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多少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多少周年

發布時間:2022-04-11 02:10:15

A. 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是幾幾年發射的

我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B. 「風雲」氣象衛星系列的歷程

2008年11月18日,風雲三號A星及地面應用系統投入業務試運行。星載遙感儀器數量從風雲一號的2個增加到風雲三號A星的11個,其中9個為首次裝載升空,整星探測通道多達99個,光譜波段覆蓋紫外到微波。風雲三號A星投入業務試運行,標志著中國成功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
1988年,楊軍從有幸參加了中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的相關技術工作。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9顆氣象衛星。楊軍已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他感慨良多,「最讓人們欣慰的是,氣象衛星為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寬;最讓人們驕傲的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風雲氣象衛星已經成為國際氣象衛星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 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搞人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揭開了中國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事業發展的序幕。1971年,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立。即使是上世紀70年代末,在國家經濟遇到暫時困難、基本建設投資大幅調整的情況下,國家不但保留了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的研製計劃,還新增了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的研製計劃。
改革開放30年,中國一顆顆氣象衛星滿載著希望與使命成功上天,造福於人民,令人自豪,令人感動。
自1988年9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截止至2008年11月,中國共成功發射9顆氣象衛星,包括4顆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1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4顆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
2008年5月27日,中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A星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了中國氣象衛星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從光學遙感到微波遙感、從公里級解析度到百米級解析度、從國內接收到極地接收的四大技術突破。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成為全球對地觀測業務衛星序列的重要成員,與歐美等國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了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衛星觀測網,增強了人類對地球系統的綜合探測能力。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了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佳木斯和北極基律納5個衛星地面站為主體,同時還包括31個省級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和2500多個衛星資料接收利用站,形成了國家、省、地三級組成的衛星遙感應用體系,除可接收利用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外,還可接收利用美國NOAA系列、EOS系列、日本MTSAT—1R、歐洲METEOSAT系列和MSG等多顆衛星資料。
截止至2008年,中國氣象衛星及應用已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在國內遙感衛星中率先實現了從試驗業務型向業務應用型轉變,星地一體化的共同發展模式被譽為「天地一體化的楷模,地面應用系統的典範」。
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衛星氣象應用取得顯著效益
中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佔70%以上。因此,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對氣象衛星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止至2008年,風雲氣象衛星資料已在台風、暴雨、洪澇、寒潮、大霧、冰雪、霜凍、凌汛、高溫、乾旱、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等監測服務與災情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台風是全球主要氣象災害,台風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占整個氣象災害經濟損失的50%以上。海上台風的監測與預報主要依賴於氣象衛星觀測資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24日,中國風雲系列衛星對太平洋生成的92個台風,影響或登陸中國的33個台風全部進行了全程監測,使得台風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顯著減少。 截止到2008年,中國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對各類重大水災事件多次進行了成功的監測。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有風雲系列衛星的一份功勞,除了提供15分鍾間隔靜止衛星連續觀測外,風雲三號A星更成為奧運氣象服務中的明星。中國每年的陸面交通中,如高速公路大霧,局地強降水引發的山體泥石流滑坡等,都要求氣象衛星有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時效等。
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力爭在2020年實現中國氣象衛星技術和應用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為增強中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做出更大的貢獻。

C. 關於中國航天60年,你必須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6年可謂是中國航天年,因為在這一年裡,我們不僅於4月24日慶祝了首個「中國航天日」,中國航天發射活動將首破20次,而且「含金量」極高:在新建的海南航天發射場首射我國新一代大中型運載火箭長征5號、7號,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10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1號、世界上工作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分3號、我國首顆監測全球二氧化碳的「碳衛星」、可實現世界最高靈敏度和最好空間解析度的硬X射線巡天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世界首顆「脈沖星導航專用試驗衛星」、我國首顆第2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4號、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神舟11號載人飛船,等等已經或即將在這一年閃亮登場,為2016年的中國航天畫上美不勝收的絢麗彩虹。尤其是2016年10月8日,還將迎來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紀念日,從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龐之浩/供圖)

在空間探測領域,我國實施了採用「三步走」戰略的「嫦娥工程」,現已完成「繞、落、回」中的前兩步:用嫦娥1號、2號繞月探測器對月球進行全球性普查;用嫦娥3號落月探測器對著陸區附近進行區域性詳查;發射了嫦娥5號T探測器,為2017年發射嫦娥5號采樣返回探測器做好了准備。

展望未來,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完成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現有的重大科技專項,並推動航天等方面相關立法工作。2025年前後,全面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推動空間信息應用規模化、業務化、產業化發展;2030年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以航天夢助力中國夢。

(作者: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首席專家,龐之浩)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知識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D.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幾年了

