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航天工業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發生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㈡ 中國航天事業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那些為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人有哪些心酸故事
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徐舜壽於1968年1月6日去世。
徐舜壽,1917年8月21日出生於浙江吳興縣一個開明的體育工作者家庭。父徐一冰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1905 年,東渡日本就讀於大森體育學校。回國後,在上海創辦了我國第一所體育學校。辛亥革命前夕,他曾率體校學生攻打江南製造局,為民主革命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3年,剛滿16歲的徐舜壽,又以優異成績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繫,畢業後被分配到杭州筧橋飛機製造廠任檢驗員。「八·一三」日軍進犯上海,筧橋被炸,工廠停工,他抱著航空救國的願望考取中央大學機械特別研究班進修航空技術,結業後任成都航空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他工作勤奮,學習刻苦,在飛行力學研究上頗有成績。1940年與人合作寫了第一篇論文《飛機性能捷演算法》,發表在該院《技術叢刊》第一號上,榮獲研究院的獎勵。1941年5月,徐舜壽被派往由蘇聯政府援建的伊寧空軍教導隊,教授飛行力學。
1942年8月,被調回成都航空委員會編譯處任編譯專員。他參與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英漢航空工程名詞詞典》,於1944年正式出版。同年8月,在調任重慶國民政府空軍印度軍官學校教員的途中,適逢招聘公費留美實習生,他應試並被錄取,遂赴美國韋德爾公司學習塑料零件製造。半年後轉麥克唐納飛機公司任雇員,參與FD-1、FD-2飛機的設計工作。
1946年初入華盛頓大學主攻力學。同年8月回國後,在南京國民政府空軍第二飛機製造廠從事氣動力研究和飛機設計,擔任中運2號和3號飛機的總體設計和性能計算工作,被破格提升為研究課長。1949年春,南京國民政府命令他准備搬遷台灣,徐舜壽在我地下黨的幫助下,毅然舉家輾轉來到已經和平解放的北平(今北京市)。
1949年5月,徐舜壽被分配到東北航空學校機務處工作,不久就隨解放軍南下,調查南京國民政府空軍機場和航空工業設施,參加機場修建工程,配合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同年9月,調任新成立的華東軍區航空工程研究室飛機組副組長,參與編撰《偽空軍航空工業概況》,還編寫了飛機製造廠建廠計劃和空軍作戰訓練教材。
飛機設計,是以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為基礎,廣泛採用現代科學技術的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建國初期,中國的航空工業極其薄弱,只有為數極少、規模很小的飛機及其配件修造廠,根本談不上自行設計。為擺脫這一落後局面,1953年國家把航空工業列為重點建設項目,周恩來總理為航空工業提出了「由修理到仿製,再到自行設計」的戰略發展方針。徐舜壽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採取邊創建、邊設計的原則,成功地研製出一批新飛機,並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技術骨幹。
高亞音速戰斗機,並初步積累了生產、使用和維修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1956年9月,航空工業局在研究中國飛機設計如何起步時,徐舜壽根據多年在國內外從事飛機設計研究工作的實踐經驗,認為當時空軍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槳、後三點起落架式的雅克-11中級教練機,已滿足不了噴氣式飛機的訓練要求。他根據中國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擬定了與國外同類飛機性能相當的、最大時速為700~800千米、航程約1000千米、升限為12千米以上,採用全金屬、前三點起落架、兩側進氣、雙座、後掠翼的亞音速噴氣教練機的總體氣動方案(後定名為殲教-I飛機)。
該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製均立足於國內。方案得到批准後,他立即根據需要進行了專業設置、人員配備,建立了氣動彈性和外形專業,並親自主持草擬了設計工作制度,組織設計室編寫了《設計員手冊》,作為設計工作的指南。並和其他兩位副主任設計師一起組織和帶領平均年齡只有22歲、絕大多數都未涉足飛機設計的年輕隊伍投入了自行設計飛機的嘗試。
在總體方案設計中,為突破「米格」型飛機的框框,避免中國自行設計的飛機成為米格型飛機的仿製品,他要求設計人員廣泛收集和學習各類型號飛機資料,進行多方案比較,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設計道路。用他的話說,就是要「熟讀唐詩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論」。為此,他突破蘇式飛機機頭進氣的框框,親自主持制定了兩側進氣的型式,為雷達和天線的安裝提供了適宜的空間,為該機的一次設計成功和後來運用到強-5、殲-8Ⅱ飛機進氣道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對於殲教-I飛機的結構型式和起落架的設計,均依據總體方案的要求,進行了從優選型。為了控制質量,他規定了嚴格的三級(校對人員、組長、室主任設計師)審查制度。對大部件的總體設計,他要求採取由設計人員匯報後再進行答辯的集體審查方法。這些方法,既保證了殲教-I飛機的設計質量,又使這支年輕設計隊伍的整體智慧和水平得到充分發揮和提高。
