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單位變為行政單位,原來的工作人員如何安排
事業單位改革為行政機關,只有部分參公人員可以轉換身份為公務員,其他大部分人員都要轉換為普通事業人員。
新一輪黨政機構改革中,為了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現管辦分離、政事分開,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同時又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行政類事業單位進行了統籌推進, 對黨政部門設置進行了統一規范。
政事混雜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市縣兩級,因此,市縣兩級也是黨政機構規范設置的重點,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要求,市縣兩級不得設置部門管理機關,不得設置「事業局」,事業單位剝離行政職能,劃轉到相應的行政機關承擔,今後,事業單位不得承擔行政職能,也不得再行設置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受此方案規定影響,市縣兩級許多原來設置的政府直屬事業機構,和「事業局」,統一規范設置為行政機構。又因為受黨政機構限額制約,設置方式多以掛牌、內設或者整合到相應的行政機構為主。這類機構主要有市縣國資局,單設或者在財政局掛牌;規劃局,整合到自然資源局;農綜辦,整合到農業農村局;質檢安檢機構,整合到住建局;外事僑務機構,整合到統戰部,等等。還有一些原來就是行政部門,因為受機構限額制約,設置為事業局的,在這些黨政機構改革中,都統一設置為行政機構,或者整合到行政機關。
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將其承擔的行政職能,全部劃轉到相應的行政機關承擔,原機構保留,只承擔公益職能,或者撤銷,整合到其他職能相近的事業單位。
機構、職能整合到位後,對於原在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的工作人員,如果是參公人員的,部分隨職能劃轉到新整合組建的行政機關,繼續承擔原來的工作任務,由機構編制部門調整行政編制進行置換,個人由參公人員轉變為公務員。其他大部分參公人員暫時保留身份,和 原來的普通事業人員、工勤人員一起, 整合到新組建機關下屬的事業單位,參與下一步事業單位綜合改革。參公人員身份暫時保留,等待新的人事對接政策出台後按條件轉換身份。機關混編混崗、人員身份轉換工作,要在2020年10月底前整改完成。
真寧腔調,貼心提示:
文章看點:1、新一輪黨政機構改革中,市縣部分事業單位將改革為行政機構;
2、政府直屬事業機構、完全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整體改革為行政機構;
3、主要和部分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將行政職能劃轉到相應的行政機關承擔;
4、部分參公人員隨職能連人帶編劃轉到行政機關,置換為行政編制,轉換為公務員;
5、機構改革造成的混編混崗問題,限期於2020年10月底整改到位。
事業單位變成行政單位以後,原來的事業人員大部分會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轉為公務員。 1.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大趨勢,將來主要向公益性質轉變。
現在事業單位正在實行分類改革,到2020年底將全部完成。事業單位分為行政類、公益類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主要是把行政職能和生產經營職能剝離出來,逐步向公益性質過渡。事業單位剝離行政職能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把行政職能劃歸到相應行政單位,另一種是直接將事業單位轉為行政單位。對於劃歸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基本不涉及人員的變化,只是少了部分職能。對於轉為行政單位的事業單位,就涉及到了人員身份的變化和分流。
2.事業單位轉為行政單位以後,只有單位領導等可以轉為公務員,大部分人員會被分流。事業單位轉為公務員單位,一般情況下肯定會涉及到人員的分流,不可能全部事業人員都轉為公務員。因為,事業單位成為行政單位後,大部分是作為行政單位的內設處室存在,而轉換後的公務員單位是有嚴格的編制限制的,與原來的事業單位相比,編制會少很多。對於那些管理八級以上的事業單位,在領導崗位任職的事業人員肯定優先轉為公務員。剩下的人員或者股級事業單位的人員,就需要通過公務員過渡考試,也就是會出現很多人競爭一兩個名額的情況,通過考試的可以轉公務員,通不過考試的自然會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
3.事業單位轉公務員確實比較困難,有過渡考試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事業人員轉為公務員主要通過公務員考錄、調任、選任以及機構改革劃轉。前幾種方式都是比較困難的,考錄考察的能力要求最高,需要和 社會 上其他人員共同競爭;選任、調任就是職務提拔,對於很多人來說也不是容易實現的事情。而機構改革劃轉的機會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如果有考試過渡的機會的話一定要抓住。我有幾個朋友在縣以下事業單位工作,之前費了很大的勁都轉不了公務員,結果去年機構劃轉時,通過考試順利登記公務員。
總之,事業變行政單位後,不是所有人員都可以轉公務員,所以有過渡考試的機會一定要抓住。
全國黨政機構改革在3月底前基本已經完成。涉及事業單位,行政類全部取消,絕大部分改為公益類,少部分整體轉為行政機構或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原來在職在編人員就面臨著分流安置,大致有幾個方向:
1、置換為行政編制 。少部分事業編制人員根據職能需要,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原則隨職能劃轉到行政機構,在機構和編制總額范圍內置換為行政編制。
2、保持編制現狀劃轉 。部分參公人員隨單位改革劃到行政機關,受行政編制總額限制,無法拿出多餘的行政編制用來置換,只能保持參公身份在機關任職,混編混崗使用。這一點在縣區尤其明顯,由於編制有限,很多事業單位歸並或劃轉到行政機關後,雖然機構性質變了,但實際上只是掛個牌,做事的還是原班事業編人員。
3、分流到其它事業單位安置 。部分人員隨職能劃轉到行政機關後,如無崗位需要,其餘人員按慣例全部安置到改革後的事業單位,或根據職能需要,在總盤內分流調整到其它事業單位安置。
4、臨時聘用人員按照崗位需求清理 。單位改行政後,原來的合同工和臨時聘用人員由於不能從事行政執法工作,已經失去存在的必要,將根據崗位需要進行清理整頓,避免超范圍行使職權。
首先,你說的單位變為行政單位有點歧義,一般情況下, 財政全供事業單位是不可能變為行政單位,最多變為參公單位,但是還是事業編,只不過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參公事業單位一般也不能變為行政單位,只有在極個別情況下(行政編空餘較多)才能轉為行政單位。財政全供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基本上也不可能轉為公務員,最多轉為參公人員;參公事業編人員一般也不可能轉為行政編,只有極少數人才會轉為行政編。
