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醫學專業怎麼樣
我朋友就在中醫葯大學學的藏醫學專業,和她具體交流了一下,她們老師說這個專業就跟大熊貓一樣
藏醫學學院的學生多來自西藏、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因此藏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工作多由國家按相關政策予以安排,到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對於各醫學院藏醫系的畢業生去向,一直沿用定向分配的原則,同時結合從向選擇,一般是本著來自哪裡,回到哪裡的方針,並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地域作適當的合理調整,以促進藏醫學的發展和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因為藏醫學院學生大多為國家安排,也有少部分自己從事其他工作,因此就業時既要選擇合適的單位,也要考慮自己的喜好。醫務工作者在當地是很受人們尊敬的,其經濟狀況一般為當地中等收入水平,同時社會地位較高。
總結:作一名藏醫學工作者,是一門不錯的職業。對於藏醫院校畢業的學生,國家仍會給予一定的照顧,藏醫學從業人員也會隨著人們對予藏醫葯的日益喜愛,獲得更大的發展。
B.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待遇怎麼樣我想報今年的公務員。
單位不錯,成功率低,很低。
不過,你想往北京擠破頭嗎?想脫離現在工作,就該找個成功率高的崗位。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機構職能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綜合性的藏學學術機構,從事研究西藏自治區與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四省涉藏州縣的文化、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所屬事業單位5家:藏醫葯研究所、西藏文化博物館、中國藏學出版社(含《中國藏學》雜志社)、北京藏醫院、機關服務中心。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簡稱藏研中心)成立於1986年5月20日,是位於首都北京的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實行黨組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於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
他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協調全國藏學研究;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出版學術專著和刊物;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藏學家;掌握、研究國外藏學現狀和動態。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加強藏學研究機構建設,發揮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全國藏學研究領域的牽頭協調作用」。
科研工作是藏研中心的中心工作。學術委員會是藏研中心科研和學術工作的審議和咨詢機構,由藏學主要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組成。 由一批知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是中心的學術咨詢與評議機構。職工隊伍174人,由藏、漢、蒙、滿、回、土家、納西、彝、達斡爾、白等民族組成。
主辦全國北京藏學討論會、藏學珠峰論壇和中國藏學珠峰獎。
評選、藏學工作協調會等活動,編輯出版《中國藏學年鑒》和《中國藏學》雜志,以及開辦中國藏學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C. 天堂鄉的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自治縣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把「科教興縣」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大戰略之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列入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統籌發展,明確提出「小康建設,教育為本」的思路,全力以赴開展「兩基」攻堅,抓項目,促發展,使全縣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體制逐步健全。2001年制定了《關於貫徹武威市政府〈關於加快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意見》。2002年,實行了全縣教師工資由縣財政統發,初步實現了基礎教育由以農民為主到以政府為主、以鄉鎮為主到以縣為主的調整目標。2004年,全面提高了中小學教育公用經費標准,每年新增教育公用經費71萬元。自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中縣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平均增長率為12.56%,教育經費的平均增長率為20.06%;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例3年平均為24.96%。從1986年以來,縣上分別給寄宿制中、小學生每生每月發給助學金和醫療費15.8元和10.8元,免費提供藏文類課本,為發展民族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此外,結合稅費改革,縣上制定了《天祝縣中小學布局調整方案》,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規模效益,通過多年的調整,全縣學校數由1997年的337所減少到現在的291所,初步形成了三教統籌協調發展、師范教育、學前教育相對完善的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管理有序的教育體系。
