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應如何發展對外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參考資料: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731&p=1
『貳』 在WTO框架下,我國如何更好的開展對外貿易
面對wto發展的新挑戰,中國的對貿易應做好三件事。
第一,積極推動wto發展,構建和諧國際經貿新秩序。
「多哈」終止,使wto的發展站在十字路口,面臨新的選擇,中國應當以此為契機,積極倡導和諧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wto體制是發達國家倡導的,對發展中國家帶有很多歧視性,尤其我國在加入wto時的三大不利條款」就是證明。我們應當團結和依託廣大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核心,構建新的對話機制。拿出誠意,做出表率,展大國風范,與發達國家積極進行溝通和對話,化解矛盾,共同構建平等、公平、和諧和互利的國際經貿新秩序,推動wto在世紀之初煥發出昂然生機。
自gatt成立60年來,世界經貿的繁榮,印證了多邊貿易體制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加入wto使中國受惠,更使整個世界受惠,因為中國加入wto,極大的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實力和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要求中國在構建和諧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擔當「領路人」角色。
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國家之間只有形成適當而勻稱的互動,發展和平與合作的關系,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才能形成。
和諧的含義,從理論上講,是指一種「配合得適當而勻稱」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和合」的概念除了有和諧、團結的意思外,還有向內、聚攏的意思,它能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性。「和合」文化作為一種傳統,體現了中國人最根深蒂固的一個願望——和諧。在中國最早的文獻中,就有關於和諧的思想。《書》中就有「協和萬邦」的詞句。對中國人來說,不論就自我修養還是就一般世事而言,和諧都是關鍵。所以,和諧反映了中國的一種文化,一種思維傳統。這種傳統作為中國的一種戰略文化,對中國處理國際經濟關系,一直有著深刻影響。
因此,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提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發揚。
所謂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是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國家之間如能夠形成適當而勻稱的互動,發展和平與合作的關系。其一方面是通過構建以規則為導向的多邊的法制體系,反對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為國際商業活動提供一個安全和可預見的環境,促進全球經濟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確保規則的公正,並在規則制定過程中,確保公平和廣泛的參與,解決發展中國家遇到的實際困難,使他們能夠像發達國家一樣,也能夠從參與多邊貿易體系中獲得利益,最終實現全球共同發展。
當前,發展問題仍是建立和諧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障礙。
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最不發達國家與最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擴大,最貧困人口與最富有人口的差距也在擴大。一個貧富嚴重兩極分化的世界,是談不上和諧的。因此,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就是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進步,對反映舊國際經濟秩序的現行國際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改變。
第二,積極利用fta方式,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
通過雙邊安排、或自由貿易區形式進行的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發展迅速。對於這種區域經濟合作,是wto協定所允許的,但其對wto本身發展所帶來的利弊,是一直存在爭議的。近期wto官員指出:區域經濟合作,已經使wto談判的進程延緩。
目前,美國和日本都在積極尋求通過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對外貿易。這種合作,是在投資、貿易和對外承包等領域的優先安排,事實上排擠了其他wto成員的權利。這對我國來說,尤其是發達國家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構成了重要挑戰,增加了對我國的非關稅壁壘,使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面臨嚴峻形勢。
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總體戰略。
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一是可以充分利用wto協定所允許的區域合作,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減少我國「入世」三大不利條款帶來的歧視性待遇;二是可以減少其他國家的區域合作帶來的貿易轉移效應及政治效應;三是可以大大減少我國遭遇各種貿易摩擦。
我國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時,應考慮或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設立專門機構,推進區域經濟合作。
發達國家一般都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處理區域合作工作。如日本2002年底成立了自由貿易貿易區總部,並在經濟司內,增設了自由貿易區及經濟夥伴關系處,具體負責雙邊fta或epa的談判和規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設有專門的雙邊談判機構。我國也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在商務部設立專門負責區域經濟合作工作的機構,這樣更有利於區域經濟合作工作展開。
其次,區域經濟合作應優先選擇周邊國家。
從經濟上看,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總額,已經達到我國外貿總額的60%以上,周邊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投資,達我國外資利用的70%以上;
從政治上看,我國和周邊國家及地區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和經濟是相互促進的,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優先發展周邊經貿關系,可更好地促進政治關系,有利於我國周邊穩定和安全。
