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根據省廳和市局的統一部署,英山縣財政局把貫徹實施《內部控制規范》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加強財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始終抓在手中,先後多次召開局黨組會、部門聯席會議研究落實《內部控制規范》的實施工作,擬訂下發了《關於貫徹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通知》,成立了財政局內部控制規范領導小組,由財政局局長擔任組長,四名局黨組成員協助主抓,縣會計局具體督辦落實,預算股、國庫股等11個相關業務股室對口聯系指導。同時,注重加強與縣紀委、縣審計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縣財政局牽頭負責,部門配合聯動,業務股室積極參與,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推動了《內部控制規范》順利實施。
二、加強政策培訓,廣泛宣傳動員
一是開展專題調研,去年以來,結合貫徹執行新《事業單位會計准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省會計學會組織開展的「走訪基層女會計」等活動,抽調業務骨幹,對各鄉鎮、縣直行政事業單位執行內部控制規范情況進行了2次專題調研,先後走訪了縣公路局、縣教育局、縣人社局和紅山鎮財政所等7家行政事業單位,座談單位負責人、財務會計20多人,對執行內部控制規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並結合各單位實際提出意見及建議,為貫徹執行內部控制規范營造了良好氛圍。
二是加強業務培訓,「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貫徹執行內部控制規范的主體責任單位的財政部門,堅持「先學一步,深學一層」,率先垂範,抓好自身業務培訓,先後舉辦3期財政幹部內部控制規范培訓班,對財政系統300多幹部職工進行了專題培訓,做到財政幹部帶頭學,帶頭參加培訓,帶頭參加內部控制知識競賽。自今年4月份以來,全縣先後舉辦了九期專題培訓班,對全縣800多名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會計人員進行了專題培訓,重點學習掌握《內部控制規范》核心要義和運作規則,增強貫徹《內部控制規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做到「宣傳無死角、培訓無盲區」,為貫徹實施《內部控制規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注重宣傳引導,充分發揮英山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網作用,將財政部、省廳內部控制規范相關文件精神上傳網路平台,通過提高點擊率,進行廣泛宣傳。同時,通過報刊和網站等新聞媒體,全面宣傳新事業單位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等會計法律法規制度,先後在各級報刊發表宣傳會計法規的通訊報道20多篇,提升了會計法規的知曉率和影響力,其中在《財會月刊》、《財政與發展》等重點刊物上發表調研文章5篇。
四是堅持以賽促學。今年7月份,財政部下發了關於組織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知識競賽活動的文件通知。根據知識競賽活動安排,縣財政局迅速傳發了《省財政廳 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轉發〈財政部關於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知識競賽活動的通知〉的通知》文件,明確了參加對象、參賽時間、參賽方式。為確保知識競賽穩步推進,具體明確縣會計局牽頭負責知識競賽活動,具體做好知識競賽活動的組織、宣傳及相關工作,明確了一名業務股室負責人為具體聯系人,進行聯系協調溝通。同時,採取「重點行業重點指導、重點人群重點引導」的方式,對教育、人社、衛生、工商等大系統,工作人員較多的單位,上門指導參賽;對各單位各部門的財務人員、會計人員,則通過建立QQ群、電話督辦等方式,加強聯系溝通,引導參賽。
Ⅱ 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
1增強內控意識, 強化單位負責人在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按照《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規定, 單位負責人是單位財務與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 對本單位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負主要責任。單位負責人要經常參加各類財務新法規新制度的培訓學習,從思想上真正確立起對財務會計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意識,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創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帶動整個單位的內控意識。
2增強會計基礎工作, 強化會計工作在內部控制中的控製作用
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嚴重製約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實施效果。因此, 要根據單位會計工作的特點設置合理的會計崗位,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設崗、按崗設人,做到職責明確,相互制衡,實現崗位之間相互牽製作用,保證會計崗位設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培訓教育和後續教育,使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知識和技能得到不斷更新、補充、拓展;建立完善的會計處理程序,嚴格的內部稽核制度,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有效,保證會計工作控制的有效實施。
3強化預算控制,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要進一步擴大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收支計劃編制的范圍,將各單位的全部財務收支事項均納入預算,並嚴格預算的調整和追加程序,未經批准,不得超年初預算。要將年初預算與單位內部的責任預算有機結合起來, 必須嚴格按照財政下達的年初預算控制數, 結合本單位的實際,切實履行職責,完成工作任務, 認真編制內部的責任預算體系, 並嚴格責任預算的考核機制。對支出預算嚴重超標的,應相應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強化預算的嚴肅性。
4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強化制度在內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工作和內部控制工作的效果, 需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來支持和保證。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制度體系, 並不定期地進行監督檢查,規范單位內部行為。單位要加強對薄弱環節和重要崗位的控制,細化責任,做到制度管人,責任到人,形成一個在內部會計機構和崗位正缺寬設置合理、職責許可權劃分明確、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各崗位之間相互牽制、相互監督等方面相對完整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5強化監督檢查,發揮財政、審計部門和核算中心在內部控制中的職能作用
財政和審計部門作為會計工作的主要外部監督者,要創新工作思路,細化管理方式,開辟財政和審計部門與單位之間溝通與聯系的多種渠道,把內部控製作為一個專題審計項目進行,將內部控制的各個環節作為審計對象進行單獨審計,從根本上防範和遏制違法違規問題的發生。財務部門應認真履行核算監督職責,努力提高會計信息的及時准確性,並著重反饋和控制預算的執行信息,要對年初預算指標實行即時控制,杜絕超預算扮跡用款。同時要定期對債權債務進行清理核實,尤其對跨年度的應收款加大催收力度,及時回收陳欠款項和個人借款,避免和減少資產流失,杜絕由於單位的不合規收支舉亮行為而引起的往來款掛賬。免費論文參考網。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組織與指導,逐步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Ⅲ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方法有哪幾種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方法共有八種,分別是: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 內部授權審批控制、 歸口管理、 預算控制、 財產保護控制、 會計控制、單據控制、信息內部公開。
