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公共事業管理有什麼發明

公共事業管理有什麼發明

發布時間:2022-11-16 03:40:29

❶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

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研究背景、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與客體等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問題還未形成共識。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不僅影響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學科屬性,也影響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社會價值。

一、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研究背景

目前,學術界對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研究背景存在兩種選擇:一是中國現階段的國情,二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前景。這兩種選擇形成了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理論兩種不同的研究途徑:一是研究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現實問題的實證研究途徑,二是研究我國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發展前景的理論研究途徑。

從公共事業管理理論體系與學科性質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研究背景應該是上述兩種選擇的有機結合且以中國現階段國情實際為主。這樣,公共事業管理理論才能既為現實社會所需求又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在這一研究背景基礎上,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研究途徑應該是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的有機結合且以實證研究為主。這樣,公共事業管理理論才能成為系統的、科學的理論體系並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公共事業管理理論才能為社會所認同並實現其社會價值。

二、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

首先,政府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主體,這是由政府代表國家行使的公共權力決定的。公共事業管理的目標是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與使用公共資源。由於「個體的理性必然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公共事業管理必須建立與使用公共權力。因此,公共事業管理的核心問題是通過公共權力的運用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不同等級的公共事業管理,需要不同等級的公共權力,但就整個社會而言,只有政府才具有這一公共權力。所以,政府必然要管理公共事業並成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主體。

其次,民眾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主體。民眾是公共權力的最終擁有者,運用公共權力進行的公共事業管理必然要有民眾的參加,以使民眾行使公共事業管理的終極權力。只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公共事業管理才能真正實現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

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構成以政府為核心的邏輯鏈條,政府起著承上啟下的主導作用。

三、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

目前,學術界對公共事業管理客體的論述過於簡單,還需要對公共事業管理客體從不同角度進行系統分類。

首先,從實體角度,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包括公共組織與非公共組織。公共事業管理是由各類組織參與的,當各類組織參與公共事業時,就需要對它們進行管理,這樣才能保證這些組織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根本目標而不以盈利為目的。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從事公共事業的非政府公共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行為(如教育與醫療的亂收費等)比比皆是,而各類非公共組織的根本目標就是獲取最大利潤。因此,對參與公共事業的各類組織進行有效管理是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確保公共事業管理實現公正與公平價值取向的需要,也是確保公共事業管理實現效率與效益價值取向的需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主體對包括自身在內的各類公共組織和非公共組織進行管理的必要性,因為這一管理任務只有政府才能承擔、也是政府必須承擔的。

其次,從提供物品角度,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包括純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公共事業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醫療、體育等領域,這些領域不僅包括純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包括准公共物品的提供,甚至還包括私人物品的提供。如教育領域的義務教育與科學技術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屬於純公共物品;教育領域中的高等教育屬於准公共物品;志願者服務中的家庭服務則屬於私人物品。

再次,從管理層面角度,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包括宏觀客體與微觀客體。宏觀客體是公共事業整體,對公共事業整體的管理屬於宏觀公共事業管理,宏觀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的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一般規律;微觀客體是公共事業的局部與個體(如學校、醫院等),對公共事業的局部與個體的管理屬於微觀公共事業管理,微觀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的是公共事業管理的特殊規律。嚴格地說,公共事業管理主要是宏觀公共事業管理,微觀公共事業管理是在宏觀公共事業管理理論指導下對公共事業管理價值的具體實現過程。無論是從管理層面還是從理論層面上講,微觀公共事業管理都已經接近企業管理了。因此,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宏觀公共事業管理。換言之,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一般規律。

❷ 公共事業管理的內涵是什麼考MPA有什麼用

公共事業管理概念內涵是: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的興起不到10年時間,然而其發展速度卻是人們所始料不及的,自1999年北京大學和雲南大學率先在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以來,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迅速擴展。2000年,全國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2001年招生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2003年是220所,2004年發展到300多所,其年均增長率超過40%。