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中對事業單位的分類和改革做了詳細的說明,今天我們只說事業單位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轉為行政單位。《意見》第11項「區分不同情況實施改革」明確提出:「對部分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要認真梳理職能,將屬於政府的職能劃歸相關行政機構;職能調整後,要重新明確事業單位職責、劃定類別,工作任務不足的予以撤銷或並入其他事業單位。對完全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可調整為相關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確需單獨設置行政機構的,要按照精簡效能原則設置。」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也就是說: 一是一般情況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要把行政職能劃出去,只保留事業單位職能,編制還是事業編不變;二是某些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把行政職能劃出去以後,剩下的事業單位職能很少很少,那麼就把這個事業單位撤銷了,人員並入其他事業單位,人員編制還是事業編不變;三是某些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全部是行政職能,根本沒有事業單位職能,那麼這種事業單位可以調整為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也可以單獨成立一個部門,是行政編。
一、參公事業單位轉為行政單位。去年11月份,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海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掛牌,由事業單位整體轉為行政機關」, 我登陸海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官方網站上查了一下,確有其事,以前海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是參公事業編,2018年明確海南省糧食局為承擔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政類事業單位,據了解,海南省的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也由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改為了行政機構。請大家注意:我在網上查了查,截止目前, 全國只有海南省是這樣改的,其他省市沒有類似的例子,當然了,也可能有隻是我沒發現,希望知道其他省市有類似改革例子的朋友我們可以私信聊一聊, 探討一下。之所以海南省的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能這樣改革,我個人推測: 因為這次國家機構改革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精簡機構、編制和人員,可能因為海南省省直行政編空編較多,所以才能直接劃轉為行政編,當然了人員也變為了公務員。
二、事業單位沒轉為行政單位,事業編人員可以通過考試轉為公務員。 2018年底, 遼寧省印發了《關於擇優選拔鄉鎮公益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充實鄉鎮機關公務員隊伍的通知》(遼組通字〔2018〕43號), 《通知》大概規定了事業單位在編在職人員可以通過考試選拔到公務員崗位,這個考試可能比國考、省考要簡單一些,並且對參考人員有嚴格的要求:2011年4月9日後未經公開招聘、國家政策性安置進入的(主要指部隊轉業人員)不得參加考試。這類改革的例子也很少,據我個人了解,好像全國只有遼寧省有這種政策,其他省、市在編事業單位人員要想考公務員必須通過國考或者省考。
三、承擔執法類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轉為參公事業單位。 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方案》第五大項「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明確了要組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和農業等5個領域的執法隊伍,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也明確了要組建城管執法隊伍。也就是說國家已經明確了 城管、市場、環保、文化、交通和農業等6個執法隊伍,
根據2016年中共中央下發的 《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的意見》 第四大項「組織領導」第三小項「明確機構設置、編制、人員和經費」中已經明確:「 綜合執法人員依法依規納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 其他5類執法隊伍建設都有類似文件類似規定,所以這類事業單位會轉為參公單位,人員雖然還是事業編,但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待遇、晉升、工資跟公務員一模一樣。 注意:有些地市規定的很嚴格,必須通過考試取得執法證才能成為執法人員,才能轉為參公。
行政機關單位和事業單位兩個性質不一樣,行政單位是黨政機關及政府行政職能管理機構。他們的編制是公務員編制,所需經費是由所在地財政全額撥款供養。事業單位是黨政行政機關下屬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機構,隨著行政機關單位與事業單位的行政職能的分離。行政機關單位不承擔事業單位的事業職能,事業單位與行政機關單位的脫離去行政化。只有行政機關單位的人可以向事業單位流動外,事業單位去行政化,事業單位不再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的人不可能輕而易舉地進入行政機關單位謀得一官半職,行政機關進入事業單位倒是大才小用輕而易舉的事,事業單位想進入行政單位是難上加難搞得不好又得吃頭再來。行政單位進人是逢進必考,你得報考相應的職位通過國考,政審,面試才能夠獲取相應的行政單位的編制!
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整建制改為行政單位的,原來工作人員有三種安排方式:一是參公人員轉為公務員。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全部轉為公務員。二是事業編制人員分流安置。原為事業編制的,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或現單位下屬事業單位。三是工勤人員分類安置。司機可能轉為行政工勤人員,其他安排到下屬機構。在人員分類日臻完善的今天,人員身份是非常難改變。公務員和參公人員經過實名制登記,轉變事業編制時,要承諾放棄公務員身份。
事業單位變成行政單位,原來的工作人員滿心歡喜,以為自己的編制性質也可以隨著單位的性質變更,置換成行政編制,自己成為公務員。但事實上,這種可能性非常小。那會怎麼安置這些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呢?
