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命之美美在哪裡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悟,別人很難幫你去想的,誠實、正直、純潔、堅持等都可以讓人覺得美,關鍵是一般都有與之對應的「不美」,才會更覺得「美」,把握好這點就不難寫作了
2. 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缺憾
由於吸毒、兇殺和青少年自殺案件頻繁發生,生命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仍然有很大的偏差。
1.1 忽視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其權益
生命教育關注的焦點只局限於人類的生命,生命好像成為人類的專利,把人的生命與其他生物的生命完全隔離開,甚至把其他生命「物化」,以滿足一時的好奇私慾,忽視了其他生物生命活動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穩定性中的作用。
1.2 把生命教育作為政治思想教育的組成部分
現實社會把生命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混為一談,過於偏重道德教育。「殺生成仁、捨生取義」,儒家主張的基本道德准則一代一代影響著人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也在澆灌著幼小的心靈,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獻出自己的生命。看看評價道德的最高水準吧:捨生忘死、奮不顧生、視死如歸,而面臨危險時有效保護自己則被視為貪生怕死,被戲稱「范跑跑」的范美忠就是典例,可悲!「埋兒奉母、割股奉親」幾千年來被褒揚為孝道之舉,可笑!難道這不是對生命的蔑視自虐嗎?
1.3 生命是否平等仍未達成共識
對於生命的認識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種把人類以外的生命「物化」,與人類生命完全分開;二是生命完全平等。由此,人們產生了困惑:人和其他動物怎麼可能平等呢?人們一邊吃著動物性食品,一邊卻又倡導、高喊人與動物平等,滑稽!人類以外的生命應該擁有哪些權益,現行生命教育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和答案。
2 生命教育的滲透
2.1 認識生命的神奇
新個體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個體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經過開花、傳粉、雙受精的過程,然後發育成果實和種子,再通過種子來繁殖後代。在這個過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傷害,或沒有傳份,就不會形成種子。而一粒飽滿的種子僅是被子植物繁殖後代的內在條件,種子要順利地萌發,還必須要有適宜的溫度、水分、空氣等外部條件。再如,對人類來說,男性每次產生幾億精子,而真正能進入輸卵管與卵子結合,並最終發育成胚胎的只有一個,胚胎又需要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長達10個月的時間,一個新生命才得以誕生。這些實例,讓學生認識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與艱辛,體會到了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多麼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2 感受生命的珍貴
教材中,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珍貴的素材非常豐富。例如「細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生物都要經歷一個出生、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歷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後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成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世界正是在這種生與死的不斷交替中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生死並不神秘,正因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顯出生命的珍貴,才促使我們對生命進行認真的思考,珍惜並積極創造自身生命的價值,以積極的態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紹細菌的微生物的生態作用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他們雖然個體微小,卻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能在人類都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中頑強地生存和繁衍,並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將動植物屍體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給無機環境,供生產者重新利用。沒有這些微小生物體的分解作用,動植物的屍體就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命也就無法生存。可見,任何生命個體,無論形體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和價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貴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開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擊是不可避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應該享受失敗,感謝失敗。心理健康教育與挫折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的期待、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關系,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壓力,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不能及時化解,就可能出現情緒低落、抑鬱,導致自殺或他殺行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困難和挫折,教育他們樂觀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遺傳系譜圖的分析與概率計算,學生經常出錯,有的產生心理恐懼,擔心在考試中遇到這樣的相關題型,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疏導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方法,使學生樹立信心,迎接成功。
2.3 體驗生命的和諧
長期的進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也體現在生物與環境的關繫上。教學中要善於滲透生命的和諧美,培養學生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既表現為種內關系,又表現為種間關系。種內個體的互助關系屢見不鮮,可通過螞蟻、蜜蜂、狼群等種內互助的典型實例,讓學生明白個體的價值及分工合作的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培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意識。學習種間關系時,舉例不同生物間互利共生的實例,如: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等等。通過生物間的這種和諧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各種生命息息相關,人類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珍愛並善待生命。在學習「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時,可以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起來,像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分別吸收氧氣和營養物質,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循環系統承擔運輸職責,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則發揮調節作用。正是各系統的協調配合,才保證了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讓學生由此體會到各系統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的和諧美、統一美和有序美。
