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如何把公益和自己的事業連在一起

如何把公益和自己的事業連在一起

發布時間:2023-05-14 03:29:23

⑴ 怎麼做社會公益事業

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活動。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國際合作,等等。 公益活動大多是由單位組織的,義務植樹, 義務大掃除, 青年志願者, 獻血,捐款/捐物是很常見的公益活動。但是,這些也是一份愛心,一份幫助別人的希望。

⑵ 如何把慈善事業和企業發展聯系起來

社會責任 彰顯企業成長價值 慈善事業發達與否,表明了一個社會的文明及進步的程度。慈善事業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但是,更需要成功的企業家的熱情支持。這是社會對富人寄予的天然的道德期望,在道義上拷問著每一個有成就的企業。 1、富而仁,不只當有錢人 「富而仁」,宅心仁厚,並非「略施小惠」而已,犧牲小我,使多數人生活獲得改善,是慈善企業家最讓人稱道的地方。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才是真正彰顯一個企業社會價值的標尺,要求企業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企業的財富來自社會,當百姓遇到自身難解決的經濟困難時,企業家就有責任拿出部分錢反哺社會,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當企業的財富更多地與社會再發展對接,以資本的強勢力量反哺社會,人們理所當然地會將他們視為社會進步的創造力量。企業家形象,也將成為社會物質與精神雙重富足的象徵。慈善是富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愛,是富人灑向社會的陽光。這應該成為中國富人的精神境界。 讓有錢人變成富人,尚需要教育和宣傳的過程。對於中國來講,制度完善很有必要,但轉變觀念也是非常關鍵的。真正的富人,除了財富的富有之外,還應該富有商業道德,富有社會責任感,這才是「為富之道」。企業家利用賺取的財富對社會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他們的存在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非常積極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追求財富是企業家的天職,但企業和先富者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應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單純追逐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財富創造者。必須更加註重精神上的滿足,擁有了財富又要合理去分配和使用這些財富,這才是一個人美好生命的全過程。 2、更有錢,就要更慈善 應該努力賺更多的錢,因為企業家賺了更多的錢才能夠扶助更多的人。將慈善轉換為個人更大的動力,將來更好地為百姓大眾解決困難,為社會擔負責任,這是改革開放之後富起來的企業家最明智的選擇。慈善事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回饋社會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百姓眼中企業履行企業公民責任的一種重要方式。中國社會的轉型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政府的參與,特別是在投資這個方面,成功的企業如何用賺來的錢為社會貢獻是值得思慮的問題。 當前,民眾對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態度與認識還頗為「單純」,經常將企業是不是捐贈、是否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定標准。2008年,在前所未有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撼國人心靈的時候,企業社會責任以另一種視角凸現在公眾面前。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像企業捐贈排行榜這樣的榜單被平面媒體及網路媒體廣泛傳播,對於慷慨捐贈的國內企業,老百姓會自發傳播它們的品牌,與此相應的是,鐵公雞企業排行榜等榜單,以及逼捐等信息也被民眾大肆渲染。從企業社會責任心的建立來說,可能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在發達國家,富人的社會責任感像一個傳統,但最初是為企業,並不光是為了社會,企業需要有道路進行運輸,於是投資建路;工人需要有地方住,於是集資建小鎮,相應的配套設施就創設起來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富人、企業和社會的利益都相得益彰地結合起來了。其實,法制建設,盡量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決當前中國富人問題很重要的手段。觀念的變化很重要,必須承認富人的社會地位和積極作用。如今的中國不是以前那麼仇視富人了,逐漸認識到富人也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中國不缺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慈善的物質基礎是財富,但它的感情基礎是愛心,有愛心才能拿出金錢去扶助他人。在企業有能力的情況下,應該盡量做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如今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大力發展直接關系民眾切身利益的社會事業。但一些地方在發展社會事業上投資不足甚至無力投資,這就需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本。