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航天事業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
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1)中國航天事業有多少年輝煌歷程擴展閱讀: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貳』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起滲輪步於20世紀50年代,以下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主要階段: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蔽碼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宏喊哪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叄』 1949到2021中國航天發展史是什麼
1949到2021中國航天發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它不僅成為中國第一個導彈火箭研究機構,同時也是整個中國航天事業的起點。
1958年10月2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這是我國組建的最早、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大型航天發射場之一。
1960年2月,中國邁出了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科操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正式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順利按預定時間返回中國大地。
1981年9月20日,中國成功用一枚火箭發射3顆衛星。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升空。中國衛星通信業務由實驗階段進入使用階段。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1年1月10日,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發射成功。
2003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六號」發射成功,首次實現「多人多天」載人飛行。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11月26日,「嫦娥一號」成功傳回了第一幅月面圖像,標志著中國探月時代成功開啟。
2008年9月25日-28日,「神舟七號」發射成功。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首次搭載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2010年10月7日,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獲得了解析度優於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2年12月27日,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啟區域服務。它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成功,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完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這是世界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同時也是首次在月球的高緯度極地著陸。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升空。自此,中國全面建成了屬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20年7月23日,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自此,中國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021年7月20日,天通一號03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發射迎來2021年開門紅。
『肆』 中國航天事業期始於幾幾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2021年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伍』 關於航天的資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航天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主要航天國家相繼制定或調整航天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航天事業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影響進一步增強。
中國航天事業始於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五十年光輝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事業,在若乾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貫主張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積極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不斷為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已確立了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自2000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長足進展。為增進世人對過去五年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了解,這里就有關情況作些介紹和說明。
一、發展宗旨與原則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事業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不斷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根據國情和需求,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有限目標,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航天科技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支撐作用。加強戰略籌劃,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以航天科技進步為先導,帶動高技術和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保護空間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
——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過去五年的進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航天科技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空間技術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空間應用體系初步形成,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應用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間技術
1.人造地球衛星。過去五年,自主研製並發射22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個衛星系列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六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此外,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一批新型高性能衛星有效載荷研製成功。各種應用衛星初步投入業務運行,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業務氣象衛星系列。地球靜止軌道大型衛星公用平台的各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研製取得階段性成果。微小衛星研製及應用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運載火箭。過去五年,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24次發射成功,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明顯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46次發射成功。新一代運載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研製進展順利。
3.航天器發射場。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建設取得新進展,提高了綜合試驗和發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種運載火箭、各類人造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
4.航天測控。航天測控網的整體功能進一步增強和拓寬,多次為各種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在軌運行和返回著陸提供測控支持。
5.載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之後又成功發射三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發射並回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取得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基本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又一個重大成就。
6.深空探測。開展了繞月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和工程實施,取得重要進展。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衛星遙感應用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一批應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應用系統的技術水平和業務化運行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設和完善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和許多省市的衛星遙感應用及論證機構。光學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積累形成覆蓋范圍廣、時間序列長的多波段衛星對地觀測數據資源,提供多種遙感產品和服務。在一些重要領域,衛星遙感應用系統已投入業務化運行,特別是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業、林業、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大調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及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2.衛星通信廣播。衛星通信廣播技術發展迅速,應用日益廣泛,應用產業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國擁有國際、國內通信廣播地球站80多座,全國共有衛星廣播電視上行站34座,國內幾十個部門和若干大型企業共建立了100多個衛星專用通信網,各類甚小口徑終端站達5萬多個。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廣播技術在「村村通廣播電視」和「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頻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中國作為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成員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海事衛星通信網路,跨入了國際移動衛星通信應用領域的先進行列。
3.衛星導航定位。通過「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化」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利用國內外導航定位衛星,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開發、應用與服務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衛星導航定位的應用范圍和行業不斷擴展,全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規模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和海洋勘測等領域。
空間科學
1.日地空間探測。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協同歐洲空間局的四顆空間探測衛星,首次實現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月球和太陽系探測的預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觀測。利用「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進行了農作物空間誘變育種探索和高能空間天文觀測,取得重要成果。