2.4 感悟生命的價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義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環境的不斷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從生物學角度定義:「生命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從生命的定義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並沒有差異,都是物質的存在和運動變化,不能因為人有理性,就認為人的生命尊嚴高於其它生命。例如在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時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價值,如葯用價值(紅豆杉、金銀花、蟬蛻等)、工業原料(蘆葦用來造紙)、科學研究價值(基因庫的研究)、美學價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間接使用價值如生態功能,最後還有人類尚未明確的潛在使用價值。還有必修3穩態與環境的相關內容,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生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其在自然界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引導教育學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學史也走進了我們的生物教材,也是我們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契機。科學史即把科學結論產生的過程和方法與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感覺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遠比只了解科學的結論及技術的成果重要得多,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用科學家的故事反映科學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從而能促進學生進步;而科學家勇於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類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貴的榜樣素材,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明顯的激勵示範作用。如施萊登、施旺的細胞學說、瑞士生物學家米舍爾發現核酸,林奈和雙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今生物學事業偉大成就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報國之志。如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生物大分子物質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等……。這一系列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具有聰明才智的、能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民,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5 暢想感恩 學會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詞里這樣寫道:「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不論是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還是精神生命不應完全屬於個人,人的軀體作為生命系統的承擔者,本人沒有生命的處置權。從生命的生殖發育過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識讓學生知道父母養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艱辛,社會多少人為你服務,我們應該知道感恩,學會感恩。母親的懷胎十月呵護著你來到這個世界,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同學在關注你的成長,社會盡可能為你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多少人對人的生命孕育、誕生、成長付出心血和勞動,當你失去生命時又有多少人為之痛苦。烏鴉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類更應該懂得感恩。善待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饋父母及其社會的一種社會責任。
生命的歷程是艱難的,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歷練,學會感受生命的珍貴;生命同時也是孤寂的,所以要發展愛和互助,學會感恩。生物學教學中在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應該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讓學生了解生命知識,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加關注我們的學生,多留愛心來關注、呵護我們的學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識課堂的層次,將生命教育落到實處,我想,我們的課堂定會生機盎然,生命常在!
3. 中學生物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1、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2、教師要具有較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較淵博的科學知識,在文化修養上逐漸達到較高的水平。
3、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確保人才質量,教師必須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運用教育規律,教師要學習普通心理學、教育學,通過學習掌握教育規律,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教育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4、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教育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創建適應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個教師都有責任探索授課的新模式,設計好每一堂課。努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創新的表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短暫的課堂學習,到知識,學到方法,開啟思維。