有能力的企業應充分發揮資本優勢,為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做出自己的力量。賺錢越多,相應地,其釋放這樣的力量理應更強大。 3、濟天下,責任不可推卸 新時代富裕起來的企業家們在關心利潤的高低之外,還應該擔負起怎樣的責任?日本商人松下幸之助曾說:「企業必須有一種使命感,不斷地努力生產,使產品像自來水一樣豐富而廉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惠及全人類,徹底消滅貧困。」在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度里,作為一個富有的商人,除了賺錢,更應該去主動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否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傳統的社會責任感哪裡去了?扶弱濟貧的人間正道又到哪裡去了?盡管企業家因為對社會的投資,創辦企業,用納稅、增加就業率等方式回報社會,已體現出他們的社會責任,但是,許多人仍然認為,從體現社會公平的角度而言,富人佔有的社會資本或資源比窮人或平民百姓要多,他們必然相應地就比平民百姓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富人更富,窮人也在變富,社會矛盾尚不激烈。但經濟危機越來越強烈的時候,社會矛盾也會越來越激烈,富人盡管窮一些,沒以前那麼富了,但窮人可能難以存活。因此,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尤其要解決好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單純依靠稅收、依靠政府、依靠慈善公益來解決社會問題也不夠了,產生了企業公民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和理論,富人們、企業家們自覺地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履行社會責任。 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懸殊已十分突出。中國目前的狀況是,富有階層個別人缺乏愛心,往往一擲千金,肆意揮霍,而窮人仍在為生活溫飽而掙扎。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責任當然在政府,但社會各界及至每個公民也有責任,「富人」的責任就更大一些。因為社會責任感的淡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至理名言,才會在一些人的心中忘失,才使得一些人對於弱者的求助置若罔聞。事實上,社會始終期許富人博愛地協助窮人走出困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人有雲,「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也;損不足而補有餘,人之逆也。」卡內基也曾說:「有錢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美國思想家約翰�6�1羅爾斯在「補償原則」論述中也提到,跑到前面的人一定要對後面的人進行補償。顯然,這種「道義」和「義務」雖然並非建立在社會強制力量上,但幾乎是伴隨「富人」概念而生的一個天然的社會道德要求。於富人而言,當一個人佔有的資源遠遠大於社會平均佔有量的時候,這也是其人性方面的天然的良知要求,社會責任就應該相應地提高。允許一部分先富起來,更要提倡這一群體對社會多做貢獻。媒體輿論應多宣傳那些富了不忘回報社會而保持艱苦樸素作風的創業者,提倡富人主動履行社會責任,依靠道德做納稅之外應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應認識到,富人的產生固然離不開基於個人的智慧和努力,但更關鍵的是來自國家與社會的保障和支持。構建和諧社會,富起來的企業家理應切實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更多地賺錢,更多地上繳稅收,更多地安排就業,更積極主動地關注社會困難群體。令人欣喜的是,當前,不少中國人富了不忘回報社會,於是成了頗有影響的社會慈善家。把自己的金錢力所能及地回饋社會,關注困難群體,這應該是所有富人良知的共同體現。不過,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也應防止滑入另外一個誤區,如把社會責任等同於「解囊相助」,以企業應擔負社會責任為由,向企業要「贊助」,甚至搞變相攤派,認為誰出的錢多,誰「回報社會」就更多,否則就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至是「為富不仁」。 責任擔當 尋求企業與社會的共贏 1、契合點:財富與慈善相得益彰 企業家既然能夠撐起經濟的脊樑,就應該給這個社會撐起一片愛的藍天。企業慈善是一種必然的責任擔當,是公益性與社會性的雙贏。然而,企業家賺錢是學問,如何有效地把錢捐出去,同樣是一門學問,即怎樣用有限的資源更有效地濟困救難。做慈善能促進企業發展。對企業家來說,做慈善更能激發做企業的熱情。把企業做好了才有更多的財力去做慈善,這是相輔相成的。從社會公益的角度看,這樣決定是聰明且合理的。企業家有其貢獻,然而社會公共資源的適時投入協助,卻也是成功的關鍵。取之於社會,就還之於社會,不但為個人贏得尊重,而且還能從這些錢所創造的公益效果中得到滿足,何樂而不為呢?慈善對企業產生的正面作用也越來越大。企業對於慈善事業的熱忱能讓員工工作更有干勁,而且對外所樹立的正面形象也能讓企業經營進多了不少「印象分」。每個企業家都應該承擔一份社會責任。只要企業有盈利,就應該拿出相對固定的比例做慈善。大額的捐款會不會影響企業資金的周轉?捐多少,還是應按照企業的承受能力和一定的比例來進行。這幾年我 50%的時間用在慈善上面,50%的時間用在企業經營上。通過我捐贈的數額就能看到,數額一年比一年多,這就說明做慈善不但不影響企業發展,反而能夠促進企業發展。回報社會越多,社會給予我的也越多。我希望盡我的力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賺取財富,需要本事與遠見;而做慈善,讓財富創造切合社會需求的效益,也需要遠見,需要本事。企業、企業家究竟應該捐多少?