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清時期徽商經營主要特點的有哪些
主要特點
1.遍布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跡。
2.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3.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4.資本雄厚。如休寧人汪福光在江淮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所銷之鹽占淮鹽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關稅盈餘每年85萬兩銀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葉為第一位。
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擁有資本四千萬兩銀子,而當時清 朝的國庫存銀僅7000萬兩。
5.經營之道。信守的經營理念是「講道義、重誠信」「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在市場上取得良好信譽。
6.獲利致富後回報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同時,榮歸故里,大興土木。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0萬兩銀子。
㈡ 徽商的敬業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
徽商非常敬業,以勤奮和吃苦耐勞而著稱,在外經營,幾年一歸,新婚離別,已是平常事。
《歙縣志》記載:我縣習俗重經商。經商必然遠離家門。每每離開家門,往往幾年才回來一次,有時甚至長年在外不回家的。剛剛結婚,丈夫就離家經商的情況,在這里比比皆是,都習以為常了。
雖然如此年復一年地在外操勞,黑發出門白發回,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數十年而不歸。
徽商一般以小本起家,闖盪商海。商海浪濤洶涌,凶險異常,一不小心就會擱淺甚至是沉沒。然而他們受到挫折之後,並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義無反顧、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許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終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更為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雖然致富了,但日常生活仍舊保持在家時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艱苦樸素的勤儉精神教育子孫。
徽商的敬業精神,不僅僅表現在徽商個人的一生無悔投入商業的行為方面,更體現在商人家族對商業世代不懈、前赴後繼的執著和追求中。
徽商經商致富不忘本,很多徽商獲利致富後回到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很多精美住宅、宗祠、牌坊、橋梁、學校、藏書閣等都是那時修建起來的,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徽商還非常具有愛國情懷,在明代中葉的抗倭斗爭中,他們或者捐資築城,募勇抗倭,或者出謀劃策,領導抗倭,或者棄商從戎,直接深入殺敵戰場。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0000石,2000萬兩銀子。
徽商在古老的徽州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艱苦創業、生生不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歷史劇,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徽州文化也由此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驕傲。
㈢ 明清徽商興起的原因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初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出現了商幫,徽商也就是那個時候興起的。那麼,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明清徽商興起的原因吧!
明清徽商興起的原因
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經營的行業,主要是“文房四寶”、漆、扣和茶葉.成化以後,因明王朝改變“開中法”,把商人輸糧邊區,換取食鹽,在一定區域販賣的 方法 ,改為商人在產鹽地區納糧給鹽,聽其販賣.這樣一來,重要產鹽地區一一兩淮、兩浙,成為鹽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漸以發展鹽業經營而雄飛商界.
徽商產生條件
1、古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麼辦?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2、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3、徽 文化 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
4、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
徽商 發展時期的特點
1、遍布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跡。
2、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3、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4、資本雄厚。如休寧人任福光在江淮從事販鹽,擁有船等4艘,所銷之鹽占淮鹽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關稅盈餘每年85萬兩銀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葉為第一位。
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擁有資本四千萬兩銀子,而當時清 朝的國庫存銀僅7000萬兩。