第一,最大可能是編制劃轉到新的行政單位,但編制性質維持不變。 我們國家實行機構改革、編制體制改革,都會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把很多相同或相近的職能劃歸到同一單位進行管理,而總的編制將維持不變或減小。所以想要搭上改革的紅利,而輕易的把事業編制轉變成行政編制是不太現實的。我們這個地區進行過一個很大的機構調整,那就是整合了所有除公安之外的執法類職能,全部掛歸到綜合行政執法局來統一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肯定是行政單位,而且是執法類的行政單位,一般情況下只有行政編制的公務員才有執法權利。但即使如此,這次改革當中劃歸到綜合行政執法局去的原事業單位人員,劃轉的原則仍然是保持編制性質不變,保持待遇不降,未能轉成行政編制,成為公務員。這些人員在新的行政單位工作到退休,自然減員,但新進人員必須是公務員。
第二,次要的可能就是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安置。 只要是編制內的人員,一般政府都會妥善安排。如果新的行政單位容納不下,就可能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一般也是接收其原來職能的單位。這樣分流的原則也是保持編制性質不變,待遇不降。但到新單位之後能否發展還要看個人的努力。如果距離退休年齡不足5年,一般也可以選擇申請提前退休,這樣的情況組織人事部門一般都會給予批准。
第三,原來是參公事業編制人員,可能會慢慢過渡為公務員。 如果行政單位的行政編制比較充足,因為參公事業編制,實際上在工資、晉職晉級等方面是與公務員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的,參公事業編制可能就會直接置換成行政編制。如果行政單位的行政編制不足,等退休人員或調離人員空出行政編制之後,參公人員可能會落編成為公務員。
第四,至於原來的臨聘人員,可能接收也可能辭退。 目前臨聘人員多數為勞務派遣人員,如果行政單位還需要這些人員作為補充,那麼可能會維持待遇不變的接收。但如果行政單位不需要這么多人,那可能就會把這些人退回到勞務派遣公司,由勞務派遣公司來安置。
事業單位變成行政單位,對於普通事業編制人員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如果不能轉變成行政編製成為公務員,那麼在行政單位,他們將從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或將失去晉升發展的機會。而極個別人員能夠轉變成行政編制,將獲得更好的發展。
從問題來說,應該是由於該機構改革,單位性質轉變了。 最大可能性就是事業單位或者參公事業單位轉變為了行政機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原單位的工作人員一般有以下幾種安排方式:
第一種,就是原單位的原有行政身份或者參公身份的人員 , 自然轉為公務員身份 。這樣人員身份與機構行政相一致,可以留在該單位繼續工作,從事相應的行政業務或管理等。
第二種,就是原單位的事業身份人員 , 是不能根據機構性質的轉變而直接轉變身份的。這樣的話,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種就是繼續在該單位工作 。那麼,就要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模式, 工作繼續干,身份不轉變。這是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原則上是不允許的,是一種混崗的做法 。 另一種就是分流安置到其他事業單位工作 。
我是三百字,一個喜歡嘮嗑的朋友。
從我所在省份來看,市一級只有參公單位變為事業單位的,沒有發現事業單位轉變為行政單位的。省一級也只是把參公事業單位轉變為行政單位的內設處室,並沒有把參公事業單位直接轉變為行政單位,而且從現在的改革結果看,很多東西模稜兩可,並沒有呈現出最終的結果。縣區一級很多本身就是事業單位,連參公都不是,就更沒有什麼變化了,主要是合並為主。
從省一級來看,原有的參公單位,比如某某局,裁撤後並入主管機關,叫某某處室。要是原單位人很少,基本上都能進處室,身份由參公事業單位身份轉化為行政身份。如果人多,那麼只有幾個人能夠轉換身份,其他人老人老辦法,身份不變化,但到處室參加工作,也有一些人分流到其他單位。省一級畢竟層級高,所以整體改革呈現出的態勢還是比較好的,人員安排也還算比較合理。
但到了市一級就不一樣了,市一級的改革結果基本上就是換塊牌子。只有極少極少一部分幸運兒能夠轉換身份,到局機關參加工作。絕大多數人還是待在換了牌子之後的單位,干著原來一樣的活。從身份上來講沒有變化,只是單位性質變了。在本輪改革當中,很多部門之間存在相互交換,但多是劃編不帶人。比如財政部門劃了部分職能到農業部門,很明顯,沒有哪一個財政部門的人員願意從一個強勢部門到一個沒人寵的部門工作,甚至財政部門在給編制的時候還會打折扣,所以農業部門最後只能拿兩個空編,一個人也撈不著。不過話說回來,從弱勢部門劃到強勢部門的職能,相關工作人員都擠破腦袋想要走,一個個爭先恐後,使出渾身解數,生怕自己去不了。一般局機關會根據相關職能設立新的科室,但由於編制不夠,所以不能夠接納參公單位原來的一些人,所以新成立的科室也是由原局機關的人員負責工作。而且市一級最喜歡乾的就是本來在省裡面是兩三個處室的職能給合並到一個科室,說白了就是壓縮人員。不管怎麼講,原單位的人員基本上是沒什麼變化的,只是說現在有點不清不楚,不知道以後會是什麼樣子。比如晉升途徑,單位編制的核定增減。
到了縣一級那就簡單了,很多單位原來就是事業單位,根本與參公不沾邊。連參公都不是,還談什麼轉化為行政呢?所以很多都是把幾個事業單位合並到一個單位,人員也隨之流動。從工作內容來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但從職稱評定來講,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的。合並後人員增加,相關職稱數也要重新核定,職稱總數一般不會變化,但不同的職稱數會有所調整。有人歡喜有人憂吧,一些人在原單位眼看就要晉升一個等級的職稱了,而且沒有別人跟他爭。但是新單位成立後,很有可能會被別人搶了位置。而有些人在原單位由於單位職稱數量的限制,已經到了天花板,新單位成立後,路子又活了。
兜兜轉轉終究還是那麼些人,如果把所有人看成一個整體,其實是沒有變化的,但把整體拆分成一個個的人,有人無動於衷,有人冷眼旁觀,有人歡呼雀躍,有人垂頭喪氣。
在哪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要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得起自己拿的那份工資,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我是三百字,一個喜歡嘮嗑的朋友。
單位變成行政單位,一般是在國家規定的文件內執行,國家規定了某項職能具體 社會 管理職能,就會改變單位的職能性質,原單位的人員,也會在規定的條件內進行身份轉換,大多數單位會設置一定的條件,符合條件的人員可以直接劃入公務員劃參照公務法管理的隊伍,還要參加過渡考試。不符合條件的會安排分流到 其他單位去,一般政府部門會妥善地安排好被分流的人員,這一點我們國家政府部門做到了人性化,不會像西方國家甩鍋。
2. 基層鄉鎮事業編是如何分配工作的是怎樣的呢
城鎮基層事業單位有民政所、稅所、電力工程所、衛生站、公安局、城管所這些,地域稱呼上有一定的差別。大部分的城鎮「七所八站」都撤銷了,工作人員所有弄亂重新組合了,建立新單位,可是職責也都是之前「七所八站」的職責。主要是脫離機關事業單位政府職能,搞好企業區劃。
總體來說,鄉鎮事業編便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兒搬,職位安排主要取決於工作需求和領導的念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之後,村裡進行立面改造、移風易俗活動、經普等分階段每日任務,她無一例外也被調動進到調研組,期間還幫助站點所、核心進行防災減災宣傳、生產安全、銷售市場治理、樹林救火等事宜,前後左右做了差不多三年,除開第一天在社保中心待過,其他時間都在鄉鎮機關和其它站點所熬過來的,什麼寫原材料、做賬表、搞統計分析、駐村幹部入戶口、信訪維穩等各類雜七雜八工作都干過,活生生從一個柔弱女子被鍛練變成女漢紙、萬花油。
3. 事業單位改革後編制怎麼辦
目前事業單位改革根據事業單位性質不同,主要將事業單位劃分為行政類、公益類和生產經營類三大類。
行政類事業單位將其職能劃轉到相應的政府機構,這一類型的事業單位逐漸撤銷。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直接改制為企業,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公益類事業單位又按照其職能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承擔公共衛生、公共文化、基本醫療、科研服務、義務教育等基本公益類的單位劃分為公益一類,由政府保障其運行;高等教育、非盈利性公共醫療等劃分為公益二類,這類事業單位同樣也會逐漸改制,由社會購買服務代替事業單位職能,今後會慢慢消失。
改革後,編制怎麼辦?
