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胖妞」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月26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進行試飛。那時的「胖妞」剛出世,還穿著一身黃色「寶寶服」。當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運-20大型運輸機的首飛成功,對於推進我國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應對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援助等緊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首輛月球車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送入軌道。2013年12月15日4時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並展開了一系列巡視勘察及探測活動。玉兔號是中國首輛月球車,和著陸器共同組成嫦娥三號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設計質量140千克,能源為太陽能,能夠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攝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極限溫度等極端環境。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 年6月16日,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2016年9月25日,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標志著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
嫦娥四號:世界首次在月背著陸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接力星發回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特寫照片,揭開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這也是繼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後,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和背面的國家。
【北斗「收官星」測試完成!「我國衛星導航市場產值預計將超4300億元」】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後,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在軌測試,測試結果全部合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實現全球組網。這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並肩,為全世界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這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Ⅱ 2020年,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Ⅲ 近幾年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有哪些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一、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飛行1天。「神舟」一號是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研製型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二、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我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三、002年3月25號晚上10時15分,我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晚上10時15分,火箭點火升空,「神舟」三號飛船疾速向太空飛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軌跡。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四、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稱,「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五、2003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航天事業
Ⅳ 我國目前在航天領域有哪些新成就
隨著現在科技時代的到來,很多國家也是不滿足於目前的現狀,紛紛對地球之外的星球開啟了研究,而中國對於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也有比較執著的追求,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於1956年,隨後在1970年,中國就發射了自主研發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世紀美國、蘇聯、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從1964年到今天,中國對航空航天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如今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也成功走到世界的前列。
Ⅳ 我國航天領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01|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
9月4日,我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復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Ⅵ 2022年中國航天新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工業的成就如下:1 .經過50多年的開拓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航天事業經歷了發展導彈、運載火箭、衛星和載人航天幾個階段,現已形成體系和規模。2017年6月,中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飛上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伽瑪射線暴等正在爆發的活動天體。面向未來,中國人永遠不會停止對星空奧秘的追問。未來五年,中國計劃研製並發射五顆新的科學衛星;基於高能電子和γ射線的X射線屬性、能量和空間分布的科學探測將進一步深化,中國有望在空間科學探測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2.在衛星方面,我們國家已經擁有通信、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系列衛星。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空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自主研製並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3.運載火箭方面,截至2017年,我國共有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近地軌道9.5噸、同步轉移軌道5.2噸的運載能力。4.在TT&C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中國、太平洋和非洲的空間TT&C網路,基本滿足了TT&C空間活動的需求。5.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已建成包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始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長征火箭已退役現役4代17型。其中,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E、長征三號、長征四號A 5款已退役;長征2 C、長征2 D、長征2 F、長征3 A、長征3 B、長征3 C、長征4 B、長征4 C、長征5、長征6、長征7、長征11服役。此外,長征五號乙、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四個型號正在研究中,長征十一號甲、長征九號兩個型號正在論證中。
2021年2月10日晚,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田文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軌道器3000N軌道控制發動機點火約15分鍾。探測器成功進入高度約400公里、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的近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第一步實現了「繞、著陸、巡視」目標。
《長征三號》發射成功。
2021年2月10日晚,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田文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軌道器3000N軌道控制發動機點火約15分鍾。探測器成功進入高度約400公里、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的近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第一步實現了「繞、著陸、巡視」目標。2021年2月24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田文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公里、遠火點5.9萬公里的火星停泊軌道,周期為兩個火星日。預計將在該軌道穩定運行三個月左右。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從地火轉移階段進入火星捕獲階段後,田文一號軌道器搭載的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磁強計、礦物光譜分析儀、離子和中性粒子及能量粒子探測器等載荷將陸續開始工作,對火星進行多維度探測。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田文1號探測器已經飛行了202天,完成了一次深空機動和四次中途修正。到達火星時,飛行里程約4.75億公里,距離地球約1.92億公里,儀器與地面通信單向時延約10.7分鍾。所有系統都處於良好狀態。經過多次軌道調整後,田文1號將進入火星停泊軌道,探索預選著陸區。計劃於2021年5-6月登陸火星並進行巡視探測。
Ⅶ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准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風雲一號C衛星在性能上作的較大改進,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的序列,風雲一號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五、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並具備無人深空探測能力。低地球軌道(LEO)運載能力達到14噸,[1]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達到1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達到14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舟一號
網路—天宮一號
網路—東方紅一號
網路—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網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Ⅷ 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2020)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Ⅸ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是什麼
首先來說說我國的空間站,在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更重要的是,我國空間站將開啟有人長期駐留的時代。有媒體報道稱,飛行員目前狀態良好,預計於4月中旬返回。另有消息稱,我國今年有6次發射任務,如果按照正常的進度推進,中國空間站今年就會建成,未來還會有技術專家進駐空間站,可能會進一步與別國合作。再來說說我國在火星探測上取得的成就,讓我們熟知的就是天問一號著陸火星,這項成就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更重要的是,「天問一號」為探索火星打下堅實基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對西方的依賴,象徵著中國在世界航天領域的地位。當然,這與我國無數科研人員的努力分不開,也是大國實力雄厚的重要體現。
最後來看一下特殊觀測衛星對太陽進行觀測的成果,太陽是地球的生命之源,給我們帶來光明和溫暖,人類有必要了解太陽活動的軌跡,最終實現「太空天氣」預報。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國的羲和號衛星承擔著對太陽進行探測的任務,該衛星裝備的磁懸浮穩定系統,能將衛星的光學探測部分與推進穩定的部分相對分離。如今,我國又傳來好消息,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將於今年發射,預計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