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商君書更法〉譯文
商君書·更法第一》白話譯文
題記:此篇記載了秦國實行變法之前革新派與守舊派圍繞該不該變法,為什麼要變法的問題展開的爭論。
原文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令。
譯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討強國大計,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說:"接替先君位置做國君後不能忘記國家,這是國君應當奉行的原則。實施變法務必顯示出國君的權威,這是做臣子的行動原則。現在我想要通過變更法度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用來教化百姓,卻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議我。"
公孫鞅說:"我聽過這樣一句話:行動遲疑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國君應當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用天下人怎麼議論您。何況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社會所非議,獨一無二見識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語說:'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百姓,不可以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卻能夠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郭偃的法書上說:'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去同民眾商量。'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是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禮制。"
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對,臣也聽說這樣一句話:'聖明的人不去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變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順應百姓舊有的習俗來實施教化的,不用費什麼辛苦就能成就功業;根據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的人,官吏熟悉禮法,百姓也安樂。現在如果改變法度,不遵循秦國舊有的法制,要更改禮制教化百姓,臣擔心天下人要非議國君了。希望國君認真考慮這樣的事。"
公孫鞅說:"您所說的這些話,正是社會上俗人說的話。平庸的人守舊的習俗,讀死書的人局限在他們聽說過的事情上。這兩種人,只能用來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卻不能同他們在舊有法度之外討論變革法制的事。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禮制不相同卻都能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卻能先後稱霸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創製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約束。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沒有才能的只能受禮制的束縛。受舊的禮制制約的人,不能夠同他商討國家大事。被舊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討論變法。國君不要遲疑不定了。"
杜摯說:"臣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變法度,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換使用工具。臣聽說效法古代法制沒有什麼過錯,遵循舊的禮制不會有偏差。國君應該對這件事仔細思考。"
公孫鞅說:"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教化不施行誅殺,黃帝、堯、舜雖然實行誅殺但卻不過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禮制,禮制和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兵器、鎧甲、器具、裝備的製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說: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方式,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稱王於天下,並不是因為他們遵循古代法度才興旺,殷朝和夏朝的滅亡,也不是因為他們更改舊的禮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應當遭責難;遵循舊的禮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國君對變法的事就不要遲疑了。"
孝公說:"好。我聽說從偏僻小巷走出來的人愛少見多怪,學識淺陋的人多喜歡詭辯,愚昧的人所譏笑的事,正是聰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興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擔憂的。那些拘泥於世俗偏見的議論言詞,我不再因它們而疑惑了。"
於是,孝公頒布了關於開墾荒地的命令。
⑵ 世事多變什麼意思
世事多變意思是世事無常,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改變的東西很多,以比喻人世間事物變化極大,或者變化較快。世事指時事;世上的事。多變是描述事物變化轉移的意思。
讀音為shì shì ō biàn,動賓式結構,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為組合詞。
語出戰國商鞅《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白話文意思是考慮到世事變化快,商討變法的根本,還是要使百姓安穩之道。
(2)事業之變討正法之本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
1,滄海桑田,讀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人世間事物變化極大,或者變化較快。出自清·程元升《幼學故事瓊林·地輿》:「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意思是滄海桑田是形容世事多變,時間過去很久世事變化很大。
2,物是人非,讀音為wù shì rén fēi,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自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意思是季節相同,但時間已不是那個時間了。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我做這么多的努力又有什麼用呢!
3,日新月異,讀音是rì xīn yuè yì,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變化。指發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新氣象。出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使身心清新,更要繼續不斷地每天清洗,使身體和精神煥然一新,指人的修養。
⑶ 世事變遷什麼意思 世事變遷指什麼
1、世事變遷指的是時間的流逝,原來的人原來的事都已經改變,多用於感嘆世事變化之快。世事指時事;世上的事。變遷是描述事物變化轉移的意思。
2、世事變遷讀音為shìshìbiànqiān,是動賓式結構,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為組合詞。世事一詞出自戰國商鞅《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白話文意思是考慮到世事變化快,商討變法的根本,還是要使百姓安穩之道。
3、「變遷」一詞出自明代李贄《和韻》之八:「滄海桑田幾變遷。」白話文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層多次變化。
⑷ 天有不測風雲什麼意思
天有不測風雲的意思是天氣無法預測刮風下雨,比喻有些災禍的發生,事先是無法預料的。
出處:宋·呂蒙正《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譯文:天氣無法預測刮風下雨,人在不同的時間,好的壞的事情都會有發生。
用法:作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示例:天有不測風雲,誰能知道以後的事呢?
天有不測風雲的的近義詞
1、世事難料
釋義:指世間的事情變幻莫測、錯綜復雜,很難預料到會發生什麼事情。
出處:戰國 商鞅《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翻譯: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2、人算不如天算
釋義:辦事情有時最終的結果會與預期的相違,因此為人做事要順其自然
出處:民間俗語。
⑸ 《商君書》中「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