具體如下:
1、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合理設置內部控制關鍵崗位,明確劃分職責許可權,實施相應的分離措施,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
2、內部授權審批控制。明確各崗位辦理業務和事項的許可權范圍、審批程序和相關責任,建立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和會簽制度。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辦理業務。
3、歸口管理。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 採取成立聯合工作小組並確定牽頭部門或牽頭人員等方式,對有關經濟活動實行統一管理。
4、預算控制。強化對經濟活動的預算約束,使預算管理貫穿於單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5、財產保護控制。建立資產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機制,採取資產記錄、實物保管、定期盤點、賬實核對等措施,確保資產安全完整。
6、會計控制。建立健全本單位財會管理制度,加強會計機構建設,提高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強化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加強會計檔案管理,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處理程序。
7、單據控制。要求單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經濟活動業務流程,在內部管理制度中明確界定各項經濟活動所涉及的表單和票據,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按照規定填制、審核、歸檔、保管單據。
8、信息內部公開。建立健全經濟活動相關信息內部公開制度,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情況,確定信息內部公開的內容、范圍、方式和程序。
參考資料:網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
Ⅳ 如何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評估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是褲含吵會計法、預演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制定本制度。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第一條 :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制定本規范。第五條:單位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遵循下列原則:1、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控制。2、重要性胡侍原則。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內部控制應當關注單位重要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3、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單位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4、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情況,並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老培斷修訂和完善。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以財會〔2012〕21號 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該《規范》分總則、風險評估和控制方法、單位層面內部控制、業務層面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附則6章65條,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Ⅳ 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
對於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工作,主要是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保障單位財力的安全性、完整性,並可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合理的監督與管理。但由於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較過於形式化,促使大部分的單位對內部控制欠缺一定的認識。而這不僅容易造成行政事業單位出現賬目數據記錄不真實的問題現象,嚴重的還會利用單位資金發放一些違規違法的福利。
一、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1.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控制度過於形式
由於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度過於形式化,進而就導致了內部控制工作缺乏一定的真實性。由於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缺乏真實性,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單位對於內部控制的認知也不是很清楚,並促使很多的單位由於內部控制缺乏認知,進而也就欠缺了內部控制的意識。另外,由於一部分單位對於內部制度體系的運用太過於生搬硬套,促使很多單位的工作與內部控制制度不相符,這樣不僅會降低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並在工作中也會帶來一定的阻礙與約束力。
2.會計人員因素
由於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風險防範意識較為薄弱、管理能力低、工作效率不夠、個人以及整體素質欠缺等因素,導致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就很容易發生經濟財務風險,進而造成單位經濟上的損失。另外,行政事業單位部分的會計人員經不住社會利益的誘惑,容易出現貪腐的違法行為,而這不僅會降低財務管理的力度,並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均衡發展。
3.財務票據因素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票據主要作用是報銷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共支出費用,並依據財務票據的做好數據賬目。但由於票據管理上存在漏洞,導致部分的工作人員利用管理漏洞進行個人票據的報銷,這不僅為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帶來了難度,並也更大程度的加大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另外,由於財務票據管理存在漏洞,會出現會計人員做一些假賬、亂賬的問題現象,而這不就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帶來影響,並也嚴重的對社會造成了一定危害。
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措施
1.加強管理層工作力度
