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在開辟新航路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指南針又稱羅盤,用於航海的最早記載見於北宋《萍洲可談》一書(1119年)。那時,人們開始把指南針裝到海船上,可以在看不見太陽、星星的陰天或黑夜裡辨識地理方向,這比西方人至少早一二百年。南宋時期的人們,已經可以把放置指南針的方向盤方位標得更加精確,這就是羅經,又叫磁羅盤。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隊就已經採用磁羅盤導航。當時海船上還設置專門的艙房來放置它,叫「針房」。
宋代期間,我國與阿拉伯地區海上交往頻繁,指南針很快傳到了阿拉伯,其後又傳入了歐洲。14世紀時,歐洲海船也開始裝備磁羅盤了。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在人類歷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從此,航海事業更加發達,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更加頻繁,航海家開辟了新航路,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完成了環繞地球的航行,等等,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馬克思把磁羅盤的發明稱作資產階級發展的「先決條件」。
『貳』 明朝先進航海技術如什麼使用
明朝的航海技術比較發達。
1、船型先進: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發展到明代,已經產生了沙船、廣船、福船三種海船船型。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結構復雜,航速較高,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所使用的船正是採用了福船的船型。
2、船舶動力:在利用風力航行的時代,船舶動力也是我國古代船舶技術高度發展的標志之一,鄭和的福船在動力推進系統的桅帆和槳櫓這兩個重要環節採用了獨特的設計,桅桿不設固定橫桁,可適應海上風雲突變的情況,航行靈活。
3、海上導航:在記載鄭和船隊有關航海技術的。
鄭和的遠洋航行,前後七次,都戰勝了狂風巨浪,勝利返回,說明明代初期,我國的航海技術還居於世界前列。當時使用的儀器和掌握的先進技術,包括航海羅盤針、計程法、測探器、牽星板、針路記載、航海圖繪制等。羅盤針是航海中最重要的工具,由領航員(火長)親自掌握,並決定航向。火長還掌握針路和航海圖的繪制與使用。鄭和下西洋時,選擇最有經驗的人任火長,船上設有專門放置羅盤的針房。計程法是計算航速與航程的方法。已知寶船的長度,把木片從船頭投下,測出木片從船頭到達船尾的時間,以船長除以時間,就得出了航速。當時航海一晝夜分為10更,用燃香計算時間。用航速乘以時間,就可求知航程了。當時,船的航速約為一更30公里。
『叄』 指南針在我國古代哪個朝代開始用於航海的
指南針
戰國時期
人們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特性,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宋時期
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肆』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開始於() A. 戰國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故選B.
『伍』 最早把指南針運用於航海是我國的什麼時期
指南針被航海家們重視應該是從南宋時期開始,那時候出海的船上專門設置了一個職位——火長,這是負責維護指南針,並通過指南針來引導船的方向。
火長對指南針的觀察必須要非常細致,不能出現半分差池,否則全船人的性命都要交待了。這一職位在歷史上保留了很長時間,一直到明朝時期仍然有火長,也有人稱為「船師」。指南針被航海家重視並利用以後,中國的航海歷史進入了新的紀元,南宋和元代時期的航海事業開始快速發展,到了明朝鄭和時期,更是創下了偉大的壯舉。
指南針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磁鐵具有「指極性」,並以這個特點發明了司南。東漢王充在《論衡》里有這樣的記載: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古人是將磁鐵做成小勺的模樣,然後放在一塊光滑的銅盤(羅經盤)上,這樣勺柄就會指向南方。但實際上這種粗糙的司南准確度並不高,因為天然磁鐵在經過加工打磨以後會出現失磁的現象,而且勺子重量比較大,與羅經盤的接觸面也多,勺子在轉動的時候就顯得非常笨拙,這樣的司南有時候會出現錯誤的指向。
在指南針發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還沒有將它運用到航海上來,當時的人出海都是用「看星星」的方法來識別方向。比如《淮南子》記載的:「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悟矣」,這里說的「斗」就是北斗星,這個星座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不僅能夠幫助迷途者識別方向,還代表著高貴和權力。民間傳說,朱元璋腳底有北斗星形狀的七顆痣,腳踩七星之人有大富大貴的命。這種說法是一種迷信,但也說明在那個年代,人們對北斗星有著崇敬之意,因為它可以指引方向。
「星相導航」是古代人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但也有失靈的時候,比如遇到陰雨天氣,整個天空都被烏雲遮蓋的時候,再厲害的「星相師」也是無可奈何。於是,指南針就走進了航海家的手中。根據北宋末年朱彧寫的《萍洲可談》記載: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陸』 在明朝,誰開啟了中國航海的先河
鄭和是人類歷史上傑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
在鄭和早期的航海活動中,鄭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
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9月)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亞洲非洲等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註:鄭和不是鄭成功,鄭和原姓馬,據記載是雲南人;鄭成功原名 鄭森,清朝人.
『柒』 我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是誰發現明的在家哪個朝代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實踐中,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最初的指南針就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古人把它稱之為「司南」。
東漢王充《論衡》中描述了司南的形體及其機制:「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意思是說,司南勺在地盤上自由旋轉,當它靜止時,勺柄就會指向南方。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磁化技術,使司南得到了很大發展。指南針就是在這個時期發明出來的。
北宋時期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並詳細介紹了磁化過程。隨後,人們又掌握了另一種更好的簡便有效的人工磁化方法,即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使之磁化,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種磁化法是磁性指向儀器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指南針在用於航海中才真正發揮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同時,也正是偉大的航海事業推動了指南針的發展。
北宋《萍洲可談》是最早記載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文獻,書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南宋《諸藩志》里寫道:「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焉。」可見當時指南針在航海中的重要地位。
南宋時期,人們根據指南針的原理又研製出了羅盤,使羅盤上的指針永遠指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後來廣泛用於航海中。吳自牧《夢梁錄》里這樣記錄:「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及火長掌之,毫釐不取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這是中國航海中使用羅盤的最早的記載。
南宋以後,中國航海中運用一種磁針浮於水面的水羅盤。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運用了水羅盤。
指南針在後來的航海事業中建立了偉大功勛,開辟了人類交往以及征服自然的新境界。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發明和運用,大大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促成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商業貿易的擴大和人類文化的交流,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捌』 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發展
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五、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六、元朝時期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 、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
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七、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准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里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准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只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制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歷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八、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制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在航海應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系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
「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