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業有成和事業有成一樣嗎
不一樣 學業有成不等於事業有成 現在有很多名牌大學的學生照樣有找不著工作的 所以要想成功就得持之以恆
㈡ 學業與事業等同嗎
不等同。現在社會發展了,早已經不唯學歷論,而主要看你的能力、人脈等。當然,你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學業上取得好成績,會得到很多好的發展機會,這是一塊好的敲門磚。但是工作後,很多因素比學歷更能影響你在事業上的發展,所以要用心做人做事,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㈢ 「學業有成」是什麼意思
學業有成:學業:學問。學問有所成就
成語拼音:xué yè yǒu chéng
成語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孝感》:「雖夫人喜溢於中,不自知其然而然,亦先生學業有成所致與?」
(3)學業和事業打成一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成語用法:學業有成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學習等。
造句:
1、珍惜時間的人學業有成,浪費時間的人一事無成!我要好好地珍惜時間,把握好時間的方舟,才能成為偉大的人,也是做時間最好的主人。
2、掌握好的方法,是學業有成的前提;打下好的基礎,是事業發展的必需;養成好的習慣,是終生受益的偉業。
3、要想學業有成,必須有持之以恆,鍥而不舍的精神方能成功。
4、老先生管教很嚴,幾個兒子都學業有成,有「芝草無根」的美譽。
5、夏天,校園里彌漫著花草樹木的余香,知了不停地叫著:「好熱好熱」操場上,一把大綠傘正給我們消除著夏天的炎熱。好讓我們繼續快樂的玩耍,這時候的它象徵著我們學業有成,繁花錦簇。
㈣ 學業和事業一樣嗎
學習好只是證明你的學習能力很強,智商不低,不代表未來的事業一定可以飛黃騰達,生活一定豐富多彩。事業好需要有很高的情商,能賺錢證明財商很不錯,一個人完成學業步入社會、步入企業後,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能力而是自己的綜合實力,包括跟同事的相處能力、工作上的協調能力,跟上司的溝通能力以及不失時機的爭取升遷的把握機會的能力。
學生階段在家長看來學習是第一要務,學習成績也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標准,所以會有很多家長用學業學歷去評判一個孩子的未來。其實人生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賽,而是一場馬拉松,雖然學習成績很重要,但是學會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個機會,甚至彎道超車會使人生更加出彩!
㈤ 和大家打成一片,什麼意思
和大家打成一片,是說大家要密切結合,感情融洽,共同創造和諧、文明的環境。
大家關系搞得好,能夠相互適應,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有利於培養正常的心態。
成為同學中的一員,與同學保持和睦的關系,心情愉快,有利於緩解緊張情緒。
集體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和大家打成一片,方便做很多事情。
和大家打成一片是一種能力,更是搞好學習,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
㈥ 學業有成就等於事業有成嗎
不算是,學業只能算是事業的一個橋梁,學業有成算是跨上事業的橋樑上了.
㈦ 學業有成啥意思
就是說在學習上有所建樹。比如說學習成績很好。或者說對學習的內容掌握得非常好,也可以只在研究上有所突破。這是祝福別人的話語。
㈧ 學業職業事業
學業·職業·事業
每個有志氣的人,在他的生平都不免為三件事操心。在學校時代,他關心學業;離開學校,他關心職業;有了職業,他關心事業。這自然只是一種粗略的分期,也有許多人始終就專在學業、職業或事業上打計算。總之,這三個名詞的意義對於一般人大半不成為問題,不過從邏輯的眼光來分析,我們不能說它是三件互不相同的事。它們的關系還須待確定。
先說「業」。《說文》所定的這個字的原始意義是鍾架上一塊木板,與我們所談的沒有多大關系。就「業」字所常用在的語句看,(如「進德修業」,「業精於勤」,「以農為業」,「成大業」,「創業守成」等等),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是學業、職業和事業都可以叫做業,第二是這個「業」字含有相當指流行語「工作」 一詞的意義。佛典常用「業」字,和「行」字同義,凡人為造作通可叫做「業」,例如思想、言語、行為,都可是一種「業」,「業」簡直就相當於流行語的活動。我們可以說,「業」是人運用他的力量做一種工作或活動;所進行的工作或活動叫做「業」,工作或活動所成就的結果也可以叫做「業」。
