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事業單位蘿卜坑怎麼舉報
你說的事業單位蘿卜坑的話,那你得有證據,不能憑想像說話,有證據,你就可以直接舉報。
B. 如何看待招聘中的蘿卜坑
「蘿卜坑」崗位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個單位只招聘一名學生。這個崗位通常不錯,能吸引很多學生報名。
為了不浪費學生和崗位人員的時間,一般這種崗位會設置的條件很多。比如對學生的專業,經歷或者身高體重等都有要求。
這個就可以理解為要求得很精準,就好像是為某個人量身定做的一樣。這樣的崗位同學們就不要報考了,即使待遇再誘人,也不用去浪費自己的時間。
就算學生很巧合,真的和這個條件都相符,錄取的幾率也不高。報考的機會有限,同學們還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地方比較好。
對著這樣的「蘿卜坑」崗位,同學們更多的是聽說,實際見到的不多,因為這種崗位不會進場招聘,這次就拉同學們來看一下,感受一下嚴苛的條件。
事業編招聘,「蘿卜坑」崗位太過明顯,網友:就差個身份證號
河北省體育局田徑活動中心,對外公開招聘專技(教練員)。屬於事業編制,很多學體育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想要看看自己能不能成功上岸。
崗位要求,面試人員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學士及以上學位。這個要求很寬泛,大部分學生都符合條件,但是後面的要求就厲害了。
要求有在優秀的運動隊服役6年以上的經驗,並且要求在奧運會上獲得鉛球比賽的前三名。這就厲害了,一下就能鎖定目標。
C. 事業編考試若有「特殊要求」,可能是「蘿卜坑」,報考意義不大,你了解嗎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大學生自身符合報考要求,那自然也會占據較多的優勢,但若是不小心報考到「蘿卜坑」,那也有很大的幾率會淪為「陪跑」,那大學生如何辨別「蘿卜坑」呢?
「一個蘿卜一個坑」常被用來形容事業單位考試,主要便是指崗位已經被人提前「佔領」,其他人報考也會成為「陪跑」,但這不過是多數人的猜測,並沒有實際證據,但大學生如何辨別出來「蘿卜坑」呢?
體制內並非是隨便說說就能夠進去的,更何況公務員「逢進必考」,不論是否存在「蘿卜坑」,大學生都要端正就業心態,畢竟態度決定一切,若是學生連就業方向都不明確,只是在盲目就業的話,那也會荒廢寶貴的時間,甚至是成為「啃老族」!
D. 現在考試時有蘿卜坑,大家該怎麼面對蘿卜坑呢
前一段時間易烊千璽、羅一舟等人的教育資源不公平問題登上了熱搜,我們發現他們幾個人沒有經過具體的面試環節就能夠得到編制資源,這就不免讓人想到蘿卜坑這一類的問題,我們在考試時也會遇到蘿卜坑這樣子的不公平現象,那麼大家該如何面對這種現象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E. 如何辨別事業單位招聘中是否是蘿卜坑
1.年齡限制很隨意。一般的招考年齡限制一般在30周歲或35周歲,招應屆生的現在的25周歲都是正常的,但公告如果給你設置一個31周歲,你得考慮考慮了。
2.專業設置的既冷門又少。我曾看到有一個偏綜合性的崗位專業要求只設置了一個專業,不是大類,就一個專業,還是連續2年。
3.要求特殊的相關工作經驗。最常見的就是「至少從事與本單位相關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說的比較模糊,你的工作經驗到不到底與招考單位相關呢,你說了不算。
4.進面比例設置了特別大。一般就是1:3進面,少部分1:4,1:5進面,我居然看過有進面比例1:20的,這就是要全部進面的節奏啊。
5.設置筆試面試,但筆試僅做進面參考,不計入綜合成績。這種情況國有企業比較常見,內部安置比較容易發生。
F. 事業單位怎麼擠掉蘿卜
一般情況還是比較公正的,但是不排除某些崗位是蘿卜坑。建議報考的時候職位選擇要慎重,那種三不限的就不要去擠了。然後看看你筆試失分的情況,下次復習的時候就抓住重點,要善於總結經驗。
G. 佔了別人的蘿卜坑怎麼辦
佔了別人的蘿卜坑就在這個坑裡好好成長,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這個坑裡。好好的幹事,你乾的事情越來越多,那麼了解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了,慢慢的你就可以在單位做到無可替代了,到了那個時候,只要你不犯什麼錯誤,基本上領導啊,其他人對你都得另眼相看,而且他們會有求於你,自然以後日子就好過了。
H. 佔了蘿卜坑事業單位,領導不爽怎麼破
佔了蘿卜坑事業單位領導不爽。那麼你應該學會聰明一點,趕緊選擇退出才是明智之舉。如果因為這件事讓領導不開心,那麼對你沒有任何好處。
自己好好想一想,有必要的話可以去領導吃個飯,然後解釋一下,或者道個歉,我認為這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還想在事業單位繼續工作的話。
I. 遴選遇到蘿卜坑該怎麼辦
這點考生無需過多擔心,遴選有著嚴格的組織程序,遴選基本都是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無論是從命題環節、閱卷環節,還是面試環節、體檢環節,都有嚴格的紀律要求,考官和用人單位在重重監督和審核下,基本不存在舞弊情況。與其顧慮自己會不會遇到蘿卜坑,不如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復習備考中。
機關通常都會有大量人員借調,所以在遴選考試中,這部分人也會占據優勢。當然,蘿卜坑也就是為某個人量身定製的崗位,所以這個崗位的的限定條件也非常苛刻。但是能不能進入面試還是要通過筆試篩選的,如果這個人沒有進入面試,這種潛在的風險也就消失,還是要靠能力一決高下。總而言之,遴選上岸七分靠實力,三分靠運氣。
自己的硬實力才是核心競爭力,在備考期間不要有太多思想負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的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不斷貼近用人單位招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