基本實現「兩基」目標。1997年,我縣「普初」工作通過省級評估驗收,實現了全省藏族地區「普初」零的突破。2004年,我縣「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評估驗收,實現了基礎教育的歷史性跨躍,率先打破全省藏族地區「普九」零的紀錄。2004——2005學年度,全縣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為99.7%、99.9%、100%,15周歲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均達到99.9%,小學畢業升學率99.9%;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5.16%,其中適齡女少年入學率90.8%,鞏固率98.9%,畢業率99.2%;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4.4%,民族素質全面提高。
項目實施改善了辦學條件。1998年以來,我縣先後爭取到一、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8個項目,投入資金達10209萬元,對110所中小學進行了改擴建,建築面積達14.8萬平方米,配備價值505萬元的教學儀器設備。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投入資金3050萬元,修建學校36所,其中,去年啟動10所項目校土建工程,今年啟動26所。中小學危房由1998年的26.9%降至目前的1.23%,生均面積也由原來的4.5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5.1平方米。
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內部改革進一步深化,初步開展了「四定五制」試點,實行目標管理,推行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建立了校長能上能下、教師能進出、職稱能高能低、工資級別能多能少的競爭機制,營造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先後出台《天祝藏族自治縣教師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城區學校、幼兒園公開選拔教師暫行辦法》,強化了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素質明顯提高。目前,全縣教師隊伍已發展到2723人,有特級教師2名,有省、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72名。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小學97.11%、初中88.78%、高中49.4%,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質良好的教師隊伍。城鎮教師基本上達到了家家有住房,人均居住面積18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達90%。
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教研教改碩果累累。全縣「雙語」學校在開設「雙語」教學的同時,積極推行「三語」(漢、藏、英)教學,完全小學三年級以上開設英語和信息技術教育課,同時通過送出去學習考察和請進來作示範課,加大教研工作力度,開展縣、鄉、校三級優秀課評選和「送教下鄉」等切合實際的教研教改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全縣實施國家級重點科研課題2項,省級課題7項,市級課題6 項。有126篇中小學教師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512篇論文在市級刊物發表,5項教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省級獎勵,2項教科研成果獲市級獎勵。
國際交流逐步加強,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先後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改善處境不利地區女童及兒童初等教育實驗研究」項目、美國教科技協會「鄉村認養圖書室」和社區學習中心等項目,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辦學效益。目前,全縣建立縣級資源中心1個,鄉級資源中心22個。各級各類學校建起計算機室33個,有計算機1328台,開設信息技術課的中學14所,佔中學總數的58%,完全小學19所,佔小學總數的13.3%,中學平均每18名學生擁有1台微機,小學每50名學生擁有1台微機。有地面衛星接收系統190個。 在同大自然搏鬥、生存的歷史發展中,天祝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建國以來,天祝縣文化體育事業把機構設施建設、文化體育活動的組織開展作為工作重點,狠抓民族傳統文化、群眾文化體育、文學藝術創作、體育比賽、文物開發管理、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天祝縣文化館初建於1950年,圖書館建於1984年,博物館建於1994年。2000年7月集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於一體的文化綜合大樓在縣城建設竣工,建築面積2774平方米。文化館內設閱覽室、展培部、游藝室,長年開設各類培訓班和游藝、閱覽等活動;圖書館設圖書室、閱覽室、工作室,現有藏書17281冊;博物館內設文物庫房、文物值班室、文物陳列室,現有館藏文物603件。
該縣鄉鎮文化站建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初。至1993年,全縣已有20個鄉鎮建成了文化站。各文化站配備了文化娛樂、體育活動設備器材和數量不等的各類圖書,充分發揮著鄉鎮文化主陣地的作用。各鄉鎮文化站利用傳統節慶和農閑時節,每年組織舉辦賽馬會、花兒會、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文化體育活動達130多場次,不僅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集文體活動,而且促進了信息交流和商貿活動。
在農牧區文化體育活動開展熱火朝天的同時,縣城文化體育活動也開展得豐富多彩。近幾年來,縣文體局組織開展了縣城社區文化體育活動,開辟活動場地4處,在社區居委會大力協助下,參加廣場活動的人員1000人以上,活動內容有鍋庄舞、秧歌舞、太極拳、太極劍、健身操等。廣場晨、晚練活動已成為縣城亮麗的風景線。在歷屆旅遊節期間,組織的萬人鍋庄舞表演,充分展示了天祝人民的精神風貌。縣文化館在堅持開展圖書閱覽、游藝等陣地活動的同時,在節慶期間組織舉辦各界人士書畫聯誼展,組織縣內知名人士書畫作品赴省、市展出,並且堅持不斷地舉辦書畫、數碼鋼琴、英語等培訓班,既樹立了文化單位良好的形象,又為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近幾年來,該縣書畫家協會、攝影家協會、舞蹈協會、音樂協會等文化藝術機構相繼成立。各協會積極吸收優秀人才,鼓勵創作,一大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在省、市級刊物上刊載和出版。僅2004年創作的各類文藝作品就達150多件(幅),並有15件(幅)以上作品在地級以上刊物、文藝活動中發表、展演,促進了全縣文藝創作事業的繁榮發展。