盡管國內學者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概念並沒有統一的認識和定義,可以說存在許多混亂。2007年10月27日,在全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學科建設研討會上,帥學明教授就指出了公共事業管理必須弄清的三個命題:一是必須弄清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概念屬性;二是必須弄清公共事業管理的內涵與外延;三是必須弄清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關系。

MPA 是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專業學位的英文簡稱, 是以公共管理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為基礎的研究生教育項目, 其目的是為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通過MPA可以獲得雙學位,為了以後升職加薪打基礎的。

❸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是一門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藝術等公共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從公共事業管理理論體系與學科性質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研究背景應該是上述兩種選擇的有機結合且以中國現階段國情實際為主。

(3)公共事業管理有什麼發明擴展閱讀

從實體角度,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包括公共組織與非公共組織。公共事業管理是由各類組織參與的,當各類組織參與公共事業時,就需要對它們進行管理,這樣才能保證這些組織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根本目標而不以盈利為目的。

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從事公共事業的非政府公共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行為(如教育與醫療的亂收費等)比比皆是,而各類非公共組織的根本目標就是獲取最大利潤。

因此,對參與公共事業的各類組織進行有效管理是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確保公共事業管理實現公正與公平價值取向的需要,也是確保公共事業管理實現效率與效益價值取向的需要。

❹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是一門專業。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藝術等公共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其中藝術管理包括影視策劃、製片管理、文化遺產管理等多個專業方向,是近年來興起並比較熱門的專業。

(4)公共事業管理有什麼發明擴展閱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開設具有較長的歷史,已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並且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該專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呈細化的趨勢。即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僅分成師范類與非師范類專業,而且分成環境保護機構管理專業、衛生機構行政管理專業、體育機構管理專業以及社會保險機構管理專業等。並輔以相應的背景知識訓練與培養,以真正培養專業化人才。

21世紀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正加緊進行,各行業都要求具備專門知識,受過良好專業訓練並適應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專業人才來進行管理,國內外競爭更加激烈,這就要求我們的專門管理人才要具備國際社會同類人才的知識水平,以便在各種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要求在教育層次上首先與世界同步,這對於我國仍是新興學科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來說是個巨大挑戰。但總的來說,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而社會的需求必然給它以強大的動力,促進它進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並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傑出的高級管理人才。

