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單位性質是公益一類,人員身份有財政全額和自收自支,怎麼改革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分為公益一類、公益二類、行政類和生產經營類四種類別,分別進行改革。其中,行政類將其承擔的行政職能劃歸相應的行政機關承擔,今後將不再成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生產經營類改企,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也是剝離生產經營職能改企,實行事企分開,事業單位也不再承擔生產經營職能。事業單位改革後,將以承擔公益服務職能為主,公益一類基本上是唯一存在的事業單位職能模式。
在事業單位改革中,部分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由於承擔的工作職能與設立的崗位、分配的編制存在極大的矛盾,尤其是基層事業單位,事多編少,按編制配備的工作人員,遠遠不能滿足工作職能的需要。基層的編制總量有限,又趕上近些年控編減編,編制只減不增,沒有辦法根據職能設立足夠的崗位, 配備足夠的編制。編制不增加,事又越來越多,沒有辦法,只能是超編調人,或者採取混編混崗的方式解決。超編調人好理解,就是超出編制控制,通過調動等方式增加人員使用。這種方式屬於典型的違規使用編制的問題,是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嚴查的對象。
第二種方式就是「混編混崗」,同樣也是違規使用編制。混編混崗,是指在黨政機關使用事業編制和事業人員,或者在全額事業單位使用差額事業編制或者自收自支事業編制。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使用的是全額事業編制,差額事業編制同樣也在控制之列,只有自收自支編制是地方政府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設立、自行供養、自行使用。因此,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中的混編,基本上就是全額和自收自支混用。
事業單位改革,隨著機構編制的規范運行,自收自支編制將被撤銷,不再使用,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只能使用全額事業編制。原來混用的自收自支編制撤銷後,正式職工使用全額編制置換,或者調整到有空缺全額編制的事業單位。地方自行招聘的使用自收自支編制的合同人員,取消自收自支編制後,成為編外人員,實行合同制管理,不再使用任何編制,或者直接下崗分流,領取經濟補償後,自主擇業。
事業單位混編混崗很正常,很多都是 歷史 遺留問題。像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按說應該全部是全額撥款事業編制,但因為全額編制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正常的工作需要,單位就會變向招錄一些差額編制,甚至是自收自支、自定自籌編制人員。同樣在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照理應該是差額撥款編制,但因為工作需要,也會招錄部分全額編制或者自收自支編制人員,由此造成了一個單位幾種編制並存,長期混編混崗使用的現象。同樣是幹活,編制不同,待遇不一,客觀上也影響職工內部和諧氛圍,很多人不滿待遇上的差異,並因此消極怠工、誤工甚至不出工,給事業單位管理帶來不少困難。如何破解這種人事管理尷尬,也是當下事業單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目前主要改革的對象是行政類事業單位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這兩種單位都將被取消,或轉公益,或轉企,實現政事分開,政企分離。公益一類相對穩定,除部分因為職能相近需要撤並整合外,其餘的大體上保持現狀。其人員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原則,隨職能劃轉分流安置,保留身份和待遇現狀不變。少量的自收自支人員,除非單位整體改制,否則不會像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那樣大面積取消編制轉企,基本上會保持自收自支現狀和待遇不變,由財政兜底供養,直至退休編制核銷。或者,整體打包分流到其它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安置,由單位經營性收入供養,直至退休編制核銷。
總的來說,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自收自支人員沒有下崗的風險,無論怎麼改,國家都會按照政策予以妥善解決。大概率保持現狀不變,至多調整到其它事業單位安置。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大變化。
所以事業編改革身份問題影響並不大。隨著改革推進,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薪資績效或許會提高一些。
而你說你們單位既有全額又有自收自支。
本單位全額身份,自然沒得說,單位性質不變,身份自然不會變。
但自收自支身份的就不一定了。原則上全額事業編是不允許有自收自支的。
如果有,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 歷史 遺留問題,原單位是自收自支,後期改革成為全額,一部分原在編人員,因為某種 歷史 原因沒有轉變身份。
一種是人員安置問題,比如軍轉或其他,雖然帶著自收自支的身份來,但往自收自支單位又安排不了,只能安排到全額或差額事業編。工資仍然由財政出,只不過標明情況,一年年打報告。
一種就是借調。自收自支人員有原單位,在全額事業編單位只是借調幹活,身份和薪資仍有原單位發放。
針對第一種, 歷史 遺留問題,要麼還是保存現狀不改變,接著干該乾的活。要麼想辦法比如舉辦一場考試等,把身份問題解決了。
針對第二種,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繼續幹活或轉身份,一種就是調到改企單位,同時身份也去掉。
針對第三種,則就是隨原單位改革,改成合同制。
看網上很多人關心事業編改革問題,其實說實話,事業編改革這種事情,除了大方向不變,各省各地區最後的操作方法基本都不一樣。很多事情可上可下,至於是上還是下,那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根據題主所提出的問題的 「單位性質是公益一類,人員身份有財政全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人員,在機構改革中怎麼改革」? 我認為, 財政全額撥款的人員應當會繼續保留財政全額撥款的身份,自收自支人員在機構改革中會與財政脫鉤,改為企業人員或自行分流安置。
1、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目前的是解決職能交叉重復、機構臃腫、政企分開的問題。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理所當然是財政全額拔款的事業單位,其人員就應當是財政全額撥款人員,因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沒有收費的許可權,是為 社會 提供無償的公益服務,其經費由財政全額撥款進行保障。根據題主所說的自收自支人員,據我分析,應當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下設的有收入來源的二級單位,其人員屬性是自收自支人員,如單位下設的科研所、設計院等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2.如何改?