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從飛機性能、操縱安定性到氣動載荷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利用小風洞對全機測力、部件測絞鏈力矩到外掛物動相似模型投放試驗等技術關鍵,為以後的型號設計提供了借鑒。
殲教-I飛機從開始設計到首飛成功,只用了1年零9個月的時間,主要技術性能均超過原設計指標。其研製速度之快,在國外飛機研製史上也是罕見的。
1957年8月以後,徐舜壽又先後受命組織和領導初教-6和強-5飛機的總體設計。當時空軍航校普遍使用的初教-I(雅克-18)初級教練機為後三點式起落架,已不適應前三點式起落架噴氣機的訓練要求。初教-I的機身骨架,是由無縫鋼管焊接的,需要進口材料,而且焊接處問題較多,機翼尾翼和後機身部分,均採用蒙布結構,要進一步提高飛機性能和改進維修性能均有困難;該機的設備也比較落後。為此,徐舜壽提出了自行設計前三點起落架和全金屬蒙皮結構的初級教練機方案。
經上級批准後,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於1958年初完成了總體論證和吹風試驗,並初步確定了總體方案。同年5月,完成各系統的打樣設計,並製作出1∶1的木質樣機。該機移交南昌飛機製造廠後,設計室又與工廠一起共同完成了詳細設計、試制和試驗等工作,命名為初教-6型飛機,於1958年8月27日首飛成功。嗣後,經南昌飛機製造廠繼續研製、改進,於1961年12月批準定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1979年獲國家金質獎。到1984年,初教-6型飛機,不僅大量裝備部隊,而且還成批出口。該機的自行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已從修理、仿製發展到自行設計的新階段。
徐舜壽在育人用才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工程設計單位需要有「常規上的快手(能手)和關鍵上的專家」。前者是指一般工程師,是常規計算分析的快手和打樣畫圖的能手,在設計工作中,能做到「老馬識途」;後者是指關鍵理論和課題研究的專家,在理論發掘和應用上有較深的造詣,在確定方案時能拍板定案。他培養人才,堅持「優選培養法」和「自然淘汰法」,為中國的航空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用人上,他任人唯賢,只要對國家事業有利,他敢於堅持真理,為科技人員說話。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後,許多技術幹部蒙受不白之冤,有的被撤職,有的被劃為右派。作為室主任設計師的徐舜壽,看到黨的事業受到損失深感痛心。
徐舜壽對祖國的航空事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他總是站在國家利益的高度,向領導直言相諫,為領導當好參謀。即使遇有不同意見,他也直言不諱,據理力爭,從不隨波逐流。在飛機設計室成立不久,他就遵循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向國家提出自行設計初、中級教練機的建議;在「大躍進」中,讓他組織設計超音速戰斗機時,他從實際出發,直言勸阻;航空研究院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立不久,他出於對自行設計超音速殲擊機的強烈願望,同黃志千等人聯名上書,提出在仿製和學習米格-21飛機圖紙、資料之後,從1962年開始,以米格-21為原准機,設計一架馬赫數2.2或2.3的殲擊機的建議。他在關鍵時刻和重大技術上提出的這些有預見的建議,均被實踐檢驗所證明是正確的。
徐舜壽工作勤奮,思維敏捷,富有創造性和開拓精神。同事們評價他「思維清晰,作風細致」,「具有出眾的才能和善於抓住要領的本領」;「在技術上有遠見卓識」,在工作上「不搞繁文縟節,倡導講求實效的科學作風」;他「迥異於一些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庸人」,「他是把各個專門領域的專業知識編織在一個飛機機型內,完成一個『系統工程』的人物」。
人物網路
徐舜壽(1917.8.21 - 1968.1.6),浙江省吳興縣人,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航空工業技術專家。他是中國飛機設計研製的開拓者和第一個飛機設計研究機構的創建人之一,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曾組織主持完成各類軍用飛機的設計任務並解決了多項尖端技術,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中國航空工業尤其是飛機設計事業的發展歷程中,徐舜壽有著里程碑式的地位與貢獻。他是新中國飛機設計的一代宗師,在他直接領導下培育出的飛機設計人員,遍布我國自主設計機型的重要崗位;而由他主持、組織和親自設計的飛機有:殲教1、初教6、強5、殲8、轟6、運7……他是中國的米高揚、蘇霍伊、圖波列夫。
來源: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
㈢ 中國航天輝煌的背後經歷了多少苦難
可以說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站在無數次的失敗上建立起來的。航天技術是科學,既然是科學,那在一次次科學實驗中,成功和失敗,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只是因為中國航天總體比較順利,許多人大概沒有意識到太空探索是多麼危險的活動。
實際上,航天發射向來以危險、復雜著稱,縱觀整個航天航空的歷史,是血與淚的歷史,大量的慘痛失敗提醒我們人類還沒強大到能輕易征服宇宙。
在征服太空的路上,中國人同樣走得磕磕絆絆。