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層是保障會計人員履行職責的關鍵,更是監督單位所有工作人員遵紀守法的部門。與此同時,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層也是對各級領導與要害部門給予案例警示教育的部門。因此,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層的工作力度,可有效預防貪腐問題的發生,並可提高各級領導人員的工作能力。行政事業單位通過根據不同單位的特點與需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進而可強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質量水平。
2.加強基礎運營工作
通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的基礎運營工作,不僅能夠降低財務風險問題的發生,而且可提高決策與執行力度。而加強基礎運營工作,首先,應對單位財務的重點崗位、領域、環節制定合理有效的內控制度,並嚴格依照相關制度體系進行財務的管理。其次,通過對資產處置、調度資金、對外投資等財務賬目,應進行嚴格的監督,並制定製約體系對管理財務資金額度進行合理的管理。另外,行政事業還應制定與執行內部會計的稽核制度、崗位輪換制度、清查制度等制度體系,使其提高財務管理的准確性與嚴謹性。
3.建立健全決策機制與集體審議責任制度
通過建立健全決策機制與集體審議責任制度,才能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重大投資時能夠得到正確實施,進而降低財務風險與信用危機。與此同時,還可避免盲目投資與錯誤決策的問題現象,這不僅能夠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並還可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
4.嚴格執行內部審計監督工作
嚴格執行內部審計監督工作,是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對內部管理漏洞與問題開展核查,有利於對財務風險問題進行預防與警示,並還可及時的提出完善與改進方案對一系列財務風險問題因素進行控制。
5.提高財務會計人員工作素質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是確保各個工作單位順利開展的關鍵,且會計人員的工作執行力度與工作成效更是影響財務管理水平的重點。因此,通過提高財務會計人員的工作素質,不僅能夠加強財會管理水平,並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首先,財務會計人員應對自身的工作水平進行強化,且單位建立完善的會計人員工作水平考核機制,確保財會人員具備較強的工作執行力度。其次,還應對財會人員業務素質、控制能力、思想意識、法制觀念等多方面進行提升,進而確保財會人員高效工作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有利於各單位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同時,還可降低財務風險問題,使其為行政事業單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的。
Ⅵ 如何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一、應加強立法及法律責任的研究,注重政府對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的推動作用
從西方國家內部控制發展的歷史看,除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自身因素外,政府的推動作用是關鍵因素。財政部於2001年6月份,發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這些規范的發布和實施,對於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監督,整頓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我國走向規范內部控制的開端,必將有力的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發展。
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內部環境的建設
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兩層涵義:一方面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根據行政管理或經營的需要,應該設置的內部控制都已設置;另一方面是指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自始自終的控制。完整性是內部控制評價一般標准中首要的一條,也是其他一般標準的基礎。若內部控制的完整性都達不到,則內部控制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就無從談起。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規范各部門、各環節、各崗位的職責許可權。明確規定處理各種經濟業務的職責和程序方法,並對處理各項業務的全過程或重要環節都規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員分工負責;明確資產記錄與保管的分工,內部規定管錢、管物、管帳人員的相互制約關系;明確規定保證會計憑證、會計記錄完整性和正確性;明確規定建立財產清查盤點制度和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操作。
突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人的因素在內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根據國際慣例和我國審計准則的規定,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製程序三個構成要素。控制環境是指一個單位對內部控制的一種氛圍,即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控制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擴大了控制范圍,尤其是把管理當局對控制的態度和認識作為內部控制環境的首要內容,更加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內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活因素,一方面,內部控製成敗的關鍵取決於員工素質的高低。行政事業單位必須重視對管理人員的選用,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讓有較高能力的人員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自覺控制意識和行為是內部控制實施與否的更為關鍵的因素。還有,確定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者與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制約關系,也是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關鍵因素。只有這樣,才可能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內部控制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內部審計是行政事業單位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一項基本措施,內部審計工作的職責不僅包括審核會計賬目,還包括稽查、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及審核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組織機構執行職能的效率,從而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嚴密。
三、建立對內部控制的外部監督約束機制
內部會計控制因制度本身及人為因素的制約,存在固有的局限,行政事業單位能否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並切實予以實施,還必須依賴於外部的監督。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政府部門監督、社會監督構成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其中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部門監督就屬對內部控制的外部監督約束機制。
