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除了韓紅,還有哪些藝人也一直在致力於慈善事業
韓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她是國內著名的歌唱家,其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個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她在幾年前還以個人名義組織過一場慈善活動,並且親自參加北京凌晨掃大街的活動,體驗他們的辛勞。還主動為清潔工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凡是有重大災難的時候,她都會挺身而出,盡自己的能力捐款捐物。除了韓紅,以下的他們也娛樂圈中熱心公益事業的人。
相對於娛樂圈詐捐的明星們,他們無疑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作為公眾人物的他們一直都在默默地行動著,不遺餘力地為社會和他人帶來溫暖。的確是一群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既有實力又有愛心的他們怎能不受觀眾們喜愛和追捧呢?祝願他們好人一生平安!
B. 熱衷公益,一直低調奉獻愛心的陳喬恩,她有著怎樣少為人知的慈善史
陳喬恩很善良有愛心,對於那些流浪的小動物,經常會給流浪動物之家的地方捐款,還有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上不起學的,也會出一份力。陳喬恩經常會參與一些公益活動,經常捐贈自己私人物品去拍賣,拍賣所得全都捐給有需要幫助的人。基本上是哪裡有困難,哪裡需要幫助,她都會默默的去行動幫助他人。
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陳喬恩特別喜歡小動物,特別是小貓小狗。而且經常會去專門收養流浪動物的地方去看望它們。而且陳喬恩總是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做了很多慈善之舉。但是她從來不會用來炒作干什麼的,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到底做過多少慈善事業。她就是這樣喜歡默默無聞的幫助需要的人,從來不奢求回報。
C. 馬雲捐1億助力教育,還有哪些熱愛公益的名人
熱衷於公益事業的名人!馬雲作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對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之前馬雲基金會發出聲明,捐出一億元助力雲南地區的教育。不得不說,馬雲不僅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他對於社會的責任感都是值得大眾肯定的。但是不僅僅只有馬雲,社會上還有很多名人都是熱衷於公益事業的。
最讓人熟知的就是歌唱家韓紅了。不管是那裡遇見什麼樣的困難,韓紅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支援,雖然是一位歌唱家,但是心繫社會,熱衷於公益事業,並且韓紅基金會從建立至今,已經幫助了很多人。盡管韓紅經常都到外界的質疑,但是韓紅一直都潛心於自己的公益事業,因為公益不是做給任何人看,而是做給自己看。現在也有很多的人都加入了韓紅的公益事業當中。
D. 湯敏:中國慈善缺什麼 公益是一項全民事業
中國的大量財富掌握在政府和國企手裡,僅有一小部分財富掌握在企業家手中。解決社會問題必須有一個全面發展的方式。中國慈善家:過去三十年,是一個財富積累較為集中的時期,我們稱之為商業改變中國的時代;目前看來,未來三十年,將處於一個側重財富分配的階段,我們稱之為慈善改變中國的時代。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公益慈善前景?湯敏(博客):現在我們積極提倡機會均等、包容性增長,而公益慈善就是推動機會更均等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的公益事業、中國的社會創新將會很有前途,盡管我們的起步比較晚,起點比較低,但很可能會跟經濟領域一樣,可以發揮後來優勢,奮起直追,縮小差距。據最新統計,中國現有億萬富翁6萬人、千萬富翁96萬人,如果這些富翁每年捐助出1%的財產做公益事業和社會投資,一年下來將近是1600億元人民幣。中國慈善家:這是否要求各種民間力量通過包括公益慈善在內的途徑,一同發力,紓緩一些社會矛盾?湯敏:慈善的潛力非常大,卻又不能高估它對社會改良可能起到的作用。應該說,社會通過公益的力量是會有一些改變,但從更根本上來說還得靠政府、靠商業、靠企業、靠公眾的力量。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他發達國家,公益都只能起到一個拾遺補缺的作用,它承擔不了太多的額外任務。中國慈善家: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有學者擔心中國已染上拉美病。為此,在緩解一些社會問題上面,也不乏企業家出錢出力,積極參與其中。