦到的事好。
http://blog.sina.com.cn/u/46e0e471010002hi
這個世界會實現共同富裕么?

http://..com/question/1661876.html

構建和諧梅州逐步實現社會共同富裕

http://www.mzstarnet.com/web/215/gojian.htm

G. 怎樣加快提高全體人民的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解決社會分配不公,收入差距過大問題,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頂層設計,堅持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減持國民經濟可持續健康增長,堅持提低,擴中,控高,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切實提高廣大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公共福利和收入水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為此要採取以下各項具體措施。
1、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從對城鄉收入差距狀況和原因的分析看,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須走現代化發展道路,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美國農民居民人均收入為什麼是城市居民的兩倍,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農業實現了機械化和現代化,美國政府還給農業生產大量的補貼,農民數量少,勞動生產率高,人均補貼高,農民收入水平自然會水漲船高。歐洲情況已如此,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每年有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農村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裡將再次走合作化之路。農民在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耕作條件下,實行合作,集約,規模的經營方式,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生產效率,農民素質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成千上萬個城鎮的興起和數以億記農民轉為城市人口的劇變。不僅會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還會帶來大量規模的城鎮投資,帶動城鎮消費快速增長,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工農產品升級代換。所以,要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戶籍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減少農民進城的身份障礙,順利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要逐步實現國際通行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流動制度,以及按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按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前期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是全體國民完全享有平等的身份。農民工真正成為城市居民戶口,才能平等享受,就業,教育,住房,公共服務,基本福利,社會保障等待遇,進而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切實發展落實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發達地區帶動落後地區脫貧致富
中央已經確定了我國總體發展戰略格局,關鍵是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我國要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區的開發與建設,要實施招善引資,政策優惠,因地制宜,自主發展的方針,一方面強調經濟發達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到中西部地區幫助進行開發建設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發達地區的行業和企業到中西部借機搶占資源,市場和人才,因為這只會阻礙中西部地區的大開發和大發展,進一步拉大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收入差距。二是國家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地區收入差距大雖然有自然稟賦方面的原因,但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方政府財力不支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政府要實行優惠的金融信貸政策,大力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建廠,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 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優良的基礎和環境。三是國家應提高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比例既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教育和衛生事業的投入 又要積極實施扶貧幫困工程 , 要採取一切對措施使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快於東部地區 , 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增長快於東部地區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收入差距才能成為可能。 四是中西部地區也要積極走出去 ,學習發達地區的投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潛力 ,提升人力資本價值,全面提高中西部地區經營者,管理者和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以適應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的要求 3。堅決打破壟斷,建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產業和行業新秩序 ,解決行業收入差距的關鍵在於消除壟斷,對於壟斷行業的行政性保護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和制約,政府要有清醒的認識,並制定切實可行的舉措。一是允許民營資本參與壟斷行業的投資經營,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行業間的公平競爭,這是解決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根本性措施。二是將壟斷行業的高額壟斷利潤全部收歸全民共同所有,將其轉化為全民基金或社保基金。相應地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管理全民基金,並用與全民的基本保障和社會福利待遇,使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收益真正為全民所有。 三是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督檢查,嚴格審計,嚴格約束,嚴格查處,特別要防止將壟斷收益以各種形式轉化為員工的個人收入的行為四是盡快出台特殊行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對壟斷行業實行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控,改進和完善行業個人成本的宏觀監測手段,以個人成本管理完善行業收入分配製度;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逐步建立行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合理調整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五是適時制定和出台我國的《反壟斷法》,以立法手段逐步打破壟斷,促進合理適度的行業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