1969年9月3日,兩枚最新研製的「東風4號」——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長征1號」運載火箭秘密運抵7號測試廠房。這兩枚火箭正是在東風系列中程導彈基礎上研製而成,專門用於發射東方紅衛星的。
1969年11月16日下午6點,首發「東風4號」火箭發射升空。但是,火箭第二級突然發生故障,未能入軌,墜毀在新疆。
1974年11月5日長征二號在酒泉發射中心進行了第一次發射返回式衛星一號。由於火箭上控制系統中的一根導線暗傷斷裂,導致姿態失去控制,飛行試驗失敗。
這顆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製造,經歷了十年研製周期,成本據估算在2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衛星,被修復的機會渺茫,將可能墜入大氣層燒毀。看到這么多令國人心痛的發射失敗記錄,我想航天人更能感到刻骨銘心的疼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每個人最好的老師恰恰是自己犯過的錯誤!同理,航天事業中,失敗也是必然存在的,然而最好的老師也是曾經的失敗。也激勵著中國航天人戰勝失敗,攻堅克難、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㈣ 對於航天事業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你知道有哪些嗎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空間部門將面臨不同的問題。目前,空間部門有許多瓶頸。在20世紀50年代,當空間技術開始時,二戰剛結束,火箭技術也處於起步階段。人們對太空的了解很少,這個階段主要是驗證和打破對太空的有限了解。通過對探空火箭、亞軌道火箭和低地球軌道火箭技術的掌握,人們逐漸將載荷送入低地球軌道,終於在1961年4月12日實現了載人航天。美國看到 "水星 "計劃在各方面都落後於蘇聯,於是集中力量發展 "阿波羅 "計劃,終於在7月20日成功登月,實現了對蘇聯的逆轉。
航天發展由過去的競爭轉向合作,雖然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後,有些人戴著有色眼鏡可能心裡不平衡,所以會覺得中國發展航天是一種威脅,但還是能夠抵制合作發展,國際間航天合作的趨勢會越來越廣泛,其中的挑戰是有些國家會以各種理由拒絕合作。在國際合作的大前提下,航天事業也面臨著資金問題、技術更新、重大突破和商業發展等挑戰。
現在全球疫情嚴重,很多項目不得不減產甚至停產。俄羅斯的新一代航天器和火箭一直受到資金問題的困擾,進展非常緩慢。甚至美國最新的登月任務也可能因資金問題而停滯不前。在技術更新方面,現在人們普遍認識到,新一代的航天器必須是可重復使用的,以減少太空發射的成本。但如上所述,如果資金緊縮嚴重--更不用說新一代航天器了--甚至現有的太空計劃都可能被取消。
㈤ 中國航天發展中遇到哪些困難
航天事業發展初期,我國經濟實力有限,無論工業基礎還是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後。各方面都面臨著困難,如技術力量薄弱,物質條件匱乏,試驗設施簡陋,人才奇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封鎖、蘇聯又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斷絕援助。
從中國首次發射火箭,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准備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神州一號,再從神州一號發射到中國第一次真正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的楊利偉飛天,到現在准備發射並將首次實現宇航員太空行走的神州七號,中國的航天事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並已經躋身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
中國的第一代航天人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海歸派。想當年錢學森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不顧美國的重重阻撓,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並克服種種困難,從零開始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像錢學森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為了發展祖國的航天事業,為了實現祖國的強盛,他們做出了非常非常大的犧牲。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從荒蕪的沙漠開始起步的,在起步階段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從最簡陋的住沙窩喝鹼水開始了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艱辛,但中國的航天人卻不怕困難,並克服種種的困難,真正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最終從一無所有驕傲的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在以前,所有的中國航天人都是默默奮斗的無名英雄,他們沒有名沒有利,他們也不圖名不圖利,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能更好的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許許多多的航天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正是他們的努力才換來中國航天業現在的輝煌!