(1)職能剝離。 在機構改革中,將承擔公益服務的職能和承擔生產經營的職能進行剝離,承擔公益服務的職能保留在原單位,仍然屬於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將承擔生產經營的職能分離後,改為企業或撤銷。
(2)人員分流 。將承擔公益服務職能的人員劃歸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人員身份仍然屬於財政全額撥款人員;將承擔經營服務職能的人員進行分流,若設立新單位的,人員可通過「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方式安置在新設立的企業;未能通過競爭上崗的人員推向 社會 ,自謀職業;接近退休年齡的可採取提前退休的方式先進行內退休,單位每月發放基本生活費,待達到退休年齡後辦理退休手續。
(3)經費補助 。承擔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由財政全額撥款進行保障;承擔經營服務性質的單位改為企業後,財政不再保障其工資福利及公用經費,由其自己生產經營中的利潤進行解決。
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一般都是全額撥款。自收自支以前屬於公益三類,現在多屬公益二類。
公益一類有全額和自收自支兩種身份的人員,可以借改革的機會把兩種單位的身份統一,即自收自支的改為主額財政撥款。
有的人可能認為從自收自支轉變為全額撥款有點難,其實只要有領導支持就不難。在2017年,本人就操作過把自收自支的招待所人員轉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案例。
事業單位改革將事業單位劃分為行政類、公益類、經營類事業單位,其中公益類又劃分為公益一類、工資二類、公益三類。事業單位按照撥款形式又劃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按照國家政策,同一個單位要麼就是全額,要麼就是自收自支,不會出現兩種撥款形式。但是現實中撥款形式成了工作人員一種身份,自收自支很難逆向交流到差額或者全額單位。
自收自支按照規定不能再行政單位使用,但是像市級工會、城管局、房管局、拆遷辦、公積金管理中心、運管等好多單位都是自收自支,其中不少單位就是行政或者參公管理事業單位。大家會發現自收自支單位要麼是有錢單位,要麼是有罰沒收入執法單位,他們可以隨時回到全額財政,但是所有工作人員會一致反對。
像你們單位這種情況很簡單,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後面招人要麼都是自收自支,要麼都是全額,原來人員應該會維持現狀不變,還是按照原渠道財政供養。 自收自支和全額都不行影響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性質,像公益一類衛生院,很多地方全額財政,也有不少地方是差額財政,也有同一個衛生院,有全額財政的,有差額財政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大家討論留言!
這種情況一般存在於一個單位下屬的不同二級單位之間,改革後一般「編隨事走,人隨編走」,單位進行拆分整合,全額性質的肯定是保留事業性質,自收自支部分一般會推向市場,當然,具體情況肯定要復雜的多,不同地區安置政策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在事業單位改革中,部分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由於承擔的工作職能與設立的崗位、分配的編制存在極大的矛盾,尤其是基層事業單位,事多編少,按編制配備的工作人員,遠遠不能滿足工作職能的需要。基層的編制總量有限,又趕上近些年控編減編,編制只減不增,沒有辦法根據職能設立足夠的崗位,配備足夠的編制。編制不增加,事又越來越多,沒有辦法,只能是超編調人,或者採取混編混崗的方式解決。超編調人好理解,就是超出編制控制,通過調動等方式增加人員使用。這種方式屬於典型的違規使用編制的問題,是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嚴查的對象。
我們是公益一類全部轉了全額財政了!二類保留了差額和自收自支財政!