依這種解釋看,學業就是學問的工作或活動,職業就是職分所在的工作或活動。工作或活動就是「事」,所以「事業」是只有一個意義的復詞,學問是一種事業,職業也還是一種事業。如果事業還另有特殊意義,那就只能指工作或活動的成就。依這種意義說,在職業上可以成就事業,在學問上也還可以成就事業。總上兩義,學業與事業,職業與事業,在邏輯上都不應分開;我們至多隻能說「事業」比「學業」或「職業」涵義較廣泛,不過這也還有問題。
問題在學業與職業是否絕對為兩回事。一般人說「職業」,似帶有一種誤解,以為職業是衣食工具,「謀職業」就等於「謀生活」,也就等於「謀衣食」,這里「職業」和「生活」兩個詞的意義都同樣窄狹化得很離奇可笑。在這種用字的習慣上,我們可以見出一般人的生活理想的低落。顧名思義,「職業」顯然是職分以內的事業。所謂「職分」是起於社會的分工合作的需要。社會上有許多事要做,一個人不能同時做許多事,於是這個人種田,那一個人經商,另一個人做工匠,如此分工,每個人有一個「職分」,都能各盡「職分?」幫助社會大機器的輪子旋轉,以一分工作的效益,換取同群許多分工作的效益,「吾盡所能,各取所需」,於是入與社會兩得其便。每個人有一個「職分」,對於那「職分」就負有責任,須把那「職分」以內的事做好。對於「職分」不盡責就是不稱職。職與責是不能分開的。
回到原來的問題,學業與職業是否絕對為兩回事呢?從兩個觀點看,它們也不應分開。
第一,從狹義的學業說,學業是某一種專門學術的研究。專門的學術研究需要長久的集中的力量。一個人既研究一種專門學術,他就沒有時間精力去干別的事。社會需要學術的進展,就需有一部分人以研究學術為「職業」。做學問是學者的職分以內的事,正如種田是農人的職分以內的事,他們的成就都於社會有益,他們都負有責任在自家職分以內求有成就。照這樣看,學業還是可以當作一種職業。
其次,就廣義的學業說,學業是每一種職業必有的准備。一切工作(尤其是在近代社會分工很嚴密的工作)都需要學習,每一行都有一套專門學問,所以你如果想把某一種職分以內的事做好,你就必須先把它學好。不但如此,工作本身也就是學習。有些人以為在學校里學得一種學問,學業便可告結束,以後入社會就職業,只須拿這一套法寶作無盡期的應用。這不但是誤解學業,也是誤解職業。最親切最實在的學問大半不是從書本得來,而是從實地親身經驗得來的。古人所謂「到處留心皆學問」,就是有見於此。同時,到處留心學問的人可以說「學」與「事」相得益彰,不至犯不學無術的毛病,在職業上才能成就真正的事業。一輩子拘受一部講義的人決不是一個好教員,一輩子拘守一部步兵操典的人決不是一個好戰士,余可類推。所以要想把一種職業做好,必須把職業當作學業看。
依以上的分析,學業、職業和事業應該是三位一體。學業或職業如果不能成為事業,那就空洞無成就。學業和職業如果不能打成一片,學業就只是私人的嗜好,不能成為社會中的一種職分,對社會沒有效益;職業也就降為與學問脫節的盲目的衣食營求,乾躁無味。
職業與學業一貫,然後所學即所用,所用即所學,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不過這只是理想,事實上一個人的職業往往和他的學業不很相關。這是由於有些學業不能為謀生之具,一個人一方面要忠於一種沒有經濟價值的學問,一方面又要維持生計,於是不得不就一種與自家專門學問無關的職業。最顯著的例是大哲學家斯賓諾莎,他為著要保持學術思想的自由,拒絕當大學教授,寧願操磨鏡片的職業,藉以營生。英國文學家蘭姆寫得那樣一筆奇特而雋永的散文,而他的終身職業只是一個公司的書記。波蘭小說家康拉德在商船上當過多年的水手。英國詩人蒙羅在倫敦一條小街上經營一個小書店。這種實例在西方很多。這種辦法頗有它的長處。不靠所研究的學業來謀生,可以保持學業的獨立自由;同時,在本行以外就一種職業,也可以擴大眼界,增加生活經驗。在目前中國,一般入囿於淺狹的功利主義,都爭去學可以賺錢的學問,而文哲數理一類雖是冷門而卻極重要的學問很少有人問津,這對於文化學術的全局是一個危險的現象。有志於純粹學術的人們最好拿斯賓諾莎、蘭姆諸人做榜樣,一方面埋頭做自己的學問,一方面操一種副業,使生計有著落。這種辦法的存在,當然顯示社會組織有毛病,不在社會組織未完善以前我們只有這個辦法可採用。將來社會合理化時,我們希望每一項學術工作者都不感受生活的壓迫,每一種學業同時就是一種職業。
在另外一種情形之下,學業與職業也不完全相稱,這就是通才就專職。政府行政工作本來也還是一種職業,可是一直到現在,各國還很少在學校里設專門學科去訓練議員部長以及其他公務員。在從前中國,政府大小職位,上自宰相,下至縣丞,大半依科舉履歷任命,由科舉進身者所讀的書大半不外經史詩文,而做的職務卻可以彼此相差很遠。一榜及第的人有典錢谷的,有主試的,有帶兵的,有典刑獄的,有掌漕運的。職務和學問似沒有顯著的關系。這種情形在目前似還沒有經過很大的變更,在英國情形也很類似。一個人在牛津或劍橋畢業了,就可以參加文官考試,及格了,無論所學的是什麼,可以被派到任何官廳去服務。如果他想做大一點的官,他可以運動入國會,只要有本領,就不愁沒有閣員當。所謂本領也並非專門學術。比如現在首相丘吉爾,做過好久的海軍大臣,卻沒有學過海軍,他本來是文人,當過新聞記者。專才學一行才能做一行,通才無須學那一行才能做那一行。醫工農商等等需要專才,而社會領導工作則需要通才。近代教育似正在徘徊於兩種理想之間,一是「職業教育」的理想,一是「自由教育」的理想,學業須包含品格、學識各方面的普遍修養,不能窄狹化到學徒訓練。依我個人想,自由教育對於社會領導工作實在比職業教育重要,不過這兩種理想也並非絕對不能相容,專門的技術訓練和普通的品格學識修養最好是並行不悖。