類似友成基金會這樣的公益慈善機構,就是由一批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共同發起的。那麼在您看來,企業家群體能在中國慈善業發展的進程當中,充當怎樣的角色?湯敏:首先可以肯定,企業家是能夠發揮很大作用的。把自己的企業搞好,把產品做好、創造就業、交稅,是企業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公益慈善是一項全民參與的事業。在中國,首先是政府的對公益事業的政策;其次是公眾參與;再次,才是看企業家群體。企業家群體不但可以在資源上幫助公益事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親自參與。這是一個需要合作的關系,是一項廣泛的公益事業。中國慈善家:回望美國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伴隨經濟急速發展,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私人手中。這也促使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富豪紛紛建立慈善基金會,從而推動了美國慈善業發展和社會改良,現代意義上的慈善業也從彼時發端。而今日中國,財富的迅速積累同樣導致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潛伏。二者之間究竟有何迥異之處?湯敏:實際上,現在很多中國的企業家都在辦基金會。當然,在其他的方面,簡單拿美國與中國對比,恐怕是不太合適的。中國的大量財富是掌握在政府和國企手裡,僅有一部分財富掌握在企業家手中。另外,畢竟一百多年過去了,世界上很多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公益慈善事業的運作也越來越成熟了。我們沒必要完全地重復十九世紀的模式。最近國際上公益慈善事業新模式,如社會企業、社會風險投資等等,我們可以跨越式發展,直接運用新的模式。在其他的領域也是一樣,我們無法全盤照搬一百多年前的美國模式。社會應對行善者寬容在中國的公益慈善領域,長期以來市場是比較扭曲的,主要是一些不受監管的公辦的公益組織把這個市場扭曲了中國慈善家:中國的公益事業才剛剛開始,發展勢頭也很好,包括很多企業家也都成立了基金會、NGO,但這個領域近期也出現了不少的風波。在您看來,對中國公益慈善領域而言,主要需要改進哪些方面?湯敏: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更好、更寬松的環境。要做好、做強公益事業,一個寬松的環境是必要的前提條件。其次,很多政策也需要調整。比如像監管、稅收、各種規章、法律以及NGO組織的注冊等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同時,社會的公眾輿論也需要保持一個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在這段時間,像郭美美事件,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沖擊很大。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少數的不受監管的公辦基金會出的問題。這些機構出問題是遲早的事。但是社會上有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對公益事業一律指責。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這些事件的發生對公益事業的推動與發展是非常有益的。這個事件體現了公眾要求更高的透明度,要求更規范地運作,這些要求非常好,可以使公益事業發展得更健康。中國慈善家:確實,社會的進步固然離不開公眾的監督,但許多東西在它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應該允許有一個學習和試驗的過程。湯敏:中國目前在公益事業上為什麼發展比較慢?凡事都一定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國的公益事業剛剛起步。公益事業在中國應該就像我們民營企業在八十年代初的階段,是剛剛發展起來。不管是從政府到企業、到企業家、到社會,對它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要求得太高,有時候會把一些萌芽給掐死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向前看。當然,跟幾年前比我們有了很大進步,前面說的問題雖然都還存在,但也慢慢地都在松綁,包括政府部門對公益組織的一些看法,已經有所改變。中國慈善家:今後,對企業家做慈善,我們的社會是否應有一定的容忍度?湯敏:對,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對民營企業的的發展問題就有一定容忍度,比如允許深圳辦特區做一些試驗、允許傻子瓜子犯點錯誤。