5、經營之道。信守的經營理念是“講道義、重誠信”“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在市場上取得良好信譽。
6、獲利致富後回報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萬兩銀子。
㈣ 徽商是怎樣煉成的
徽州,一個你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一個已經消失了的名字;古徽州自古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加田園」之說,由此造成徽州人深刻的危機意識。因糧食不足,而木材、土特產、和山貨資源豐富,人要活命,就要想辦法能賺錢,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徽州人外出經商者眾多,即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徽州毗鄰江浙,位居中國東南部的腹地。古徽州一府六縣所處的位置正是在一個盆地的中間,交通極為不便,只有一條新安江為主要幹道,通向浙江地區。雖然地處深山環抱之中,但離江浙東南發達地區較近,這也是徽商興旺的重要原因。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杭州灣一帶,在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富庶的地區。徽州的東面,是現在新安江水庫一帶,與杭州接壤,比較富庶;北面是南京,素來較發達。「徽商」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成化年間,明代中期,社會生活相對穩定,商業形勢和社會形勢不像明初那樣緊張,徽商才開始嶄露頭角,形成徽州人集體打拚並致富的現象,在社會上給人們留下了「徽駱駝」的整體印象,並且產生了影響力,形成徽商。這樣到隆慶和萬曆年間,可以說徽商的發展達到了第一個高峰,徽州人的商幫一下子在全國有名了。
徽商形成是有特定的原因:
一、古徽州相對薄弱的封建思想基礎。因為山高皇帝遠,封建專制的控制比較薄弱,這就使得徽州人有相對務實的態度以及相對解放的意識,而態度和意識,往往能決定很多東西。
二、古徽州人相對比較聰明,他們大都是中原地區的移民,當中有很多北方中原地區的貴族階層。他們的南遷,多是躲避北方的戰亂。這些人當初在北方,很多是貴族,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底蘊比較好,素質比較好。徽州居民,大都是他們的後代,所以徽州人無形當中,頭腦靈活,能想清楚事情。
三、傳統和榜樣的力量。在徽商的身上有著很重的仁德之氣。有些人賺到錢了,就為同鄉樹立了榜樣,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徽商們都是肯慷慨掏腰包的。引得人們爭相效仿。同時,那些成功的徽商,也為後來者提供了一些便利。
四、重視教育。明代中葉以後,徽商對教育的得視,使徽州教育更加興盛起來。明清兩朝,徽州共出了28位狀元,占這兩個朝代狀元總數的八分之一。徽州人重文化,愛讀書,這對他們的言談舉止有很大的影響,對民風民俗也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徽商能夠發展起來,這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實際上朝中有人也好做生意。徽州,尤其是明末清初時的鹽商的興起,跟「朝中有人」,還是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朝中有人」,徽州的商人取得了經營鹽業的執照,所以發了財,手中有資本,然後再轉向其他行業。
從明朝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餘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范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佔70%,極盛時還要超過。明清以後徽商崛起,徽州迎來了她發展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徽文化。徽州代表了一段富庶和榮耀的歷史。
那麼徽商為什麼會沒落?
一是思想的上不支持。中國歷史上對商業的影響和限制最大的是觀念。數千年的專制制度下,社會的主流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讀書和做官。商人的地位非常低。
二是封建制度的不支持。
三是苛捐雜稅。清乾隆末年,封建統治日趨沒落,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商處境愈來愈困難。1831年,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革除淮鹽積弊,改行「票法」,靠鹽業專利發跡的徽商開始衰敗,典當業也因左宗棠壟斷及外國銀行的侵入而中落。
四是外國資本的沖擊。隨著帝國主義入侵,外資滲入,國外商品傾銷,徽商經營的行業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時與帝國主義、軍閥官僚聯系密切的廣東、江浙財閥開始興起,只掌握傳統商業知識、技能的徽商,在商業領域逐漸失去其操縱、壟斷和獨占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
五是戰爭的摧殘。清軍入關、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徽商連年虧損。曾國藩與太平軍在皖南與徽州的拉鋸戰,徽州十村九毀,生靈塗炭。
進入20世紀,先是內戰,然後是8年抗戰,最後又是3年解放戰爭。不管是內戰、外戰,半個多世紀的戰爭打下來,這個國家已是一片焦土。這樣的環境下,徽商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一切都歸於沉寂了。
總而言之,對於徽商的歷史,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形成可以借鑒的,或是教訓,或是財富,或是商業思想,或是文化財富等。
㈤ 明清中國徽商興起的原因
1、古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麼辦?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2、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
4、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
徽商發展時期的特點
1、遍布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跡。