4、創新收入分配理論,通過四次分配環節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如何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製度,需要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筆者在2010年創立了「勞動增長值」理論和「第四次分配」的觀點,目的是探索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分配理論,建立完整的分配環節體系。
勞動增加值理論是闡述資本和勞動具有平等分配地位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資本是不可能被消滅的,資本與勞動應當平等、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創立勞動增加值的主要意義在於,開放工資增長空間,為公正分配奠定理論基礎。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總體上是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分配差距過大造成的,由此治理社會分配不公就要先從理順資本和勞動的分配關系開始。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又一次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筆者把財產性收入歸於「第四次分配」。一次分配環節中,市場起主導作用,勞動者獲得勞動收入;二次分配環節中,政府起主導作用,勞動者獲得轉移性收入;三次分配環節中,慈善家起主導作用,勞動者獲得捐贈性收入;四次分配環節中,勞動者個人將起到主導作用,他們將獲得的是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和不動產(如房屋、土地等)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財產性收入不是在初次分配環節獲取的,動產和不動產均為前三次分配積累而成,將其進行投資所獲取的各項收益就不應被視為是在初次分配環節中發生,而應當是不同於前三次分配的「第四次分配」。
要大力發展「第四次分配」的財產收入,一是勞動者可以依法獲得非勞動收入;二是國家要制定政策法規幫助更多的勞動者獲得財產性收入;三是勞動者要多渠道獲取收入才能進入中等收入階級或富裕階層。在農村,要推進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民對承包地擁有長期物權的前提下,促進土地流轉和變現,使農民獲得穩定的收益。在城鎮,關鍵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規范股市、基金和債市,讓廣大中小股民享有投資分紅權。只有城鄉居民獲得了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才能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5、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確保廣大勞動者穩步提高工資收入
要持之以恆地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一是正確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名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分配要向勞動者和勞動報酬傾斜,要在今後10年中,適當降低政府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比重,並通過減免小微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困難企業稅收,為這些企業提供增加工資收入的支付能力。
二是發揮勞動力市場基礎調節作用,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探索建立地區、行業、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有效途徑,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收益。特別是,要探索在建築及服務行業實行工資增長蹉商干預制度,直接確定本行業內企業工資水平最低增長幅度;在中小企業實行工資增長援助制度,對於集中在某一地區、數量較多、又難以開展協商的中小私有企業,可由當地的僱主組織、工會組織、政府部門組成中小企業工資增長援助委員會,對其給予工資集體協商的幫助、指導、協調和斡旋。
三是嚴厲打擊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對國有企業要規范「三個制度」:一要規范對權力階層有效監管制度,二要規范權力階層的自主分配權制度,三要規范普通勞動者享有應得利益的收入分配製度。對私有企業要強化「三個立法」,一要立法規定私有企業應當保障勞動者的利益,二要立法規定勞動者應當與私有企業具有平等分配權,三要立法規定私有企業的分配應當受到政府的監督。各類企業要嚴格執行《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依法保障勞動者獲取加班工資及其他勞動所得。
四是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和欠薪追繳制度。充分發揮法定最低工資對縮小工資收入差距的積極作用,各省(區、市)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提高最低工資工資占社會平均工資的比重,使最低工資到2020年能夠接近和達到社會平均工資的40%以上(目前各地區最低工資占社會平均工資比重基本在10%~20%)。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糾紛案件屢見不鮮,這更加劇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各地區要建立經常性的欠薪檢查制度,特別要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的懲處力度,依法追究惡意欠薪行為。
五是盡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要堅持「提低、擴中、控高」,就要大力提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應當採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對提高農民收入,如前所述,要通過農業優惠政策、集約耕作和推進城鎮化予以解決;對提高城鄉貧困居民收入,要通過提高養老金和社會保障水平予以解決;對提高低收入工薪勞動者收入,要通過提高薪酬水平予以解決。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和睡會福利體系,重點完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體系,改革、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的並軌。而「控高」就要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加快實行遺產稅和贈與稅,改革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使高收入階層的不合理收入得到有效遏制。

