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對慈善有什麼看法
慈善事業自古以來就有,而今天我們稱為慈善事業的這些事兒,其實就是對古代那些慈愛善意之舉的繼承與延續,今天的慈善已經與古代的那種簡單的財物贈予不同了,當今的慈善事業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施與,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種對不同人生境遇豁達心態的調整,更是一種對貧窮與富有的理解與包容。所以,慈善不只是一種愛心的奉獻,更是一種社會良知的體現,不僅富人們要積極去參加各種施與的活動,窮人們也要能理解得到幫助的意義,這就是當你幫助了別人,又見到別人去幫助了想得到幫助的那些人時,你是不是也能從他們得到幫助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也幸福和快樂呢?得到幸福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就在於你是否願意首先去幫助別人,只有懂得了施與,才能學會如何去施與,在施與別人的同時找到自己的快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助人即是助己的精神追求與人生哲學。
2. 慈善事業的社會意義
慈善事業的社會意義是:從慈愛和善意的道德層面出發,通過實際的自願捐贈等行為和舉動,對社會的物質財富進行第三次分配。既起著安老助孤、扶貧濟困的作用;同時又起著疏理社會人際關系、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慈善事業的功能:
1、彌補不足
醫療救濟是中國慈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和保障需要救助的人民大眾的健康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救濟貧病之民作為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之一,讓數以千計的貧苦大眾得到了預防和醫治疾病的機會。
2、照顧弱勢
由於當今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和貧富懸殊的拉大,尤其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弱勢群體,如農村特困戶、城鎮下崗職工等。因而,照顧弱勢群體仍是慈善事業的重要使命。
3、樂善好施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慈善活動可謂頻頻開展。各地慈善會發動和依靠社會各界力量賑災救難,幫助社會上不幸的個人和困難群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慈善救助活動,無不是樂善好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4、維護文化
在慈善救助的世代相承中,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價值得到了維護和宣揚。縱觀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其間體現出的尊老愛幼、孝慈為懷、鄰里相幫、濟人危難、助人為樂等中華民族的優秀的道德品質,都是儒家「仁愛思想」的深刻反映。
(2)您對慈善事業有什麼看法擴展閱讀
中國慈善事業具有如下特色:
1、慈善思想源遠流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與發展慈善事業的國家。與之相應的是,其慈善思想也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百家與隨後的佛家、道家都對慈善有過精闢的闡述。譬如,儒家講「仁愛」,佛教講「慈悲」,等等,各流各派在表述上都蘊含著救人濟世、福利為民以及人類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則。
2、慈善活動與上層建築的關系密切
在中國,許多的慈善活動都是在官方的主導下進行的。為此,政府還特別制定了慈善制度和設置了許多的慈善機構。譬如,隋唐時期的倉稟制度,兩宋時期的福田院和居養院。
3、近代慈善事業受西方影響而發展
中國近代慈善事業的興起,是以西方教會慈善活動的介入以及中西慈善文化的沖突和融匯為其標志的。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在近代激烈跌宕的社會變遷進程中,由舊趨新,兼納中西,最終形成了順應時代要求,又具有嶄新內涵的慈善事業。
3. 對公益的評價
以下9點是對公益的評價:
談到公益,大家都會想到團體活動,想到農夫山泉的「一分錢」活動,這就是一種務實的做法,雖然少,但是能聚沙成塔,以小見多,較適用於大企業。
公益是一種善舉,它應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一個准確性的投入,它起到的作用是起不了一些波瀾的。過去,對於企業的公益行為都是粗放型的,或是企業方投入一筆錢活動就結束了。
現在,出於社會監督和公眾透明原則,公益執行方需要定期向基金會或上級公益組織定期公布銷售量,同樣,在捐贈協議中,對捐贈人和銷量統計進行監督,在雙方合作的內容中充分明確了彼此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合作的內容更加規范化。
現代公益和傳統慈善比較,有四個非常鮮明的特徵,即它的理性化,組織化,職業化和專業化。由此可見,公益的精準性能打造更好的品牌社會形象。
因此,要值得指出的是,企業若想從事公益,一定要明白企業要做什麼?或是說企業方想在公益中的定位是什麼,做事,做成事,做成正確的事。
公益不是一次性行為,它是企業的持續性行為,若是企業方沒有把公益項目做為公司成長的規劃的話,這種公益就是作秀。營銷與公益,公益是要大於營銷的,一旦營銷過多的大於公益,公益的意義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延伸了。
公益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企業壯大發展的一一個重要標志,它需要整合全方位的資源,這一點是小企業不能具備的,因此,一些小企業想藉助公益上位的炒作做法是不可取的,沒有實力,不要做公益。
否定只會是舉步艱難,或是一家在唱獨獨角戲,或是影響力甚微。成功的公益不能只是單單是由公司牽頭,帶動合作夥伴,員工,渠道商,供應商一起做慈善,而是要通過企業的影響力。
影響和整合社會的資源做成公益產業鏈,建立是一個系統化的平台,發展型公益模式,在這個理性的平台上,企業可以在多個方面助力慈善。只有,社會的公益事業的普及和推廣化,才會更好的推動社會人文環境的健康發展。
4. 你怎樣看待中國慈善事業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國慈善事業正處於穩步發展的階段,希望廣大企業積極參與。
5. 你對公益事業感興趣嗎為什麼
非常感興趣,公益事業可以使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即真善美體現出來。經常帶著一顆真心去助人會深刻的理解活著的意義。
6. 慈善事業的意義
首先,慈善事業是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就後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是國民素質提高的反映。同時,慈善事業也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方式,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當今社會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其次,發展慈善事業要從教育和政策兩個方面著手。以教育的形式來鼓勵慈善,以政策和立法來規范慈善。
最後,對慈善也要有正確的認識,慈善是一種精神引導而不是強制要,發展慈善事業的同時要防止「偽慈善」和「被慈善」的發生。
7. 對於慈善,你有什麼看法
在鼓勵富人慈善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全民慈善,呼籲公民慈善。慈善不是富人的專利,慈善心是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有的自發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這種個人的慈善心積聚起來,就會逐步形成公民對於公益的集體參與,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聲音和力量,能夠和政府和市場形成相互制衡和促進的第三部門。這種強大的第三部門,應該是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希望看到的。它的形成才能從制度上推動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8. 你對公益活動有哪些看法
首先對於生態公益活動,目前我參加的不是太多,在學校的時候,學校組織過在植樹節植樹,綠化環境。不過,經常參加一些志願活動,例如,到學校周邊的小區撿拾垃圾、擦拭櫥窗等等。其次,對於這種生態公益活動,我個人認為還是應該鼓勵的。一方面,這樣能夠對保護環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大家積極投身公益活動的意識,增加公民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防止西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我地每年春季大面進行植樹造林活動,由縣林業局鎮林業站牽頭統一發放樹苗進行為期半月義務植樹活動。種植樹種為松樹類,花木類和經濟林類為優化家鄉環境做點貢獻。最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我會非常樂意去參加這類生態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