首先,應當進一步全面推進「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深度和廣度。我國和東盟已達成《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就貨物貿易中的降稅模式、敏感產品、爭端解決機制等重大問題,達成一致。但在投資和服務貿易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還沒有展開。我們應利用現有合作平台,加強全面合作。
其次,大力推進中日韓區域一體化合作,力爭在近中期形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並努力不斷提升合作水平,促進「10+3」自由貿易區乃至關稅同盟的形成。
再次,推動與巴基斯坦和印度雙邊或三邊自由貿易區的形成。
中國與這一地區的關系近年發展很快,特別是與印度的關系。印度也想與中國進一步發展關系,特別是經貿關系。同時,中國與這一地區的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很好的關系,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後,推動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
在中國與東盟簽訂的10+1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框架中,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東盟的5個國家相關,而且實現這一地區的發展,也可以使中國實現西南大通道的構想。
再次,除亞洲外,應當在多個地區確定重點合作夥伴,建立區域經濟合作。
我國正在與美洲、太平洋地區、中東和非洲等國家談判fta,但應當目標明確,優先考慮對我國有重要意義的國家。
在中東可優先考慮阿聯酋。
阿聯酋是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而且阿聯酋具有把中國商品,出口到中東地區其它國家中轉站的轉口貿易功能。
在南美洲可優先考慮智利。
我國與智利在2005年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而且中智兩國將從2006年7月1日開始,全面啟動貨物貿易的關稅減讓進程。中智建立自貿區,將給兩國帶來雙贏結果,為兩國發展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提供新契機,智利可能成為中國與拉美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橋梁。
在大洋洲優可先考慮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近年來多次表示,要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特別是在區域合作方面,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曾多次提出有關區域經濟合作的建議,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重點雙邊合作。
在非洲可優先考慮南非。
非洲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後,但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同時,非洲的區域經濟發展也較快。因此,我們應首先著手與非洲最發達的南非,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為未來佔有更大的市場做好准備。
上述國家一般是較為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傳統的貿易摩擦,已達到貿易摩擦總數的60%以上,通過與這些國家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
最後,通過apec推動區域經濟合作。
apec主要是政治合作和對話,我國應當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並積極聯合其他國家,推動在apec內部的經濟合作。
具體來說,即我國可進一步參與apec的活動,爭取在制定有關規則中有更多發言權,以充分維護中國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
我國還應繼續推動上海經濟合作組織框架下的經貿合作,優化貿易和投資環境,實現降低商品、資本和服務流動成本的目的,為今後實現這一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創造條件。
第三,積極發展國內貿易,促進國內消費需求。
事實證明,一個完全外向型的國家,經濟上發展是不穩定的,政治上也將受制於人。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保持經濟上的適當獨立性,才能在政治上真正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應當首先把國內經貿發展好,這樣才能增強經濟安全和減少貿易摩擦。
首先,對於國內貿易發展的促進,應作好如下工作:
一是國內投資政策調整。
應當繼續嚴格控制土地和信貸,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對於投資的產業應加強政策引導。
我國的國內投資,應當緊密配合我國的工業化調整。我國經濟當前正處於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任務十分繁重。而工業化的實質是推進結構調整。目前三次產業的分布結構,比較粗放和落後,各類產業整體素質較低,技術落後,設備老化,產業趨同性、產品雷同性、功能單一性問題非常突出,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程度越來越大,一般產品生產能力過剩,但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嚴重不足。我國的國內投資,應當把支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一項重大使命,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對投資和產業變革的要求。
二是產業政策調整。
我國產業政策調整的核心,就是要在對核心技術的掌握有所突破的基礎上,以產業合理化為政策內涵,營造公平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建立符合gaatt/wto規則的產業保護機制,實現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過程中,政府應在以下方面發揮調節作用:努力創造一個供求平衡的市場環境;深化體制改革,努力創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主要包括完善市場體系、消除壟斷、培養獨立的市場主體等;科學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應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將產業政策具體化,即按照一定標准,科學地選擇戰略產業、確定「瓶頸」產業,在此基礎上安排好產業發展序列,進而合理確定產業發展重點。
就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實際看,應把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等作為戰略產業,把農業、能源、第三產業作為「瓶頸」產業,將這些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加快其發展。
三是通過建立更加具有彈性的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建立更加完善的 養老保險和 醫療保險制度。
其次,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收入政策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國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