擇學擇業對於一個人是一個極重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個人的資稟與興趣。我曾觀察過許多人所學的和所做的全與他們性不相近。有些學文藝的人對於人生世相看不出絲毫情趣,遇事稱斤稱兩,談吐乾燥無味,他們理應學商業或是法律。有些工程師根本沒有科學的頭腦,卻歡喜做點舊詩,結交大人闊老,他們理應干政治。如此等類,不勝枚舉,性不相近,縱然是努力,也往往勞而無補,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是精力的浪費。在美國,「職業測驗」已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個人對於擇學擇業如有疑難可以找一個專家用測驗來解決。這種測驗容或很幼稚膚淺,但是它的原則是不錯的。我們希望測驗的方法日趨精密,將來一個人在學一門學問或是就一種職業之先,都仔細經過一番測驗,免得走錯門路。
一個人的性之所近,大半自己明白。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長短而卻不根據它來決定志向,這大半誤於名利觀念。現在學生們都歡喜學工程或經濟,以為出路好,容易賺錢。存這種心理的人根本不配談學問,也根本不能做好一行職業,因為他們的興趣不存學業或職業自身的成就,而在它對於個人所能產生的實利。得魚忘筌,錢賺到手了,學業和事業有無成就卻不必管。這種人的毛病都在短見。「行行出狀元」,世間寧有那一種學問不能學好,或是哪一種職業不能做好?寧有其正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成就的人會窮得要餓死?如果以為某一行比較走時,或比較容易成功,不費多少氣力就可以有成就,這也是妄想。世間沒有一件有價值的事可以不費力就能學好做好。我們必須謹記著「不問收獲,只問耕耘」一句至理名言。下一分功夫,自然有一分成就。世間縱然也偶有不勞而獲的事,那是苟且僥幸,除著寄生蟲,都不應存苟且僥幸的心理。
此外,我們中國人對於職業向來有一個更錯誤的觀念,以為世間職業有些是天生的高貴,有些是天生的下賤。所以大家都希望做官而不希望做農工兵警。其實職業起於社會的分工合作的需要。社會需要一種職業,那一種職業就對於社會有效益。一個人有無榮譽,不能看他任的什麼職業,應該看他在他的職位是否盡責。一個誤國的總統或部長實在抵不上一個勤懇盡職的清道夫。我們通常對於「不才而在高位」者的闊綽排場備致欣羨,對於老老實實替社會造福的農人工人反存鄙視。這是一種可恥的價值意識的顛倒。
無論在學業或職業中想成就事業,都需要兩種基本德行。第一是「公」。公就是公道公理。一個問題的看法,一個事件的處理,都須依據一個客觀的普遍的道理,對自己說得過去,對他人也說得過去,無論誰來看,都會覺得這是最合理的解決,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要尊重這種公道公理,才不至發生弊端。公的反面是私。世間許多人許多事都敗於私心自用。做學問存私心,便為偏見所蒙蔽,尋不著真理;做事存私心,便不免假公濟私,貪污苟且,敗壞自己的人格,也敗壞社會的利益。其次是「忠」。「忠」是死心塌地的愛護自己的職守,不肯放棄它或疏忽它。把學問當作敲門磚,把職業當作營私的門徑,就是不忠於所學所職,為著勢利的引誘、放棄自己的學業或職業去做別的勾當,其行為也正等於漢奸賣國,都是不忠。忠才能有犧牲的精神,不計私人利害,固守職分所在的崗位,堅持到底,以底於成。忠是基本德行,有了它也就有了兩種附帶的德行,勤與勇。勤是精進不懈,時時刻刻努力前進,務求把事做好;勇是無畏不屈,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拚命把它克服。懶怠與怯懦是治學與治事的大忌;它們的病源在缺乏忠誠與忠誠所附帶的熱情。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命運的主宰,每個人的江山都依仗自己的奮斗才打得來。這個世界是冷酷無情的,一個人如果想以寄生蟲的心習,去僥幸獲取只有勤奮的蜂蟻所能獲到的花蜜,他終久必歸自然淘汰。萬一他成功僥幸一時,社會所受的禍害也就很大,一條寄生蟲有時可以危害到一個人的性命,凡是關心學業、職業和事業的人,須記起這一番簡單的道理。
(載《中央周刊》5卷49期,1943年7月)
㈨ 如何追求學業,職業和事業的統一
地球學業,職業和事業的統一,就應該我們在參加工作以後也應該積極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