5、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學生尊敬教師,教師尊重學生這是教育規律的體現。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教師要具有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實際上就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通過傳遞信息,使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社會規律,再按照規律改造世界。教師要有創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獲得新知識,擴充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於提出尚未和多種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闡述的能力;善於運用口頭和筆頭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於組織學生,使學生迅速地增長才乾的能力,總之,具有這種綜合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7、教師應向「創造型」的方向發展
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為了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出一大批具創造性的人才,這需要有創造型的教育,即熱愛創造活動,在課堂中,表現出創造性、靈活性、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4.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融入關愛生命教育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但傳統的生物教學卻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過於重視傳授生物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的備課、上課都以學生是否掌握書本知識和能否通過學業考試為目標,很少考慮將生物學教學與學生的生命教育結合起來。新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生物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還要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等等。也就是說,新的課程標准對生物學教學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實際上,每一章節的內容中都蘊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們從大教育的背景下去分析、領會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可以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一 時代呼喚中學生物教學應當重視生命教育
從全球來看,當前人類缺乏生命意識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的生存環境被嚴重破壞。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關愛植物、動物的生命。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失衡、生活垃圾、能源危機、核戰爭等一系列問題威脅著人的生命的存在。我國1999年的百年罕見的洪水災害和近兩年北方沙塵暴肆虐都是植被被嚴重破壞所造成的惡果。二是青少年中他殺與自殺現象嚴重。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青少年暴力,自殺、殺人現象十分嚴重,我國亦不例外。北京大學生張某因考試不及格,心理壓力過重,用鐵錘將其父親、奶奶打死。一位名叫小丹的14歲學生因成績不好,被老師認為是差生,感到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活著沒有價值而自殺。某校高二學生周某因發現自己的寵物狗被送人,而吃40餘片安眠葯自殺……;這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反映了一些學生對生命愈來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現實。
以上事實表明,增強人類的生命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又十分緊迫的工作。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注重對他們的生命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只有認識和掌握生命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尊重、關愛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紀,生命科學涌現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對其它學科的影響很大。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自身的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國家頒發的《生物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我們要在生物教學中注重生命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內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學生認識生命,引導他們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1.幫助學生認識生命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有關生命的孕育、發展及其活動規律的同時,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與生存的艱難,而生命對於一個生物個體而言只有一次,從而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其次,讓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現象,既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又認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再次,讓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生命的內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滿獨特性和差異性,也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中每個生命的存在價值,進而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引導學生欣賞自我的獨特,發現自己的潛質,將生命蓄積發揮出來。
2. 引導學生欣賞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在傳授生物形態與結構等知識時,讓學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態美、結構美:通過對生物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等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生物及生物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最終使學生感受或體驗生命之美,從而欣賞生命。