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該縣共有文化經營單位126個,經營項目有歌舞、圖書租售、書畫、旅遊、印刷業、音像製品租售、放映、互聯網上網服務等。各類文化產業年總收入100餘萬元,上交利稅30萬元左右。 改革開放20餘年來,天祝縣衛生事業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指導下,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全局上下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和健康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實惠的服務為目的,穩步推進了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為促進地區的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醫療衛生改革穩步推進。近年來,衛生局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改革力度,在5家縣直醫療衛生單位和5家中心衛生院、17家鄉鎮衛生院全面開展了以中層領導、鄉鎮衛生院院長競爭上崗,職工雙向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113人報名參加了78個中層職位的競聘,最後有72人競聘上崗,511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單位組織的雙向選擇,457人和單位簽訂了聘用合同。同時,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了按崗定薪制度,並對五家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統一管理,充分發揮了帶動、輻射作用。
農村衛生工作得到加強。2004年全面完成了鄉鎮衛生院人員、業務、經費劃歸衛生局按職責管理工作。落實了鄉鎮衛生院防保專干每人每年1500元的補助經費,承擔防疫婦幼工作的村醫按服務人口每人0.5元的標准給予補助。2003年,國家為該縣配備了農村巡迴醫療車,衛生局制定了巡迴醫療制度和詳細的計劃,每年安排40餘次巡迴醫療活動,有效解決了農牧區群眾看病就醫難的問題。
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成效顯著。以預防傳染病為主的公共衛生體系及機制基本完備,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衛Ⅶ、GAVI等衛生項目進展順利。計劃免疫工作分別於1996年和1998年實現了以省、縣、鄉為單位三個85%的目標。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全縣有計劃免疫服務機構227家,共有計劃免疫專(兼)職衛生人員236人,服務人口(0-14歲)49546人,平均服務半徑97公里。近幾年四苗接種率連續保持在95%以上,曾經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脊髓灰質炎,1972年發病率高達13、38/10萬,1982年至今無脊灰報告,完成了無脊灰的目標;麻疹的發病率從1983年的89.54/10萬逐年下降,近幾年已控制在5/10萬以下,有效的保護了兒童健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1999年成功處理了該縣炭山嶺鎮發生的霍亂疫情,2003年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通過實施衛生Ⅶ項目,到2003年新生兒乙肝疫苗報告接種率城鎮95.06%,農村75.98%,調查接種率新生兒乙肝疫苗97%。建立完善敏感的苗控疾病監測系統。該縣地方病防治自1963年金強河地區被確定為喜馬拉雅旱獺鼠疫自然疫源地後,主要開展人員培訓,宣傳教育,旱獺密度監測、動物種類監測,昆蟲收集,血清學檢測,細菌學檢測等工作,自斃獺檢測,洞干蚤調查等均為陰性。2004年積極爭取資金在金強河修建了150平方米的鼠疫監測站。
在婦幼保健工作方面,制定下發了《天祝藏族自治縣婦女發展規劃》和《兒童發展規劃》,完成了全縣母嬰保健技術服務21家單位和225名個人的考核發證工作,通過實施「降消」項目,789名貧困產婦得到了貧困救助。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婦幼衛生網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宣傳了婦女兒童保健知識,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行為不斷規范,孕產婦死亡率由1995年的496.27/十萬,下降到目前的65.5/十萬。嬰兒死亡率從1995年的104.41‰,下降到目前的19‰,新法接生由1995年的20.99%提高到目前的98%,住院分娩率和孕產婦系統管理率分別達到了83. 9%,和87.7%,兒童系統管理率達到了68%。
衛生監督執法工作日趨規范。2002年11月,成立了天祝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將原衛生防疫站承擔的衛生監督執法職能分立出來,交由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承擔,衛生監督所成立2年多來,以全面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加快普及衛生法律法規進程,著力建設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型衛生監督體系為重點,加大工作力度,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學校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職業衛生、醫療機構、消毒管理等監督覆蓋率全部為100%,集中開展大規模衛生領域市場經濟秩序整頓13次,近幾年未發生集體事物中毒事件。