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將逐步改為行政機關或參公;承擔生產經營職能的,將逐步轉為企業;承擔公益服務功能的,將轉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突出公益服務職能,弱化事業單位屬性。所有改革將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革後,其人員編制將分成三種類型:
1、過渡為公務員或參公身份。承擔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轉為行政機關或參公單位後,其原來行使行政職能的在編人員,將統一通過過渡考試的方式,整體轉為公務員或參公身份。其餘人員將被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或保留到現單位(已剝離行政職能)繼續從事公益服務職能。
2、繼續保持事業編制。公益一類和大部分公益二類的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將保持現狀,繼續保留事業編制。
3、取消編制轉為企業人員。部分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如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和高校,將逐步取消事業編制脫離體制,實行合同化管理。其餘承擔生產經營任務的事業單位,主要以自收自支的為主,將全部轉為企業,人員編制除部分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外,其餘人員將全部取消編制,推向市場。
;4. 事業單位改革中在行政機關的事業編制人員怎麼改革啊
1、如果是行政類事業單位,將被取消行政職能收歸機關或整合到其它行政機構,不再參公。其人員除極少部分隨職能劃轉過渡為公務員外,其餘人員將保留參公待遇,分流到事業單位安置,直至退休。本輪機構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和編制實行限額管理,沒有多餘的編制用於置換事業人員,因此大部分事業編制人員(包括參公身份)都將保持編制現狀不變,無法置換行政編制轉公務員。這是大環境,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
2、如果是執法類機構,保持現狀。本輪機構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已經非常明確,除執法機構外,其它事業單位都不在參公。執法機構的改革,具體要等中央出台文件,在按照政策執行。目前現狀,執法類機構如果沒有轉行政的,基本上保持參公現狀不變,其人員參照執行。
3、如果是公益類事業單位,一類保持現狀,二類視情況而定:效益不好的,剝離收費或經營職能,改為公益一類;效益一般,可以維持自負盈虧,不需要財政加大投入的,維持現狀;效益好的,主體職能是經營或收費的,直接改企。其人員除少部分隨職能劃轉分流到其它事業單位外,其餘人員全部取消編制,改為企業人員。
(4)事業單位在編人員怎麼安排擴展閱讀:
行政機關要求編制和崗位相互對應。混崗混編是違規行為,行政機關使用的是行政編制,和極少部分供工勤人員使用的工勤編制。
由於行政編制少,大部分行政機關編制不夠用,尤其是縣區一級。為了彌補工作力量的不足,部分機關使用下屬事業單位的編制和人員代替,或者是超編使用工作人員,這些雖然合情,但不全理,是違反機構編制管理的行為。
解決的原則:首先是嚴禁超編調人,調整人員的時候,先要在機構編制部門辦理「控編卡」,如果有空缺編制,才能採用招考、遴選、調任等方式,為單位調整加強工作力量。
其次,不能混編混崗。行政機關只能使用行政編制或者工勤編制,不管是下屬事業單位的事業編制,還是在機構改革中整合進來的事業編制,都不能供機關人員使用。調整使用的下屬事業單位的編制和人員,要嚴格按照個人工作安排文件和信函,在相應的機構使用相應的編制,即使因工作借調,也不能超過6個月。
5. 事業單位職工怎麼調動
行政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調動,手續都差不多,只要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就可以辦理調動:有接收單位;接收單位有空編並同意進人;原單位同意放人。
上述三個條件看起來簡單,蘊藏著很大學問。
1、如果在轄區內或本級調動,相對較為容易。比如從鄉鎮調縣區,從市某個單位調另外一個單位,因為不涉及到財政增加供給,操作起來相對簡單,原則上只要有單位接收,接收單位領導同意並報縣區領導批復,報編辦審核備案即可完成調動,調動周期一般兩三個月。
2、如果本轄區或本級逆向調動,難度有所增加。比如從自收自支到差額,從差額到全額,從事業編到參公或公務員,要轉換身份必然涉及到財政增支以及編制增額問題,因此按規定都要過編委會,經過編委會研究同意後,才能調動。編委會的主任一般由地方行政主官擔任,成員包括常務、組織部長、政府秘書長、財政局長、編辦主任等主要領導,要過這些領導的手,沒有一個領導牽頭協調很難完成。加上編委會開會非常不容易,有的地方一年也就開兩三次會,調動需要的周期也比較長。正常情況下,逆向調動從開始辦理到最後報到沒有半年以上根本辦不了,有的甚至要等上一兩年時間。
3、如果是跨區域調動,最為麻煩。編制之所以重要,與它的財政供養性質息息相關。因此,編制其實有地域性。你考取了這個地方的編制,換到另外一個地方是不被承認的。哪怕是從縣里到市裡,因為縣市財政分立,兩級編制也相對獨立。因此跨區域調動,原則上要求主官簽字,並經編委會研究同意才能完成,難度非常大,需要具備強大的推力才行。
事業單位職工怎麼調動?