加大社會監督的鑒證、服務功能。注冊會計師審計是社會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評價行政事業單位信譽高低的標志,這就督促會計主體從自身利益和社會形象出發,自覺實施內部控制。會計事務所也要積極開展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咨詢工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從而促進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
加強政府的監督力度,嚴格執法機制。政府部門監督在會計監督中具有權威性,而財政部門作為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應依法推動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實施。一方面,要正確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依靠政府監督的權威性,綜合利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加大懲治力度,對因內部控制失控導致的各種問題,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責任;另一方面,財政部門應協調審計、稅務、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依法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施監督檢查,共同營造一個促進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良好環境。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必須依靠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三方面的努力,營造一個內部控制氛圍,一方面由政府或權威部門制定內部控制標准體系,另一方面要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計做出強制安排,從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著手,切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Ⅶ 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制定本規范。第二條 本規范適用於各級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各民主黨派機關、人民團體和事業單位(以下統稱單位)經濟活動的內部控制。第三條 本規范所稱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製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範和管控。第四條 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主要包括: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範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條 單位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則。在全面控團察制的基礎上,內部控制塌世茄應當關注單位重要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三)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單位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四)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情況,並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斷修訂和完善。第六條 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返攜實施負責。第七條 單位應當根據本規范建立適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內部控制體系,並組織實施。具體工作包括梳理單位各類經濟活動的業務流程,明確業務環節,系統分析經濟活動風險,確定風險點,選擇風險應對策略,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單位各項內部管理制度並督促相關工作人員認真執行。 一般都是根據這個制定。
Ⅷ 如何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但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既關繫到會計系統對單位經濟活談攜動反映的正確可靠性,又涉及到單位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性。建立一整套適合領導如何管理和控制本單位內部經濟活動的制度,對於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和准確,改善事業單位的經濟現狀,在實際經濟工作中有效地施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內部控制制度的含義內部控制制度是指單位為貫徹執行所制定的各項管理政策,增進會計數據的真實性,保護資產,提高教學服務效益,促進單位良好地運轉,而在單位內部所採取的組織規則和一系列的調節方法及措施,是管理與控制財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目標定位在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果和效率、保證財含仿伏務報告的可靠性及遵循在適當的法規上。其職能不僅包括管理層用來授權與指揮辦公、教學、服務等活動的各種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審核、分析各種信息資料及報告的程序與步驟,還包括為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控制和評價而制定或設置的各項規章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一)合法合規性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符合國家有關 法律 法規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確保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能在本單位有效施行。
(二)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涵蓋單位內部各個部門及各個崗位的每項經濟業務、並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將內部控制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
(三)崗位責任制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保證單位內部機構、崗位及其職責許可權的合理設置和分工,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確保不同科室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四)適時性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條,與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已修訂,單位的工作范圍發生變化等情況,都會引起制度的改變,單位應根據這些變化,與時俱進地對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使之更好地發揮監督和控製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措施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各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財政部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也針對會計控制大喚的目標、原則、監督、檢查作出明確的規定,內控這一管理手段正逐漸成為單位管理的核心與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