3. 期望學生尊重生命 當學生認識了生命,領悟了生命的奧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會欣賞和贊美生命,進而逐漸形成一種尊重生命的信念。通過生物與環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和關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環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為教師要言傳身教,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學生就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從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會尊重和關懷他人的生命。
4. 鼓勵學生愛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愛惜生命」,真正地付諸行動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學生不攀折花木,不踐踏小草,不掏鳥窩,不欺負小動物,不食稀有的動植物,不浪費作為實驗材料的動植物,不浪費資源,不過度消費,使他們養成愛惜生命的習慣,在生活中真正體現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
三、利用生物學科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優勢,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最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種自然現象,認識人與其它生命必須和諧相處,認識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從而培養學生尊重、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經過大自然無數年的演變才出現的,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生命出現以後,以單細胞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出現了更為復雜的生命形式,最後擁有了高智慧,高級情感的人的出現——更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我在教授《生物的多樣性》一節時,給學生介紹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動物的語言」等生命現象,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奇妙;從而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
2、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本世紀以前人們還沉浸在改天換地掘取越來越多財富的激動心情中,但一夜醒來,忽然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遠是養育人類的母體,也是人類發展的最後界限。我在教授《生物與環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時,指導學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
3、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命的短暫,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個生命對於生命個體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個人去熱愛。我教授《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一節時,讓學生體會生命來到世界上是一個極偶然的機會,每個生命總是包含出生、成長、死亡的過程;這一生命過程是短暫的和寶貴的。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人生短暫,一個人怎樣發揮生命潛能,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實現人生價值?通過熱烈討論,大家認識到,要關愛他人,珍惜時間,學業有成,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
四、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
生物教學必須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更好地培養尊重、熱愛生命的能力。我在生物教學中作了以下嘗試。
1、實施開放式的課堂教學。一是教學內容的開放。我在生物教學中,既依託教材引導學生學好教材內容,又不被教材內容所局限,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周圍的生態環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學生加深對生物與環境的認識。二是教學形式的開放。在教授《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節時,我帶領學生走進黃中綠地,學生走入一望無際綠地,耳邊有清脆的鳥叫,眼前有爭相吐芳的花朵、枝繁葉茂的植物,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靜、可愛。通過實地觀察、欣賞,讓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它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與人類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培養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
2、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引導學生利用課余、節假日圍繞生物學的內容,根據周圍生態環境和自己的興趣進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一是研究的項目可以自主選擇。學生自選的課題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豆芽的生長條件》《蚯蚓的生活習性》等等。二是研究活動自主設計,研究過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學生通過親身觀察、調查,寫出論文,將生物學知識與周邊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較為深刻地理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了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了熱愛生命的情感。
3、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關愛生命的活動。一是抓住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激發學生熱愛生命。報紙上刊登「清華大學某學生傷熊事件」、「某大學生把狗放在微波爐內觀察事件」一時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我抓住這類傷害動物的事件,先組織學生讀有關報紙,然後就這類事件展開討論。許多學生說,一次我的手被開水燙了,疼得我受不了,熊吃了浸了硫酸的食物,怎麼受得了?太殘忍了!有的學生說,熊也是生命,我們應當善待它。通過讀報和討論,喚醒學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們對生命的關懷和熱愛。二是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節日活動,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熱愛生命的習慣。「3.12」植樹節、「4.22」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以及「愛鳥周」等是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的大好時機,我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這類周日活動。