目前兩種方式,一是借調,人走編不走;二是調離,編隨人走。具體介紹下兩者的流程。
一、借調借調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種事業單位人員調動手段。
自中央、省委巡視以來,要求不允許長期借調、嚴格規范借調程序,且一次借調時間不得超過3個月。目前借調現象有所改觀,但仍然比較普遍。這種方式操作比較簡單,只需要原單位和借調單位統一意見即可。
具體借調流程為: 原單位召開班子會議,集體表決同意人員借調,形成會議記錄或紀要,蓋單位公章,一式三份,自留一份,另兩份報組織部及借調單位。 如要長期借調,每3個月要重新形成這么一份證明。
二、編隨人走,直接調離我親手辦理過幾個事業單位人員的調動手續,其實一點都不復雜,我以鄉鎮政府事業編人員調至區直部門為例,簡單說一下調動流程。
1.前期操作 。這里有三個必備條件: ①原單位要放你走;②要去的單位同意接收;③需要當地主要領導簽字 ,比如區內調動,需要區委書記簽字。
原單位和接收單位的工作做通了,主要領導簽字這一步,一般由當地組織部長操作。
由接收單位與組織部門對接,組織部長再向主要領導匯報,請主要領導簽字。這三個前期流程,是必須要走完的,要不然人事關系是無法調動的。
2.當地人力資源和 社會 保障局開事業單位人員商調表,我們俗稱「調令」, 一式兩份,分別給原單位和接受單位。有的地區需要你本人去送這兩份「調令」,有的地區人社局直接就發給這兩個單位了,用不著自己跑。
3.原單位和接收單位收到「調令」後,分別辦理「減員」手續和「增員」手續。
4.原單位開具《工資介紹信》給接收單位, 然後原單位就會停了該人員的工資、社保、公積金等一切待遇的發放。接收到位收到《工資介紹信後》,辦好「增員」手續,你的關系就算是正式轉到接受單位了。
三、如果想跨市調動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事業編只是在地級市組織部門、人社部門有備案,在其他省市是沒有備案的,簡單的說,其他省市並不承認你的事業編身份。 這與公務員不同,公務員是都有備案。
所以事業編想要跨市調動是非常非常難的,不是一般的人脈背景可以操作的。以省廳從各地市選拔人員為例,第一個硬性標准就是要求必須為行政編,即公務員。
另外,針對事業編的遴選非常少,至少我連續關注了4年,只有一次事業編遴選。我們平常所說的遴選,只是針對公務員和參公人員,事業編沒有資格參加。所以有的朋友說通過遴選,那就是在忽悠你。
最後,不管從哪調到哪,對於能力一般、沒有關系的人來說,都是挺難的,程序和流程一直在,但調動的門檻也一直有。
第一、
到縣人社局(人力資源和 社會 保障局)領取「事業單位人員商調表」一式X份(根據地區差異性,有可能是「事業單位調動人員呈批表」、「人才引進審批表「等等,具體以當地人社局的表格為主,可以事先問一下你的主管人事部門,是什麼表格)。
第二、
現在要分成兩層同時走,這樣會快點。
第一層:填寫」事業單位人員商調表「,到接收單位將商調表的「調入單位意見」和「調入單位主管部門意見」欄簽字蓋章。再到調出單位將商調表的「調出單位意見」和「調出單位主管部門意見」欄簽字蓋章。「調入組織人事部門意見」可先不蓋章,不用管它。(在這里須要說明下,調入和調出單位主管部門都要開局務會議或主任會議研究同意吸收你進入單位/調出單位,調入單位和調出單位領導也要同意才可)
第三、
第二層:調入單位主管部門到機構編制部門辦理使用空編,辦理出「編制使用通知書」。
第四、
到時,憑著」事業單位人員商調表「、」空編使用通知書「、單位現實鑒定材料、調入單位主管部門的函(關於調入某人的函)到人社局辦理調動手續。人社局負責辦理事業單位人員調動的部門查看你的材料是否齊全,然後受理,開具」商調函「。
第五、
憑著」商調函「到調出單位主管部門人事部門辦理調檔手續,然後人事檔案轉移到人社局,人社局負責辦理事業單位人員調動的部門會進行查檔,如果沒有任何問題,再開具「調動通知」或「商調函」到調出單位主管部門辦理人事關系、工資關系調動。
第六、
憑著「調動通知」或「商調函」到調出單位主管部門辦理人事關系、工資關系轉移,調出單位主管部門開出介紹信到人社局和工資關系轉移介紹信。
第七、
憑著調出單位主管部門開出「介紹信」到人社局和「工資關系轉移介紹信」到人社局辦理。人社局再開出介紹信到調入單位主管部門,把人事檔案也轉移到調入單位主管部門。調入單位主管部門再開具介紹信到所屬事業單位(調入單位)。你憑這介紹信就可以到新單位報到了,恭喜你!