其實,捐款不在多少,不管到了任何時候,獻愛心都不算晚。只要做到了他們能做的,社會就不要在乎其捐的絕對金額是多少,任何個人慈善的力量放在社會的浪潮中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們做了,基於一種不求名,不求回報的自發的感情,就夠了……也正是因為更多的企業家做了,才能夠掀起企業家慈善浪潮。積極參加慈善事業,盡一份社會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這對企業來講是一種責任,也是對於企業發展的促進,能得到社會各方方面面的支持,能夠為企業發展創造很好的環境。 多年以來,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提到日常生活當中來,所以很多企業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就不忘回饋社會,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汶川地震災難發生後,不同的企業做出了不同的社會責任的危急響應,響應迅速,響應行為得當,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這樣的社會責任一盡到,創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有了。 2、財富觀:樂善好施者榮 對於企業家和富人而言,我們應當樹立一種新的財富觀:為富不仁者恥,樂善好施者榮。財富並非與生俱來,專供富人揮霍享受之物。富人有回報社會的責任,在今天,市場經濟已經造就了一批率先致富的企業經營者,富了不忘回報社會應當成為所有企業家的共識。改革開放讓我們先富起來,我們就應該履行這個社會責任,回報社會是必然的。生活在人們尊敬的中的慈善家,比孤獨地佔有銀行存摺上僵死數字的守財奴,要更偉大、更光榮、更快樂。財富再多,歸根結底都是社會的,我們企業家要看到這一點。我們要盡早地把財富拿出一部分,及時地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用自己的財富造福更多的人,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樣的財富才是有生命力的,這樣的企業家和富人,才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慈善事業是隨著人生事業之路共同成長的,不是等到錢賺多了以後再來做慈善,因為幾千塊錢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要及時去做。讓更多的人享受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企業家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要做一個有良知、有感情、有道德、有靈魂的企業家。 倡導慈善 讓人人都成為「慈善家」 有錢人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但並不是說,平民老百姓就可以不承擔社會責任,每個人都要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其實有些責任是超越貧富界線的。中國的慈善事業起步較晚,對於做慈善的民營企業家,就應該大力宣傳,讓他們成為榜樣,讓全國人民都來學習,政府應該在慈善事業中充分利用這樣的民營企業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聚集在中國民營企業家手中的資金是一筆讓人想像不到的巨大財富,不要忽視這些錢,如果能加以利用,那將幫助中國的慈善事業上升一個新的高度。按照民間說法,所謂善善相報,體現出民間文化的深厚傳統。善事無大小,慈善活動並不一定總是大筆大筆的捐款,可以從點點滴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為喚起全體中國人的慈善意識,建議將「5�6�112」設為「中華慈善目」,以倡導人們自覺地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讓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加強慈善組織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素質,以便真正管理好、使用好愛心人士捐贈的資金和物資,保障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呼籲徵收富人遺產稅、固定資產稅、高消費稅、鼓勵資源捐贈,對促進社會和諧、拉動第三次分配有很大的幫助。希望更多的企業家,富人要來關注我們社會上的困難群體。讓企業富人,國營企業老總年收入 100萬以上的,還有演藝明星們都要納遺產稅,不要留給子孫後代,盡早地把錢刺激出來回饋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生活在人們尊重中的慈善家比死在財富上的守財奴更偉大,財富再多都是社會的。中國富人的想法就是我賺了財富要給我的子孫後代,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給我們子孫後代留下的是創業精神,是一種吃苦精神,你的兒女培養不出來,再多的財富也沒有用,我會在不久的將來帶頭把我的遺產的90%到國家公證處公證捐給社會。所以,現在要做當代年輕人的好榜樣,等人老的時候,還要做老年人的好榜樣。關於慈善捐贈,歸根到底要大力宣傳、弘揚人對財富的認識,對人生價值的認識,我對財富的理解就是財富如水,你有一杯水自己喝,你有一桶水可以放在家中,你有一條河就應該學會和他人共同分享。俗話說吃飯是為了營養,喝水是為了止渴,財富留下來就應該給社會需要用的人,有了財富不會使用就是負擔。 真正的行善,應該伴隨一生。倡導愛心觀念和正確的財富觀,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圍。應該把慈善制度化,就像人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樣。希望帶動更多的人來做慈善。不管有錢還是沒錢,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只要有一顆愛心,都能來做慈善。

