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哪些貢獻

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哪些貢獻

發布時間:2023-01-20 17:02:30

㈠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揭曉,這些在列之人都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

2022年3月3日,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獲得此殊榮的人有楊振寧、彭士祿、顧誦芬、吳天一、中國航天人、朱彥夫、蘇炳添、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陳貝兒和江夢南。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社會、為國家的不同行業做出了貢獻。

夫妻共用一手雙腳相濡以沫29年,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總共只有一隻手、一雙腳,他們二人相互扶持,不僅把一雙兒女艱難養大,還通過勤勞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他們說:「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香港媒體主持人陳貝兒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無窮之路》,她成為了內地和香港交流的橋梁,她把內地脫貧攻堅的具體措施通過鏡頭展示出來,同時她被勤勞致富的山村人民所感動。江夢南從小失聰,卻依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大學的醫學博士。她卻憑借著驚人的努力一路逆襲至世界水平。

㈡ 為中國作出卓越的貢獻有哪些人物

為中國作出卓越的貢獻有人物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科學家。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193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
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3、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4、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人,原名鄧先聖,後由啟蒙老師改名為鄧希賢,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領導者,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5、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 ,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 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㈢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

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自成體系的國家之一;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0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近200 萬人(居世界第二)。總體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國的SCI 論文數量已達23.14 萬篇,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進入21 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迅速發展。2008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 個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 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科技惠民成效顯著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 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種植、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局面

我國已與世界上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 97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3)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哪些貢獻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㈣ 新中國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

拓展資料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㈤ 鄧稼先一生為中國的科研事業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逝於1986年7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因為他在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不幸逝世,享年62歲。

這樣一位偉大的人,其精神世界必然更加強大,向如他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們,致敬!

㈥ 錢學森、錢偉長、鄧稼先都為我國科技做出哪些貢獻

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㈦ 為中國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雙奠基人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中國近代和現代經濟學一代宗師

陳岱孫(1900.10.20-1997.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州閩侯縣。經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學士學位,並獲最高榮譽金鑰匙獎;1922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北大致詞, 「學無止境、自強不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陳岱孫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歷史學說等方面,是中國近代和現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中國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獲得森林碩士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先後榮獲「斐陶斐」獎和選為Sigma-Xi最高榮譽會員。為報效中國,謝絕校方和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載入具有世界權威性辭典的唯一的中國人。

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

鄭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於福建福州,生物學家,鳥類學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獲最高榮譽SigmaXi金鑰匙獎。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鄭作新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鳥類學家、動物分類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鳥類學和動物學界的一代宗師。

福州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他為中國科昆蟲系統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開拓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奠基人,物理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薩本棟是中國物理學最早成就者,於1937年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薩本棟比任何一位物理學家都旱被中國中央研究院承認的物理學家,他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現代中國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導彈與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近代和現代中國電信網路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

因劉宜倫,1913年5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長樂縣譚頭鎮一個小商家庭。電信網路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路教學的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國入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6年,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又在該校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此後又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於1977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30/32路脈碼調制系統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為我國通信向數字化方向發展開辟了新時代的道路。
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傑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傑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於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於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於文化之不能復興。」

中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氣象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中國近代和現代石油石化的創造者,石油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開創地球物理教育事業,地球物理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國際地震波傳播先驅者。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0年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進修;194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6年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1947年回國到中央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並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傅承義主要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體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線及地震成因的理論等研究 。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創建中國人體科學者,核彈和導彈結合技術開拓,奠基者,國防超級電腦開拓,奠基者。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近代和現代小麥育種與遺傳開創者,倡導三交和雜交育種科學家之一,小麥肓種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被選為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最高榮譽金鑰匙」獎,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倡導使用三交和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河海大學創始人,水利事業的開拓者,中國海岸工程奠基者。

嚴愷(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閩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學家。河海大學創始人、校長、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致力於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利用,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黃河下游的治理計劃》, 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河槽過渡曲線之規劃》,《潮汐問題》,《華東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1963年《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問題的報告》,《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中國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中國的水利建設》,《中國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國南水北調》,《海岸工程》科研成果獎勵,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近代和現代中國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粉末冶金科學創建人,中國粉末冶金科學奠基者。

黃培雲(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後繼續在該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為了報效祖國,謝絕導師挽留,於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黃培雲在中南礦冶學院相繼創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個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座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國家計委先後批准以該所為依託建設「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黃培雲創立了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子、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引起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黃培雲是國際上最早採用粉末流變理論來研究粉末壓制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體應變推遲、應力鬆弛、粉末體變形充分馳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論,不僅對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力學、流變學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這一理論因而被稱為「黃氏壓制理論 。為我國第一枚人造衛星、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門製取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能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新技術領域各種特殊環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論水平領先國際。科研成果獎勵截至2012年,在黃培雲的主持和領導下,共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0餘項,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獎共7項,省部級獎47項。

中國近代和現代射電天文學開創者,射電天文學奠基者,中國光纖光譜望遠鏡建立者。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和現代中國化學會創立者之一,開創了化學研究實驗,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執掌國立編譯了中國80個學科領域的統一譯名首要奠基者。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

㈧ 為中國做貢獻的人物有哪些

中國做出偉大貢獻的人物有非常非常的多,可以說是數都數不過來。之所以會選擇列舉這些人,一來是考慮會影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行業。二是因為他們在這個行業裡面非常的有名,做出的貢獻也是非常的巨大。

㈨ 為中國做出過哪些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

為中國做出貢獻的人物有: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趙九章、王淦昌、鄧稼先。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軼事

一次,一個體質不如錢三強的比較瘦弱的同學給錢三強寫信,信中自稱「大弱」,而稱當時還叫「秉穹」的他為「三強」。這封孩子們之間互稱綽號的調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親錢玄同看見了。

「你的同學為什麼叫你『三強』呀?」錢玄同風趣地問道。

「他叫我『三強』,是因為我排行老三,喜歡運動,身體強壯,故就稱我為『三強』。」秉穹認真地回答了父親的詢問。

錢玄同先生一聽,連聲叫好。他說:「我看這個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體強壯,『三強』還可以解釋為立志爭取德、智、體都進步。」

在父親錢玄同的肯定下,從此以後,「錢秉穹」就正式改名為「錢三強」了。

閱讀全文

與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哪些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株洲經濟形勢如何 瀏覽:444
未婚的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353
農村愛情11有哪些人 瀏覽:724
幸福是一本怎麼樣的書比喻句 瀏覽:49
經過浙江去上海健康碼怎麼填 瀏覽:119
在事業上有什麼野心怎麼回復 瀏覽:454
眼球經濟是怎麼回事 瀏覽:674
阿里巴巴為什麼組建經濟學家 瀏覽:727
海航和南航經濟艙哪個舒適 瀏覽:980
你現在幸福嗎什麼意思 瀏覽:285
健康館的職位有哪些 瀏覽:978
事業遇到瓶頸怎麼破 瀏覽:271
通化事業單位每年什麼時候考試 瀏覽:841
美女特殊早餐吃什麼 瀏覽:244
林良爺爺的700字故事講的什麼事 瀏覽:973
美女穿裙子是什麼意思 瀏覽:162
經濟糾紛律師費要多少 瀏覽:299
幸福灣還建房二期什麼時候建好 瀏覽:5
什麼叫健康之禾 瀏覽:64
事業單位接續工齡有什麼影響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