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目前共發射5顆,即風雲二號A/B/C/D/E,兩顆試驗星(風雲二號A/B),三顆業務星(風雲二號C/D/E)。其中風雲二號A星於1997年6月10日發射成功,風雲二號B星於2000年6月25日發射成功,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從風雲二號C星起,掃描輻射計由三個通道增加到五個通道,在性能上較風雲二號A/B兩星有較大的改進與提高。風雲二號C星、D星、E星和F星已分別於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2008年12月23日2012年1月13日發射。

E. 風雲氣象衛星的介紹

風雲氣象衛星是中國於1977年開始研製的氣象衛星,1988年、1990年和1999年,先後發射了3顆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即風雲1號A、B和C氣象衛星。1997年和2000年又先後發射了兩顆靜止軌道風雲2號氣象衛星,組成了中國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同時擁有兩種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是中國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地奮斗和自主創新的結晶。

F. 風雲氣象衛星的歷程

「風雲」氣象衛星系列的發展可以說是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30年中國人堅持不懈地奮斗和自主創新,氣象衛星已成為現代氣象業務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下,我國已成功發射了9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仍有5顆在軌穩定運行,為氣象、海洋、農業、林業、水利、航空、航海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專業性和決策性服務,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今,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成為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效益發揮最好、應用范圍最廣的衛星之一。
從試驗應用型到業務服務型
「氣象衛星的工作,我們是白手起家,沒有人去告訴你如何去做,要靠實踐凝練,要花代價去換取經驗和知識。」風雲一號A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原主任鈕寅生說。
在氣象衛星取得斐然成績的同時,人們都不會忘記那曾經刻骨銘心的痛:
1988年10月15日,成功在軌穩定運行39天的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姿態失控,整星失敗。
1991年2月14日,風雲一號B星在正常在軌運行165天後,由於星載計算機內存儲數據跳變,導致衛星姿態再次失控。
1994年4月7日,即將成為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的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8小時的模擬測試中,肼系統發生泄漏,導致廠房失火,衛星被燒毀。
1997年6月10日和2000年6月25日分別發射的風雲二號A星和B星,在在軌運行10個月和8個月之後,也都因各種問題無法正常工作,均未達到設計壽命。
回望歷史,正是這些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的痛,為我國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研製和技術積累了經驗;也正是這些痛,在時時刻刻激勵著氣象衛星科技工作者以更加「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投入到衛星的研製和應用中。「面對這項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高回報的工作,我們來不得半點馬虎。」楊軍說。
不平凡的歷程勢必造就一個不平凡的衛星平台,勢必培養出一批勇於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鍥而不舍的氣象衛星科技人員。在經歷了挫折之後,一個個神話在航天人和氣象人的手中書寫。
1999年5月10日和2002年5月15日,分別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星和D星。風雲一號C星在軌正常業務運行4年9個月,大大超出2年的設計壽命,而D星到2009年仍穩定運行。
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分別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C星和D星,首次共同實現了「雙星運行、互為備份」。其中,風雲二號C星及地面應用系統還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5月27日,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2008年12月23日8時5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06星送入
預定軌道。
從第一代氣象衛星到第二代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氣象衛星已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並率先實現了我國應用衛星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的目標。然而,面對成績,我國的航天人和氣象人的目光並沒有僅僅停留於此。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風雲一號氣象衛星上裝載的5個通道的1個儀器已早已無法滿足氣象現代化的需求。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環境生態保護等一個個問題亟待氣象衛星人為其破解之路提供科技支撐。
就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發展逐步走向正軌時,發展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議案又擺在大家面前。「上世紀90年代,正是氣象衛星發展最艱難的時候。但盡管如此,大家還是滿懷希望,很多人都是在研製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同時,又再為發展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謀劃著。」楊軍說。
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我國航天人和氣象人並肩完成了美國用40年才走完的路。2008年5月27日,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隨著衛星一同被送入太空的還有星上裝載的11個先進的遙感儀器及99個光譜探測通道,其中有5個通道的解析度達到250米。而在30年前的風雲一號A星上,僅有1個儀器及5個通道。
除了量上的突破,風雲三號A星更注重在質上的突破。它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從光學遙感到微波遙感、從公里級解析度到百米級解析度、從國內接收到極地接收的四大技術突破。
在我國極軌氣象衛星進入嶄新的歷史階段時,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目前,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已進入立項階段,將於2013年前後發射首顆衛星。
「氣象衛星事業是幾代人奮斗的結果,這條路走得很難、很艱苦,但是很有成效。我們相信,只要團結起來,不斷改進,未來中國的氣象衛星一定會更好。」中國工程院院士、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許健民說。
