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兩彈元勛都有哪些人
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程開甲、氫彈之父—於敏先生等23人。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生於浙江湖州,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因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是兩彈一星元勛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
陳芳允(1916.4.3-2000.4.29 ),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郭永懷(1909.4.4-1968.12.5),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勛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楊嘉墀(1919.7.16-2006.6.11),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王淦昌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光召(1929.05.15-),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學家。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姚桐斌 (1922.9.3-1968.6.8), 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錢驥(1917.12.27-1983.08.18),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並為返回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陳能寬(1923.4.28--2016.5.27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蘇聯汽車用鋼40X的代用品,以錳、鉬代鉻成功,對我國合金鋼體系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
60 年代領導研製成功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為原子能工業和國防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我國著名的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有"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之稱。
中國"航天四老"之一。他成功的領導中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研製。為中國固體戰略導彈研製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中國固體火箭的研製規律,填補了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先後擔任東風二號和東風三號導彈副總設計師、洲際戰略導彈總設計師、長征二號火箭總設計師、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技術總顧問。
王希季(1921年7月26-),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
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持製成了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
於敏(1926年8月16日-),中國「氫彈之父」,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
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將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孫家棟(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中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B. 我國為研製核武器做出巨大貢獻的4位傑出人物是哪四位
分別是鄧稼先、錢學森、彭桓武、王淦昌。
C. 在中國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
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於1992年逝世。
D. 兩彈一星元勛都有哪些人各自事跡
賢集網新聞頻道機械工業
兩彈一星元勛包括哪些人?有什麼貢獻?誰的貢獻最大?
莫言殤 發布時間:2020-12-31 16:24:07
提起「核武器」、「兩彈一星元勛」,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誰?錢學森還是鄧稼先?亦或者其他人,總之,不管你想到哪個人,他們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代英雄,是他們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研究出重大武器,供給軍人守衛國家,保護我們這些老百姓平安、順遂。今天賢集網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兩彈一星元勛包括哪些人?他們有哪些貢獻?誰的貢獻最大?下面一起來聽聽看吧!
兩彈一星元勛包括哪些人?
他們分別是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兩彈一星元勛有什麼貢獻?
23位兩彈一星元勛做出的貢獻分別如下:
1.核彈之父———錢三強,原子能事業的領軍人物,他解決了核武器中的關鍵技術重水型反應堆,迴旋加速器等技術,此外,中子物理和氫彈研製理論也有突出貢獻。錢三強打開了核反應的大門。
2.兩彈之父———鄧稼先,楊振寧的摯友,設計原子彈、氫彈並使其爆破成功,完成氫彈研製和試驗工作。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的奠基者,是原子彈,氫彈成功的關鍵人物之一。
3.核物理專家———王淦昌,核武器實驗工作開拓者,慣性約束聚變,指導參與原子彈,氫彈研製,指導進行地下核試驗。提出用激光打靶實行核聚變設想。他還是出色的教育家,是鄧稼先、李政道的老師。他在探測中微子、反西格瑪負超子、慣性約束聚變,都是世界級的貢獻。
4.氫彈之父———於敏,本土培育的兩彈元勛,他是半路出家,由理論物理轉為氫彈研究。解決了熱核物理一系統關鍵性問題,使氫彈原理取得突破,使我國僅用2年零8個月完成了原子彈到氫彈。他提出於敏構造,要優於美國的T-U構造,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持有氫彈的國家,他被譽為「氫彈之父」。他在鄧稼先的基礎上,使我國的氫彈技術有了質的飛躍。
5.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在錢三強指導下,他的核試驗方案設計非常成功,他參與了幾乎所有的核試驗,包括原子彈、氫彈、導彈結合、地下核試驗、豎井試驗……。成功解決了原子彈內爆機理關鍵問題,他建立內耗熱力學理論,在核爆炸及效應理論,爆炸測試等進行了系統研究。他是核試
E. 參加中國第一枚核導彈建設的人有多少名
是由我國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共同作業完成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錢學森。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5)參與核事業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0年代中期,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打破他們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主席果斷做出了自力更生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十二年遠景規劃中,原子能研究被列為第一項重要任務。
創建初期的中國的核工業,曾得到過蘇聯的少量技術援助。但是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拒絕向我國提供有關資料,不久又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
1960年7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發出號召: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有關地區和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大批的科技人員參加到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攻關中。他們隱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籌備初期,物理學家錢學森找到科學家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爆竹」,要你來做這個「爆竹」。當晚,鄧稼先通宵不眠,既興奮又感到責任重大。他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在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而拼搏的時候,連他的岳父許德珩都不知道女婿到底在干什麼。
1964年10月16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掌握了核技術。恰好在這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當人們得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全場沸騰了。
同一天,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的巨大鼓舞。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體現出的那種精神力量,也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人民網-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F. 兩彈一星元勛都有哪些人各自事跡
兩彈一星元勛是指當年研製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國寶級科學家。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他們分別是: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突出貢獻。