⑶ 如何做慈善事業

這么大的話題。作為個人來說,還是談談如何做慈善。
慈善本身屬於人類道德行為的社會表現,無論捐款或者當志願者都是做慈善,從身邊做起,關心一個陌生人、關心環境生態都是慈善。這是從個體自覺出發,時時處處都是慈善。
當然人的群體屬性會讓組織性成為一種行為需要,加入志願者團隊或者參與某一慈善項目也是做慈善。更投入一點,自己組建一支志願者隊伍或者成立一個慈善機構更是做慈善。
歡迎你的加入。

⑷ 怎麼把做家務活與做社會公益事聯系起來

做家務是社會公鋒芹益的一部分,把做家務當做公益運基鉛更有意義哈旁好

⑸ 個人如何適應公益組織

首先,要明確自己參加公益組織的目的。參加公益組織是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有效載體,是一個成熟的和諧的社會當中人人都自動自發做的事情,也是提升人生境界、培養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明確了這一目的,就要有積極主動去奉獻、服務、吃苦、不計回報等心理准備。
第二,加入公益組織。要經常參加有關的公益服務活動,按照組織的安排任勞任怨做好有關工作,注重和他人合作,培養團隊意識,不虛浮,不貪名利,踏踏實實地把每項公益事業做好,求得心安,求得自福。
第三,正確處理好參加公益組織與自己本職工作或其它事業遲燃的關系,做到相輔相成,讓旦輪互不廢棄,互為促進,相得益彰。
第四,通過參加公益組織,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心態、品質等各個方面,完善自己的人生。
第五,廣泛朋友,積累人脈,提高自己在坦信社會的活動能力。

⑹ 平衡好公益與商業 社會工作者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社會工作者行業動態和資訊又更新了哦!為大家提供「平衡好公益與商業 社會工作者之路才能走得更遠」」,本網站將會繼續為大家更新更多資訊,請各位考生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

平衡好公益與商業 社會工作者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社工,顧名思義指的是從事非盈利的、服務於他人和社會的公益活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因經濟困難或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

而社會工作組織的運轉不管是公益性還是傾向商業化,它只是一個組織。從宏觀角度來看的話,它僅僅是一個工具,是作為提供服務的重要載體。

服務經濟商業模式的發展,公益營銷成為新時代媒體環境下時移勢遷的特殊產物,企業不斷嘗試把公益與商業連合,方式也趨於多元化。

在社工行業,公益和商業是怎樣聯姻?兩者的平衡點在哪裡?宣傳推廣究竟能否推動行業發展?社會工作者是否需要媒體包裝營銷,從中打造個人品牌形象?服務項目需要社會投資者的資金支持,投資者通過公益樹立企業信譽,營銷手段最終能否實現雙贏?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自身的商業利潤,掙脫行業競爭的壓力,開始通過新媒體開辟營銷通路,藉助公益平台打造產品形象,獲得企業良好信譽,贏得受眾者的關注,並將公益行為滲透到消費行為當中。

但這種形式的公益營銷, 歸根到底是以商業為本,而公益是其次。公益營銷只有依靠完善的供應鏈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 否則在一系列良莠不齊的事件中反而更容易被認為是貪功求名的炒作。