從蹣跚學路到天地一體化的楷模
作為衛星工程的五大系統之一,地面應用系統是充分發揮衛星應用效益的堅實保障。「為了充分發揮衛星的效應,要求是地面應用系統的發展要略超前於衛星的發展。」鈕寅生說。伴隨著衛星的發展,我國氣象衛星地面應該系統的建設也在不斷推進中:地面接收站從無到有,從3個到5個,從國內走向國外;地面應用系統從無到有,從一個系統運行到多個系統並行。
「風雲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技術含量和工作量,不亞於甚至超過衛星本身,它不僅是國內最好的系統,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說。
回首衛星氣象人走過的30年,許健民感觸最深的不是那些令人耀眼的成就,而是當初難以想像的各種困難。他連連用「其中的不確定性太大了,現在回過頭來看,都覺得後怕」來形容他現在的心情。他說:「科研人員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埋怨和壓力,我們只能一點一點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問題。」
如今,風雲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成功解決了海量、高速氣象衛星數據的實時採集和異地間實時遠程傳送問題,突破了衛星資料接收處理、預處理、產品處理、存檔、分發、應用等關鍵技術,克服了國內雙星和國外多星業務化接收處理給應用系統帶來的技術復雜性和兼容性的難題,實現了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年運行成功率保持在99.5%。
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中的高精度圖像定位技術破解了我國航天事業「要命」問題,受到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麥克·格瑞芬博士的稱贊,被國際同行專家公認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星地一體化的共同發展模式也被我國航天界譽為「天地一體化的楷模,地面應用系統的典範」。
從無從應對到成竹在胸
「浣熊」、「鳳凰」、「森拉克」、「黑格比」、「薔薇」……2008年登陸我國的台風個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台風登陸強度強。但由於預報准確,防禦措施到位,台風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較2000年以來同期偏輕。而在其中,氣象衛星時刻密切監測,追蹤台風動向,為預報人員及時提供最新衛星雲圖,可謂功不可沒。
然而,思緒回到了建國初期,台風肆虐、乾旱橫行、強寒潮突至,自然災害給新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特別是1968年,台風頻襲我國東部沿海,損失慘重。「當時,由於氣象部門在台風的監測手段上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於台風的移動路徑和強度無法作出准確的判斷。」許多老同志回憶道。
肩負重任的風雲氣象衛星沒有讓人們失望。自2005年1月以來,中國風雲系列衛星對太平洋生成的92個影響或登陸我國大陸的33個台風全部進行了全程監測。
近年來,氣象衛星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奧運氣象服務保障和空間環境監測預報等方面都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2003年的淮河特大洪澇災害、2006年的大興安嶺特大森林大火、2006年的北京特強沙塵暴、2008年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每年初冬襲擊我國大部地區的大霧等災害性天氣的氣象服務中,都可以找到風雲衛星的資料和產品;在我國夏季風、乾旱、積雪監測,全球臭氧及海冰變化趨勢分析中,氣象衛星資料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氣象服務中,風雲系列衛星更發揮了重要作用。氣象衛星在密切監視台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的同時,積極為北京市熱環境、大氣氣溶膠、臭氧監測提供科學數據,為青島奧帆賽海域滸苔治理工作提供每日滸苔分布圖。
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除了服務與現代氣象業務外,還積極服務軍隊、水文、海洋、農業、林業、民航、交通、電力等部門。據統計,目前,接收與利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資料及產品的用戶已超過2500家。
從依靠國外資料到為國外同行提供資料
隨著中國靜止和極軌氣象衛星的相繼成功發射和投入業務運行,風雲一號C、D星,風雲二號C、D星,風雲三號A星都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之中。中國氣象衛星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大量國際用戶直接接收或利用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資料。
「特別是在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之後,我們彷彿成了『香餑餑』,很多發達國家的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系,希望共享風雲三號A星資料。」楊軍自豪地說。
短短的30年光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的關懷和關注下,中國已成為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極少數國家之一,並且在地球觀測組織(GEO)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3年5月,中國氣象局向朝鮮提供了一套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這是中國向國外出口的第一套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為了加強衛星數據共享工作,中國成功開發了FENGYUNCast接收系統,並於2006年和2007年分別向亞太地區17個國家贈送了該接收設備,使得風雲衛星數據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朝鮮、伊朗、阿曼、紐西蘭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利用風雲二號衛星數據。

G.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的第一顆氣象衛星是

是風雲一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

風雲一號C衛星在性能上作的較大改進,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的序列,風雲一號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研發背景

自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就已具備接收國外衛星雲圖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圖像,並未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或推算出各種氣象要素,沒有充分開發其利用價值。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乘上了改革開放的東風。氣象部門引進了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不及如今個人電腦百分之一的「大型機」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下苦功夫,熟練掌握了衛星資料定量處理技能。