2、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3、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4、資本雄厚
5、經營之道。信守的經營理念是「講道義、重誠信」「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在市場上取得良好信譽。
6、獲利致富後回報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萬兩銀子。
㈥ 徽商文化的歷史作用
徽商以長途販銷的形式互通有無,使全國各地區間的商品流通渠道暢開,擴大和加強了全國各商品市場之間的聯系。由於徽商的紐帶作用,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擴大。農民們從原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擺脫出來,愈來愈依賴於市場經濟。徽商在扛南市場頻繁地進行棉布、絲織品和糧食交易,就是當時社會分工的具體體現。
徽商還對各地區城市市場的興起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徽商足跡遍天下,不僅從事販賣貿易,而且開店鋪、僑居、投資公益事業,對當地的市鎮建設做出貢獻。徽商以其雄厚的商業資本,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發達,促使資本主義萌芽,推動了社會進步。徽商雲集的吳江縣盛澤、黃溪鎮絲織業,明代弘治年間以後就出現了僱工經營,這正是小生產者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一種生產形態。徽商汪氏益美棉布號讓加工者在布上縫上「益美」字型大小的標記,充當了商標和廣告媒介的作用,採取自由競爭的手段,已類似於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 另外,徽商與封建官僚合為一體,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徵。又把大量的資金投入捐輸,建祠堂,牌坊、廟宇,造會館,修族譜,辦學堂,強固封建宗法制,培養封建人才,擴大其封建政治勢力,對維護封建統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為什麼說「無徽不成鎮」是明清時期流傳於江南一帶的一句民諺,意思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鎮。這句民諺既說出了到處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實,也是對徽商為當地市鎮建設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
明清時期乃至於近現代,江南市鎮經濟都極為發達,這同徽商不無關系。清乾隆時,績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創設商業。後人稱頌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賈在吳中。設市周庄鎮,居然端木風。春季市茶葉,冬季海貨通。」王泰邦在周庄鎮,春季賣茶葉,冬天販海鮮,因地設市,應時經營,對周庄鎮的發展貢獻巨大。再如盛澤鎮,明初僅是五六十家的小村莊,嘉靖時也只是百多家的小市。明末發展綾綢業,約有千百餘家。至清康熙竟然達到「居民萬有餘家」的規模,號稱「蕃阜氣象諸鎮推為第一」。其中徽商功不可沒。清嘉慶、道光時盛澤鎮建徽寧會館,董事會中,徽商就佔了48名董事席位。鎮上的市鎮建設,假如離開徽商的投資(會館公產投資、私產投資、公益投資),盛澤鎮不可能達到「蕃阜氣象諸鎮推為第一」的規模。
徽州境內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園」之稱。群峰豎立,高峰陡絕,開發艱難。即使勉力墾辟,種上農作物,收成也很難保障。唐宋以後,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出現收不敷食的情況,百分之七十的食糧仰扛西、江蘇和浙江供給。為了獲得換取食糧的貨幣,徽州人充分利用當地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點,開展多種經營,植茶、造紙、制墨、制硯,形成徽州土特產富和手工業發達的經濟特色。
徽州山多田少,糧食不足而盛產土特產與手工業品的經濟結構,對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刺激作用。輸出土特產和手工業品,換回糧食。這種經常性的交換,使徽州人不斷地積累從商經驗。
進入明代以後,人口與糧食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光靠輸出土特產和手工業產品,已不足以解決吃飯問題,人們開始走出山門,出外經商賺錢養家糊口。而徽州的學者又適時提出「商何負於農」、「賈何負於儒」的主張,鼓勵徽州人出外經商。明代中葉以後,徽州人經商形成風氣,便出現了十三四歲就出去當學徒學做生意的局面。
㈦ 明清徽州節烈女子為何熱衷公益她們又如何獲得經濟支持
我國西周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家人·彖》中記載:
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的社會性別分工都強調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認為男女兩性堅守「男主外,女主內」是天地間的正道,也是陰陽平衡、社會得以和諧的方式。在這種傳統思想與家庭模式的影響下, 明清徽州女性是如何參與到社會公益與慈善中的?
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
明朝朱元璋非常推崇「儒學」,並將「尊崇儒學」定位基本國策,清朝統治階級也將「程朱之理」奉為圭臬。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下形成了明清徽州勤儉、奉公的淳樸民風。
特殊的婚姻形式
明清時期的徽州男子大多外出經商,這也成就了徽商的百年輝煌。男子常年外出經商使得徽州女性對家庭經濟事務的掌控性較強,在社會活動中也擁有更多的自主性。
完成丈夫的遺願
明清徽州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重,民風淳樸,很多人都將致富、行善舉作為追求。當丈夫不幸早亡,節烈婦女們就將丈夫生前的追求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明清徽州的節烈婦女廣泛地參與到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中, 她們都做了什麼?
