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指針是什麼

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指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5 05:45:27

① 黨和政府提出改革開放的依據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問題,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也即社會主義改造成果的歷史關系問題.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體設計,首先就對這個根本問題,做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回答.他的這個回答,概略地說,主要是從改革方向觀、改革過程觀和改革標准觀這三者的內在統一上,系統論證了堅持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證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就正是改革開放全部內容最終指向的根本目的.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都是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這中間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這是探索社會主義運動規律所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但我們必須僅僅抓住促進生產力發展這個基本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於被紛繁復雜的社會表面現象迷失了雙眼,才能對新中國的歷史作出科學的正確的基本評價.目前的中國已經經歷了一個基本的計劃經濟階段,又經歷了一個基本的市場經濟階段,我們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這其實已經表明了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中國已經在實踐上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我們已經有了比其它國家更多的社會經驗.下一步中國要做的事情就是以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地深入地總結我們的經驗,不斷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指導人們更好地繼續推進中國的發展.

② 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一場以「實事求是」為精神實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過程中產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指導思想的總匯。

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

鄧小平理論是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踐的時代特徵提出來的理論觀點。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這是對鄧小平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在謀求更快的發展。

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競賽;也是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穩腳跟,處於有利位置的競賽。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盡快發展起來。這就要求有一種能夠指引我們更快更好地發展,不斷走向勝利的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創造出許多新經驗和新事物,這些,就是產生鄧小平理論的源泉。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就不可能形成鄧小平理論。

(2)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指針是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③ 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是什麼

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是「三個代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動全黨更好地帶領人民群眾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3)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指針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理論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新貢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標志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的統一與創新;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

二、現實意義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則、根本依據,是指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行動指南。

④ 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特點和目標是什麼

1、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中國改革開放的特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3、中國改革開放的目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4)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指針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

1、堅持黨領導改革開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確立和鞏固了自己的領導地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2、堅持「三個有利於」標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圍繞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我國改革開放一直著眼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生產力標准。早在1984年10月,黨中央就明確提出,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准。

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必須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同志將堅持黨中央的領導核心地位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緊密聯系起來。

3、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辯證統一,正確處理「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同時,「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三個重要支點,無論哪個支點失衡,經濟社會發展都會受影響。

40年來改革開放順利推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改革、發展、穩定並重,在實踐探索中正確處理了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改革推動了發展,在不斷的改革發展中實現了動態的、可持續的穩定,與此同時穩定又為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麼成功

⑤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⑥ 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⑦ 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什麼

法律分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

(2)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⑧ 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2).可見,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也就是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3).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是當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效方式,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為了達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根本目的,所以,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兩者之間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
******************************************************************************************************
所謂「生產力標准」,是指把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我們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准,作為判斷我們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准。
(1).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就必須堅定貫徹生產力標准,生產力標準是是檢驗改革開放的根本標准;
(2).生產力標准和改革開放又是內在統一的,生產力標准本身要求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總的說來,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則是根本目的,生產力標准則是根本標准,三者是手段、目的和標準的關系,有機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偉大進程。

