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共十八大以來 ,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怎樣的歷史性變革其意義是什麼
1、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也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的首要前提。
在經濟建設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抓住了中心工作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開」。
要加強黨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和改進黨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精心組織實施,強化督促檢查,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各項部署的貫徹落實。
2、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現代社會最核心的價值和最突出的標志,也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最基本方式和最鮮明特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是建設經濟強國的基本保障。
要實現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必須要有好的社會治理體系和高水平的社會治理能力保障。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3、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全面深化改革以來,各項改革措施不斷推出,一些重點領域有了重大突破,老百姓的獲得感不斷加強。
4、注重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的產權不受侵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5、注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關系,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關注公平,核心是把貧困這一最大的民生短板補齊。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確定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大生態工程要向這些地區傾斜。要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設施條件。
(1)你覺得為什麼黨的事業越來越好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這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對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難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頂前的沖刺最艱辛。「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這句詩提醒我們,成績屬於過去,前方並非坦途,必須迎難而上、奮勇拼搏,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智慧和汗水鋪就一條通往勝利之巔的陽光大道。
黨的十九大對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作出了清醒判斷和深入分析,指出了橫亘在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和「絆腳石」。破解這些難題,是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的必然要求,這一代共產黨人責無旁貸!
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決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
今天,我們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和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必須為此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發展形勢總體是好的,但面臨的風險也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風險,也有內部風險,有一般風險,也有重大風險。
面對當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我們將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時刻准備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朝著我們黨確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