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不可遺漏的一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未來公民的需要。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師都要不斷充實與生命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將生命教育融入於教學中。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和體會,使學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與喜悅。
5. 湯佩松的湯佩松與教育事業
綜述
半個多世紀以來,湯佩松對中國幾代植物生理工作者的培養和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40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國大部分植物生理工作者,在年青時期可能都得到過湯佩松不同方式的指導和幫助。
從1933年回國的那一天起,湯佩松就開始了為我國培養人才的工作。他不僅親自授課、編寫講義、培養研究生,更重要的是,走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創造一種活躍的學術氣氛,吸引年青人,培育英才。
在武漢大學,他開設了生物化學、普通生理學等課程,並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普通生理學講義。他所創建的普通生理實驗室,在短短4年之內,規模就有了很大發展。以他為中心的研究小組的成員中包括林春猷、吳懋儀、高尚蔭、殷宏章、張信誠、沈其益等,他們後來分別成了各個方面的學術權威。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在湯佩松創辦的植物生理研究室里工作的科學工作者至少有40多位。許多人後來都是我國植物生理學或其他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權威,例如,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殷宏章、羅士葦,北京農業大學的婁成後,植物研究所的王伏雄,復旦大學的薛應龍,山東海洋大學的鄭柏林和薛廷耀,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的劉金旭等等。
1946年湯佩松負責籌建清華大學農學院並任院長。他當時的抱負是把清華大學農學院辦成一個學術水平很高的農業生物學教學基地和研究場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要能從事教學工作和實際工作,又是農業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人才。所以本科學生首先在理學院學習數、理、化及生物學課程。
1950年以後,清華大學農學院與北京農業大學合並,他擔任了副校長,以後又兼任復旦大學教授,1954年起兼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他在北京大學除講授植物生理等課程外,特別強調教師要進行科研工作,主張學生靈活主動地學習,並親自組織和指導本科生的課外研究小組。
主持召開「全國植物生理教學討論會」
湯佩松對我國植物生理教學工作的一項重大貢獻是發起並主持了1956年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全國植物生理教學討論會」。那時各大學紛紛開設了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師隊伍日益壯大,但大多數教師是剛開始教這門課的年輕人。大家迫切希望了解如何教好這門課,了解其教學內容(包括實驗內容)。湯佩松於是約請婁成後、崔澄、曹宗巽等一起舉辦了這次討論會。與會者100多人,他們互相切磋,交流經驗,最後對許多重要問題統一了認識。我國植物生理的教學水平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20多年後,參加過這次討論會的教師一致認為這一活動對培訓我國的植物生理學師資起了重要作用。1979年以後,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又舉辦了好幾次這樣的討論會。
6. 合格的中學生物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應該具備以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扎實的生物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能夠在教學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不斷進步、能夠靈活的運用教學手段講解課程重點內容,調動課程氛圍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
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等。
生物(英語:Organism,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
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有生命特徵的有機體叫做生物,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註: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5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現存的動物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7.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探尋學生的前認知
一、圍繞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關繫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課堂不是簡單的擺事實講道理,而要把學生作為長久性發展目標來培養。生物學是社會的科學,自然的科學,與人類生活、環境保護、社會活動等息息相關,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所以生物教學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會有相應的應用行為,學生之所以不能對題目正確的解決或無從下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少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學應從學生的長遠利益出發,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以實為要,基礎知識伴隨學生的終生成長。
其次,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解題方法的選擇,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反思和應用,是其他目標達成的媒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自強的自學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鑽研精神。傳統的教學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做人,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體會到知的苦澀,行的坎坷,欲獲真知必行,故從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應該以活見長,考慮掌握、記憶和再現知識的重要,也應考慮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知識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以人為本,通過教與學達成個性發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使之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陶行知認為:「這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教學中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夠具備學校人和社會人雙重身份,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走向社會。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
