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斯大林
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原姓朱加什維利,(1879—1953),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1879年12月21日生於喬治亞的哥里,喬治亞人,原姓朱加什維利。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1937年7月去世。
【生平】
1894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899年因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從此,他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他從流放地返回彼得格勒,領導了《真理報》的工作,並參加了全俄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代表會議,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同年七八月間,布爾什維克黨秘密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在列寧不能參加會議的情況下,斯大林代表黨中央做了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和關於政治形勢的報告。10月,黨中央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武裝起義的決議,斯大林被選進領導起義的黨總部。在列寧領導下,他積極參與和組織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開始了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斯大林多次受列寧的委派,前往最關鍵的戰線,指揮戰斗。1922年4月,在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根據列寧的建議,斯大林當選為俄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此後30年他一直擔任黨的這一最高領導職務。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成為蘇聯黨和政府的最高領導人。
1925年4月在黨的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俄共(布)中央提出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主持召開了黨的十五大,這次大會通過了農業集體化的建議。1936年12月,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新憲法草案》的報告。這個憲法草案被通過並被稱為「斯大林憲法」,而且之後的蘇聯憲法也基本以此為版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一體制也是造成蘇聯後來解體的原因之一。1941年5月,斯大林擔任了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正當蘇聯人民為完成第三個五年計劃而奮斗時,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向蘇聯發動了閃電戰。斯大林於7月3日發表演說,號召蘇聯人民不僅要消除本國面臨的危險,還要幫助在德國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他擔任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和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1月初,德軍逼近莫斯科。7日,斯大林照常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受閱部隊從紅場直接開赴前線。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殲敵33萬人,是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他先後出席了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同美、英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等人會談,為二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勝利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1946年3月,斯大林擔任了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0月,他又當選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逝世。
斯大林在一生中也犯過許多錯誤。在20世紀30年代的肅反運動中,由於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導致了肅反擴大化,使一大批黨和軍隊的優秀幹部遭到殘酷迫害;在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時,由於他把蘇聯一國的經驗絕對化,忽視了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採取了不少不妥當的做法,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但是古巴領袖卡斯特羅也曾指出:「把所有錯誤都歸咎於斯大林是對歷史的簡單化」。
斯大林的名聲極其響亮,他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完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有一定貢獻。他擊敗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使蘇聯成為世界最強國之一。同時他也比較專斷,他強行實施的一系列極端的政策給蘇聯的建設留下弊端,以至於不同學者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卻沒有人否定他的重要性。