H. 怎樣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

共同富裕,一個古老而新鮮的詞彙,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加響亮起來。說古老,因為它是中國傳統社會理想的重要內容,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說新鮮,是因為在經歷了「先富論」的嬗變以後共同富裕實現了新的回歸。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把「先富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基本原則,在體制上、政策上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打破了平均主義的束縛,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但是,20多年過去了,「先富論」的弊端也不斷顯現出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分化。我無須列舉反映貧富差距的有關數字,這樣的數字見諸各類媒體報端。這種弊端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少數人佔有了改革的成果,而大多數人沒有平等地享受這樣的成果,傷害了大多數人的感情,也必然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少數人的富裕不是富裕,少數人的發展不是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大力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少數人發展、少數人富裕的局面,實現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把「共同富裕」作為主調,以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扭轉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善於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戰略眼光,體現了對民生的高度關注,反映了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

實現共同富裕,我始終認為,首先必須做到政策上的平等。必須在政策上作出新的調整,不利於共同發展的政策該廢棄的廢棄,該修改的修改,消除不平等的歧視政策。這是基本的前提。同時,在政策的制定上,必須充分照顧大多數階層、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為他們創造發展致富的政策條件。

當然,強調共同富裕,我認為絕不是主張平均主義,絕不均貧富。歷史已經證明,這是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是行不通的。共同富裕,是在公正、平等基礎上的共同富裕,是在競爭基礎上的共同富裕,當然也是有差別的,這種差距是合理的、和諧發展可以隨的、各階層都可以接受的。

實現民族復興,建設和諧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共同富裕是我們必須作出的選擇,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共同責任。

如何正確理解「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貫穿於鄧小平經濟理淪的一條紅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別的根本標志,是社會主義的旗幟、燈塔、指針,是實現社會穩定和繁榮的重要條件。因此,鄧小平從不同視角系統地闡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思想觀點。

一、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本質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和根本目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里講的五個要點是一個整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力方面);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保證(生產關系方面);共同富裕則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的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的生產關系是達到共同富裕這個最終目的的根本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就沒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為最終目的,統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並賦予它們以明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意義,離開了共同富裕這個目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以往任何社會的最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和本質的東西。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

二、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鄧小平在論述社會主義本質時.雖然沒有提及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但它作為既定的前提存在,其意思蘊涵其中,「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角度看,就是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因為只有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才能有實現共同富裕的功能和特點。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從本質上決定了社會主義應當是共同富裕的社會,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

三、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與共同富裕的關繫上,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主要的原因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一般市場經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個性特點。

就市場經濟的共性而言,一是市場經濟具有竟爭性,二是市場經濟具有分化性。

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能夠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因為: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公有制要求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這能從根本上保證共同富裕的實現。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按勞分配既兼顧效率與公平,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有效地實施國家的宏觀調控,特別是對收入的宏觀調控,這有助於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產生剝削和兩極分化的現象,但它不會傷及社會主義的主體和本質,也不會妨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總體上促進生產,加快邁進共同富裕的步伐。

四、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馬克思稱之為:「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鄧小平則概括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富裕也就是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物質生活的富裕,沒有文化和精神生活並不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那種富裕。

物質生活是文化、精神生活的基礎。為要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克服這個方面的消極影響,關鍵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對此,鄧小平說:「物質是基礎,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

同時也應看到,對物質生活來說,文化、精神生活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它對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因此,任何時刻都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而不能忽視以至否定精神文明的客觀作用。

五、有先後分步驟地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在談到共同富裕時、多次強調「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里「逐步」包括兩層含義:(一)從社會歷史發展縱向看,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客觀的物質積累過程,需要分步驟有秩序地進行。(二)從某一歷史發展階段的橫斷面看,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幫助和帶動更多乃至全國各族人民富裕起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實現共同富裕,則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目的和結果。為避免在此過程中出現兩極分化,必須正確處理先富與後富的相互關系,把先富、後富與共同富裕三者統一起來。由此可見,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非同時富裕的過程。

「共同富裕」都該包括些什麼?

