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平天國運動所肩負的兩大使命是什麼
我想應該是反帝反封建吧,如果是考試的話我就會這么答。但是我想太平天國運動並沒有這樣高的覺悟,或者說它並不是自覺的行為。「肩負」的意思就應該是自己有意識主動的去承擔使命,而太平天國並不是。它仍然還是屬於農民戰爭的范疇。只不過它剛好處於那個時代,列強入侵、封建主義腐朽,時代背景使的太平天國的一些行為在客觀上具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質。所以我認為並不能用「使命」來定義太平天國的行為,用「作用」來表述更准確些。太平天國在現在看來就是被「高考制度」(洪秀全科舉屢試不第,遇到傳教士梁發,了解了基督教,再結合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從而創立了拜上帝教)逼瘋的人反社會的行為,還具有邪教的性質,洪秀全就是邪教頭子。
『貳』 太平天國運動都幹了些什麼有什麼影響
1851年1月11日,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西面的田野上,聚集了成千上萬的貧苦群眾,他們舉著旗子,拿著自製的各市武器。在一片片歡呼中,洪秀全登上高台,痛斥清政府的腐朽、殘暴,宣布起義。
有一首民謠寫了當時起義的盛況:
天字旗號飄得遠,四方兄弟來金田。
四方兄弟到金田,斬龍降妖聲震天。
洪秀全宣布,起義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太平天國。起義軍隊稱太平軍。
金田起義後,洪秀全等人率領太平軍北上。太平軍打到哪裡,就鎮壓那裡的貪官污吏、地主惡霸,開倉分糧,救濟貧苦百姓。農民紛紛加入太平軍,或配合太平軍打擊清軍。經過兩年多時間,太平軍從廣西,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打到江蘇。1853年3月,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太平天國國都。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宣布全國土地,不論男女,人人有份。規定太平天國的人民,男女平等,共享太平。
『叄』 太平天國的特點和功績
太平天國
起義醞釀: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將大筆軍費和巨額賠款,全部轉嫁給勞動人民。由於五口通商,外國的工業產品涌進中國,質高價廉的工業產品,排斥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副業和手工業,使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失去生計。同時,地主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土地兼並更為嚴重。清政府的捐稅,年年增加,使農民不堪重負。1840-1850年,廣東、廣西和全國許多地區,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廣大農民家破人亡,陷入絕境。農民反抗斗爭多達110次。特別是兩廣地區,由於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沖擊,社會動盪更為激烈。
在此期間,洪秀全被《勸世良言》中的單一神權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觀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觀和中國農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結合起來,從農民階級的要求和利益出發,先後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同時期,馮雲山在紫荊山區的廣大貧苦農民和燒炭工人中,宣傳反清思想,開展拜上帝會的組織工作。1849年,拜上帝會眾已達萬餘人。1850年前後,拜上帝會與地主團練的沖突日趨尖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醞釀和發動的。
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率眾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3月,太平軍轉戰到武宣東鄉,洪秀全正式稱「天王」;9月,太平軍攻佔永安州。在永安滯留期間,進行了休整補充和制度建設,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國政治制度的雛形。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圍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戰役中,馮雲山戰死。太平軍轉戰湖南途中,發布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重要文告,闡明太平天國「掃除妖孽,廓清中華」宗旨,號召廣大群眾紛紛響應。湘江上的纖夫、船工;碼頭上的挑夫、搬運工;城鎮中的鐵匠、商販、木匠;以及郴州、桂陽山區的煤礦工人,參加起義,太平軍迅速壯大。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隊伍增至50萬,聲威大振。2月,太平軍水陸兼程,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等重鎮。3月1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洪秀全進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為了鞏固和發展勝利成果,進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率軍進兵北京。北伐軍出江蘇,過安徽,進河南,渡黃河,入山西,直搗直隸,逼近天津,由於孤軍遠征,終於失敗。洪秀全為了控制長江中游,確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賴漢英、胡以晃、曾天養率軍溯長江西上,攻佔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廣大地區。在湖南境內,多次打敗曾國藩組織的以地主團練為骨乾的湘軍。1856年上半年,太平軍又在天京外圍展開了激烈的破圍戰,先後擊破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在軍事上達到全盛。1853年冬,制定並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試圖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維持絕對平均主義的農民烏托邦,不可能付諸實施。但是,它表達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願望。太平天國還實行男女平等;改革考試制度;對外關繫上,堅持獨立自主。