實際上,在這些新領域,本來就沒有規范,或者有的規定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的,是逼良為娼的規定,是惡法。在這些規定沒有改革之前,按這些規定的規范化,就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切都必須盡善盡美、不能違反一點規定,也是不現實的,公益事業同樣如此。我們社會要逐漸培養好心態,不斷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我的微博前幾個月引用了民政部慈善司前司長王振耀的一段話,這段話非常好,可以用來參考這個問題。王振耀在「現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一文中強調,對行善者要寬容而不是苛責。現代慈善的行為方式較為優雅,而在中國,常見到不捐贈者比捐贈者更有道理、甚至以高調反慈善為榮的極端現象。慈善何以改變中國?沒有一個模式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連商業都在不斷創新,對剛剛發展起來的公益慈善事業來說更是如此中國慈善家:如今輿論上有不少呼聲很尖銳,相比之下,具有民粹傾向的思想似乎佔了上風,比如,對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帶後富、共同富裕等目標提出質疑。您對這種現象有何看法?湯敏:現在,中國的輿論環境已更為開放。其實這些輿論以前並非沒有,只是沒被聽到,沒有渠道可供抒發。這些民粹思想一直存在,現在隨著微博的迅速發展,輿論也就越來越自由。聽到一些這樣的聲音是正常的。中國慈善家:像微博這樣的新技術,對公益慈善發展、對提高社會民主化而言,您認為將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湯敏:微博是一個技術平台,對於民主化提高、對於老百姓的交流、對於表達思想有很大幫助,但它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有一些人在微博上發表一些非常不負責任的言論、謾罵、傳播謠言等等。當然,這是在所難免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以前歐美國家都是批評發展中國國家不民主、不自由,比如在倫敦暴亂時,他們也很討厭一些煽動老百姓搶劫的簡訊,真有事情碰到他們的頭上,他們也會採取一些強制的措施;再比如,美國的費城鐵路,發生問題後他們就把火車上的網路給關掉了。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一個工具可以用它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不能因為有人利用這個工具做壞事,而把工具否定掉。中國慈善家:是啊,不可因噎廢食。如今您也在研究一些新的慈善模式,用於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其中有沒有您認為比較好的?湯敏:慈善有多種模式,沒有哪個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社會很復雜,這么多的方方面面,沒有一個模式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因此會有多種模式的存在。很多新的模式不是非常成熟,還值得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連企業、商業都在不斷創新,對剛剛發展起來的公益來說更是如此。我更關心的是公益教育,同時還有社會投資方面的問題,因為我是學經濟的,對這方面更關注。「社會創新」以人為本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做公益。公益事業跟做企業一樣,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也需要不斷發展中國慈善家:中國慈善業發展需要許多的支撐條件。現在聽到不少人抱怨,認為我們主要缺的是政策、缺是的企業家捐錢。在您看來,我們的公益慈善主要缺什麼?湯敏: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最缺的是人,一批以專業的方式來做公益的人。很多人認為公益就是志願者,都是些奉獻者、殉道士們,其實不是。公益本身就是一個事業,是一個正常的工作,一個能夠拿到體面收入的工作。像美國這些地方,有10%的就業是在公益領域。中國城市有三億多就業,10%就是有三千萬全職的人跟大家一樣上下班和體面地生活。公益是能容納三千萬人的事業,它就跟你們做媒體是一樣的事情,雖然不是賺大錢,但可以有中產階層的收入水平。我們現在缺的是大批年輕人,把公益事業要當成一個正當的職業,拿到甚至比社會平均工資高一點的收入。我們現在需要大批專業的人參與推動公益事業。中國慈善家:中國的公益事業,今後主要還是要靠更多專業的年輕人。湯敏:但目前國內還沒有真正能夠系統推動公益事業、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的平台。我們正在籌備成立一所新公益大學,我去友成基金會主要就是為推動這件事。