而公益事業也選擇借用媒體,報刊,新聞等平台擴展項目風采,樹立品牌形象,提高服務成效和社會效益。這些社會化媒體營銷大大增加了服務項目的曝光量,其影響速度和深度是其他任何媒體所不能匹敵的,於是在社工行業也出現了「網紅社工」的代名詞。

近幾年,陸續看到一些社工服務者在時報,論壇上發表文章,陸續接受媒體采訪,試圖把自己包裝成朋友圈有影響力的人物,我把這種現象定義為「非贏利性的商業行為」。

在公益領域,認為社工應該默默無聞埋頭苦幹不計補償成為多數從業者乃至大眾的習慣性思維。辛苦工作取得成就,偶爾被記者報道火了一陣會被當做是炒作。一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他們進行批判,工作背後的辛酸和淚水統統被忽視,剩下的只有被指責的功利和浮躁,這樣的現象並不罕見。

芹碰社工為公眾的利益服務,聽起來就自帶光環。鮮花掌聲看多了,不少社工會把它當成了自己的光芒,嫌升談從中衍生出自己的「真善美」,自然而然從心底挖掘優越感。看商業的人總覺得他們的眼神都表露著貪念,做夢都想著如何紅。

其實我們大家都明白,一個企業需要一個好的領導者,而帶領人自身的素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像是一塊招牌,生銹不堪或光敞明亮,將會間接性地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良好的領導形象會帶來信任的口碑,讓消費者願意花錢買單。

公益事業也是如此。從心裡升騰出來的渴望,多年積蓄的實務經驗,都不斷激發我們用心地完成服務的指標量,某一刻會迸發驚人力量。但在摸爬滾打的過程中也需要藉助外力樹立個人及品牌信譽,把社工在做的服務項目搬到互聯網平台,讓更多人熟知和了解。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在服務項目還沒有完全落地實施, 成熟有效地運轉之前就開始大范圍宣傳個人品牌,會容易引起人心浮動 。各種喝彩聲蜂擁而至時,很難靜下心來實打實地踏實做事。

同時,部分社工從業者也已經發覺網文在新媒體渠道反響遠超過正經的理論性文章。理論本身是一門藝術,需要具備更強的專業性,而網文的生產則像是一場博弈,不一定需要很高的寫作造詣。最簡單的例子,在紙質書的時代,費孝通、王思斌、鄭杭生、風笑天等老一輩的社會學家,算得上是一代宗師, 而在自媒體當中,寫得一手爆文的人笑李幾乎很少是知名學者。

網文的出現蔓延了公益事業的商業市場滲透力,文章受眾者多,久而久之,個人品牌自然打的出去,服務項目也不怕沒有投資者關注。最怕的就是社工從業者的理論功底不夠深厚,實務經驗也太過淺薄,整日加班, 舍棄周末時間,卻一味地為完成指標量而工作,文書沒有經過實際考證 ,不注重服務的成效,還自認為兢兢業業到處炫耀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我們可能應該回顧: 初入社工行業時,拿著一個月1500元的低薪,要租房、吃飯、逛街、出行,通宵熬夜製作PPT,為寫通訊稿加班到凌晨,還要頂著毒辣的太陽幫別人跑腿打雜,做一些最基礎的整理工作,卻仍舊熱情飽滿甘心投入。

在一段職業生涯的路途中,往往最易導致兩種極端的後果:

一種是:不知在什麼時候,習慣了頻繁重復的工作內容後,變得身心疲憊,對工作的積極性逐漸消退。工作任務的完成變得形式化,價值感開始降低,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開始屈服,剩下的只有干癟的和被榨乾的靈魂。

另一種是:不再為了謀生而工作,而是在斗爭中快速成長,提升自身價值,緊挨著核心業務這棵大樹穩步發展,在工作中找到愉悅感和成就感,最終被調職到機構的高層。站在「舞台」的中央,卻對周圍的一切恃才傲物,把自己的初心拋在腦後。

