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建國以來的教育成就
建國以來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2006-1-6 14:48:32 來源: 馬克思主義網路要覽
建國以來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的教育是在一
個經濟落後、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舊中國的教育事業非常落
後,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全國
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
20%左右。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的統計,1947年全國高等
專科以上學校僅有207所,在校學生只有15.5萬人;1946
年中等學校僅有207所,在校學生只有187.85萬人;小學
僅有28.9萬所,在校學生只有2368.35萬人。在中等以上
的學校中,勞動人民的子女極少。
建國之初,新中國對舊有學校進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後,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
系調整,在各級學校中開展教學改革,創辦了工農速成中
學,積極開展成人教育,規定了一切學校都向工農開放,
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1953年新中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
劃時期,教育事業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在這個時期,教育
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61年前後,國民經濟處於暫時
困難時期。隨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
高」的方針,1961—1963年間對教育事業進行了大幅度調
整。經過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質量和高等學校的科
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遭到了嚴
重破壞,造成了各條戰線專門人才短缺、青黃不接的狀
況。「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教育工作開始了撥亂反正和
調整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戰線的形勢,教育事業得
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從而教
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和加強,教育事業
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教育工作盡管有許多失
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就全局
來講,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國的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
校共畢業1705.66萬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學校
的畢業生數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數
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數
比1931—1946年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數增加了8.3
倍。普通高等學校從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
1075所,本、專科在校學生從10.65萬人上升到208.21
萬人,分別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專業學校從
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學生數
從22.88萬人上升到217.75萬人,分別增加了2.4倍和
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學生數比1949年增加了
160.11倍,達10.13萬人。
1949—1989年,中國的普通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發
展迅速,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和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
做出了重大貢獻。1949年普通中學4045所,在校學生數
103.90萬人,1989年上升到8.96萬所和4554.02萬人,
分別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1949年小學34.68萬
所,在校學生數2439.1萬人,1989年小學達77.72萬所,
在校學生數為12373.1萬人,分別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學齡兒童入學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兒教育也發展得很快,1989年幼兒園達17.26
萬所,在園幼兒1847.66萬人。
職業教育發展也很迅速。1989年技工學校達
所,在校學生為126.7萬人,而1949年技工學校才3所,
在校學生僅2700人左右。1989年農業、職業中學達9173
所,在校學生為282.27萬人,比1980年分別增加了1.77
倍和5.22倍。許多地區的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1949—1989年,中國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發展。
1989年全國各類成人學校達27.2萬所,在校學生達
3661.32萬人。其中,成人高等學校達1333所,在校學生
為174.11萬人;成人中等學校達5.63萬所,在校學生為
1541.11萬人;成人初等學校達21.43萬所,在校學生為
1946.1萬人。1989年,全國農村有395.55萬人參加識字
學習。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高等
學校也是全國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軍,為國家做出了重
要的貢獻。1957年高等學校有6項自然科研成果獲得國
家科學獎金。1982年7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選的自
然科學研究122項重要成果中,高等學校(包括與其他系
統合作的項目)獲獎56項,其中一等獎4項。高等學校的
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廣和運用到國防、工農業生產等各
個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
益。在高等學校的文科科學研究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建設也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保證了教學的需要。同時,各級各類學校
的辦學條件,如校舍,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也有了極大的
改善。1977年以來,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逐年增
加了教育經費。在1979—1981年間,教育經費在國家事業
經費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設投
資占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從1%提高到3%。
新中國成立以後,廣泛地開展了外事國際交流,派遣
和接受了大量留學生。在50年代,中國的教育國際交流,
主要是在蘇聯和東歐等國之間進行。據統計,先後派往蘇
聯的留學生和進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國家的較少。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實行了改革開
放的政策,教育國際交流日益增多。1978—1989年間共派
遣留學生3.38萬人,其中畢業回國的留學生1.65萬人。
同期,外國來華的留學生人數達1.29萬人。此外,中國教
育系統還廣泛參加各種交流活動,各級各類學校都不同
程度地同外國學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際聯系。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已經建立了一支為社會主義
教育服務的教職工隊伍。1989年全國各級普通學校的教
職工數達1326.84萬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1989
年各級成人學校的教職工數達77.0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
39.42萬人。教師隊伍的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質量也在
不斷提高。
⑵ 十五期間,我國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與直接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一、教育事業發展成就顯著,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重點發展農村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
將發展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西部『兩基』攻堅計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鞏固,2004年「兩基」人口覆蓋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3.6%和94.1%,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識字率位於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前列。
大中城市已基本滿足適齡兒童的入園需求,農村地區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也為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提供了受教育機會。特殊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2.高等教育跨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與知識貢獻
2004年,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達2000多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333萬人、在學研究生82萬人,分別是2000年的2.4倍和2.7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9%以上,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十五」期間,普通本專科畢業生1000餘萬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認真實施「985工程」、「211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計劃,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僅2004年就獲專利授權6400件,科技產業產值超過800億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蓬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先進文化的建設。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高水平大學取得進展,縮小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3.中等職業教育在調整中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