❺ 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公眾為本原則
所謂以公眾為本,就是公共事業管理必須以公共的事業為本,也即以全體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為本。這是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性本質特徵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貫穿公共事業管理全過程的基本要求。這一基本原則有以下規定:
一是必須以維護和提高公眾利益為管理的出發點,也作為管理的歸宿。從管理過程看,公共事業管理通常是針對所出現的社會問題,即由於社會多數成員所期望的現象與實際現象產生了偏差而提出來的問題,確立管理的目標展開管理的。在社會中,由社會成員所提出的問題是很多的,在這些問題中,哪些反映的是個別成員的要求,哪些是社會多數成員提出的問題,或者哪些雖然是個別成員所提出但卻反映了較為普遍的要求,哪些雖然是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提出但卻沒有反映出社會的共同要求,等等,是極為復雜的,這就需要管理主體以公眾利益的基本要求為准繩,來認真分析和辨別,使真正的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進入公共事業管理的范疇,並以維護和提高公共利益為目的,來確立管理目標展開管理。這一規定主要涉及公共事業管理中的社會問題的提出管理和目標確定。
二是必須以公眾的特點和需要水平為依據進行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目標確定後,公共事業管理還必須靠一定的管理措施、手段和設施等將管理主體與對象聯結起來,使被管理者發揮能動作用並積極參與得管理過程中來,從而實現管理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被管理者即公眾能否發揮出其主觀能動性,相當程度上就與管理措施、手段等是否適應公眾的特點和需要密切相關。
三是以維護和提高公眾的利益為基本要求激勵管理者的積極性。作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組織和機構,其實際的運行和效能的發揮,必須依靠管理人員來完成,管理效果的取得首先跟管理人員的工作效能有關。管理人員的工作效能既與其本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關,也與其價值取向等所決定的工作態度有關。激勵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手段來看,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而讓管理人員尤其是從事具體管理工作的低層管理人員明確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價值,將所從事的工作與以維護和提高公眾利益相連,必將極大地促進其積極性的發揮。
二、服務原則
公共事業管理就其性質而言,基本上是一種狹義的社會事務管理,或說是以管理狹義社會事務的方式來對公共事業進行統籌管理,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是圍繞社會中大量存在的問題,通過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以提高公眾生活質量,增進社會共同利益。因此,雖然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以強制管制的方式進行管理的內容或事項,如對公用事業的價格管理、對環境資源的管理,以及人口管理等,但本質上仍然是在為社會公眾進行服務。這樣可以說,公共事業管理中雖然在形式上有管制和服務,但本質上非管制的,立足點是在服務上,根本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服務。這是公共管理發展中最重要的特徵。我們認為,公共組織承擔著管制管理與服務管理兩大任務,但其立足點還是在服務上。
進一步言之,公共事業管理必須遵循服務原則,究其原因,一是現代公共事業管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管理,而市場經濟的核心在於尊重行為主體基本權利尤其是自利權利,通過提供一定的環境或條件,讓行為主體合乎規范的自利行為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增進整個社會利益,因而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必須順應管理對象的意志和願望來實施職能行為,為他們願望的滿足提供必要的條件;二是公共事業的內容的社會性要求管理的方式方法合乎社會事務本身的規律,要求提供條件充分發揮社會權力的作用,讓社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達到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這一服務原則主要制約和影響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態度,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有如下規定:
第一、在宏觀層面,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現代公共事業管理本質上是服務而非管制,服務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內核和基礎,因此,宏觀公共事業管理最主要的是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等,為社會或公眾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創造良好的條件。相應的,政策和規章的制定要集中在大力增強公共管理機構的公共服務職能,發展和完善有關的公共設施方面。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中存在著管制的形式,但在根本上管制是服從於服務的,即管制是為了公眾的基本生活質量和根本利益。因此,履行帶有管制職能的公共事業管理機構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將通過必要的措施將這一理念落實到管理過程中,即不是從管理主體的角度考慮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會與民眾的立場,要求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特別是政府如何為公眾服務。
第三、中低層的公共事業管理機構面向社會,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其最基本的職能,因而在這里,管理就是服務有最明確的體現,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一原則要求中低層公共事業管理機構要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為目標,採取一切措施,使公眾更加容易獲得公共服務,增強公共服務對公眾需求的反應力。
三、社會效益優先原則
公共事業管理是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來保證公眾的基本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發展的,優質足量涉及效率,而保證公眾的基本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則涉及到公平即社會效益,就此而論,公共事業管理是在公共事業這一特定領域中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效率與公平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必須認真考慮的兩個基本目標。
效率強調的是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的投入要素與實際之間的關系,公平則強調公共事業管理的實際結果與公共事業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一般來說,在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必須效率與公平兩者並重,且兩者之間也是內在的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提高效率是為了有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而要真正保證公平並有高質量的公平只有以提高效率為基礎。但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兩者矛盾和沖突的情況,甚至只能首先顧及一者。由於增進公共利益最終還是為了分配給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且公共事業管理本質上是一種涉及社會公眾基本生活質量的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的管理,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政策機制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責主要解決公平問題。所以,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必須社會效益為先,首先主解決公平問題。
社會效益優先涉及到公共事業管理中的管理戰略,以及結果的評價等。主要有以下規定:
第一、在結果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統一的基礎上,重視結果管理。從管理過程的角度看,公共事業管理其基本內容社會問題的管理,一般包含三項內容,即問題提出中的管理;問題解決的過程管理和問題解決的結果管理。這其中,過程管理更多地強調效率,而結果管理更多地突出公平。社會效益優先,就要求在管理過程中不僅要圍繞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去協調資源管理,關注管理過程,更必須考慮目標確定的合理性以及實際分配的公平性管理,也就是必須重視結果管理,更多地突出公平。
第二、在內部管理與外部管理相結合的基礎上,重視外部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面向社會,解決關繫到社會公眾基本生活的公共問題。顯然,強調公共利益,重視結果管理,突出公平等等,整個公共事業管理也就必須圍繞公共組織對外實施管理展開。企業管理理論主要研究企業內部問題,而在傳統的政府管理研究中,圍繞提高「行政效率」,通常把注意力放在政府的內部管理上。當然,為了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目標,加強公共組織內部的管理是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應該先行,但是,加強內部管理的最終歸宿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外部管理,即對社會公共事業的管理。正因為如此,現代公共事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以外部管理為目標的戰略管理。
第三、必須在對公共事業管理的評價中,將社會效益作為績效評估標準的最重要的內容。我們在第一章中已經指出,公共事業管理具有自己的績效評價標准,即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並重在公平,具體的評估指標通常是行為的合法性、公眾輿論好壞、減少各種沖突的程度、公共項目的實施與效果、公共產品的數量及其消耗程度等等。這是公共事業管理中社會效益優先在評價中的具體要求和體現。
四、市場化原則
前面的有關部分中我們已多次強調,公眾對社會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和范圍越來越寬,是當今公共事業發展的基本趨勢,這就意味著僅靠公共財政難以承擔整個公共事業並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同時,隨著當今世界民主的發展,正確處理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的關系,讓社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己進行管理,是形成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基本要求。再者,從公共事業管理自身來看,由於公共事業所包含的社會事務的層次、范圍等的不同,公共事業管理本身也是分層次的,這就決定了公共事業管理中的分層管理及管理與實施的分離,決定了可以引進市場化來解決問題。因此,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是當今公共事業管理的一個基本發展方向,也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涉及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理念,以及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整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構建。這一公共事業市場化的原則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的具體規定主要是:
第一、必須正確樹立公共事業管理市場化的觀念,以此為取向,採取必要的措施調整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系統尤其是政府管理系統。如,通過職能轉移縮小公共事業管理機構的規模,以減輕財政負擔;通過公共事業管理中決策與實施層的分離,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等等。
第二、在具體操作上,對能夠進行經營性投資、開展市場競爭的領域,如出版發行、大眾娛樂項目及體育活動,以及原就有營利性的傳統的公用事業等,交給社會資本經營,對不完全適宜市場化經營的領域,可交民營企業承包。而另一些不適宜市場化的公共服務領域如博物館、圖書館等,也可引入效益、效率機制進行管理。從而,通過管理理念和管理職能輸出方式市場化的改革,完善整個公共事業的管理。