三維教學目標強調教育的「平等性」,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首先要強調普及意識。在現實中,學生由於智力結構、思維習慣、知識積累等因人而異,在學科內容掌握上不可能齊頭並進,甚至相差懸殊,這樣就出現了學習成績「優秀生」和「學困生」之分。搞好「學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注重「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長中,智能因素的差異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發展的動力因素。「學困生」與「優秀生」的差異並不僅僅在於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信心、堅持性與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為了加快後進生的轉化,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課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之產生成功的情緒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應該承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在處理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時,先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學案,注重分層作業的設計和分層評價機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被鼓勵和被要求的評價。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1.通過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對於高中生來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強,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隨之越來越多,這些問題會在他們腦海中產生許多問號。所以在刨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能夠自己聯系實際,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然後通過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解決問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使學生學習毫無強迫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思維也處於最佳狀態,智慧的火花也會不斷閃爍。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師應在實驗課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在動手中善於求異,創造新的方法: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1.德育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和諧生活、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可以說每一節生物專題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教育素材,將德育教育貫穿在生物教學的全過程。
2.注重美、體、勞等其它方面的教育。三維目標同樣強調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滲透德育,強調刨新,而且要促進學生的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自然、生物的形態美和結構美的認識,使學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從而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生理和營養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營養飲食、科學鍛煉,以達到強健身心等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從基礎做起,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准確落實,使課堂煥發出教育的功能和活力
8. 生物教育就業方向和前景
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是生物學中最早出現的分支學科之一,是生物學的一個大學科,也是目前相對較熱的一個方向。其研究大方向可以分為基礎微生物學和應用微生物學兩類,一般來說,基礎類的畢業生偏向於基礎理論研究,可到科研院所、學校等單位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應用類則偏向於應用的領域,更注重實際操作,就業選擇面較廣,可到企業、政府部門、學校從事生產、檢測和教學等工作。
在微生物專業的大方向指導下,可細分衍生出很多小方向,如微生物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進入新世紀,比較熱門的研究方向是生物能源和微生物職業,尤其是在制葯方面,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既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又是生命科學的前沿,也是當前最為普通的一個專業。該專業主要是從微觀即分子的角度研究生物現象、探討生命的本質,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涉及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等多學科。其實,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不僅是一個獨立學科,它已經滲透於生物學的其他專業之中,屬於基礎性研究專業,是目前自然科學中發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領域。因為該專業涉及很多分子水平的操作,因此要求考生熟練掌握精細的微觀實驗操作技術(如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顯微光譜分析技術、放射自顯影術等),這些技術的操作要求膽大心細,經常是在幾微升、幾毫克、幾納米間進行操作,稍有疏忽就會導致結果出現較大誤差。
細胞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細胞,從細胞整體、顯微水平、超微水平等層次研究細胞的功能結構、代謝產物以及生命活動原理。目前來看,細胞生物學的發展速度快,因為很多生命現象或原理都要落實到細胞水平來闡釋。另外在疾病研究和葯物開發中,細胞技術也常被提及,所以該學科前景光明。
細胞生物學的操作和技術方法博採眾長,吸取個方向的技術方法,如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凡是能夠解決問題都會被使用。從研究內容來看,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可分為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個層次。特別是從20世紀70年代,隨著基因重組技術的出現,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結合愈來愈緊密,人們更關注細胞內部的分子結構及其各個部分如何在生命活動發揮作用,比如基因調控、信號傳導、腫瘤生物學、細胞分化和凋亡等成為當代的研究難點和熱點。細胞生物學的出路寬廣,畢業後既可以從事理論研究,闡述細胞內部的調控機制;也可以從事葯物和農產品的開發生產,檢測葯物或農產品的毒性等,特別是醫葯健康方面的研究是一個熱門。
植物學