緊密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重點實施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工程項目。扭轉了中等職業教育連續滑坡的局面,2004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66萬人,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98年530萬人),在校生達到1409萬人。普通高中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在校生達到2220萬人,是2000年的1.9倍,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2004年在校生達到3649萬人,是2000年的1.5倍,毛入學率達到48.1%。
4.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得到進一步發展
2004年,全國接受各種非學歷高等教育和非學歷中等職業教育當年畢(結)業的學生分別達到318萬人和6957萬人,均比2000年增長1倍以上。2004年上半年,全國接受再就業培訓的人數就達到254萬人次,162萬人通過培訓實現了再就業。社區教育也進一步得到發展。
5.國民素質顯著提高
教育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初步實現了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的目標,2004年,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3年,總人口中大學以上畢業生達到7000萬左右,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學畢業提高到初中畢業。
二、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效益穩步提高
1.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教師教育和培訓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國普通小學、初中、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由2000年的96.9%、87.1%、68.4%和59%提高到2004年的98.3%、93.8%、79.6%和71%,普通高校教師素質得到明顯提升。校內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教師工作法制化建設明顯加強。以縣為主的中小學教師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形成。教師隊伍的活力逐步增強,教師待遇得到改善。
2.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效益顯著提高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建設速度加快,中小學校舍危房面積不斷減少,普通高校生均教育儀器設備值2004年為6500元,比2000年增加了350元,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均得到明顯改善。辦學效益顯著提高。2004年,普通小學、初中、高中和普通高校校均規模分別達到285人、1023人、1387人和7704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50人、44人、564人和2415人。
3.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進步
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路,有90%的高校、3.8萬多所中小學、近6000所中職學校基本建成校園網,農村中小學共建成近8萬個教學光碟播放點、近5萬個衛星教學接收點和7000多個計算機教室。初步建成了基礎教育資源庫、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庫、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
三、各項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投入明顯增加,有力推動了教育發展
1.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深化
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已基本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新體制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管理體製得到進一步完善。
辦學體制改革加快,民辦教育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達到1769萬人,其中民辦普通高校和普通高校試辦的獨立學院在校生達到134.5萬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由1.3%提高到了10%以上,初步形成了公辦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2.實施素質教育取得進展
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全面加強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學校穩定。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積極開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積極進行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擴大專業覆蓋面。積極推進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素質教育實施取得進展,教育質量得到提高。
3.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高等學校採取政府統籌規劃、政策扶持、廣泛利用社會力量和社會資金的新機制建設高校後勤設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99年至2004年全國新建大學生公寓約7200萬平方米,新建學生食堂1200萬平方米,是此前建國後50年總和的2至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
4.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投入力度加大
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建立,普通高校積極利用金融、信貸籌措經費,民間投入逐年增加,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經費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經費使用效益穩步提高。2004年全國預算內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了4200多億元,是2000年的1.7倍,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增加,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5.教育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教育法制建設成效顯著,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等重要法律法規,著手推進《義務教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修訂和立法前期調研工作,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落實《行政許可法》,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取消了一批教育行政許可項目。
四、積極擴大教育開放,教育國際競爭力得到提高
雙邊和多邊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人數明顯增加,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人員按期回歸率達97%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已達800多個。漢語國際推廣有新突破,至2004年年底,境外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3000萬人,在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漢語橋」工程開始實施,境外孔子學院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涉外政策法規和監管機制初步形成。
五、認真解決難點、熱點問題,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不斷完善資助政策體系,確保貧困家庭學生受教育權利
積極推進高校按新機制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基本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確保沒有一個大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工作目標。中央安排專項資金為中西部地區24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了免費教科書,同時加快「兩免一補」(免書本費、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資助政策的落實。積極開展教育救助工作,為城鄉特殊困難未成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
2.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受教育權利
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流入地政府要負責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要求各地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並將涉及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有關費用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支出范圍。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情況得到顯著改善。
3.努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促進了社會穩定
近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加,2004年達到280萬人,是2000年的3倍,加之社會總體就業形勢緊張,就業難度逐年加大。經過多方共同努力,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保持在70%以上,圓滿完成了國務院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促進了社會穩定。
4.認真治理教育亂收費和查處招生違紀行為,維護教育公平
2004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普遍實行了「一費制」,規范了教育收費,切實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繼續實施公辦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規范高校收費行為。2005年實施了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得到良好的社會反響。
⑶ 中國教育狀成就
一、學前教育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我國學前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再進入到快速擴張的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的投資。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學前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它包含兒童心理、營養保健、兒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識。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口文化程度很低,全國80%的人口都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足20%。新中國成立以來,幼兒園數從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018年的26.7萬所,增長147倍;在園幼兒數從14萬人增長到4656萬人,增長331倍;2018年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覆蓋率達73.1%,「入園難」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從1949年到1978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從不足0.4%提高到10.6%,再到2018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為81.7%。