❻ 公用事業最早是由哪個國家提出,我國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的有哪些代表觀點

早在20 世紀,美國就提出了公共事業管理,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將各種科學的管理手段運用到公共管理中,結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論說明來自泰勒的科學管理和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雖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帶有官僚制的發展本色,但其發展速度快,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業管理范圍也逐漸擴大。在上世紀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機爆發,人們對公共事業管理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時,政府不斷面臨著財政危機,還面臨著信任危機和管理危機,從而各國開始著手改革公共事業管理工作,試圖用市場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設法控制財政開支,鼓勵人民投資;精簡政府人員;鼓勵企業之間的競爭,並逐漸實現公共管理市場化。這次改革促進了公共服務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生成,而這股潮流也持續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業化政府、學習型政府的改革理念與現實發展環境相符,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公共事業的完善帶來新景象。事實上,這次改革與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開的,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公共事務:發展經濟、維護社會正義、提供社會保障、增加國民福利、充分就業、改善環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業管理越來越復雜,如果增加政府職能,又會削弱市場的能力,帶來官僚制的異化,各種矛盾的出現,需要我們積極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專業化。這種想法一經提出,公共事業管理就開始了新的發展,它不再受制於傳統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與時代、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將步入21 世紀的幾年中,世界經濟體系逐漸建立,經濟貿易實現全球化,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例如政府績效評估、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開發、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電子政務管理等,但這也為公共事業管理的發展開拓了空間。