從大的視角來看,任何行業都會經歷周期性運轉,有高潮,有低谷,人生亦然。社工這個行業在一線城市發展了很多年,仍舊沒有被社會廣泛認知,但向身邊人提及時,很容易和義工混為一談,甚至需要解釋大半天。可見,注重實務的同時,並不能忽視對社工及服務項目的宣傳推廣。

但「商業化」尺度的把控程度仍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不管是個人品牌還是項目服務都要規避過度包裝,否則就變成了吹噓炫耀,成為自己潛意識的病態。服務項目的成效足夠驚艷,投資者自然會有興趣去追究過往的細枝末節,一開始就鼓吹的天花亂墜,很難保證結果的驚艷程度是否配得上過程的張揚。

投資者最關心的不是你多努力地去展示你的項目,而是最終的服務成效。說那麼多宏大的東西,都不如直接給出一個有效的服務來得動人且有說服力。

⑺ 如何正確處理商業活動與公益事業的關系

商業活動是社會重要的活動之一。商業活動為社會提供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企業還應放眼未來,履行其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公益事業作出貢獻。

在吳慶德等編寫的《美國企業經營管理學》一書中,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作出了解釋:企業為了所需的社會福利而必須關心的道義責任即是社會責任。殲尺社會責任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它體現了企業的經濟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企業是社會的器官,其生存必須依賴社會為其提供的一切。無論是生產、經營、銷售還是運輸,企業的每一項活動都離不開社會。企業的生產需要社會提供的資源——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企業的經營、銷售必須依賴於社會制定的法規及政策,而商品的運輸則依賴於社會所提供的設備與措施。總之,一個企業不能離開社會而存在,也只能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只有在社會中才能茁壯成長,實現自身的利益。

巴爾的摩市的市長舒華,就在公益事業上作出了表率,盡管他並不是一位企業家。

平時,他經常會在司機的陪同下到各地去轉一轉、看一看。每當他看到路面上的窪洞、損壞的街燈、凹凸不平的垃圾桶、臟亂的公園、廢棄的車子、傾斜的交通信號燈、乾枯的樹木、損壞的公車站牌、走道上的垃圾等等,他就會拿出筆和備忘錄把這些一一記錄下來。這些備忘錄每到星期一的早上就會出現在各個顧問的桌子上。而這些垃圾、窪洞、棄車,在他下次開車經過時就消失不見了。

舒華一旦發現了問題就能夠迅速地妥善解決,使社會能以美好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為人們的安全、健康和愉悅履行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為公益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舒華以他認真的態度引起了人們對公益事業的重視,讓人們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大。

舒華是一位政治家。他把對自己所管轄的城市的責任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同樣,一位企業家也需派族要這種公德心,在追求企業利潤的同時,還要對企業所處的社會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積極投入到公益事業的建設中。

其實,經商者承擔社會責任、參加公益事業,並不是當今社會才有的。自古以來,就有眾多有見識的經商者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最早見於史籍的是春秋末期的陶米公范蠡。

范蠡善於經商。在十多年裡,他三次「一擲千金」,將家財分給貧困的朋友和鄉親,得到了「富好行其德者」的美名。但他並沒有因為行善散財而破產,相反,他的資本積累越來越多,由「千金」變成「巨萬」了,以至於後來「言富者皆稱陶米公」。

古時候的商人尚且能夠「富而有德」,為社會的公益事業出錢出力,今天的企業就更應該在財力所及的范圍之內在公益事業上做得更好。古時候的商人尚且能急公好義,為國紓難,今天的商人更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承擔起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

美國的「計算機大王」諾頓夫婦,每年在他們龐大的別墅里接待成千上萬的募捐者和參觀者。夫婦倆決定將他們的財產貢獻給社會的慈善事業,資助有藝術才能的人。為此,他們成立了數個基金會,還出錢資助藝術館、博物館、財政困難的報社、兒童救助所和學校。

諾頓夫婦的義舉,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和廣泛的贊賞。

然而在現實中,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裝滿自己的腰包,有些商人往往不顧公眾利益,不顧社會的發展,無視道德法規,用盡各種手段,破壞或犧牲整體利益來換取自己的利益。這些企業和商人在商界是不可能獲得長久的發展的,終將身敗名裂,被人們所拋棄,不得不退出商業舞台。