(1)學前教育學校數量
學前教育相較於小學、初中等教育發展較慢,經查詢,1949年全國並未有學前教育相關數據,到1950年才統計得出全國共有1799所學前教育學校。而近年來,在經濟水平提升、適齡幼兒人數不斷增加以及對幼兒教育越發重視等因素影響下,我國幼兒教育發展越來越快,到2018年全國學前教育學校數量已經達到26.67萬所,比上年增長4.6%。其中,普惠性幼兒園18.29萬所,比上年增長11.14%,普惠性幼兒園佔全國幼兒園的比重為68.57%。
⑷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有:
一、義務教育進入全面普及鞏固的新階段,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從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起,經過十多年奮斗,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 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99%。
普通高中、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也很迅速。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94%提高到99.5% ;初中入學率達到98% ;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從不到10%提高到66% ;學前教育從很低水平起步,達到44.6%。
國家採取轉移支付、專項和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2007 年,對農村義務教育1.5億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其中780萬貧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⑸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教育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其中至少蘊含下列三點啟示。第一,恢復高考不僅拉開了新時期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序幕,也明確了教育機會分配的一條核心原則,即以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結果、而不是以家庭成份或社會資本作為分配的原則,凸顯了教育機會分配中的公平性。迄今,我國高考的改革仍在路上,我認為,新的高考改革仍然應當堅持上述原則,同時增強教育機會分配原則中的科學有效性。第二,20世紀80-90年代,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為代表的一批立法行動開啟了教育法制建設的新時代,為高等教育依法治教奠定了規制基礎。考慮到立法只是依法治教的一個方面,未來的教育法治建設還應該加大執法建設的力度。另外,由於規制結構只是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未來的教育制度建設還應該加大規范結構和文化認知結構的建設,凸出制度的多元主體性及其參與性。第三,《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簡政放權、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的改革,此後,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與政府的問責權形成互為促進和制約的權責關系,釋放了高校的辦學活力,改變了高校與政府關系的特點。
⑹ 我國近幾年來在教育事業上有什麼成就
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基本全面實現
(一)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水平保持高位,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
2005年以來,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國小學凈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過了發達國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國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1%,初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4%,分別比2005年提高5.1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十一五」 規劃提出的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目標基本實現。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著力建設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08年秋季,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部免除,這標志著我國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已全面實現。
(二)學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進展,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2010年,我國學前教育規模達到2976.7萬人,比2005年增加797.6萬人,增長36.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個百分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55%以上」的「十一五」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三)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發展,體系結構趨於合理
20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規模為4670萬人,比2005年增加639.6萬人,增長15.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個百分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68.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51.9%,比2005年提高8.2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在校生規模達到451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基本相當」的目標已全面實現。
(四)高等教育規模突破3000萬人,普及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105萬人,比2005年增加805萬人,增長35%,超出規劃目標105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為2232萬人,比2005年增長42.9%;研究生在學人數為154萬人,同比增長56.9%;成人本專科在校生為536萬人,同比增長22.9%。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比2005年提高5.5個百分點,比規劃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從2007年起,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著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五)成人教育與培訓蓬勃發展,終身學習蔚然成風
2010年,高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263.7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萬人次,增長70.2%;中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 5291.9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8.1萬人次,增長0.2%。2010年,全國資格證書培訓注冊學生493.6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萬人次;全國崗位證書培訓注冊學生561.4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萬人次。中、高等教育培訓的發展為終身教育提供了更廣泛的渠道,對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六)辦學體制改革逐步深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為滿足全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超過 11.8萬所(不含教育機構),比2005年增加近4.2萬所;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為3393萬人,比2005年增長67.6%。非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占同級教育比例繼續提高。
2010年,全國民辦高校總數達到676所(含獨立學院323所),民辦普通本專科在校生466.5萬人,是2005年的2.2倍,佔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個百分點。
20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民辦學校為5622所,民辦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達到537.1萬人,比2005年增加156.1萬人,佔全國高中階段[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個百分點。
2010年,全國有民辦幼兒園10.2萬所,民辦學前教育在園(班)幼兒為1399.5萬人,比2005年增加731.4萬人,增長1.1倍,佔在園(班)幼兒總數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個百分點。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加強
(一)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強
200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16502.7億元,比2005年幾近翻番。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12231.1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4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3.59%,同比提高0.80個百分點。
2.各級教育投入水平不斷提升,為教育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09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分別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別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十一五」期間,我國義務教育被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預算內撥款2009年達6357.6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51.4%,占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個百分點。
4.關注弱勢群體,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
「十一五」期間,各級教育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以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和以風險補償金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已經形成,每年300多億元的資助資金覆蓋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500萬名大學生。