第八、
調入單位主管部門憑著人社局開具介紹信和工資關系轉移介紹信為人社局、財政局,機構編制部門辦理工資和編卡(編制實名使用通知書)
第九、
事情還未結束喔,你還有社保,公積金沒有轉喔。接下來你得自己繼續辦理。首先,你了解新單位什麼時候繳社保和公積金(別到時新單位繳了,舊單位又沒有幫你繳,你的關系又轉出來,那麼這個月你就漏了)。確認後,讓舊單位到社保局和住建局報停,報停後,新單位到社保局和住建局報增,你的社保關系和公積金就轉移過去了(公積金賬號掛靠銀行不同,可以申請提取,提取的話,去舊單位的住建局拿表申請)。
事業單位福利待遇好毋庸置疑,每年都能吸引大批考生參考。可對於很多在異地上班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來說,面臨著各種關系、圈子、人脈的重新建設,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這不得不說是一件頭疼的事情。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其實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工作調動,如果大家對此不了解,重慶中公教育事業單位的我今天就給大家強勢科普一波。
可以肯定的是:事業單位可以調動,事業單位也可以跨省調動,但是比較難。
如果想從事業單位調動,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可以接收你的單位。 若想要跨省調動,則你的調動申請需要由省市分管人事的副市長或者市長簽字後才可以調動。每年也只有幾個名額,這種情況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調動是可以的,只是要看政策和運氣的成分。對於跨省調動,總體來說,你首先要在外省找到一個好單位,而這也是最難的一個步驟,然後確定你現在的單位同意你離職,再由新單位人事部門開具事業單位調動函,再到現單位人事部門辦理檔案移交,社保結算等等。
調動的具體程序是:
1.接收單位把你的材料交給省人事局審批
2.人事局核准後由接收單位向你現在的單位遞交商調函
3.你單位同意調走後報當地人事局批准,商調函上「同意」要有兩個章:人事部門的和你單位主管部門的
4.商調函發回接收單位核准,人事局正式發調函調你的檔案,這個應該不用你自己跑了,調檔案完畢後在編制辦注冊,隨時接受通知准備報道。
另外大家 需要注意的是,調動這種事情千萬不能心急,而且在試用期內是不能夠調動的。 由於事業單位的調動程序比較復雜,因此我建議有此想法的新錄用人員,與其花費大精力去操作調動程序卻不能預知結果如何,倒不如腳踏實地在現工作中安心「改造」, 只有自己發揮出了特長,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才會更為樂觀。
1.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個接收單位,而且這個單位有你對應的編制
2.其次你的所在單位領導要同意,通過單位常委會(黨組會)研究通過你的轉任。形成會議紀要,報人社局審定。
3.人社局經過會議研究,出同意調動的提案報組織部,一般情況下組織部部長為人事調配會常務副組長,地區主要領導為組長,報組織部後,還會在審查,審查你是否符合調動條件,有沒有違紀違規問題,有沒有服務期未滿的問題,如果沒有一般情況下屬於調動工作業務范疇不會為難,如果考慮到幹部年齡結構等問題可能會不同意。如果地區內單位調入程序比較簡單,填寫人事調動調配表,上面需要所在單位,組織部,人社局,調入單位簽字,當然還有你本人同意簽字。人事調配會一般一個季度召開一次。
4.如果跨地區調入就比較麻煩了,還要報上級組織部們批准,他們程序和在下一級一樣,時間會很長,少則一年,多則兩年。
不過話說回來了,有一種叫特事特辦,就看你了,說白了沒有一個調動背後是簡單的
事業單位幹部職工調動分為逆向調動(差額財政向全額,自收自支向全額或者差額財政調動)、同向調動(全額財政向全額財政調動,差額財政向差額財政調動,自收自支向自收自支調動)、順向調動(全額財政向差額財政或者自收自支調動,差額財政向自收自支調動)三大類,要實現逆向調動幾乎不可能,順向調動應該很好辦理,畢竟能騰出一個編制,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一般都是同向調動。
事業單位職工調動程序其實很簡單,你先找一個願意接受你的事業單位,再說服單位主要領導願意放人,然後去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開一個介紹信(調函),調動工作基本就完成了,剩下的編辦、財局上編制和變換工資關系都是公對公。但是現實中真是這樣的嘛?大錯特錯,比這要麻煩得多。
我大姐事業單位調動工作,折騰了將近一年,特別難辦理。主要是調動工作要主管人社局常務副縣長簽字, 教育、衛生系統跨系統調動和鄉鎮幹部調到縣城需要縣長和縣委書記初審後,上縣委常委會決定, 然後編辦、財局簽字和手續還要個人自己跑,沒有一定人脈關系還是別想調動工作的事,太難了,比重新安排一個事業編要復雜的多。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大家討論留言!
事業單位職工調動需要先經過領導同意,再由組織人社部門進行審批等程序。
事業單位調動和公務員調動一樣,目前還沒有特別完善的調動規定,除了自己再參加機關事業單位考試以外,一般情況下想要調動都必須經過有關領導簽字同意。
具體的調動程序是:①個人先找好單位,由本人或者擬調入單位向主管領導提出調動申請。②主管領導簽字同意後,將申請轉給主管組織人事的領導或主要領導。③有關領導全部同意後,由編辦進行核編,在不超編的情況下,編辦出具核編證明。④拿著有關領導簽批手續和編辦核編證明到組織人事部門辦理調動手續。⑤到編辦轉調整編制、到財政部門轉工資手續。⑥到目前為止,調動手續基本完成。
這就是目前事業單位調動的基本程序,雖然各地各部門掌握的程序有所不同,但也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都需要經過有關領導同意,方可辦理調動手續。這種調動方式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解決職工問題,可以隨時發現人才,可以隨時解決單位人員配備問題。但這種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首先需要經過領導同意,如果領導同意還好說,萬一領導不同意,你再有能力,再有實際困難也是白搭。我身邊就有那種兩地分居二十多年也解決不了調動問題的情況。
總之,當前事業單位的調動方式還存在一定欠缺,不利於真正解決職工實際問題,也不利於真正發現和使用人才。 歡迎關注中省直遴選,有問題歡迎隨時交流!