有一段時間,紙價暴漲,看到造紙業有利可圖,許多投機者就紛紛建起了小型造紙廠。

眾所周知,造紙業是對環境造成污染最嚴重的產業之一。國家對造紙業的檢查與監督的力度都很大,只有那些既有經濟效益又注重社會效益、嚴格控制污染的企業才有可能生存。然而,這些小型的造紙廠不顧國家法規,讓機器不停地運轉,源源不斷地排出污水。

這些有毒的污水被排入河中,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這些企業根本沒有環保的意識,也沒有承擔他們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種不顧公眾利益的行為所導致的唯一後果就是:關閉。企業不對社會負責,不考慮社會效益,社會就會對它進行懲罰。國家對這些小型的造紙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掃盪」,勒令他們立即關門並為它們造成的不良後果負責。

這就是不顧社會公益事業、最終「自斃」的實例。

一個企業的存在與發展是長遠的,而不是一時的。要想長期地運行和發展,企業就必須認識到自身對社會的義務並為社會的公益事業作出貢獻。只有這樣,企業才具備長久發展的條件與環境。

作為企業家,無論其面對的社會氏羨高責任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從前面的實例和現實中,我們可以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概括為五個方面:

企業的社會服務。企業應為滿足社會各種需求提供服務,企業的決策者必須面向市場,面向顧客,滿足他們的需求,並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企業的社會歷史使命。企業身負對社會作出貢獻、協調各種利益集團、促進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繁榮與穩定的使命。

企業的社會利益。企業必須把維護和實現社會利益作為評價自身經營活動的有效指標。

企業的行為順序。企業在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時,應當優先考慮使用資源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和後果。

企業的社會產品。企業提供的各種產品,既要為企業自身帶來經濟效益,又能創造社會價值,這才是對社會負責。

企業不同於慈善機構和民政部門,不可能把主要目標轉向公益事業。但是,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不能放棄其社會責任。

企業作為社會的器官,應當履行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公益事業作出貢獻。當企業把閑置的資本用於社會公益事業時,企業失去的只不過是一部分的經濟利益,而獲得的則是無窮的社會效益以及更大的經濟效益。這種由社會效益帶來的經濟效益正是企業希望得到的。

⑻ 如何推到慈善公益發展

我們在建構慈善文化價值理念的同時,要從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與各種文化的碰撞與磨合中凝聚共識,整合資源,提高公信力,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理應成為兩者的重要載體。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為我們建設慈善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慈善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慈善文化應該為塑造人性德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營造「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是慈善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

2.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許多優秀的成分,至今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成為我們的行為准則。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應對這把「雙刃劍」,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舊的道德傳統已不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道德體系尚未成型,這中間的「斷層」如何銜接?慈善文化應該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新的道德體系做更多的事情。「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啟迪,我們要做的實在太多。

3.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我國現代慈善事業離開了企業的參與是不可想像的。企業的成功得益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離開了質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像的。慈善機構的准市場化策略告訴我們,慈善文化必須積極主動地溶入企業文化,慈善機構要與企業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要積極倡導「公益營銷」,利用公益平台,推動企業「品牌」的發展。要當好企業的「公益」顧問,使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視為一項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社會投資。使企業為善不僅是「最樂」,並且是「好生意經」。要通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培養企業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慈善機構與企業達到雙贏,並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隊伍。

4.與社區文化相結合

要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光靠幾個機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人文關懷的重心在基層。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使慈善事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凸現。社區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互助互利、奉獻愛心,民主自治。社區文化的核心是「志願和奉獻」,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結合,對於改善社區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建設一個現代新型社區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慈善公益事業在基層社區建設中大有可為。

5.與消費文化相結合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加入WTO,全方位開放市場,國外知名品牌大舉湧入,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中產階層和高消費群體。當我們看到一些人花千元、萬元買盒化裝品買款新衣的時候,慈善機構也在為籌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個失學的學生,一個殘疾人,而四處奔走。這中間難道沒有我們應該感悟的東西嗎?消費時尚和公益時尚這原本是社會發展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消費時代到來的時候,使慈善文化滲透到這個廣闊的領域中去,推動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結合,使富人更多關注窮人,使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得到和諧的統一,使公益時尚與消費時尚一齊引領時尚的潮流。