1997年,教育部根據北大學和雲南大學的申請,於1998年將其列入本科專業目錄的,其專業代碼為110302。1999年秋季東北大學、雲南大學兩所高校在全國率先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隨之,2000年,全國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 2001 年招生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發展到300多所院校。內蒙古自治區有三所院校招收本專業。作為新辦專業, ( 根據教育部評估指標體系的定義, 辦學不足三年的專業都稱之為新辦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風起雲涌、勢不可擋之勢。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城市公共事業主要包括:公共交通、供水、排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道路與橋梁、市政設施、環境衛生、垃圾處理和城市綠化等在內的公共設施。自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 國家和各級政府為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公共事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注入了大量資金,使公共事業得到了重大的發展,並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堅實的基礎。我們選取部分指標來研究發展趨勢。在1990年~2008年,我國公共事業各項指標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增長最為顯著的是:集中供熱面積從1990年的2. 1億m2發展到2008年的34. 9億m2,年均增長率達16. 9%;年末公共交通運營數由1990年的6. 2萬輛發展到2008年的37. 2萬輛,年均增長率達10. 5%; 天然氣供應量由1990年的64. 2億m3發展到2008年的368億m3,年均增長率達10. 2% 。此外,城市排水管道長度、實有道路面積、燃氣普及率年均增長均達到9%以上。

我國公共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僅僅有6年的發展歷史, 本來應該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 屬於熱門專業之一, 然而僅僅幾年時間, 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該專業卻面臨非常尷尬的局面, 甚至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現在:
(1). 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普遍認識不足, 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的區別在哪裡, 不明白公共組織和政府機關究竟有那些分工。
(2). 各高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認識也不足,對它的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認識差別很大, 大多數的高校都是根據自己原來的行業優勢來制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 劃分出形形色色的培養方向。如衛生院校大多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方向都是醫療衛生管理, 體育院校大多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方向都是體育管理等等。
(3). 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接受程度較差,認為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是專業人才, 沒有實在的東西, 成了/萬金油0, 而大多數的用人單位都需要專業技術人才。因此, 造成學生就業難。
(4). 上述問題造成的後果, 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的就業難。雖然該專業僅僅有三屆畢業生, 數量也有限, 但示範效應卻很明顯。該專業在家長、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甚至有網站將其列為中國高校十大最差專業之一。該專業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 對前途感到渺茫。