近日,隨著「十一五」規劃的提出,「共同富裕」成為人們議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這是一個偉大的轉變,是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一次大的調整,全國人民都翹首以盼,希望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穩定、富足的社會。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非常復雜而龐大的課題,筆者以為,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在各種社會事務、政府決策中,給廣大人民群眾以更加充分的話語權和參與權,換句話說就是,政府的決策過程要充分民主化。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是,「共同富裕」不是簡單地指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水平,它不僅僅是一個狹隘的經濟上的含義,還包括諸如受教育程度、醫療衛生狀況、生活環境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包括要讓老百姓有一個健康、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共同富裕」就是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這種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具體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文化等切身利益緊密相關,那麼,和這些老百姓利益相關的一些政府行為,例如政策、法規的制定,決策的形成等等,理應給予人民群眾以充分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避免某些盲目的、脫離群眾的決策,減少浪費,切實使政府的所作所為真正為老百姓的利益服務。
其次,廣大人民的參與,有利於對政府加強監督,從而更加有效地杜絕腐敗現象的發生。腐敗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大的絆腳石。實踐證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是防止腐敗的非常有效的措施。腐敗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如果僅僅靠公檢法部門的工作,是很有難度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比如一個決策的形成,其過程如果對老百姓不公開,沒有老百姓的監督,那麼很可能導致某些政府官員和姦商的勾結,從而使巨大的社會財富流入少數人的腰包,最終是老百姓埋單。如果一個決策,比如修建一個市政工程,讓廣大市民充分參與討論,招標過程充分公開,讓老百姓都知道:工程到底能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到底是誰中標的,金額是多少,為什麼是這個數字,質量要達到什麼要求。這樣一來,腐敗分子的活動空間就大大減小了。
現在一些地方在某些政策、舉措出台之前,搞了聽證會制度,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現有的聽證會在參與人數、擇人方法等方面還有待改進,其影響程度還不夠大,某件事情是否要舉行聽證會也還大都是政府自己說了算,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我們期待著更加完善、合理的制度出現。
給大自然留下適當的空間採光
颶風「卡特里娜」連日來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各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並非無所作為和聽天由命的。在美國,「卡特里娜」來臨之前,氣象部門就作出了比較准確的預報,國土安全部也下達了撤離命令,災難發生後,政府和軍隊也展開了積極的應急救援措施。在我國,「麥莎」、「泰利」到來之前,中央和地方的氣象部門也作出了較為准確的預報。但是,在威力驚人的自然災害面前,人們的生命財產仍然遭受重大損失。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總是渺小和脆弱的。
在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為何仍然在大自然面前如此脆弱和不堪一擊?深入分析,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人類未來在自然災害面前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有太多的努力需要付出,也需要對自然災害有更多的防範意識。而利用科技的力量准確預報和有效而迅速地救災,更是這些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看到,在人類的發展中,如果對自己家園承受自然考驗能力的評估越少,留給自然的空間越少,那麼對自然災害的緩沖力就會慢慢變得盪然無存。為什麼這次新奧爾良的颶風災難會如此巨大?那是因為人類並沒有為自然留下適當的空間,在城市擴建和發展的道路上以及在今天的經濟發展中不遵循自然規律,走上了不可持續發展的歧路。
人類並非不要變革和發展,更不可能不建設和創造。但是,城市的擴建和經濟的發展一定要為自然留下適當的空間。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和空間本來就是自然的。同時,為自然留下了空間,正如我們的計算機留有了足夠的內存,才能使機器正常而充分地運轉。

I.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可以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這個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的戰略構想,是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一項大政策。怎樣把握時機用好這項大政策?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成為我國在達到小康時實施先富帶後富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但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只有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的幫助後富的,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閱讀全文

與事業單位如何落實共同富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考雷達怎麼看事業單位編制 瀏覽:908
美女做減肥餐吃什麼 瀏覽:721
美女家在哪個地 瀏覽:948
取消事業編32種編制都有哪些 瀏覽:113
怎麼寫調查事實婚姻申請書 瀏覽:160
滁州婚姻有什麼風俗 瀏覽:895
沒有了謝大腳鄉村愛情怎麼辦 瀏覽:231
關於雨的愛情詩句有哪些全部 瀏覽:995
為什麼要從事教育事業 瀏覽:308
上海婚姻情感咨詢去哪裡 瀏覽:243
什麼故事跟卧薪嘗膽差不多 瀏覽:658
經濟民主如何表達 瀏覽:401
如何避免愛情一場空 瀏覽:222
健康體檢的作用是什麼 瀏覽:917
健康中醫中葯有哪些 瀏覽:776
經濟全球化是指什麼化 瀏覽:66
有一段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366
還有什麼的故事嗎 瀏覽:875
經濟有多少錢 瀏覽:337
愛情最怕什麼事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