Ⅱ 黑龍江省自籌自支事業單位怎樣改制
行政單位不可能存在事業編制,事業單位隨著生產經營職能改企,也不允許存在自收自支事業編制。
1、行政單位不允許存在事業編制。行政單位中,幹部使用的是行政編制,工人使用的是工勤編制,事業單位使用的是事業編制,分別承擔不同的工作職責,不允許出現混崗混編現象。即行政單位不能使用事業編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機關事業編」。如果因職能需要與編制增長銜接不上,出現混編現象,必須在機構編制日常管理過程中予以解決。或者由機構編制部門調劑行政編制進行置換,或者由組織人事部門將超編人員調動到其他單位任職。
2、事業單位也不允許存在自收自支編制。按照財政供養渠道和方式,事業單位分為全額、差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分別對應使用全額事業編制、差額事業編制、自收自支事業編制,同樣,這三種類型的事業編制也不能混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不再承擔生產經營職能,因此,事業單位將全面取消自收自支類編制。自收自支類事業編制,屬於地方政府設置的備案類編制類型,國務院要求,於2019年6月底前,各地要將「擅自增加的編制類型」整改到位。
事業單位不再具備生產經營職能,因此不允許存在自收自支類編制;行政機關更沒有經營或者收費職能,也不可能存在自收自支類事業編制。原來使用自收自支類事業編制的人員,如果是招錄或者過去遺留的分配人員,將分流到其他事業單位就職。如果是合同類管理人員,則隨企改制,或者自主擇業。
Ⅲ 自收自支的編制可以調動嗎
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調往自收自支的單位是可以而且比較容易的,但是調往差額或者全額撥款的單位會很困難。自收自支的編制是可以調動的。
法律分析
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編制與其他全額和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一樣都要經過當地編制部門批准,進人一般也要像公務員一樣進行統一招考(軍轉幹部除外)審批。但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目前二到三年會隨著全國事業單位的改革其性質有所變化。一些明顯具有行政執法性質的單位,會轉為公務員,或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而大部分單位在將行政職能收歸具執法職能的行政單位後,會轉為國有企業。自收自支的編制是相對於財政撥款編制來說的,關於自收自支的編制,如果沒有犯什麼大錯,單位一般是不會辭退職工的,跟其他事業編制一樣,比較穩定,所不同的是,工資完全要看單位的效益,單位效益好,職工工資就高,效益不好,職工工資就低。事業單位職工相對於非事業單位職工,對於個人而言,主要區別在,事業單位的人員,職工工資、辦公經費等主要是由財政部門負責支出(但也有例外,如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經費就不是由財政全額負擔及一點也不負擔),工作崗位相對穩定;非事業單位職工,比如企業職工、自由職業者、私營企業主辦的企業等等單位的職工,特別是一些小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很大程度上會根據企業的業績情況變化而發生變化,穩定性較差;城鎮職工包括事業單位職工和非事業單位職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Ⅳ 自籌自支事業編是什麼意思
自籌自支事業編就是定事業編制,但工資需要所在單位自己籌集,縣級財政不予負擔;真正的事業編制是工資由縣級以上財政負擔,實行統籌管理。
事業編按財政供養性質區分,有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三種類型。
全額撥款事業編制主要集中在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這類單位主要為行政機關提供行政輔助和支持職責,無法由市場配置資源,即不能也不適合創收,用以解決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因此必須由財政全額撥款「買單」。全額撥款事業編制和行政編制(公務員)的財政供養方式一樣,都是財政全額負擔,工資待遇相差不大,公務員因為有車補和年終績效,收入比全額撥款事業編制人員略高。
差額撥款事業編制主要分布在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這類單位的特點是有經營或收費職責,可以創收,同時又承擔了較多的公益服務職能,無法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因此國家會給予一定的財政撥款支持,綜合自營收入和財政撥款用以支付員工工資和福利,即差額撥款。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差額撥款事業編制人員絕大部分將保留在事業單位,維持現狀不變,極少數人或因單位改制轉企(主要是部分效益較好的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是收費或經營,按照規定將剝離其公益職能改企),變為企業人員。
自收自支事業編制,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創收給員工發工資福利,單位運轉經費不列入財政預算,政府不予撥款支持。根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此類編制人員絕大部分將隨單位改企轉為企業人員。
至於公益崗位,是政府部門招錄的公益服務輔助人員,沒有編制,不算體制內人員。但公益崗位人員的工資由財政支付,參照當地最低工資核定,外加部分_貼發放,工資總額大致為在編人員的一半不到。像政務窗口服務人員、輔警、機關保潔安保人員等,均屬公益崗位。
自籌自支事業編全額拔款事業編和差額拔款事業編什麼意思?