㈥ 不幸的航天事業有哪些
●1960年10月23日,蘇聯「金星」號運載火箭發射時,發動機沒有按命令點火。為查明故障,幾十名專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發動機噴火,繼而爆炸,近百名軍人、科學家喪生。
●1961年3月23日,被確定為蘇聯第一個上太空的宇航員邦達連科在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到了一塊電極板上,結果艙內燃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個小時後死亡。
●1967年1月27日: 1967年1月27日,人類航天史上一個悲慘的日子。三位美國宇航員在進行阿波羅-1號飛船登月任務的訓練時,不幸死於事故,成為了人類航天史上最早因飛船事故而遇難的先驅。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擬發射時失敗,宇航員格斯·格里索姆、愛德華·懷特和羅格·查菲喪生。
●1967年4月24日: 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他遇難身亡。科馬洛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執行空間飛行任務時獻身的宇航員。
●1971年6月29日:1971年6月,前蘇聯的「聯盟」號飛船與「禮炮」空間站對接飛行24天後,宇航員格奧爾基·科馬羅夫、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和維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在歸途中因密封艙漏氣,同時又未穿宇航服,結果3名宇航員靜靜地死在艙內。
●1980年3月18日,原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燃料加註時發生爆炸,45名技術人員當場被炸死,另有5人送往醫院後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喪生,其中包括中學女教師克麗斯塔·麥考利、美籍日本人埃利森·鬼冢,其他5人分別是弗朗西斯·斯科比、邁克爾·史密斯、朱迪斯·雷斯尼克、羅納德·邁克奈爾和格雷戈里·賈維斯。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原定降落時間16分鍾前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繼而在得克薩斯州中部上空解體,7名宇航員無一生還。
㈦ 我國研發的航天火箭都有過哪些火箭發射失利了呢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我國火箭發射至今年9月份共失利28次。2020年截至目前為止失敗4次。
總結: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 。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我國航天事業正在發展之中,各項記錄也在不斷突破,比如說,我國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就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速度紀錄,該火箭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採用了柵格舵控制技術,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的出現,使中國初步具備了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㈧ 中國航天史上有沒有存在過失敗的案例
有過失敗,1966年在西昌發射衛星就失敗了。
1996年2月1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一次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這也是我國的長征三號乙的首飛,這在當時原本是一次穩妥的發射,可是最終的結果卻出乎現場所有人的意料。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門口有一片空地。1996年,首飛的長三乙火箭在發射後,脫離既定軌跡,就撞在這片土地上。
90年代受到很多重創
上世紀90年代的多次事故,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國際商業發射任務受到重創,不少發射合同中止甚至取消。
在那個時代投身航天事業的毛萬標清楚地感受到,這也是整個中國航天的低谷期,大家對航天的高風險和航天發射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
其次,在人才保留上做得也不夠,導致很多年輕人不太願意留在這個事業中去。
以上內容參考中新網-中國火箭發射失敗畫面曝光 揭秘背後故事
㈨ 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初期遇到哪些困難 急!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間技術
1. 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 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 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 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中國重視研製各種應用衛星和開發衛星應用技術,在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佔71%,這些衛星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1. 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3. 衛星導航定位。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這是航天發展史,你要的就在裡面,你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