植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也是人們對於生物最初的認識之一。該方向主要包括植物分類學、植物形態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和植物生態學等。進入新世紀,植物學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結合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技術,開始從微觀角度研究植物,如光合作用機理、植物激素、微量元素、遺傳育種技術、天然產物的分離等,使植物學成為農學、環境科學、葯物等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吃武學在科研和應用上具有重大意義,不近屬於基礎學科,也可以為環境保護、農業生產和葯用植物的開發做出重大貢獻。
生物信息學
生物信息學是生命科學領域最前沿的方向之一,也是21世紀自然科學的核心領域之一。該專業對生物信息的採集、存檔、顯示、處理、傳播、模擬、分析和解釋等各方面都非常關注,綜合利用了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數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生物信息,是一門計算機、統計學、數學與生物醫學多領域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具體而言,生物信息學把基因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為源頭,研究重點主要體現在基因組學和蛋白學兩方面。目前,生物信息學已經成為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生物信息學軟體、技術平台開發、基因和基因組進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9. 什麼是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在於其沒有教育的痕跡
記得某位教育家有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說,當學生意識到您的教育意圖時,教育將失去作用。的確,教育之美在於其沒有了教育的痕跡,在於其留給人們的自然流暢之感,即在師生的人格感染中、心靈碰撞中、理解傾聽中、真誠激勵中……,潤物無聲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無為」教育有種種方法,歸列以下。
1、垂範
教育者的示範,無言的身教。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範的作用。青少年善於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
學校新教學樓的垃圾道堵了,總務處在道口旁貼了個封條——「禁止傾倒」。在此後的兩個月里,學生們掃除後都要穿過操場,將垃圾倒在老樓的垃圾道里。
校長手術後上班了,他發現封條後便抄起鐵棍通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師告訴他:「總務處已貼了告示」。校長說:「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貼上封條不用了?」教師無言以對。「要把學校也當成自己的日子一樣過啊!」校長的這句話深深印在這位教師的心上。後來她也當了校長,時時處處記著要「以校為家」。
2、傾聽
教育者虛心、認真聽取教育對象的坦訴,促使對方在宣洩中實現自我心理調節。當人產生心理沖突時,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訴說。教育者要善聽,即對教育對象的任何想法(當然不一定正確)要聽得進去,表示理解,在傾聽中因勢利導,讓教育對象自己得出正確結論。心理學家認為,認真的傾聽就完成了心理咨詢任務的一半。
記得一個當醫生的朋友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他有一個病人被診斷證明為絕症。這個病人常常在拿葯的時候到他那兒坐坐。我的這個醫生朋友由於職業的習慣便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麼靜靜地聽著。一次,那個病人說了很多很多他的過去、現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後的種種心境和牽掛。朋友聽了許久許久。病人說完了,如釋重負,輕松多了。後來,聽說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緒一直很平穩,配合治療也比過去積極多了,並且把被醫生判定為三個月的生命延長了近一年。朋友對我說,他很欣慰那天沒有對那位病人進行長篇大論的勸慰與建議,而只是靜靜地傾聽了訴說。他頗有心得地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卻從這件事中知道了開方、看病醫治的只能是軀體,而傾聽卻能使一個人的精神得到寄託。」
3、激勵
教育者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開發潛能。激勵源於尊重,源於信任。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對象的心靈震撼。
一位小學校長對童年一次考試分數難忘的記憶:
由於中途轉學,功課落下了不少。一次數學考試後發卷子,我提心吊膽地接過來一看,非常意外,老師沒有打分,只寫了兩個字:「哎呀!」。此刻,我領會了老師的心意,老師不相信我會這樣,老師在給我機會,老師在期待著我,老師在用這樣一個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著我的努力。我決心把落下的功課補上。果然,又一次考試我得了滿分。
許多年過去了,我又經歷了無數次考試,見到過成百上千張試卷,但只有那份沒有分數,寫著「哎呀!」的試卷,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珍藏。
4、體驗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真切的感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沒有體驗,就沒有完成教育過程。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徑。在體驗中獲得了「我行!」自信意識的增強。
為戰勝膽怯,一位母親讓她五年級的女兒買10張《北京晚報》,再按原價賣出去。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張不開嘴。經過思想斗爭,戰勝了虛榮,開始大聲吆喝,終於把報紙賣出去了。
在鬧市區賣報,這是一種情境活動。孩子受到了磨煉,體驗了成功,得到了單靠說教不可能有的思想收獲。
5、對比
使教育對象在事件或情感對比中,找到差距,心靈受到震撼而猛醒、開悟。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沒有比較就沒有教育。反差越大,給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發現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產生羞愧、自責,從而獲得認識的飛躍、精神的升華。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訪名師,刻苦訓練,終於達到了百發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術,遙指空中的兩只飛鷹,武士心領神會,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隻,而高僧卻說:「取鷹何用弓箭,高手當『不射而射』」。言罷,高僧抬手一指,虛點向空中的一隻飛鷹,只見那鷹好如受重創,徑直落至高僧的腳下。武士大為震驚,嘆道:「這才是射藝的最高境界啊!
6、迂迴
對教育對象的問題,不採取就事論事的直接說教,而是通過心理暗示啟發聯想等手段,使其認識事物的規律、領悟生活的真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走直道而走彎道,這往往是獲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中學生是生物愛好者,搜集了眾多的標本。他媽媽是教師。一天,媽媽發現兒子的情緒不高,但沒有直接詢問,而是對兒子說:「媽媽今天比較累,想去逛公園。你陪媽媽一起去好嗎?」兒子答應了。逛公園時,面對各式各樣的植物,媽媽不斷發問,兒子滔滔不斷地解答,顯示了豐富的知識。
這位媽媽發現,晚上兒子做作業時情緒特別好。
7、空白