友成新公益大學應該是這樣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也是一個智庫:它通過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各方資源,用參與式教育和基地實踐的方式,為企業、為政府、為社會來培養社會創新人才和社會發展。中國慈善家:是否可以說,如果我們能培養出更多的人去發現許多政府和企業解決不了、社會又特別需要的一些新方式、新方法,我們的公益慈善事業才能發展得更好?湯敏:我們的確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做公益。公益事業跟做企業一樣,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但做公益比做企業還難。而且,做公益本身,也像做企業一樣需要不斷發展。比如說,有個最新的理念,就是用做企業的方式來做公益。現在西方理論發展出了企業社會投資的概念,並出現了一批社會企業,它跟企業一樣,只不過不是為了賺大錢,但也要自我滾動、自我循環,至少能回收成本,而且還要越做越大。它是介於企業和純公益之間的一個市場,這個市場正在非常蓬勃地發展。中國現在也非常需要這樣的新公益方式。(本文來源:中國慈善家 )
E. 娛樂圈裡面的人,為什麼都如此熱衷於公益事業
娛樂圈的明星的收入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高昂,很多明星一部影視作品的片酬可以抵得上普通人一輩子的收入,那麼這些收入明星會拿它們來幹嘛呢?很多明星拿積蓄用於投資,但是也有投資失敗的例子,比如我們熟悉的演員張衛健就曾經拿出全部積蓄投資香港的房地產,結果投資後的第二年香港經歷了房地產業的寒冬,張衛健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欠了不少債務。
因為很多孩子缺少的是條件,古天樂曾建過一千多所學校,把慈善當做事業的明星真的是很少了。明星做慈善多是為了維護個人形象,也有的是為了洗白,但是不管怎麼樣,她們投身公益確實是對孩子們有幫助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便無從指責。
F. 低調做公益的明星有哪些
李銳和沈夢辰
李銳和沈夢辰這些年一直在公益事業上積極地跑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青少年的成長上。
本來性格愛靜的他參加了許多活動,當記者問他為什麼參加這個活動時,他直言是為了掙錢:「老闆給很多錢,這些錢可以蓋所學校,加個好點的食堂,沒多想就來了。」
而且,他幾乎不肯放過任何掙錢的機會。不僅瘋狂參加活動、接拍各種質量參差不齊的電影,甚至和張家輝組隊玩起了貪玩藍月。
他們的公益行動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力量與感動。
G. 古天樂再捐建學校,娛樂圈還有哪些明星熱衷於慈善事業呢
第一,周潤發。周潤發熱心公益事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居民出街看到周潤發打扮很樸素,像個普通人一樣在菜攤上買菜,他把大部分的錢都節省下來用於公益事業中了。
周潤發沒有孩子,他曾經說過等到他離世之後,他願意把他所有的積蓄都捐出來做慈善事業。在圈內提到周潤發大家幾乎都是贊不絕口的,為人還很低調,幾乎沒有什麼黑料。
第四,胡歌。胡歌在經歷了車禍之後就開始投身於公益事業,先後已經捐建了3所希望小學,都是自己全額出資的。而且在學校建設的過程中,許多事情他都親力親為,在建成之後他也親自去驗收了。
後來他也非常關心這些孩子,經常到學校里和這些孩子在一起,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H. 北京市超過2.8萬人登記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捐獻遺體有什麼意義
其實隨著公眾對於人體器官和遺體捐贈的認識度、接受度都在逐步的提高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到了遺體器官的捐獻當中來,同時人體器官的捐贈志願者也有非常多的人,而且通過人體器官捐贈也讓更多的人獲得重生。因為這些捐獻和移植就是挽救生命的偉大行為,這能傳遞出人間大愛,同時也能夠體現出社會文明在不斷的進步。北京市超過2.8萬人登記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捐獻遺體有什麼意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因為懂得奉獻的人,生命會更加的有意義,同時有一些人會為社會作出貢獻,面對人生的終點,也能夠發揮最後的光與色,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一體捐獻,同時也在關注公益事業,這也讓更多的人關注生命的意義。面對這些遺體捐獻者的愛心舉動也會讓我們感到感動和動容,這也讓我們對遺體的捐贈有了不同的看法,因為有些遺體捐贈會到醫院做醫學研究,這也是為社會做出貢獻,這種遺體捐獻的人都是值得我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