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領域指導思想的轉變過程及內容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方針」的重大決策以來,到今天已接近30年了。近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經濟面貌出現了世所公認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奮力拚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果,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成果。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促進我國不斷取得巨大成就,也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有待解決。這里僅對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和取得的成就作簡要回顧,並對現階段改革中需要重視研究解決的問題,作簡略分析。
一、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今天人們差不多都可以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中感受到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重要性:它是決定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和發展前途的重大舉措,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1],是「……一場新的革命」[2];它解決了並且在不斷解決著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中那些嚴重不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部分,解決了並且在不斷解決著上層建築中那些嚴重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性質和發展要求的部分,找到並形成了一條真正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客觀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賦予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中國以新的動力、活力和創造力,並與時俱進,從而解放了被束縛的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和利用一切可以動員和利用的物質力量、智慧、潛力和優勢,用於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和全面進步,使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並且為社會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經濟方面來說,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解決了決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個帶根本性的問題。
第一,改變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完善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和生產關系的基礎。我們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不斷促進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這一點,任何時候都必須堅定不移,不能有絲毫動搖。但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總體生產力水平低,各地各部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不是一下子能夠改變的,公有制一統天下違背我國這種基本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必須對所有制結構進行改革和調整,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鼓勵和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首先是對農村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解散了人民公社,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農村經濟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然後又轉向城市,對以國有經濟為中心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肯定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得以確立。
這些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及港澳台企業擁有的資本佔全部資本的51.9%;個體私營經濟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已佔45%左右,加上外資經濟,達65%左右。2005年,全國個體私營企業的就業人數達到1.022億人,超過國有經濟的就業人數(6488萬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物質財富的增加,增加了就業,擴大了稅收來源,滿足了人民和社會發展多方面的需要,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公有制經濟的質量提高,結構改善,國有經濟的支柱地位進一步增強。國有大型企業得到發展。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和關鍵行業居主體地位。國有經濟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大量關系全局發展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基礎性物質產品以及科學技術和人才;它提供的利稅一直佔全國稅利總額的60%以上,對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改革了經濟管理高度集中的僵化模式,擴大了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使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過去我國國有經濟的管理體制是學蘇聯的,特點是經濟管理許可權集中於中央,中央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地方和企業的任務是執行計劃,按照計劃規定的指標進行生產。企業的廠長、書記由上級任命,企業用的資金、設備、材料由計劃調撥,職工由計劃分配,產品由計劃收購分配,產品價格由計劃確定,企業實現的利潤全部上交。計劃每年要為企業頒發十幾項乃至幾十項指標,從產值、主要產品產量、材料來源、資金周轉率、工人人數到上繳利潤額,都訂得死死的,只准執行和超額完成,不準更改。國家規定的一些指標又不是由一個領導機關統一下達,而是由許多部門分頭下達。這些指標相互矛盾,沒有綜合平衡,弄得企業無所適從。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百廢待興,物資短缺,要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集中主要力量進行重點基本建設,許可權適當集中,進行計劃建設,是完全必要的。每年一度的國家計劃及五年計劃對國家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今後也不可缺少。可是計劃高度集中,包羅萬象,不給地方和企業自主權,卻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國家計劃的任務是管全局,管大事,管平衡,管比例,不能事無巨細,連企業買一張桌子、蓋一個廁所也管起來。我們的國家大,社會供求關系復雜多變,各種社會經濟關系縱橫交錯,由中央一個機構編成一個龐大的計劃,統統包攬,讓下面不折不扣地執行,是很難做好的。企業最了解市場,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具體經濟運作規律。如果管得過死過細,必然會把企業的積極性管沒了。計劃指標一律是指令性指標,不是指導性指標,計劃指標包羅萬象,不分主次,貪大求全,總是訂高指標,鋪大攤子,似乎指標越高越好,項目越多越好,攤子越大越好,因此經常總是基本建設規模超過國力,不僅給企業完成計劃帶來困難,而且不利於國民經濟發展。地方計劃與中央計劃脫節。中央下達計劃指標,地方可以另搞一套,全國幾十盤棋一齊下,爭項目,爭投資,搞重復建設,盲目布點,從而給經濟建設帶來很多不應有的損失,且周而復始,成為難以克服的頑症。
這樣的管理體制,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非改不行。
1978年以來,隨著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為中心環節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逐步破除原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變了企業是政府附屬物的狀態,企業擁有了充分的自主權。一個中央與地方權責明確,兩個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職能分開,企業擁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權責的機制已經基本形成,原有體制下權力高度集中、無視企業應有地位和權利的弊病基本上得到克服。
第三,指令性計劃轉化為指導性規劃,經濟運行建立在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基礎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上形成。
過去,我們把計劃經濟看做社會主義的特徵,把市場經濟看做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和社會主義的對立物而加以排斥。而計劃又是指令性計劃,企業只有執行的義務,沒有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主經營的權利,這就不能不抑制生產力的發展。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以後,破除了原有思想禁錮,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徹底改革,同時又對金融體制、財政體制、價格體制、物資流通體制等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現在,我國國家計劃已經從指令性計劃轉變為指導性規劃,國家計劃直接管理的商品指標已經不多,絕大部分商品和經濟活動已由市場進行調節。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創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我國市場經濟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的。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不要國家計劃和宏觀調控,恰恰相反,它要求加強和改善國家宏觀調控,提高計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但由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樣,既可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防止它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又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形成,是對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革命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為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體制性基礎。
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經驗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黨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解放思想,積極開拓,大膽探索,敢為天下先;又小心謹慎,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一步一個腳印,反復摸索,錯了的及時改,正確的大膽做。盡管改革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惑、困難和矛盾,但整體來說是比較順利的,方向正確,方法措施步驟得當,因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的大國,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困難情況下,改革舊體制,建立新體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關系中國前途命運和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同時也關繫到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如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或者缺乏恰當的措施方法,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之所以比較順利並取得豐碩成果,我認為主要是由於做到了以下三點:
一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1978年以來,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指導實踐,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根據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及時進行總結,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政策,來推動改革實踐。正確的理論是正確的實踐的先導。正確的理論來之於實踐。但只有對實踐進行科學概括,對客觀規律作正確反映,理論符合實際,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得以健康順利進行。
我國改革開放的主要指導思想是:
第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思想不解放,很多的怪現象就產生了,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就嚴重起來了,書上沒有的,文件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了,就不講黨性,不講原則了。「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3]
第二,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中國又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
第三,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文化大革命」走到了極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確立了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不僅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而且也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根本目標和發展方向。
第四,改革開放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4]。改革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進行。改革不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五,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幹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因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問題,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但在具體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時總結經驗」[5]。
第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始終堅持的總原則。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總的原則是四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說:「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我們採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6]「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搞社會主義是沒有前途的。」[7]「……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佔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我們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發展,不會影響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這一基本點。」[8]
這些思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根本指針和理論依據。正因為有這些根本指針和理論依據,我國改革開放才沿著正確的方向有步驟地前進。
二是有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堅強領導和直接指揮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促進中國興旺發達,沒有黨的堅強領導也難以正確順利進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是黨提出的,改革開放的政策、重大措施和實施步驟是黨制定的,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始終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按照黨的方針政策有序進行的。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
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制定正確方針政策,並通過黨的各級組織和政府組織領導廣大群眾貫徹執行實現的。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總方針,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並且指出了改革開放的方向,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緊接著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的具體條件來組織指導改革的實踐。
1982年9月,黨的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二十年分兩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目標和任務,把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放在四項任務的第一條。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生產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改革中要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時發展多種經濟形式;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和界限;正確處理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總結改革開放經驗,針對改革開放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必須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增強企業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環節;改革主要是確立國家和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的正確關系,擴大企業自主權;確立職工和企業之間的正確關系,保證勞動者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
1991年,中央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 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內含作了深入的總結和系統的歸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又作出《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任務和發展方向,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培育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指導改革沿著正確方向一步一步地深入開展。
三是有比較適當的改革方法和步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按照鄧小平提出的「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原則,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段要總結經驗,「……每走一步,都兢兢業業,大膽細心,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就做些調整,使之符合實際情況」[9]。「膽大心細」又叫「摸著石頭過河」。改革事關國家發展前途和十幾億人的切身利益,看準了的就大膽改;一時看不準的先在小范圍內試一試,試好了再逐步擴大;有必要有條件的先改;有必要無條件改的,待具備了條件時再改。改革源於基層和實踐。改革的呼聲和要求是實踐發出的,改革的許多方法多是由基層首先提出和創造的,中央及時進行總結、歸納、集中,形成符合客觀規律的理論、方針、政策,再進一步指導改革實踐深入開展。這種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點到面,由面到點,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既積極又慎重的態度和方法,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可以避免出現重大的失誤,出現失誤能夠及時發現糾正,是真正對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負責,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需要解決。矛盾不斷產生,不斷解決,解決了舊的矛盾以後又會出現新矛盾,推動著事物前進,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根本任務。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我國社會的這一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務不會改變,但矛盾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和解決的條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目前,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得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形成,政府與企業的正確關系也原則建立起來。物質基礎比過去雄厚, 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0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2002年的近1.5倍,1978年3645億元的近10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長4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59.5元,比2002年增長52.7%;上億人口擺脫貧困,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初步小康的水平。這是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為深化改革,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創造了新的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經濟關系條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了,生產力數量和規模增大了,改革和發展都賦予我們新的任務。我們要解決舊體制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更好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本世紀中葉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而奮斗。

這篇文章送給你作參考............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事業的根本指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江山一起什麼生肖 瀏覽:99
屬鼠對愛情怎麼樣 瀏覽:20
泰州和鎮江哪個經濟好 瀏覽:380
已婚的屬馬人婚姻如何 瀏覽:79
搭訕說你好美女怎麼回復 瀏覽:283
有什麼活法叫幸福 瀏覽:553
生活事業如何做到這點 瀏覽:663
蛇女王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瀏覽:870
婚姻死亡原因有哪些 瀏覽:491
什麼症狀是戀愛情緒依賴 瀏覽:55
好健康蜂膠囊多少錢一盒 瀏覽:304
怎麼樣事業單位才是參公的 瀏覽:398
6歲孩子健康碼怎麼弄 瀏覽:224
事業單位改革哪些變成企業 瀏覽:257
79愛情數字是什麼 瀏覽:972
什麼單位招健康管理師 瀏覽:34
事業險上多久可以領失業金 瀏覽:118
漫畫作文幸福在哪裡 瀏覽:838
健康證明項目有哪些 瀏覽:358
支付寶合種的幸福樹需要多少能量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