正當太平軍在西征戰場取得勝利之時,1856年8月,天京城內發生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責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態發展下去對自己不利,表面上答應了楊秀清的要求;暗地裡卻密召在前線的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回京救駕。韋昌輝立即率3000精兵趕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綱的配合下, 包圍了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萬多人。天京城內一片恐怖。石達開從湖北趕回,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殺死石達開,石達開只好半夜縋城逃出天京,石達開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了。韋昌輝的行為,引起太平軍全體官兵和百姓的憤慨。石達開在安慶起兵後,要求洪秀全順從民意殺死韋昌輝。11月2日,洪秀全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餘人,平息了這場自相殘殺的內亂。韋昌輝被處死後,石達開應召回京「提理政務」。洪秀全經過「天京事變」,對石達開也不信任,於是封洪仁發和洪仁達為王,鉗制石達開。石達開既無實權,又心存疑慮,1857年6月,率領10萬精兵遠走西南。石達開的隊伍孤軍奮戰,1863年6月,被清軍圍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天京事變成為太平天國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天京變亂和石達開出走,使太平軍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向防禦。清軍乘機反撲,攻佔了長江中下游許多地方,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圍困天京。洪秀全為了挽救頹勢,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委以重任。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會集各路將領,在安徽樅陽召開軍事會議。各路大軍協同作戰,一舉攻破浦口殲敵萬余,再次擊潰江北大營。11月,在安徽三河鎮全殲湘軍精銳6000餘人,迫使清軍從安慶撤圍,穩定了天京上游的局勢。
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張「權歸於一」,反對「結黨聯盟」;廣開言路,「上下情通」。效法西方,興辦工礦交通和金融事業;准許私人投資,僱傭勞動;獎勵民間製造器皿技藝,准其專利自售,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興辦學館,建立醫院,設立社會福利機構。《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政治綱領,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陳玉成部搗毀江南大營,並開辟了蘇南根據地。1861年9月,安慶失陷。次年5月,陳玉成敗走壽州,被俘就義。太平天國西線陷入無法挽救的危境。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堅決地同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先後重創「常勝軍」、「常安軍」、「常捷軍」,並將華爾打死,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安慶失陷之後,太平軍在江蘇、浙江的根據地也相繼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圍小塊地區,這時,天京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另闢根據地的主張,被洪秀全拒絕。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葯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軍將士壯烈犧牲,少數人突圍。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義。李秀成在天京突圍時被俘,被曾國藩殺死。太平軍余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1868年。
中國歷史上這場空前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後奮戰14年,縱橫18省,威震全中國,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各地起義:
捻軍是活躍在北方革命武裝的主力。1864年天京陷落後,捻軍和原先進入西北的太平軍,共推賴文光為領袖,在黃淮平原展開武裝斗爭。1866年秋,捻軍在河南許州(今許昌市)分為東西兩支,東捻軍賴文光率領,留在中原地區活動;西捻軍張宗禹率領,挺進西北。
19世紀50-70年代,西南、西北各少數民族也紛紛舉行武裝起義,反抗清政府的黑暗統治。1855年,張秀眉發動貴州苗民起義。1856年,彝族農民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漢族)、李學東(彝族)的幫助下,發動武裝起義。1856年,雲南各地回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杜文秀領導的一支起義軍勢力最大。杜文秀在大理建立政權,擁護太平天國,主張漢回一體,共同推翻清王朝。1862年,陝西回民舉行起義,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起義軍建立了18大營,在任武等人的領導下,佔領了渭水兩岸的廣大地區,進逼省城西安。同年,甘肅回民在平涼起義,很快蔓延全省,佔領了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河州、西寧等地。清政府在西北的統治搖搖欲墜。在陝甘回民起義的影響下,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各族人民掀起了抗清斗爭。
『肆』 太平天國運動是誰發動的其目的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時間
太平天國運動是洪秀全發動的,其目的很多,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時間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
——————————
以下是詳細內容: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借《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各方面大肆侵華。清政府為了支付高達2800萬元的戰爭賠款和贖城費,彌補由於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加緊橫征暴斂,廣大農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終於在道光三十年末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馮雲山在廣西傳教,秘密進行反清活動。1850年夏,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號召各地拜上帝會眾到桂平金田村「團營」。1851年1月11日 ,洪秀全集2萬餘人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領導核心。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伍』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承擔的歷史使命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也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太平天國堅持了14年,勢力發展到18個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由於它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時代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義,即在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擔負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同時太平天國的一些領袖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種主張在當時是先進的。