興建交通、水利等公共設施
她們通過捐資興建鄉路、橋梁或堤壩,盡全力為當世提供便利。
在明清徽州,很多女性一直勤儉為公。她們平時生活樸素,將省下的資產系數捐出用於扶貧、賑災以及建橋修路等公益事業。比如節烈婦女程氏用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錢修築了城西到齊雲的三十里路。
助學、捐祠等公益活動
在教育上,她們除了興建或修築學堂、校舍外,還會向族人捐助書本、燈油費以及參加考試時所需的車馬路費;她們還將自己的私產捐獻給祠堂用於宗族祭祀、修繕及興建宗祠、贍養或教育族人等。
徽州方敬修的妻子朱氏,在丈夫去世後不僅獨自撫養年幼的孩子,還出資興建了村裡的小學;黃汝梁的妻子汪氏,二十歲開始守節,獨自撫養幼子。在這期間她勤於女紅,久而久之積攢下一筆財富,於是出資興建宗祠。
賑災、扶貧等慈善活動
明清徽州災害頻發,每當發生災害,當地的節烈婦女們就會將自己平時勤儉生活中豐裕的資產或生活必需品捐贈出來幫助人們渡過難關。有些婦女還為鄉里設立義田、義冢,並且將其作為一項家庭事務世代傳承。
徽州許懋華的妻子許氏尤其熱衷於幫扶貧困。在欠糧少收的年月,她通過減少自己的吃食來接濟那些吃不上飯的人。冬天,她還為窮困的人家送柴火。只要有人上門求助,她必然竭盡全力予以幫助;孫世澤的妻子鮑氏性情慈善,樂於助人。當聽說親族中有貧困之人去世,她便幫助其興辦喪禮所用的東西。還有一次,一個親戚由於過於貧困將女兒賣了,她聽說後出錢將女孩贖回;節烈婦女吳氏,飢荒年代聽說有人餓死在路上,便出資將其入土安葬。
明清徽州的節烈婦女熱衷於公益與慈善事業,而 失去丈夫的她們是如何獲得經濟來源支撐她們從事這一事業的?
母家家庭富裕
一些節烈婦女本身出自官宦士族,身份貴重、家庭富裕;一些人是地主或商賈人家之女,家境殷實。她們中有很多人在母家家族的幫助與支持下投身這一事業。
節烈婦女舒氏定在她去世後捐贈的田地就是她的祖產。
丈夫畢生累積
明清徽州商業發達,很多男性從商期間積累下大筆財富。節烈婦女們就將丈夫累積下來的資產投入公益、慈善當中。
趙之彥的繼妻王氏,利用丈夫生前做茶木生意積累的資產興建道路、橋梁、周濟困苦,未曾吝惜。
典賣嫁妝、勤於女紅
很多節烈婦女為了支持公益、捐助慈善將自己的嫁妝典賣換取資金。還有很多婦女終生勤於女紅,通過紡織、刺綉、縫紉等工作賺錢,日積月累也有大筆資產。
汪檉之妾許氏在丈夫去世之後,通過紡織獲得經濟來源。為了方便路人,她還將所得積蓄捐給祠堂公產用於興修橋梁。
後輩傳承志願
一些婦女當世生活條件實在困苦,既要獨自奉養父母公婆,又要撫育孩子成人,經濟上無法難以支撐她們的公益事業。但是,她們會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鼓勵孩子日後成人成才,有了能力之後投身這一事業。很多孩子長大後承襲父母的當初的志向,樂於公益與慈善事業。
胡昭善窮畢生力量想為家鄉的河流修築堤壩,因為堤壩的圍攔攸關整個地區的水利安全。但是,還未能完成他就不幸去世了。他的妻子朱氏在他去世後獨自撫養幼子,幼子成人後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朱氏盡全力支持他,終於達成遺志。
在「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盛行的時代,明清徽州節烈婦女們對於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的參與度,成為這一時期女性自我意識得到釋放的最好佐證。她們對公益的熱衷使她們在沉重的「明清徽州節烈史」中煥發生機。 她們從過去冗餘的家庭瑣事中釋放出來,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尋找自己在時代中新的價值,讓後世看到這一時期徽州女性多面、立體的人生。
參考文獻:
1.王傳滿,明清徽州節烈婦女的社會公益與慈善活動,理論建設,2014.12.28
2.王傳滿,徽州地理人文環境與明清徽州節烈現象,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09.20
公眾號文章鏈接:文藝林
㈧ 徽商有怎樣的品格
徽商的品格有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最著,其次為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縣人多鹽商,績溪人多菜館業,休寧人多典當商,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為多。
徽商除了從事多種商業和販運行業外,還直接辦產業。休寧商人朱雲沾在福建開采鐵礦,歙縣商人阮弼在蕪湖開設染紙廠,他們邊生產邊販賣,合工商於一身。徽商經營多取批發和長途販運。
徽商的經營:
徽商講究商業道德,提倡以誠待人,以信接物,義利兼顧。以勤奮和吃苦耐勞而著稱,在外經營,三年一歸,新婚離別,習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
或相互接托。他們除以「急公議敘」、「捐納」和「讀書登第」作為攫取官位的途徑外,還以重資結納,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監、天子的庇護,享有官爵的特權。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躋身官僚行業,就督促子弟應試為官,自己也就成為官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