H. 「風雲四號」研製用了多少年

「風雲四號」整個研製花了15年的時間。

「風雲四號」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攝影師」。和上一代相比,觀測的時間解析度提高了1倍,空間解析度提高了6倍,大氣溫度和濕度觀測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觀測數據量提高了160倍,觀測產品數量提高了3倍。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和中國氣象局獲悉,我國「風雲四號」A星25日正式交付使用,整星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填補了3項國際空白,實現了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干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等多項技術突破。

1997年風雲二號衛星剛上天,下一代風雲衛星就已開始規劃。風雲四號2001年開始預研,整個研製花了15年的時間,過程非常艱辛。中科院院士匡定波提出,應該發展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這種利用傅立葉變換原理的探測儀,可以為大氣做「超級CT」——把大氣從地面開始「切片」,將100公里大氣切成上千層,測出每一層的溫度、濕度等數值,為災害性天氣監視和大氣化學成分探測服務。

這是遙感領域紅外光譜技術的一場革命。早先,美國、歐洲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到2006年,由於技術難度過大、所需經費太多,美國放棄了,歐洲也大幅調整了計劃。但中國科學家們沒有放棄。2016年年底,衛星終於發射升空。

I. 我國風雲衛星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今年是在我國風雲衛星氣候工作進行50周年紀念。50年來,在我國風雲衛星氣候工作從零發展、發展趨勢快速,現階段早已變成全世界極少數另外有著極軌和靜止不動氣象衛星的我國或地獄之一。

50年來,從風雲錄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在我國已取得成功發送了「幾代四型」共17顆風雲錄氣象衛星。在其中,風雲錄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承擔全世界觀察;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歸屬於靜止不動衛星,對在我國及周邊城市開展指定觀察。

從2008年逐漸,在我國取得成功發送風雲三號系列產品衛星,完成了極軌氣象衛星更新換代,衛星荷載總數從風雲錄一號的一個提升到11個,全世界觀察次數從每12小時一次提升 到每6鍾頭一次,完成了高時效性的全世界觀察和高精密的空氣豎直觀察,在我國氣象衛星技術性邁進全球優秀隊伍。2016年,在我國取得成功發送風雲四號A星,完成了靜止不動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最高像素從1.25千米提升 到500米,在全世界初次完成靜止不動路軌空氣高光譜豎直檢測,在我國初次完成華耀雷電檢測和空間天氣多因素檢測,綜合性檢測水準做到國際性領跑。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許健民:

大家靠自己的能量把氣象衛星推倒如今這一水準,是非常非常的不易。大家天空衛星儀器設備和路面系統軟體都靠自己的能量做,都並不是從外邊買回來的。那麼如今大家的觀察水準跟最比較發達的我國比在類似水準上,大家也有一些新項目,像風雲四號豎直探測器這個是大家第一個做的,之後期待這類點更為多,逐漸逐漸鋪到表面去,提升 天氣預告准確度,它是大家的總體目標。

J. 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是哪年發射的

我國於1988年9月發射第一顆試驗型氣象衛星FY-1A。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

風雲一號C衛星在性能上作的較大改進,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的序列,風雲一號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10)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多少周年擴展閱讀:

氣象衛星採用太陽同步軌道或地球靜止衛星軌道。為了保證雲圖的質量,氣象衛星的太陽同步軌道呈圓形,偏心率要求小於千分之一,傾角大於90°,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以便飛經地球各地區時獲取的圖像具有相同的光照條件。

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對位置保持的精度要求不高,東西向為0.5°左右,南北向為1°左右,偏心率小於千分之一。

姿態控制:為了保證雲圖的圖片質量,氣象衛星必須具有很高的姿態穩定性。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要求姿態的變化率小於千分之幾度每秒,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要求姿態的變化率小於0.0002度/秒和小於0.002度每半小時。氣象衛星對姿態的控制精度,要求一般為0.5°~1°。

閱讀全文

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多少周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個故事叫什麼打蛇 瀏覽:310
美女幺妹兒在哪裡 瀏覽:857
38歲交15年健康險要交多少錢 瀏覽:461
美女是在做什麼工作呢 瀏覽:16
誠信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瀏覽:860
南島經濟現狀如何 瀏覽:237
婚姻不順是指什麼 瀏覽:777
用什麼詞形容美女的後背 瀏覽:975
經濟類游戲有哪些好玩的 瀏覽:202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篇章都有哪些 瀏覽:154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哪些 瀏覽:100
請問南寧的事業單位工資多少 瀏覽:962
實體經濟不景氣怎麼做兼職 瀏覽:917
女人為什麼老是想著愛情 瀏覽:477
怎麼製作幸福樹的營養土樹 瀏覽:902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敗給父母 瀏覽:501
方舟手游電鰻如何幸福 瀏覽:772
辦一年的健康證需要什麼 瀏覽:169
村官考事業單位有什麼用 瀏覽:300
婚姻如何翻盤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