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3] 。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江蘇吳縣人。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錢驥(1917.12.27~1983.08.1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程開甲(1918.08.03~ 2018.11.17)江蘇吳江人,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
楊嘉墀(1919.07~2006.06.11)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 基者。領導和參加了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製。
王希季(1921~ )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生於昆明。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蘇省無錫人,導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
陳能寬(1923~2016.05.27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生於湖南慈利縣。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
鄧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朱光亞(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學家,湖北武漢人。1957年後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於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關鍵問題。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孫家棟(1929~ )遼寧復縣人,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201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長沙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G. 兩彈一星元勛都有哪些人各自事跡
一. 兩彈一星元勛共有23人,分別是: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彭桓武,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吳自良,錢驥,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姚桐斌,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於敏,孫家棟,周光召。
二. 23位元勛的事跡:
1.於敏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關鍵問題。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2.王大珩 光學專家。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3.王希季 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4.朱光亞 核物理學家。1957年後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5.孫家棟 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
6.任新民 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7.吳自良 材料學家。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8.陳芳允 無線電電子學家。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9.陳能寬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
10.楊嘉墀 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領導和參加了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製。
11.周光召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2.錢學森 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3.屠守鍔 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4.黃緯祿 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15.程開甲 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
16.彭桓武 理論物理學家。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17.王淦昌 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18.鄧稼先 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19.趙九章 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20.姚桐斌 導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
21.錢驥 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22.錢三強 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3.郭永懷 空氣動力學家。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兩彈一星,是對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簡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幾十年科技實力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兩彈一星也時常被用來泛指中國近代在科技、軍事等領域獨立自主、團結協作、創業發展的成果。兩彈一星年代中國在導彈、人造衛星、遙感與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為以後中國航天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兩彈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後來隨著氫彈、中子彈等的相繼誕生,前一「彈」逐漸演變為核武器的合稱即核彈。
H. 兩彈一星有哪幾個人
23位「兩彈一星」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基本情況: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人,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12月5日):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 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陳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黃緯祿(1916年12月18日~ 2011年11月23日):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吳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錢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28日):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 ):江蘇吳江人,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
楊嘉墀(1919年7月~2006年6月11日):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 基者。領導和參加了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製。
王希季(1921年~ ):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生於昆明,白族。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蘇省無錫人,導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
陳能寬(1923年~2016年5月27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生於湖南慈利縣。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 2011年2月27日):核物理學家,湖北武漢人。1957年後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於敏(1926年8月16日~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關鍵問題。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孫家棟(1929年~ ):遼寧復縣人,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 ):湖南長沙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I. 參與中國核武器氫彈研製的主要人物是誰
鄧稼先、錢三強、 彭桓武、程開甲、王淦昌等人。
1、鄧稼先。
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2、錢三強。
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
3、王淦昌。
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4、彭桓武。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5、程開甲。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