太平天國運動堅持了14年,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開始→稍具規模→全盛→分裂衰敗→後期短暫重興→全局失敗的曲折過程。
從發展過程來看,太平天國運動的興主要包括它的爆發、北上、定都、鞏固政權和軍事上的東征、西征、北伐。
1851年1月11日,這一天正好是洪秀全38歲生日,洪秀全率眾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氣勢磅礴的太平天國運動從此開始了。
接著,太平軍北上,同年秋,攻佔永安。太平軍在永安整頓建制。洪秀全在這之前已自稱為「天王」。在永安,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歷。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頒布封王詔令: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太平天國的中央政權組織初步形成,這對於加強領導,發展隊伍具有重要意義。詔令還規定,天王以下各王俱受東王節制。楊秀清實際上掌握了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
經過短暫的調整,太平軍在清軍的包圍下艱難突圍。之後,太平軍向桂林進攻。太平軍圍攻一個月,未能攻克,於是轉進全州,隨後又向長沙、武昌、鎮江等重鎮進發。一路上,太平軍堅決鎮壓和打擊維護反動統治的走狗,而且還焚燒衙門、糧冊、田契,甚至破除神佛像及孔丘牌位,對封建統治秩序進行了大掃盪,很受人民群眾的愛戴。在《太平天國》第3冊第271頁曾提到「所過之處,以攫取衣物獻給貧民,……謂將來概免租賦三年」。甚至連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太平軍至,「爭迎之,官軍至皆罷市」,「鄉民處處助賊打仗」。(選自《太平天國》第3冊及《賊情匯纂》)因此,太平天國起義獲得了迅速發展。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破南京外城,斬兩江總督陸建瀛。20日,太平軍攻佔內城,殺江寧將軍祥厚等。完成了佔領南京的目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
定都後,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關於產品分配,根據「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不過,太平天國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的。在《天朝田畝制度》上有這樣一段話:「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女,……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衣同穿……」這段話充分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這是幾千年來農民運動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方案,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無法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只是一種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軍進入天京不到半個月時間,清軍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以圍困天京。
1853年,太平軍北伐,進軍北京。但因實力相差太大,北伐失敗。北伐將領林鳳祥戰死,李開芳被捕。(《道咸宦海見聞錄》第163頁)
在北伐同時,太平軍進行了西征。1853年,西征軍奪取安徽、湖北的重鎮,進入湖南。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軍在鄱陽湖口大敗湘軍,然後進入江西,迅速攻佔大片土地,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1856年,太平天國進行了東征,奪取揚州,攻破江北大營。後又與石達開的西軍會師,一舉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同時也斷了清政府東南財路。
經過北伐、東征、西征,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
太平天國的興盛,沉重打擊了反動封建勢力,大快人心啊。
但令人遺憾的是興馬上走向衰。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1.前期的征戰使領導階級瓦解。據《中國近代史》第三章所說,在北上途中,南王馮雲山於1852年6月3日中炮彈身亡,西王蕭朝貴於同年9月12日負傷死去。太平軍失去了2位重要的領導。
2.中期的鞏固大本營使領導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後,楊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軍政實權,所以「東府集團」勢力最大。這些集團之間爭奪權力斗爭日益尖銳。1856年9月,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了公開的分開。據《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記載,楊秀清驕傲專橫的傾向日益嚴懲地表現出來,「威風張揚,不知自忌」。
1856年8、9月間,江南大營被打垮,天京被包圍的形勢暫時解除,楊秀清乘機進一步擴大勢力,「逼天王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命韋昌輝率部於9月1日趕到天京,包圍了東王府。次日楊秀清及其眷屬全被殺光。接著天京城內發生混戰,太平天國優秀將領和戰士兩萬多人死亡。後韋昌輝控制了天京,獨攬軍政大權。11月,洪秀全又命石達開殺死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結束了韋昌輝對天京歷時2個月的統治。在這之後,洪秀全又逼迫石達開出走,後石達開被清軍圍困全軍覆沒。這就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歷稱「天京變亂」。
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有幾點:
1.初期的封王,一開始就埋下禍根,東王佔有絕對的軍政大權,導致野心的擴大,想取代天王。
2.《天朝田畝制度》的共產化。像分配時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原則只適用於下層的農民、商戶、士兵。對於上層領導人,每天是用幾人共用的錢,吃幾人共吃的東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層人民好許多。體制的不均等性也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3.統治者日益腐敗,脫離民眾。據《中國近代史》上記載:太平軍進入南京後,立即大興土木,把兩江總督衙門擴建為天王府,拆毀了大批民房,動用了成千上萬的男女勞工,「半載方成,窮極壯麗」,旋因大火燒毀。1854年又在原址復建,周圍十餘里,宮殿林苑,「金碧輝煌」、「侈麗無匹」。東王府的修建也是「窮極工巧,聘心悅目」。至如冠履服飾,儀衛輿馬等,都備極奢華。此外,天王還不斷選取民間秀女入宮。這些情況表明,太平天國領袖們在進入天京後,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經相當嚴重。
又據《太平天國》記載:太平天國領袖們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原來「寢食必俱,情同骨肉」,變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顯。洪秀全僻處深宮,把許多精力用於宗教神學的著述,脫離了斗爭實踐,脫離了廣大群眾。
1.領導者彼此的明爭暗鬥,不信任也是促成失敗的原因。
在後期,太平天國也有短暫的重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分裂後,形勢頓挫。洪秀全提拔了與清軍血戰多年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為各軍主將領。他們領導太平軍奮力戰斗,力挽危機局勢。
據《中國近代史》第二章所載,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會集各路將領,在安徽樅陽鎮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採取聯合作戰方針,同心協力解除清軍對天京的圍困。9月,陳、李兩軍在滁州境內會師東進,攻破浦口,再次擊潰江北大營,殲敵萬餘人,並進占江浦。浦口一帶戰斗的勝利,打通了天京與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軍對天京的封鎖。
正當太平軍主力進攻江北大營時,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攻陷九江後,乘勢攻入安徽,進逼廬州咽喉三河鎮。11月初,陳玉成聞訊自江浦揮師西援,直插三河鎮東南的白石山和金牛嶺,包抄湘軍後路。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部趕來支援。太平軍乘大霧發起猛攻,李續賓部亂成一團,拚死突圍,終不得出。經過激戰,太平軍摧毀湘軍全部營壘,擊斃曾國藩之弟曾國華等文武官員400餘人和湘軍數千人,李繼賓自殺。這給曾國藩的湘軍以沉重打擊,他不得不承認:「三河之敗,殲我湘軍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頓壞,而吾邑士氣亦為不揚。」(選自《曾文正公全集·書札》卷7。據研究「殆近六千實為三千左右)。
三河鎮大捷後,太平軍士氣重新旺盛起來。陳玉成、李秀成率部乘勝追擊,圍困安慶的清軍不戰自潰,皖北復為太平軍所有。在皖南,1858年12月,李世賢於寧國灣 鎮大破清軍,扭轉了不利的局面。在江西,楊輔清於1858年12月攻佔景德鎮,並屢敗湘軍張運蘭部,牽制湘軍兵力。天京上游局勢,至此時得到穩定。這就是後期的短暫重振。不過因為元氣大傷過於嚴重,重振很快走向滅亡。
1859年4月,洪仁 從香港來到天京。洪秀全封他為干王,總理太平軍朝政。因為將領不滿,不久洪秀全先後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其餘的也陸續封王。太平天國後期的領導核心形成。
太平天國後期,洪仁 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統籌全局的方案——《資政新篇》。據《太平天國》第2冊中記載:在政治方面,他主張立政的關鍵,「誰在乎設法用人之得其當」。所謂「設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認為英國之所以成為當時「最強之邦,由法善也」。他反對「結黨聯盟」,針對當時存在分散、離心的傾向,強調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權歸於一」。
在經濟方面,洪仁 主張效法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近代交通運輸事業,包括興鐵路、公路、修浚河道,行駛輪船,興辦郵政等;發展金融事業,包括興辦銀行,發行紙幣,推廣保險等。他還主張鼓勵民間開礦,制定火輪車、輪船及其他「器皿技藝」。
在思想文化、風俗習慣方面,他主張設學館、醫院、建跛盲聾啞院、禮拜堂、育嬰堂,禁廟宇寺觀、革陰陽八煞,除九流墮民,禁溺嬰及買賣人口和使用奴婢,嚴禁鴉片入口。他還批評了那種「不務實務,專事浮文」的學風,在《戒浮文巧言諭》中,主張「文以紀實」、「言貴從心」,提倡「切實明透,使人一目瞭然」的淺明文體。
在外交方面,洪仁 主張同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通商,進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國的內政和「國法」。
洪仁 的《資政新篇》得到洪秀全贊同,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沒有能夠實行。
不久,太平軍很快滅亡了。1862年春,清軍分路進攻太平軍,進而圍攻天京。由曾國藩坐鎮安慶統籌策應。先前剛提拔的李秀成、陳玉成被俘,李秀成降敵,並寫下了《李秀成自述》,陳玉成被殺。李秀成是否真心降敵成為史學上爭論的一個重大話題。不過沒人知道,只有問問李秀成自己了。因為主將失去,天京被重兵圍困,再加上城內糧缺兵弱,外國侵略者放棄中立以大炮洋槍助師剿伐。天京很快失守。太平軍將士同清軍展開巷戰,寧死不投降。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者兩個方面的原因:
1.主觀方面。它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2.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對太平天國運動進行聯合絞殺。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太平軍與清軍實力相距太遠,沒有先進武器裝備。
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的勝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就要一口氣推翻它,不能給它恢復期。在反封建的同時,還要反對資本主義列強,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對資本主義列強,才能完成救國救民的任務。後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的開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的失敗教訓,取得了最後勝利。太平天國的光輝業績,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