中藏醫葯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天祝縣委、縣政府根據天祝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做出藏醫葯產業化開發的戰略部署,將藏醫葯產業開發列為拉動全縣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為全縣藏醫葯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和2003年先後兩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天祝縣境內和周邊地區的野生藏葯材資源進行補查工作,對該縣境內的野生藏葯材資源的種類、蘊藏量、分布區域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2004年9月13日縣委、縣政府批准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縣藏醫葯開發研究所,專門負責開展該縣藏醫葯產業化的各項具體工作。藏研所制劑中心現能生產華銳潔白丸、華銳骨寶、華銳腎寶、華銳止血膠囊、五根湯、五味甘露湯等臨床常用藏成葯和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佐志達西等名貴藏成葯近250餘種,這些藏成葯療效顯著、價格低廉且無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倍受省內外廣大患者的信賴。
近年來,衛生行政部門多方面爭取項目籌措資金,對縣醫院傳染病區、炭山嶺、打柴溝、石門等鄉鎮衛生院進行了建設,極大改善了廣大農牧民群眾就醫環境,縣醫院不斷更新設備,先後購置了CT、彩超、電子胃鏡、救護車等全新醫療救治設備,使醫療服務質量迅速提高,服務領域不斷擴大。
D. 藏醫學專業開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學什麼
藏醫學專業開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學什麼
藏醫學專業培養具備藏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旨以及認葯、制葯、用葯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藏醫院、藏葯廠及藏醫葯學的研究領域和有關單位從事藏醫醫療、教學、科研及藏葯開發工作的藏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藏醫概論學、藏醫人體學、藏醫病機學、藏醫三大基因學、藏醫保健學、藏葯方劑學、藏醫外治學、藏醫診斷學、藏醫內科學、藏醫熱病疫病學、藏醫五官科學、藏醫兒科學、藏醫婦科學、藏醫外傷學、人體解剖學、診斷學、中醫學。[1]
藏醫學專業就業方向,藏醫醫療、教學、科研及藏葯開發工作。
藏醫學專業就業情況,藏醫院校畢業的學生,因為其專業本身的特點,就業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藏醫院校的學科內容為民族醫學的一種,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二,藏醫學校的學生多招收少數民族(主要為藏族)生源,其大多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故畢業後服務對象也在少數民族地區。
第三,由於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支持,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學生統分統配,故藏醫院校畢業生的就業一般是針對西藏青海等地區的各級衛生事業單位及醫葯相關行業。
畢業生的工作性質大多是從事臨床、醫療、醫學教育、醫葯衛生事業行政管理等與醫葯衛生相關的行業,其中也有一部分從事個體醫療活動,很受當地人民的.歡迎。
藏醫葯學相對而言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事業,隨著人們對天然葯物、傳統療法的肯定,藏醫葯學也在日益突破地域性的限制,對藏醫葯人才專業的需求也日益擴大,但主要是對高級專業人才有較大需求。
總體而言,藏醫葯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普遍有保證,但藏醫葯工作人員仍應加強自身素質,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藏醫葯事業作為我國民族醫學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懷與支持。因為我國實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傳統的國家政策,藏醫葯專業學生也同樣受到國家政策的照顧。
藏醫葯學院的學生多來自西藏、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因此藏醫葯院校畢業的學生工作多由國家按相關政策予以安排,到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對於各醫學院藏醫系的畢業生去向,一直沿用定向分配的原則,同時結合從向選擇,一般是本著來自哪裡,回到哪裡的方針,並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地域作適當的合理調整,以促進藏醫葯的發展和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
因為藏醫學院學生大多為國家安排,也有少部分自己從事其他工作,因此就業時既要選擇合適的單位,也要考慮自己的喜好。醫務工作者在當地是很受人們尊敬的,其經濟狀況一般為當地中等收入水平,同時社會地位較高,因此作一名藏醫葯工作者,是一門不錯的職業。
E. 藏葯學專業課程
一、藏葯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藏醫概論學、藏醫人體學、藏醫病機學、藏葯學、藏醫三大基因學、藏醫保健學、藏醫倫理學、藏葯植物學、藏葯動物學、藏葯礦物學、藏醫葯物學、水銀洗練法、藏醫常用配方學、藏葯冶煉學、藏葯炮製學、藏葯方劑學、藏葯瀉治學、葯理學、葯劑學、天然葯物化學、葯物制劑分析、生葯學、民族葯物學、葯事管理學等。
二、藏葯學專業簡介
藏醫葯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藏醫藏葯正成為西部大開發中的投資熱點。藏葯學專業培養具備藏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以及認葯、制葯、用葯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藏醫院、藏葯廠及藏醫葯學的研究領域和有關單位從事藏醫醫療、教學、科研及藏葯開發工作的藏醫學高級專門人才,是未來很好的職業。
三、藏葯學專業就業方向和前景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從事藏醫醫療、教學、科學研究及藏葯開發工作。
藏葯學專業學什麼 附學習科目和課程
藏葯學專業學什麼 附學習科目和課程
藏葯學專業就業前景
藏葯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藏葯學專業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分析
藏葯學專業開設課程和未來就業方向分析()
高考藏葯學專業代碼及開設大學名單排名()
藏葯學專業大學排名及分數線【統計表】
藏葯學專業大學排名及開設學校名單
藏葯學專業排名好不好_主要課程及就業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