三百多年的沙皇政府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後被推翻,資產階級建立臨時政府,但新政府不得人心。偉大的共產主義者列寧在同年發動十月革命,蘇維埃無產階級政府成立,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1918年到1920年間,蘇俄政府致力於對國內反動勢力和外國武裝干涉作戰,斯大林對戰爭的全面勝利起了關鍵作用。
斯大林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施維里,於1879年出生在喬治亞的一個貧苦的下層勞動者家庭中。1894年,斯大林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899年因宣傳推翻政府被學校開除。1898年斯大林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黨內發生分裂,他站立在布爾什維克派一邊。1905年俄國革命時期,斯大林成為高加索地區的革命領導人。1912年,斯大林負責創辦《真理報》,後來獲得列寧賞識。由於斯大林從事革命活動十分積極,以至於他在1902—1917年間多次被捕被流放,1913年還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也許在西伯利亞期間,他開始使用筆名「斯大林」(鐵人)。
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斯大林返回聖彼得堡工作,並於同年當選為中央委員。不過在十月革命中,斯大林並沒有起主要作用。
十月革命勝利後,在1918年到1920年間,蘇維埃政府開始致力於對國內反動勢力和外國武裝干涉作戰,斯大林多次受列寧的委派,前往前線指揮戰斗,對戰爭的全面勝利起了關鍵作用。1922年4月,在俄共十一大會議上,根據列寧的建議,斯大林當選為黨總書記。
斯大林當選為黨總書記後逐漸顯示出粗暴的一面,受到列寧的嚴厲批評,列寧還建議撤銷他的職務。
列寧於1924年病逝後,斯大林聯合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擊敗托洛茨基成為蘇聯黨和政府的最高領導人。1925年,斯大林提出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但由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等人組成的左派聯盟反對斯大林,結果被斯大林扳倒,並於1927年將他們開除黨籍,托洛茨基不久被驅逐出境。接著,斯大林又將與自己意見有分歧的以布哈林、李可夫為首的右派聯盟清除出黨中央。至此,斯大林成為蘇聯的獨裁者。
1934年底,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和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暗殺,斯大林趁機發動一系列殘酷的清洗運動。在隨後的幾年裡,大多數十月革命的領導人和以後在給列寧當過部下的人,都在斯大林的強迫下公開承認莫須有的判國罪,並被處死,其中包括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布哈林、李可夫。緊接著,斯大林繼續發動第二次清洗運動,大多數在1934年黨的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的人也被殺害,1938年,領導過早期清洗運動亞戈達也被以判國罪處死,而他的接班人葉左夫最終也被處死。多輪的清洗牽連了數百萬人,勞改營和特工遍布全國各地,搞得蘇聯上下人心惶惶,再也無人敢反對斯大林。
斯大林對蘇聯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在30年代經過兩個「五年計劃」成功使蘇聯快速實現工業化,使蘇聯在經歷二戰後依然是世界第二工業大國,因此獲得贊譽。這種工業政策模式也被許多國家效仿。
20世紀30年代初,斯大林強行實施農業集體化。這一政策在富農當中很不得人心,許多人站出抵制,然而斯大林通過強制手段還是使他的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1936年,斯大林頒布《蘇聯憲法》,宣布蘇聯全面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1939年,二戰爆發,斯大林和希特勒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試圖自保。不過在兩年期間,斯大林卻以防禦德軍侵略的名義,武力合並了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以及羅馬尼亞、芬蘭、波蘭的部分領土。
1941年,希特勒撕毀條約,轉攻蘇聯,蘇聯進入衛國戰爭時期。起初,蘇軍節節敗退,損失領土達百萬平方千米。但蘇聯全體軍民在斯大林的最高指揮下奮起抵抗,先後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戰役等一系列決定性勝利,尤其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殲敵33萬人,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之一。戰爭後期,斯大林先後出席了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同美、英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等人會談,為二戰中反法西斯聯盟的完全勝利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1945年5月,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法西斯無條件投降。
二戰後,美、蘇謀劃重新劃分世界格局,其中斯大林確立了蘇聯在東歐的勢力范圍,並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為了防止東歐其他共產黨國家像南斯拉夫那樣走不服從自己的道路,斯大林在東歐諸國也搞了清洗異己的運動。此外,二戰後的中國政府也在斯大林的重壓下被迫同意原屬中國領土的外蒙古作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1947年,隨著杜魯門主義的產生,美、蘇兩大巨頭開始進入冷戰階段。
在國內,斯大林積極領導蘇聯人民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收到不小的成效。但在這幾年期間,斯大林的獨裁統治癒演愈烈,發表錯誤理論,接受和鼓勵個人迷信,甚至還准備在搞清洗運動。
由於斯大林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不近人情,因而其家庭生活並不幸福。
1953年3月,斯大林因腦溢血逝世,他的遺體開始時與列寧遺體並放在一起,供後世人瞻仰。