❼ 公共事業管理的特點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部門戰略管理的價值和特點 在當代,面對日益復雜、動盪和多元的公共事業管理環境,為了取得最好的管理結果,實現組織目標,非公共部門中戰略管理技術由於自身的特點,受到包括公共事業管理機構在內的整個公共管理部門的重視並進入了公共管理領域。這一管理技術在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中具有其重要的價值,同時也具有了作為公共事業管理戰略管理的特點。一、戰略管理概述
戰略一詞源於軍事領域,而戰略管理作為一項技術,則在私營部門中得到廣泛應用並日益成熟,具有了極為鮮明的特點。
1、戰略與戰略管理的基本內涵
戰略最早是一個軍事術語,意指通過一定的謀劃去實現或贏得戰爭勝利的目標。與戰略相關另一個術語戰術或策略,它也具有通過制定一定的對策去贏得戰爭勝利的含義,但兩者有層次上的區別。一般來說,戰略相對的是整個戰爭,是針對整體的、總的目標,而戰術相對的則是一場戰爭的局部或一場戰爭中的某一戰役,是針對較低層次的目標。戰略這一概念產生後,相當程度上作為一種管理程序或技術,逐步在私營部門即企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環境的復雜和競爭的激烈,企業通過制定相關的戰略並進行戰略管理,注重長遠利益和周邊環境,而不只是顧及眼前的內部問題,取得了滿意的效益。因此,所謂戰略,是指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謀劃與對策研究,它反映了組織在一個較長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措施、部署、步驟和設想,並著眼於組織長期目標和宗旨的實現。
戰略管理,從管理過程的角度看,它是一個以戰略計劃的制定為起點,包括了計劃的執行、追蹤與控制等環節的完整的管理過程。而從決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戰略決策的制定及其執行,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組織未來發展產生沖擊的內、外環境進行分析的活動、將整體組織與對其發性沖擊的議題進行分析的活動,關注組織目標以及發展方向的戰略選擇、促進戰略的有效執行。所以,所謂戰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識的政策選擇、發展能力、解釋環境,以集中組織的努力,達成目標的行為,或者說,戰略管理是制定、實施和評價組織能夠達到目標的藝術或技術①。
2、戰略管理與戰略規劃的關系
在認識戰略管理基本內涵時,必須注意戰略管理與戰略規劃的區別與聯系。
戰略規劃,是指從戰略的高度對完成組織目標或任務進行的計劃,但並不涉及計劃的執行和評估問題。從歷史發展來看,戰略規劃是戰略應用於私營部門的最初形式,流行於20世紀60—70年代,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即企業戰略計劃和公司戰略計劃。
企業戰略計劃主要包括確立企業任務、環境監測和確立目標三個內容。明確企業任務包括對現行與預期的企業前景、產品、市場以及數年時間內的預測做出明確的規定,它涉及了對組織所從事的業務內容的認定。環境監測包括級組織內外部的優勢、薄弱環節、機會和威脅等進行評價。確立目標是任務和環境監測基礎之上的更加具體的指向,較高層次的戰略要素在較低層次上轉變為目標。
公司戰略計劃作為一項管理技術或管理過程來說,與企業戰略管理有大致相同的內容和步驟,但是,公司戰略計劃比企業戰略計劃更關心組織的高層,更關心企業各部門之間的責任分配,而且,十分重視並要求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如首席行政官能夠提出一個相當持久的公司遠景規劃。相比較之下,在取向和步驟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公司戰略計劃比企業戰略計劃在具體細節上要更為周密得多,也成熟得多。
但從管理過程來看,戰略規劃畢竟只側重於規劃,而對如何保證所制定的戰略規劃的落實注意不多,因而在80年代以後,隨著對戰略極其運行規律的認識的深化,人們對戰略的運用不再停留於僅僅進行規劃,還注意了根據戰略規劃的要求對整個戰略規劃的執行、控制和評估,也就是說,是將戰略觀念貫穿於組織的所有部分,以及管理的全過程,使戰略的運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形成了戰略管理。這樣,在管理領域內,戰略管理代替了戰略規劃,戰略規劃成為了戰略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執行、評估合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略管理過程。
3、戰略管理的基本特徵②
現代戰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徵:
第一、戰略管理具有強烈的未來導向性。應該說,組織的計劃都是根據組織的目標所確定今後要實現或完成的任務,因而在管理領域內,任何組織的計劃都具有未來性。但是相比較而言,戰略管理的這種未來導向性顯然更為強烈。因為,戰略管理的出發點就是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來為組織確定未來的發展,規劃藍圖,而且是通過戰略管理,將這一指向未來的戰略理念貫穿於組織的所有人員和機構,使之理解組織的環境、要求和目標,並將這一戰略理念落實於整個運行中,從而在組織的現在與未來的之間架起了橋梁。
第二、戰略管理具有長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如上所述,就戰略本身來說,它是指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謀劃,它著眼的是組織長期的目標和宗旨的實現。因此,整個戰略管理涉及的是組織發展的總的格局和問題,關注的是組織的長遠發展和利益。
第三、戰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環境的管理。所謂外向性,是指戰略管理是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時,通過制定戰略,利用外部機會和化解或迴避外部威脅,從而促進組織成長的發展。相當程度上,戰略管理就是一個組織面對組織外部世界,尋求成長和發展機會及識別威脅的過程,是外部環境的管理。由於組織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往往是組織控制之外的,因而在一個既定的外部環境,即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口、技術、國際競爭等因素構成的系統中,組織所能做也是必須做的就是識別、監視和評估外部機會與威脅,從而制定出更為切實的發展規劃,促進組織的發展,完成組織目的。
第四、戰略管理是一個由外向內的實施過程。戰略管理是從注重外部環境,尋求機會與迴避威脅開始的,通過環境評估,確定戰略規劃,然後將這一戰略目標貫穿於整個組織的結構調整、人員安排和資源配置,進行整個組織管理運行的。從組織過程來看,這是一個從外在環境的觀點來看組織問題,而不是從自己組織內部的需求去解釋外在問題。因此,戰略管理在相當程度上是在由外向內的管理哲學理念指導下發生的管理過程。