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全額撥款事業編和差額撥款事業編的意思是 從而爆款,就是工資來源是省級財政全額劃撥的。差額撥款就是上級財政給你撥一部分款,其餘的自己解決。
法律依據: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第十二條 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訂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於3年。
第十三條 初次就業的工作人員與事業單位訂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試用期為12個月。
第十四條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0年,提出訂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業單位應當與其訂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Ⅳ 遼寧省城管執法局下屬自收自支單位自收自支事業有成制人員怎樣改革
具體改革方式如下。
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多半承擔的是生產經營類職能,比如賓館招待所、公交公司等。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明確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企,實行事企分開,今後將不再成立此類事業單位。
機關、事業單位中,可以由社會服務承擔的職能,一概推向市場,由政府購買服務代替。機構編制部門也明確要求,在2019年6月底前,全部取消自收自支、自籌自定類事業編制,今後不允許各地再自行核定和使用《機構編制管理條例》之外的任何編制類型。
目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已經陸續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實施,大量工作將在年底前到明年年中進行,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根據已經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工作的遼寧省等省市縣來看,事業單位精簡率達到50%以上,縣直甚至達到90%以上,不僅是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企,公益類事業單位也將大面積整合。公證、律師、房產交易所、園林綠化市政環衛、農投城投等,全部改企。機構整合、改革,自收自支編制撤銷,人員如果改革呢?
從已經完成改革工作的地方來看,這類事業單位中的正式職工,大致有三個出路:
1、分流:改企的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其管理人員和正式職工,包括退役軍人安置人員,將被分流到其他保留、整合的公益類事業單位。由於是正式職工,來源合法,地方政府在人員轉隸過程中,按各單位職能強化、編制空缺等實際情況,將人員分流安置,在確保社會穩定大局的前提下,妥善安置涉改人員。
2、提前退休:機構改革方案規定,涉改人員中距離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可以申請提前退休,交由社保部門保障。這部分人員可以按照改革前的機構屬性和人員身份,提前退休,享受相關待遇和養老金保障。
3、隨企改制:單位改企,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原則,所有人員一律隨企改制,由事業人員轉為企業人員,在新的企業中任職。這其中不僅包括一般職工,還包括有管理職級的領導幹部,改革實行「一刀切」。如果不願意在新成立的企業就業,還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和自主擇業。
正式職工如此安置,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的合同工、臨時工,就更不用講了。除了隨企改制,還可以實行派遣制,由人社部門派遣到其他需要合同工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
當然,也有部分自收自支類事業單位,其職能並非是生產生產經營類職能,有可能是公益一類,也有可能是公益二類,這類事業單位,就會隨職能進行改革,人員也會隨職能安置。
Ⅵ 自籌自支事業單位改革後事業編制怎麼辦
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轉為行政機構或者與有關部門職能和機構進行整合。
做好事業單位轉為行政機構的人員過渡工作。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轉為行政機構或者與有關部門職能和機構進行整合,人員需要過渡為公務員,必須根據公務員法有關規定,嚴格按照任職條件和規定程序錄用、轉任和調任人員,做好過渡工作。
根據事業單位分類實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實行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轉為行政機構的,實行公務員制度;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的,實行勞動合同制度。
(6)自籌自製事業編怎麼改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關要求規定:
1、加強事業單位人事爭議處理制度建設,健全人事爭議處理機制,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處理人事爭議,維護單位和工作人員雙方的合法權益。
2、探索調解的有效方式,鼓勵通過調解解決人事爭議。加強事業單位人事爭議仲裁工作,加大人事爭議案件處理力度,做好人事爭議仲裁與司法的銜接。
3、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申訴辦法,制定申訴規則,規范復核、申訴的受理和辦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