摒棄包辦代替,給教育對象留有創造的空間和時間,調動其主動性。為了取得教育的實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偉大的老師」。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寫一篇論文《固體中有序與無序的問題》,並要他參看一本書。楊振寧看不懂這本書,便去向王先生請教。王先生一個字也不講,卻又要他看第二本書。楊振寧第二本也看不懂,又去向王先生請教。王先生還是不講,又推薦第三本書給他看,並要求他看完第三本書後,再回過頭來看第二本和第一本,並說出對第一本書的見解。楊振寧反復讀了第三本書後,再讀第二本和第一本,果然寫出了優秀的論文。
8、寬容
對教育對象錯誤、過失產生的原因,給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寬厚態度、寬松環境中自省。「出奇制勝」的兵法運用在教育領域是教育方法的極致。教育者的寬容使教育對象無地自容,這是真正的教育詩篇。
一位學生的個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向教師說了一通尖酸刻薄的話。這位教師沒做任何解釋,只是給她寫了一首小詩:
土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獲;
大海寬容了江海,擁有了浩翰;
天空寬容了雲霞,擁有了神彩;
人生寬容了遺憾,擁有了未來。
學生收到後,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覺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
10. 高中生物教師如何提高自身教學修養探析
一、執著的教育追求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平日的一言一行都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身邊的學生。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若要成為好一名優秀的生物學科教師,首先需要的是充滿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生命如此美麗,在於她的生機勃勃、百芳斗艷、生生不息;而生物學科的魅力無窮,在於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對生命不斷的思考,進而引起他們智慧的火花。正處在風華正茂的高中生,首先應該從高中生物老師那裡學到的,是對生命的熱愛與贊美,對生命科學的興趣與激情。
由於每個學生在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我們平時應該要注重因材施教,讓每一朵花都能得到完美地盛開。比如很多學生來自農村,視野相對比較狹窄,但是生活閱歷和經驗比較豐富,積累了大量的生活常識;而城市的學生在視野方面則有較大的優勢,能夠很好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但生活常識相對較差。所以在教學中,應當本著「既授之以漁,更授之以欲」的教育理念。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與時俱進,鼓勵他們學習更前沿的知識,才能出類拔萃;而針對基礎弱的學生,更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充分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力求爭取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都有不小的收獲與進步。
總之,一個不斷追求成功的青年教師,心中必須要有「一如既往地踏實、認真,默默耕耘、苦中有樂」的教學信念,才能有信心帶領著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艱辛而又勤勉地爬上高考之峰,堅定、執著地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而人生的美好,在於不停地奮斗,不斷地創新。帶著執著的教育追求,教育事業必將開出絢爛之花。
二、扎實的學科知識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職業職責所在。對於學生而言,生物知識都是間接的經驗,當然對於教師來說,亦如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備扎實而又廣博的學科專業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只是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更多的是我們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學到的學科專業知識。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在大學期間,通過勤奮努力,已經儲備了較為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並學習了教育學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真正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學中,還須沉下心來,認真仔細地閱讀高中生物課本,並不斷地鑽研和挖掘課本,深刻領悟新課標的內在精神,通過一定的教學經歷,逐漸從熟悉教材上升到能夠駕馭教材。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呈指數增長,很多時候知識量的增長可能已經超出了高中生物老師所涉及的范圍。作為年輕的高中生物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充電」。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補充自己的知識:一是直接向骨幹教師請教,這樣很容易得到清晰答案,並且准確度較高,但是知識相對碎片化;二是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眾說紛紜,需要不斷思考並有一定的甄別能力,辯證地接受他人的觀點,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三是不間斷閱讀和鑽研與中學生物相關的大學教材,例如陳閱增老師的《普通生物學》、翟中和老師的《細胞生物學》、沈萍老師的《微生物學》和潘瑞熾老師的《植物生理學》等等,青年教師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能夠及時迅速地增加並更新現代生物學知識和技能。
三、不斷提高的教學技能
教學技能是指中學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稱教學的基本功。高中生物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可以簡單概括為備課、上課和實驗操作等三個方面。
備課主要包括備教材、備方法和備學生。上課的基本功又包括組織課堂教學的技能、語言表達的技能、板書繪圖技能和多種媒體教學方法的運用技能。實驗操作包括明白實驗原理、使用實驗儀器(顯微鏡、解剖鏡等等)、學會做簡單的生理生化實驗、學會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最後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高中生物教師必須不斷地加強這些基本教學技能的訓練,同時理解每一項教學技能的含義及其作用,掌握其類型及應用要求。此外,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將各項教學技能熟練地應用於教學實踐中,以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總之,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成為一位優秀的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有自我提高的強烈願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物學科教學技能的崗位訓練中,切實練好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不斷地提高綜合素質,這是現代高中生物教師的職業特點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為此,除了自身加強修養外,還要通過繼續教育的途徑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