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通過政變當上國家最高領導人。1956年,赫魯曉夫發表演講,全面否定斯大林,並火燒其遺體,斯大林從此開始頻頻被批判。但赫魯曉夫行事過於魯莽激進,積極參加冷戰,並對中國施壓,引來全國不滿。
斯大林不愧為20世紀傑出人物之一,他聰明絕頂,又殘忍暴戾,為建設和保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為打敗法西斯建立了歷史功勛,又為達到至高無上的獨裁目標犯下大搞清洗異己運動和鼓勵個人崇拜等錯誤,在對待兄弟黨和一些國家問題上有大國沙文主義傾向,可謂是個亦正亦邪的高人。但把斯大林全盤否定絕對是個幼稚的做法,毛澤東、卡斯特羅、丘吉爾等名人都認為斯大林的歷史成就功大於過。
【大事記年表】
1894年,斯大林進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東正教中學讀書期間開始研讀馬克思的作品並參加革命活動。
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梯弗里斯組織。
1900年開始參加地下政治活動,在高加索一些工業中心組織罷工、示威。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化為孟什維克派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後,他參加了布爾什維克派。
1904年12月領導巴庫工人大罷工。
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監禁。
1912年2月被選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主編黨的機關報《真理報》。
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蘇共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協助列寧組織和領導了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
1918年至1920年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和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
1922年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
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
1928年,他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通過幾個五年計劃使蘇聯這個落後國家迅速改變了面貌。
1934年底開始,斯大林發動了一場政治恐怖風暴,處決了許多曾支持他掌權的老黨員。
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蘇維埃非常代表大會上批准了在他領導下起草的第一部蘇聯憲法。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
1941年6月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
1945年6月獲最高軍銜—蘇聯大元帥稱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成為同盟國最成功的統帥,
1941年冬季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期間,斯大林始終留在首都組織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揮下,蘇軍先後贏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使當時的形勢急轉直下,兵鋒指向德軍,他領導蘇聯人民戰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斯大林參加了盟國的幾次首腦會議,包括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的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1952年10月聯共(布)19大將中央政治局改組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時,他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病逝。
2.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一生的功與過
對斯大林的評價應該有一個總體說法。歷史證明,「有過無功」論,把斯大林當作敵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樣,把斯大林描繪成一個「有功無過」的「完人」,都站不住腳。「功大於過」論,難以解釋某些重大歷史事實,不易得到廣泛認同。「過大於功」論,存在明顯的片面性。看來,在研究問題時,無須就斯大林功過的比例爭論不休,而應在肯定他畢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30年這一基本前提下,著重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當然,對斯大林也該有一個總體上的評價。筆者認為: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歷史功績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領導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嚴重錯誤罪過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過成敗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長期爭議的人物。
當代世界 200304
