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含義如下: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人們都只知道物的某種用是什麼,但是都更應該清楚無用中體現出的大用。而總是停留或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無法判斷出某物的真正用途。
而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質,那麼就不應該有過多私念,不受私慾左右,不受情緒化影響,只有少私寡慾才能客觀公正。
「天下有道」的解析:
做民眾也不易,性命為統治者輕用;而即使接近權力,與統治者相處也是步步凶險,如此之世,果如楚狂接輿所言,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意即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而天下無道,聖人卻只能保全性命,最後落在「方今之事,僅免刑焉」,聖賢如孔子也不免被人規勸,說能夠保全自己,「免刑」,就夠了。
❷ 困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
文:「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
所以,聖人自始至終不自以為大,而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
含義:要想克服困難,應當在它還容易的時候著手:要想實現遠大的目的,應當從細微處作起;因為天 下的難事一定開始於簡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小事開始。因此,辦理任何事情,必須及早抓緊有利時機,作好 准備,而且要認真對待,不可麻痹大意。
❸ 為什麼古代聖人孔子的兒子一事無成
所謂:“五百年而聖人出。”像孔子這樣的至德至聖的人物,是要好幾百年才有的,按照史書上說,孔子的出生,是因為他的先祖積累了六世的德義。所以,當初孔子的父親連生好幾個女兒,沒有男孩,向魯國顏氏求婚的時候,顏家老父親就跟自己的三個女兒說:“雖然梁叔紇年級大,但是他的父祖輩接連六代都是積德,這個家庭是要出大聖賢的人家,你們誰願意嫁給他?”最後小女兒顏征在同意嫁給孔子父親,並生下孔子。而孔家六世的遺德就積累到孔子身上,到了孔子子女後輩,是要重新積累的。
況且,孔鯉雖然一生沒什麼建樹,但他尊禮守紀,胸襟豁達,留下了“孔鯉過庭”的典故,和孔子的日月光輝比較起來,當然算不了什麼,可是如果和我們普通人的螢火之光比較起來,卻也如同蠟炬的光輝了;而且,孔鯉的兒子子思,是曾參的徒弟,孟子的老師,也是儒家五大聖人之一。一家之中,五大聖人佔了兩個,算是非常非常非常厲害了。
❹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難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出自老子《道德經》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以無為的心態而為之,以不滋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無味作為有滋有味。大的是由小長成,多的是由少積聚。
要解決問題,須從簡易處入手;成就大事,須從小處著眼。天下看似困難的事情,無一不是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做起,而做成大事,又無一例外的從細微的事開端。
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學問的人,始終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業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偉大事業。
那些輕易許諾的人是很少有誠信的,把問題看得過於容易的往往會存在許多困難。
所以,有道的聖人還是把困難分析得很充分,措施很周全,因此,最終也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了。
❺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和「生」的意思是什麼
「成」是有所成就的意思。「生」是保全生命的意思。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意思是:在有道的社會里,聖人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在無道的社會里,聖人還可以保全生命。
出自戰國莊子的《莊子·人間世》中的<楚狂接輿歌>。
原文: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譯文:
鳳凰呀鳳凰呀,為什麼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勸阻,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防範。在有道的社會里,聖人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在無道的社會里,聖人還可以保全生命。
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罷了罷了,別在人面前誇贊自己的品德。危險啊危險,不要在地上制定規則讓人遵循。棘刺啊棘刺,不要妨礙我走路,旅途中的刺榆啊,不要刺傷了我的雙腳。
(5)聖人為什麼不能成就事業擴展閱讀
這首《楚狂接輿歌》是出現較早的一首楚地民間歌謠,與早期其他楚歌如《漁父歌》、《越人歌》、《徐人歌》等一起,是中國古代的一大文學體裁楚辭的濫觴。
始見於春秋孔子弟子編寫的《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全歌只有六句,計分三個層次。開頭兩句為第一層次。是對孔子的諷刺。中間兩句為第二層次,是對孔子的規勸。最後兩句為第三層次,是對孔子的警告。
後來司馬遷寫《史記》,將其錄入《孔子世家》中,「諫」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
《莊子·人間世》中同名的歌,系敷衍《論語》中的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國佯狂的一位隱士;「接輿」,原義為迎著孔子坐的車,並非「楚狂」的名字。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著作甚多,《莊子》中除《人間世》外,又見於《逍遙游》、《應帝王》。
因為有了這首《接輿歌》,「楚狂」、「接輿」成了後世佯狂避世的一個典型。後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輿」,以表示自己的隱居不仕或放誕不羈。
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出自唐代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意思是我本是像那個接輿楚狂人,高聲唱著鳳歌去嘲笑孔丘。);「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出自唐代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意思是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等。
《論語》中說,孔子聽了這首歌,下車去,准備和楚狂交談,楚狂趕快避開,孔子沒有談成。從不同的處世態度來說,兩人即使交談了,也是不可能談到一起去的。孔子周遊列國,備嘗艱難險阻,道不得行,而並不退縮、後悔,正是有鑒於天下無道,希望力挽狂瀾。
《楚狂接輿歌》主要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時,也讓讀者想見站在他對面的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與命運抗爭的積極入世的強者形象——孔子。
❻ 莊子的: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原文: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又稱《接輿歌》
❼ 193.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之難作於易」,那些看起來特別艱難的事,都是從簡易時一點點做起來的。
「天下之大作於細」,老子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做,因為天下的大事沒有一個不是從點滴做起,最後再由量變促成了質變,變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是有道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沒有整天定一些宏遠的目標。但都是從細節開始做起,把細節做好了,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做大是目標,但是我們不能一直把眼睛盯在做大上,應該盯在細節上。只有把細節一點點做好,精益求精,才能成就大的事業,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做事必由之路。這些道理雖然簡單,但越簡單的道理,越是核心的真理,往往也最容易被大家忽視。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要做一件很宏大的事,不要先想它,把方向確定以後,要一步一步把細節做好。如果你做每一件事都能精益求精,過一段時間以後,再回頭看,會發現之前期望的目標早已完成。
選擇一個事業,三點值得參考:一,這件事對眾生有益;二,這件事我有興趣;三,認定了前兩點以後,再堅持下去,堅持十年。
有一個定律叫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不斷重復地堅持做同一件事,把細節做好,做一萬個小時以上,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做事不要「差不多」就行,那樣不會有進步,而要認真做好,精益求精,這樣,人生就會有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