分兩種方式!1、商調。就是需要你去托關系自己跑調動,原單位同意放人,接收單位要有空編空崗並且同意接受你,同時還需要你單位和分管領導、縣長同意簽字,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滿5年工作年限,當然如果你關系特別硬的另算。
2、遴選考調。這種方式首先要在招考簡章上看看有沒有符合你條件的職位,然後給主管單位領導,分管領導,縣長打報告,然後拿上考調申請表挨個簽字蓋章,其目的就是同意你去參加考試同意放人,如果你運氣好筆試 面試 體檢全過,你考調的單位人事科會派人去你原單位考察合格就進入3個月試用期,試用期完了以後正式辦理調動手續。這種方式難度大競爭激烈,但是一旦考上只要不幹違法亂紀的事調動是很穩的,沒人敢卡你!注意:這種方式千萬不能幹先斬後奏的事,我知道的就有很多考前不報告不申請跑去考試,結果考上了不放人白考了……
說簡單非常簡單,領導一句話就可以,說難也難,拎豬頭找不到廟門。
1、事業單位調轉程序
事業單位調轉程序最根本的就是調令,也就是編委開出的調動介紹信,然後落戶新單位即可,當然需要新單位有空餘編制和原單位同意。
2、具體流程
一般都是某個單位出現空餘編制時,由想調入的人向單位和編委提出調轉申請,在調出單位同意情況下,編委召開會議研究決定是否同意調轉和調轉到什麼單位,然後出具調動介紹信,同時調整人員編制並辦理人員調轉相關手續。
組織關系、工資轉移、人事檔案等一般都由接收單位相關人員拿編委調令到相關部門辦理即可,不需要自己單獨去做,也有單位讓本人去做的情況,不過從程序上講本人去做是不太好的。
3、 關鍵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編委的會議研究和之後的調動介紹信,其他相關手續都是以調轉介紹信為基礎辦理的。一般來講都是政府一把手擔任編委辦主任,同時還有一位常務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就是大家常說的主任,但實際一把主任是政府一把手),編委會議都是政府一把手召開並主持決定的,所以只要實際的編委主任(政府一把手)同意,調轉介紹信就很簡單,那麼調轉就水到渠成,所以就看你能不能聯繫上政府一把手,當然不一定直接聯系,你可以曲線救國。
4、 其他
事業單位調轉還需要注意一下人員的具體財政供養情況,一般原則上來講,全額撥款內部、差額撥款內部、自收自支內部可以無障礙調轉,相互之間一般是不能調轉的,但隨著機構改革的進行(成立大事業中心,其中既包括全額又包括差額和自收自支),這種情況在逐漸打破,不同供養情況單位之間在相互調轉,但是編委編制登記上仍然是原供養方式,無法改變。
調動的時候程序不關鍵,最關鍵的是你現有單位能放你走,接收單位願意主動接收你。
機關事業單位調動都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但是這個確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先協調好願意要你的單位。
我總結了一下,大概需要辦理下面幾個事情。
一、與接收單位對接好。 比如你要調到某單位,先要了解這個單位的情況以及去了後的崗位和待遇問題,不可盲目,要不然會後悔。
調動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找到接收單位,因為人往高處走,你調動的單位肯定比目前單位要好,好單位又豈能容易進入。所以協調好這個才是調動的關鍵環節。
二、給單位領導報告自己的意願。 通常來說,你要調走,單位也不會阻止你的,畢竟不能影響別人前程啊,而且你走了以後還能空出一個編制,豈不是兩全其美,所以這一步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三、辦理相關調動程序。這 個事情不是你做的,雙方單位人事部門會進行對接,他們都比較熟悉操作流程,所以你不必擔心,等著就行。
在體制內,這個調動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關鍵問題是能否找到願意要你的單位。一般來說想要跨地區調動難度很大,跨省就更難了。但是現在很多省份出台了相關文件,就是鼓勵家鄉人回原籍工作,這樣就有很多人可以用這個政策回到家鄉,為家鄉的建設做貢獻了。
6. 事業單位編制怎麼分配
一、參公事業編
參公事業編全稱是參照公務員管理的編制,它和公務員的編制一樣,都處於比較高的位置,可以說是在金字塔的最頂端。
二、全額撥款事業編
全額撥款事業編,這個群體在機關中的工作和公務員沒有差別。由於近些年來公務員的編制比較緊張、人口較多、負擔較重,成立事業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就緩解了公務員的工作量,這類招考人數是比較多的,也就順利成為考生繼公務員之後最好的考編選擇。
三、差額撥款事業編和自收自支事業編人員
差額撥款事業編,他的主要意思是國家財政及相關部門撥款一部分,招聘單位負責一部分財政。
四、工勤編、臨時工、政府雇員
此類編制主要是技術工人。他們大多是有技術但沒有學歷的編制,工資收入比一般事業編較低、但比社會普通工人的工資要高。
7. 機關單位事業編制人員怎麼改革
法律分析:事業單位編制實施范圍如下:1、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包括經費來源主要由財政撥款、部分由財政支持以及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都要按照《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實施崗位設置管理。2、事業單位管理人員(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都要納入崗位設置管理。崗位設置管理中涉及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的,按照幹部人事管理許可權的有關規定執行。3、使用事業編制的各類學會、協會、基金會等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參照《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納入崗位設置管理。4、經批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各類企業所屬的事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所屬獨立核算的企業,以及由事業單位已經轉制為企業的單位,不適用《試行辦法》和本實施意見。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 第六條 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基本服務優先、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服務公平公正的中國特色公益服務體系。 今後5年,在清理規范基礎上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險、財稅政策和機構編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管辦分離、完善治理結構等改革取得較大突破,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為實現改革的總體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8. 事業單位改制後,40、50人群的工人身份編制將如何安排有什麼依據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或者是正在進行的黨政機構改革,明確的是精簡機構、精簡編制和人員,但沒有特定指出,應該對某一年齡階段的正式職工做出如何處理。機構改革中的人員安置,應該遵循「公平公正」和依法合規的原則,妥善安置,不能一刀切按年齡或者學歷等因素,對某一特定人群提出不公正政策。《機構改革方案》中,對於「距退休年齡不滿5年,工作夠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員,按照個人意願,可以提前交由社保部門接管,這是分流安置方案中提及的唯一對年齡有所優待的政策措施。
40、50政策,是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一種社保補貼政策,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困難群體就業。政策規定:對於女性年滿40歲以上、男性年滿50歲以上的下崗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 (包括已「農轉非」的被征地農民登記失業的「4050」人員),以及 沒有 社會 保險保障的靈活就業人員,都可以申請參加國家的4050社保補貼。這一補貼通常申領年限為三年, 就業困難人員最長不超過6年,且 每人只能申請一次,中途如有單位繳納了社保,補貼自動停止不再發放,直至退休不得再行申請。
黨政、事業單位改革,和40、50社保補貼政策沒有直接關系。行政部門的工勤人員在2012年的底數的基礎上,實行只出不進的政策,工勤編制隨現有工勤人員自然減員隨空隨銷,直至全部撤銷。事業單位工勤崗位和工勤人員雖然還在按正常人事管理政策,有出有進,但也在呈大幅減少趨勢。事業單位實行全員聘用制管理,工勤崗位設置逐步減少,工勤人員符合條件的,可以競聘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並享受對應崗位的工資待遇和福利政策,進一步淡化了幹部工人的身份區別。在此次機構改革中被整合撤銷的事業單位,工勤人員會隨同管理、專業技術幹部一起,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政策,隨職能連人帶編,一起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不會被「隨意推向 社會 」,造成大范圍的失業下崗狀況,影響 社會 穩定局面。
這個要分情況!