6.與傳播文化相結合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現代傳媒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它改變著我們的觀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慈善機構與媒體合作開展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策劃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救助活動,呼喚社會公平營造「人文關懷」輿論環境等,都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對於豐富傳播文化,提升媒體品牌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慈善公益類的報刊雜志逐年增多就是一個例證,慈善文化與傳播文化的結合已顯得越來越緊密。

7.與宗教文化相結合

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論何種宗教,都有棄惡揚善,救苦救難的思想內容。在中國,不少佛教機構扶貧濟困「普渡眾生」的善心義舉,為配合政府的社會保障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台灣佛教慈濟會多年來在內地開展賑災救助工作,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展的各項扶貧濟困活動,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創辦的孤兒學校等都彰顯「慈悲濟世」的情懷,佛教機構參與慈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我們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無私捐獻的時候,他們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長壽。他們得到的回報除了精神的撫慰和對未來希冀,是不是應該引導他們更多地溶入現實生活,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精神化為愛心行動,使慈善文化與佛教文化有機結合,把慈愛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

慈善文化包涵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環境歸根到底有賴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就當前來說,慈善機構必須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將全社會和整個市場環境當作我們的工作平台,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把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密切結合起來,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⑼ 普通人如何去做公益事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或者看到志願者在大街小巷裡,做公益宣傳活動,如果方便的話,可以幫助公益志願者完成活動。公益事業是服務於社會大眾的,在人們之間傳遞著愛與關懷。普通人在工作和生活閑暇之餘,可以成為公益志願者,參與到公益活動。如果自己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公益活動,調動志願者的服務積極性。

普通人如果有一定的資金財力,可以為公益事業捐助一定的活動資金。因為做公益事業是需要資金進行周轉的。其次是綠色出行。平時上下班的交通出行,建議使用地鐵,公交這類型的公共交通工具,一方面可以避免交通擁堵,一方面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為藍天計劃」貢獻一份力量,在最後一公里的路途,如果時間相對充足,建議步行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一方面經濟實惠,一方面可以鍛煉身體,是雙贏的公益行動。

⑽ 普通人如何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

您好呀!
我就是這么多普通人中的一人,很加簡單的分享一下我的公益力量吧!以前刷微博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公益APP叫米公益,主要是以每天走路計步來算成績,還可以通過米聯系 米知答題及米早起打卡等等來賺取米粒,賺的得米粒就可以捐給你想幫助的公益活動,只要籌米成功了,這項公益活動就會被執行!我覺得這個公益APP挺好,自己走路也鍛煉了身體,也可以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



目前我已經是13級的米有團成員了
我覺得事情大小沒關系,重要的在堅持!我也堅持米公益有七八百天了吧!倆年時間的堅持也幫助了很多不知道姓名的人 雖然力量輕微 但是也是我的一份心意

其實還有很多公益APP 或者公益活動 只等你們去發現哦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把公益和自己的事業連在一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管理專業能力怎麼寫 瀏覽:772
沒有實質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婚姻里為什麼能選到對的人 瀏覽:639
幸福大街屬於哪個派出所管轄 瀏覽:644
羅漢果如何喝才健康 瀏覽:787
幸福未來怎麼找業務員 瀏覽:693
阿圖森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92
59年出生的人婚姻如何 瀏覽:320
歐洲四大經濟有哪些國家 瀏覽:197
尤德婚姻狀況如何 瀏覽:661
從哪裡分析社會經濟 瀏覽:351
有哪些高中美女教師課程 瀏覽:882
為什麼年輕人缺乏幸福感 瀏覽:367
為什麼感覺美女越來越多 瀏覽:852
有哪些關於造字的神話故事 瀏覽:996
經歷了背叛婚姻怎麼辦 瀏覽:138
臉小女生如何讓人有幸福感 瀏覽:232
濟南市事業單位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905
美女怎麼瘦臉效果最好 瀏覽:41
婚姻包括哪些感情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