第五、戰略管理是理性分析與直覺的結合。一般來說,促成管理決策形成的人的思維因素主要是在兩種,即理性思維和直覺思維。在前者的推動下,決策是一個理性過程,它包括一些步驟、而在後者的推動下,決策主要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過程,更多的表現為一種藝術。從決策的角度看,戰略管理是在對組織外部和內部多種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決策的過程,相當程度上它是一種重大決策的客觀、邏輯的方法。然而,戰略管理決策的制定又不僅僅由靠理性分析,因為戰略管理是面向未來的,是首先關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的,而未來是不定的,外部環境也是處於發展變化中的,因而不可能僅憑精確、明晰的邏輯分析就能制定出戰略規劃,經驗、感覺和直覺也在決策中取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❽ 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一、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范疇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國進入了公共部門 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時代。盡管各國政府改革的范圍、規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具 有一個相同的基本取向,這就是以採用商業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技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務質量為特徵的「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的綱領,建立 一種「新公共管理」的實踐模式。那麼,這一改革趨勢必將也會波及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帶 來公共事業管理理論、職能和管理體制的變革。 (一)事業單位的科學界定 社會的公共需要決定公共事業的形成,制約著公共事業的發展水平。因此,不同時期人 們對公共事業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和理解是不相同的。 「事業」一詞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與企業不同,一般是指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 目標、規模和系統,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活動,如教育事 業、文化事業、公用事業等。 事業單位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行業,以一 定的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以改善社會公眾的生活,經費主要 由國家財政撥給,受國家機關尤其是政府部門領導的社會組織。 事業單位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以教育、科研、文化、衛生 為主體的事業單位,構成了一個門類齊全、多層次、多功能的龐大系統,在現代化建設中發 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事務與公共事業 公共事務是指與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有關的各種事業和活動。廣義的公共事務是指國家 立法部門授權國家行政部門管理的所有與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有關的事務和活動,如政治事 務、經濟事務、社會事務等。狹義的公共事務是體現政府政治統治職能的活動,如國防、外 交、內政、司法、治安等事務,通常更具鮮明的政治性和階級性。 公共事業是指那些面向全社會,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目標,直接或間接為國民經 濟和社會生活提供服務或創造條件,並且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社會活動。它主要包括教育、 科技、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公共住房、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事業。 (三)公共事業管理 所謂公共事業管理是指政府對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要目的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進 行規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活動。 公共事業的特性決定了政府的管理主體地位。公共事業就其特性而言是公共物品或准公 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只能由政府作為代表社會公眾利益的主體進行管理。 政府管理公共事業,與公共事業的社會化和發展的多元化並不矛盾。引入市場機制, 提倡社會參與,也是提高公共事業管理效益,促進公共事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公共事 業管理市場化是公共事業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我國的公共事業在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也不斷地求新求變。針對 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弊端,探索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在此基礎上,提出市場經 濟條件下,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的目標模式和相應對策。 (一)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

閱讀全文

與公共事業管理有什麼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轉企業後39年工齡拿多少錢 瀏覽:884
婚姻線往下走是什麼意思 瀏覽:717
幸福草為什麼會變軟 瀏覽:658
內農大經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瀏覽:569
大唐經濟現狀怎麼樣了 瀏覽:116
怎麼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瀏覽:533
交通擁堵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瀏覽:219
什麼星座最配對婚姻 瀏覽:836
lv愛情鳥什麼價格 瀏覽:489
惠州幸福家園是什麼時候建的 瀏覽:353
聽故事的單詞怎麼讀 瀏覽:792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4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6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3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5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