3.空間環境研究。開展了對空間環境監測和預報研究;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具備對空間環境試驗性的預報能力。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航天事業置於重要地位。根據上述兩個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及稍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按照這一發展規劃,國家將啟動並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的優先項目,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和發展航天領域的若干前沿技術,加快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創新。
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主要任務
——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全面完成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
——啟動並實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開展立體測圖衛星等新型遙感衛星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解析度、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整合並完善現有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的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等定量化應用的支撐設施,初步實現社會公益服務領域的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若乾重要業務應用系統;在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製並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頻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廣播等技術。繼續發展和完善衛星通信廣播的普遍服務功能,增加衛星通信領域的增值服務業務。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的商業化進程,擴大通信廣播衛星及應用的產業規模。
——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發展衛星導航、定位與授時的自主應用技術和產品,建立規范的、與衛星導航定位相關的位置服務支撐系統、大眾化應用系列終端,擴展應用領域和市場。
——研製並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研製並發射「育種」衛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應用。
——研製空間望遠鏡、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加強對空間環境與空間碎片的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開展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的研製,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後續工作。
——實現繞月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本技術,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主要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和月球資源的探測研究;開展月球探測工程的後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試驗能力和效益,進一步優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一步提高航天測控網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測控覆蓋率,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測控能力。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中國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領域,推動航天科技自主創新,促進航天活動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健康發展,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
——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優先安排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的發展,適度發展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積極支持空間科學探索。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集中優勢力量,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實現航天科技的重點跨越。通過加強航天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若干前沿技術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
——加強空間應用,推進航天產業化進程。加強空間應用技術的開發,推進資源共享,擴大業務應用。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運載火箭為重點,積極構建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加強空間技術的推廣轉移和二次開發,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重視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航天器、運載火箭研製、生產、試驗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航天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加強信息化工作、知識產權工作和航天標准化工作。
——推進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航天科技工業改革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大型宇航企業。積極構建以航天科技企業和國家科研機構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航天活動的科學管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積極創新科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強化質量、效益觀念,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研究制定航天活動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航天產業政策,指導和規范各項航天活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營造有利於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保障航天活動的經費投入。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航天投入,同時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資體系,保持航天事業持續、穩定發展。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鼓勵工業企業、科研機構、商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航天政策指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參與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衛星經營企業和應用部門優先選用國產衛星和衛星應用產品。
——加強航天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注重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特別注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文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航天事業。
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航天活動的管理和宏觀指導。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應有助於各國人民友好合作。
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人成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於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
「我們的飛船比美、蘇的晚40年才發射,但飛船技術水平要和他們現在的相當,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迎頭趕上。」王永志說。
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
中國第一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的發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新的一頁。
神舟二號:全新亮相
神舟二號雖是第二艘無人飛船,但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載人時基本一樣。
飛船在軌飛行7天後返回地面。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美國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隨著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飛船,「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離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號、四號:百折不撓
神舟三號飛船在產品進場的第4天,出現了飛船穿艙插座信號有一個點不導通的問題。決策者們毅然決定:進度服從質量,推遲發射!
當飛船船艙內3000多個接點個個導通之後,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試驗結果表明: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9個月後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
前所未有的持續低溫天氣:-28℃,比發射《大綱》規定的最低發射溫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就是由於一個O形橡膠密封圈因低溫變形失效而導致的!
經過充分的試驗數據論證和氣象會商,專家們優選了一個較好的窗口,並調整了發射程序。低溫嚴寒下,參試人員用149件保暖物品,嚴嚴實實地將火箭關鍵部位包裹起來,同時不斷地吹送熱風,直到臨近發射前15分鍾,才把這些保暖物品撤下來。
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預示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
神舟五號:神州圓夢
歷史將銘記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
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前蘇聯進行了5次不載人的飛船升空試驗,美國進行了8次不載人的飛船發射試驗。中國的神舟號飛船在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後,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著陸,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不過,在神舟五號飛船進場前進行最後一輪地面試驗時卻發現,返回艙坐椅緩沖機構不能完全滿足緩沖發動機的備份的要求。……70天以後,科技人員攻克了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為和平利用空間做出的重大貢獻。」 原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說。.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陸』 中國的航天事業有哪些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配兄慧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培答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載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5、塵察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6)中國航天事業有多少年輝煌歷程擴展閱讀:
新航天時代
火箭可以運載並發射衛星上天,而衛星又可以安全返回,這兩項成果的取得為載人航天打下了技術基礎。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載人航天的研製涉及到天文、醫學、空氣動力學等數十個學科領域。它的成熟將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關乎一個國家在太空時代的生死存亡。
人類載人航天已有42年歷史(1961前蘇聯實現世界首次載人航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啟動後僅用7年時間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