國內外對斯大林的評價形成某些共識。大致是:第一,斯大林是一個重要歷史人 物,對他的評價不僅是他本國的事情,而且是世界范圍內的事情。第二,斯大林有功有 過,貢獻是巨大的,錯誤是嚴重的,或者用有的學者的說法,「功勛顯赫卓著,錯誤極其嚴重」。至於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存在著分歧。第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績:1、在列寧之後,領導蘇聯黨和人民,頂住資本主義包圍的壓力,在蘇聯一國建立起社會主義,並為社會主義在其他國家的勝利提供了範例和支持;2、在短短若干年內,領導 蘇聯人民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戰後又迅速 恢復經濟,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和優越性;3 、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推動了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發展 。第四,斯大林的主要錯誤:1、接受和鼓勵個人迷信,實行個人專權,在黨內斗爭中 濫用專政手段,導致法制被嚴重破壞,大批無辜幹部遭鎮壓;2、在30年代特定歷史條 件下形成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一些理論,被教條化、絕對化、越 來越僵化;3、憑借大國大黨的地位,樹立自我中心,對外發號施令,推行大國主義, 實質是謀求霸權。之所以造成這些錯誤,有歷史條件的原因,有管理體制的原因,也有 個人素質的原因。
四、赫魯曉夫也談斯大林的功與過,因其立足於「譴責」,往往用語刻薄,給人的印象是全盤否定斯大林。赫魯曉夫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中說,這個報告不想全面評價斯大林的生平事跡,因為他的功績已經進行了足夠的研究,說「斯大林在准備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中,以及在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是盡人皆知的」。報告中著重指責把斯大林「變成某種超群的人物,認為他像神仙一樣具有非凡的品質,他似乎無所不知,洞察一切,能夠代替所有人思考,能夠做一切事情,他的行為沒有一點是錯的」。赫魯曉夫在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報告,也只是強調必須公開地譴責對斯大 林個人迷信時期「所犯下的錯誤和歪曲現象」,「拋棄已經成為前進障礙的那種對黨和 國家的領導方法」。從這些詞句上,並不能得出「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結論。大論戰時 「二評」《關於斯大林問題》引證赫魯曉夫謾罵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赫魯曉夫骨 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五、從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夫,蘇聯後來各個時期較少評論斯大林,出於實用主義需要,談及時譴責兼有肯定。每逢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避不開斯大林,或多或少要提一下斯大林的功績。通常的說法是:在戰爭年代,斯大林所表現的巨大政治意志、目的性和堅定性、善於組織人們和使人們遵守紀律,在取得勝利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中的作用一筆勾銷,等等。
六、蘇聯軍界領導人對斯大林功過的評述一般比較中肯。具有代表性的是蘇聯陸海軍總政治部主任德米特里·安東諾維奇·沃爾科戈諾夫於1988年撰寫的《勝利與悲劇(斯大林政治肖像)》一書。其中指出:1、斯大林的歷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時代的復雜的辯證法。坦誠地面對歷史,面對真理,不能不承認斯大林對爭取和維護社會主義的無可辯駁的貢獻,也不能不承認他毫無根據地迫害千千萬萬無辜者的政治錯誤和罪行。2、斯大林擁有無限權力,不受民主監督,至高無上,為所欲為。但他卻內心孤獨。他畢生都盡力把自己的這個弱點變成力量的標志。列寧指出的斯大林「兇狠」的特點,在政治家身上起了極壞的作用。3、從列寧逝世直到30年代初,在革命領袖中也許只有斯大林一個人最徹底、最堅決地維護黨關於確立和加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方針。他沒有那種能取代列寧的天資,但別人也沒有。他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及許多人;但在爭取新制度生存的斗爭時刻,極端重要的是目標明確和領袖的政治意志。在這個問題上,除了列寧,無人能勝過斯大林。
七、我黨早期對斯大林的公開評價採取「兩點論」,提出「功大於過」。1956年4月5日和12月29日先後發表的《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簡稱「兩論」),不僅肯定了蘇共提出反對個人崇拜的問題的重要性,對斯大林的功過作了冷靜的、客觀的、在當時條件下堪稱全面的評價,而且從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領袖與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等角度,對斯大林錯誤的社會歷史根源作了理論剖析,還著重指出:「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斯大林,對於他的正確的地方和錯誤的地方作出全面的適當的分析,從而吸取有益的教訓。不論是他的正確的地方,或者錯誤的地方,都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種 現象,帶有時代的特點。」「兩論」當時在國際上特別在蘇聯產生了強烈的積極反響。 從總體上說,「兩論」的基本觀點和提出的評價斯大林的方法論,至今仍站得住腳。其 中關於「斯大林的錯誤同他的成績比較起來,只居於第二位的地位」這一說法,雖然越 往後越難以得到廣泛認同,但畢竟是比較合理的。至於毛澤東說斯大林的功過「三七開 」,形容功大於過,無非是運用中國傳統的一種通俗比喻,不必去細究。不過,基於當 時的歷史條件,「兩論」中籠統地稱斯大林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創造性 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現在看來有些偏高。而1963年9月在大論戰過程中 寫的「二評」《關於斯大林問題》,由於當時與赫魯曉夫作斗爭的政治需要,對斯大林 錯誤的一面則有些過於簡化、淡化。
八、中國學術理論界對斯大林的評價前後有所變化。總的來說,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國學術理論界對斯大林的評價沒有逾越「兩論」的基本框架。戈爾巴喬夫推行「公開 性」大量揭發斯大林的罪行、特別是蘇聯解體——標志著蘇聯模式破產——之後,國內 從負面評價斯大林的論說增加。隨著對斯大林模式教訓的研究加深,開始出現斯大林「 過大於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