事業單位改制後,人員基本是走分流之路,只要是有編制的人員,不分幹部工人,基本還是保留編制,到新單位新崗位就職,除非你不適應所分流的單位和工作,自已調出或辭職,否則一般不會失業,就也是保穩定的事業改革方法,走逐步減少的路子。
但這里要說明的是,如果是生產經營性的事業單位,且自收自支的,人員就要取消編制,全部轉為企業性質了,如果你那裡事業單位還沒有改革完成,恰巧你又在生產經營性的事業單位,那我建議你最好想辦法調到公益類事業單位,哪怕也是自收自支的也好。當然,你如果是技術骨幹,又想呆在原來的地方,那當別論。
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離退休不到五年且參保年齡足夠退休的在編人員,可以要求以事業單位身份退休,也可以選擇上崗,但只能選擇一次。
這都是大部分省市事業改革的路子,但各地根據自身情況略有不同,如果你是在事業單位,應多關注這類信息。要說依據,那就是當地的事業單位改革文件啦。
在機構改革中,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後,原工作人員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員的分流。一般情況下,原有在職在編人員有以下三種分流方式。
1、留在改制後的企業工作。這部分人員一般年紀較輕,具有開拓創新意識,不願安於現狀,敢於放棄自己的事業人員身份,留在改制後的企業工作,成為一名企業職工。同時,其工資渠道、福利待遇等隨著身份的變更而發生變化,總體來說,工資報酬會高於原事業單位時的工資水平(一般為原工資的1.5倍以上)。對於工人身份的40、50人群來說,認為這一轉變跨度太大,沒有信心和勇氣選擇這一方式。
2、提前退休。部分臨近退休的同志,覺得無法適應新的崗位,大多會選擇提前退休。這部分人員會按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身份辦理退休手續。對於部分工人身份的40、50人群來說,比較容易接受這一方式,畢竟身份在這里擺著,進步空間不大。
3、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對於大多數人員來說,面臨的是分流到其他單位的問題。這種分流一般把握「三不」,即不改變分流人員的原有身份,不改變分流人員的編制性質,不改變分流人員工資待遇。對於部分工人身份的40、50人群來說,選擇這一方式是迫不得已,選擇企業吧,不甘心放棄事業人員身份;選擇提前退休吧,年齡還比較年輕,提前退休影響退休金的兌現,所以,只好選擇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的方式。
總之,事業單位改制,人員分流在所難免,不同情況的人群立足自身實際,選擇一種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成為必然。
「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這樣,既能保障40、50人群的福利待遇不變,又能對新進來的人員按改制後的辦法管理,實現平穩過渡。這是目前實行事業單位改革的普遍遵循,也是被證明了的成功經驗。
這個要分情況!
事業單位改制後,人員基本是走分流之路,只要是有編制的人員,不分幹部工人,基本還是保留編制,到新單位新崗位就職,除非你不適應所分流的單位和工作,自已調出或辭職,否則一般不會失業,就也是保穩定的事業改革方法,走逐步減少的路子。
但這里要說明的是,如果是生產經營性的事業單位,且自收自支的,人員就要取消編制,全部轉為企業性質了,如果你那裡事業單位還沒有改革完成,恰巧你又在生產經營性的事業單位,那我建議你最好想辦法調到公益類事業單位,哪怕也是自收自支的也好。當然,你如果是技術骨幹,又想呆在原來的地方,那當別論。
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離退休不到五年且參保年齡足夠退休的在編人員,可以要求以事業單位身份退休,也可以選擇上崗,但只能選擇一次。
這都是大部分省市事業改革的路子,但各地根據自身情況略有不同,如果你是在事業單位,應多關注這類信息。要說依據,那就是當地的事業單位改革文件啦。
所謂的工人身份在事業單位里也就是事業工勤編制,這部分人按我所看到的信息理解為:一部分符合條件的轉為管理崗,其餘不符合條件的保持現狀,直至退休完成自然減員。以後的事業單位將不再有事業工勤崗位(但最近又看到多地將轉業士官安置在工勤崗位,可國家又要取消工勤崗,搞不懂了)。以前是本人嗎理解,可能有誤,歡迎指正!
依照《黨章》第三條第一、二、三、四、七項與《憲法》第三十八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四條《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第二條第三十條《檔案法第一條規定。
無論有什麼依據也不能丟失事業編身份,千萬別上當。本人在機關工作二十年,機關機構改革時,服從組織分配,到基層事業單位任職,從此丟了公務員身份,除了上當吃虧,別無所得。
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人員分流安置,一是轉入同類型事業單位,二是改為企業員工,改企業員工的很少,年紀大的也可提前退休。
雙向選擇,自願培訓分流到其他工作崗位上,職干一致進行公開、公平、透明擇崗。可內退待崗,原則上達到退休政策辦理退休手續。保證每個職工基本生活保障。
9. 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產假怎麼休
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產假有以下方式
1、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
2、難產,增加產假15天;
3、生育多胞胎,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
4、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
5、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6、晚育產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省計劃生育條例規定。
一、鄉鎮事業編報考條件
1、遵紀守法,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年齡在18周歲以上,年齡上限以崗位要求為准,一般是在35周歲以下。
3、擁有與崗位要求相應的工作能力。
4、身體素質符合崗位要求。
5、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對於符合條件的人來說,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相應的事業編崗位報考。
二、公務員報考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非在職)年齡可放寬到40周歲以下。
3、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6、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7、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8、具備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其他資格條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