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以什麼為中心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以什麼為中心

發布時間:2022-12-07 19:00:07

⑴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什麼為中心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

要抓緊時機,加快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 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共八大鑒於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 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 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 民日益增長 的物質 和文化需要。這一論斷,已含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但不久 就為毛澤東所否定,直至 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

鄧小平在19 75年主持中 央日常工作期間,強調: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幹部 會議上正式指出: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

⑵ 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發展以什麼為中心

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⑶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什麼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

科學發展觀
1、什麼是科學發展觀?
答:科學發展觀是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2、 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①、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全面,就是要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③、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④、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利用所學知識,談談為什麼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的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社會。
(2)我國目前達到的總體小康水平是很不平衡,我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發展緩慢,我國農村與城市相比發展緩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應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3)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4、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要以此為核心?
答:核心是以人為本。(意思是: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原因:(1)、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即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因素,堅持以人為本是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4)、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
5、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答:「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6、落實科學發展觀有何重要意義?
(1)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2)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需要。
(3)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7、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
答:A、簡單來說:(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2)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3)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全民族素質。
B、從經濟、政治、文化(或三個文明)的角度來說:(1)經濟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2)政治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文化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C、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來說:(1)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經濟建設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2)科教興國戰略: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引導高新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3)人才強國戰略:加大教育投入,積極培養人才;獎勵科技人才;為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使他們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8、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的道理:
(1)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2)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體現了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4) 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
(5)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6)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9、全面發展的觀點體現的道理:
(1)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進步的社會。必須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使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2)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要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0、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國要堅持哪些基本國策?
答: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對外開放、依法治國。

「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②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③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④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

①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

②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

③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

④同時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政治、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①有利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現代化建設;

②有利於正確處理和協調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盡可能地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③有利於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思想,按照「五個統籌」要求,實現經濟發展與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④有利於促進勞動者提高素質,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⑤有利於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

⑥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地位。

【理論分析】
(一)為什麼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從政治常識角度看

必須懂得我國國家的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提高自己的執政能力。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只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和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

只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

從經濟常識角度看

在經濟上,必須了解只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正確處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特別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從政治常識分析

⑴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充分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階層人員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⑵政府要切實履行政治職能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從而確保社會穩定。履行文化職能,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⑶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各級國家機關應以人民利益為本,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⑸維護我國的公民與國家和諧統一的關系。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同時,公民應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⑹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只有運用法律手段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妥善矛盾和其它社會矛盾,才能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⑻堅持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處理民族關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必須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⑼堅持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的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從經濟常識的角度分析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②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五個統籌」。把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

③在分配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逐步理順收入分配秩序,縮小貧富差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④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擴大就業,改善就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⑤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減少貧困.

⑥建立全民節約型社會.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堅持市場交易原則,加強企業道德建設。

從哲學常識的角度分析(要靈活運用)

⑴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正是針對我們目前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基尼系數超過0.4這一深刻變化的實際提出的,體現了主觀和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⑵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要求我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體現了上述道理。

⑶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體和部分是相輔相成的,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這就要求我們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體現了上述道理。

⑷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的統一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和諧就是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協調,和諧社會要求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要素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這是矛盾的統一性的體現;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處於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有「有利」與不利「」兩種前途。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建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體現了促進矛盾雙方向有利的方面轉化。

⑸認識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黨提出建設「和諧社會」表明了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認識上的質的飛躍,是一種理論創新。

⑹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貢獻,這就要求我們在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人民各盡其能」體現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各得其所」體現了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體現了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的道理。

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以什麼為中心以什麼為目標

可以從五個層面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是政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奮力開拓的。黨的領導是堅持走這條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證。離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就會走上別的道路。

二是制度依託。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也就是堅持哪一種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即體制)。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 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以它為依託,促進中國的發展,同時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三是發展內涵。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發展。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發展尤為迫切。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線。問題是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我們黨通過長期探索,對發展內涵的認識不斷拓寬和深化,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三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這個總體布局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更加深化了。

四是路徑選擇。發展有一個選擇什麼樣的方法和路徑問題。路徑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展開一點有兩類:一類屬於動力系統,一類屬於條件系統。在發展動力方面,一要堅持科學發展,二要堅持改革發展,三要堅持開放發展。在發展條件方面,一要堅持穩定發展,二要堅持和諧發展,三要堅持和平發展。

五是目標指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一個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

⑸ 為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進而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基本方針。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也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中國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個階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雖然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但它卻是發展的核心。發展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改變落後、趕上先進的問題。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總量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其他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就難以實現。當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否則,我們將缺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
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都必須依賴於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使科學的發展方式具有物質的依託。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全面發展、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然必須重視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全面、不協調問題,但不是、也決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⑹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要抓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6)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以什麼為中心擴展閱讀: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

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⑺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什麼為中心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有利於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於和服務與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集中精力,心無旁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閱讀全文

與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以什麼為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故事在哪個平台找 瀏覽:536
健康證上哪裡拿 瀏覽:287
四大美女去哪裡旅遊啦 瀏覽:337
實體經濟什麼時候好 瀏覽:211
愛情公寓和還珠格格哪個好看 瀏覽:610
婚姻中被拋棄了怎麼走出來 瀏覽:389
什麼樣的婚姻不可挽回楊瀾 瀏覽:842
認不得哪個是小美女 瀏覽:629
新疆事業單位一般考什麼科目 瀏覽:276
如何測算婚姻 瀏覽:314
美女玩手機信號怎麼樣 瀏覽:848
經濟逆風凱怎麼打趙雲 瀏覽:208
王者榮耀經濟是如何查看 瀏覽:441
美女不說話怎麼和她聊天才能開心 瀏覽:282
什麼是感情愛情婚姻 瀏覽:896
經濟形勢嚴重怎麼理財呢 瀏覽:1001
計量經濟模型一般由哪些要素組成 瀏覽:875
無根幸福樹怎麼種植 瀏覽:720
相關人員如何掃健康碼 瀏覽:752
為什麼要遠離婚姻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