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2010年秋季學期起,免學費政策擴大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安排資金設立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二)教師隊伍層次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教育內涵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基礎教育教師學歷基本達到國家法定標准
「十一五」期間,小學、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最低標准。2010年,全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達94.8%,基本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標准。
2.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實現較快增長
2010年,地方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個百分點。全國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為21.4%,比2005年提高9個百分點。
3.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為57.1%,比2005年提高16.8個百分點;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為67.8%,同比提高20.5個百分點;高職高專院校為32.3%,同比提高15.3個百分點,均大大超過《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合格標准。
4.高層次人才建設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期間,高校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別占增選數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國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72%和37.02%;高校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357人,佔全國總數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內外遴選支持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創新團隊391個,培養支持5643名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了十餘萬名青年骨幹教師。
(三)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帶動了教育現代化發展
「十一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初步建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高等優質教育課程資源庫和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純IPv6互聯網(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ERNET2主幹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傳輸網(CEBSat)運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初步構建了一個惠及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的遠程教育網路,著力縮小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數字鴻溝。
各級各類學校現代教育裝備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網,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職業學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學每24名學生就擁有1台教學用計算機。
三、人才培養和科研成績突出,人力資源水平明顯提高
(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間,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累計輸送了5486萬名畢業生,極大地改變了勞動者隊伍的素質結構。其中研究生累計畢業 166.7萬人,年均增長15.1%;普通本專科累計畢業2443.7萬人,年均增長13.4%;中等職業教育累計畢業生2875.6萬人,年均增長 9.5%。
(二)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數達到9830萬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9.9%;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於高中三年級以上水平。
(三)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1.加強高校創新基地平台的建設與管理
目前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37個,占總數的62%;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583個;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102個,占總數的30.5%;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共有27個,占總數的29.7%。
2.強化競爭前培育,加強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間我部共資助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1877項,投入經費超過2億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資助課題數由6000多項增加到11011項。2006年-2008年期間分批共設立了126個創新引智基地,17個培育基地,累計投入經費11.8億元。
3.高校科技競爭力穩步增強,取得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十一五」期間,高校承擔了30%左右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6-2010年,高校作為第一承擔單位承擔973計劃項目232 項,占總數的56.7%;承擔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18項,占總數的49.4%;承擔863計劃課題4376項,經費75億,占總數的30%;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55項,經費46億元,占總數的20%;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523項,占總數的81.05%,重點項目1272項,占總數的66.88%。
「十一五」期間,全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02項,技術發明獎151項,科技進步獎711項。2010年的國家三大獎項中,高校獲獎比例均超70%。高校授權專利數累計達115489件,年均增長40.1%。
四、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邁上新台階
(一)留學生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生人數迅猛增長。2010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28.5萬人,比2005年增長140.2%;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3.5萬人,比 2005年增長285.4%。截至2010年底,以留學生身份出國,在外的人員有127.32萬人。20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為26.5萬人,比 2005年增加12.4萬人,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佔40.5%,同比提高了8.7個百分點。
(二)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穩步增加
目前,我國與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設立了18個雙邊教育高層工作磋商機制,構建了若干雙邊及區域性教育合作與交流平台。簽署並尚在執行的教育合作協議達154個,正在實施的政府間教育合作項目共有77項。與3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4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開展了大量的項目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學校境外辦學穩步發展。目前,國內經審批機關依法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1200多個。截至2010年12月,全國23所高等學校舉辦境外辦學項目達到56個。
(三)漢語國際推廣取得新突破,教育對外援助成效顯著
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經在96個國家(地區)設立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漢語橋」大學生比賽已舉辦九屆,中學生比賽已舉辦三屆,為弘揚中華語言文化,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發揮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國建立了10個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實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國別研究工程」並開始選派涉非專業研究生赴非留學深造。
⑺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1、經濟方面。經濟建設成就斐然,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在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民主政治進步明顯。 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新時期的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依法治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依據憲法的規定,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3、教育方面。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4、文化方面。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渠道和方式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逐年增加。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學習中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熱潮。
5、科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幾十萬項,其中獲國家獎勵的過萬項,一些領域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高能物理、計算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訊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代表作有神州系列飛船、北斗定位系統、嫦娥飛船、蛟龍號、手機通信等,最突出的是互聯網高速發展,已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莫言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技逐步走向世界的開始。網路流傳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微信和共享單車,這些既是對中國科技的認可,更體現了中國有領先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